1、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与新闻经典的建构摘要:本文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与新闻经典建构历程的比较分析,试图说明,新闻学当前作为一门年轻的且在中国语境下较为特殊的学科,无论是从其历史影响还是学术积淀来看,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相比还相差甚远,其经典文本的建构在当下似乎有操之过急之嫌,在学科内并未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在学科外影响力甚微,难以服众。因而,从经典的形成过程来看,中国现代新闻经典的建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闻学的经典焦虑将存在很长时间。关键词:新闻学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 新闻经典 经典焦虑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新闻学自 20 世纪初诞生以来,已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为何一
2、个已经拥有博士甚至博士后授予权的学科,其背后隐藏的“新闻无学论”至今仍此起彼伏。基于此,有学者从词源上予以考察, “新闻学的原名叫Journalism,这个词的词尾是 ism,这三个字母是方法的意思。不过在普通外国的科学名词,它们的词尾,后面都是 logy,而新闻学的名词却独异。在这一点,我们可以推测外国学者对于新闻学的这个东西,并不把它列于科学的地位” 。新闻学科之幼稚乃在于是“器”而非“道” 。因此,有学者提出建构新闻经典是升华新闻学科的首要任务。但是我们必须警惕,盲目人为建构经典的历史合法性与合理性,即经典的建构是否基于人类认知的需要,黑格尔坦言:“人只有在认识他自己和他周围的事物时,才
3、是符合他本身的存在规律而存在着,人必须认识到推动他和统治他的那些力量,而向他提供这种认识的就是形式符合实体内容的诗。 ”对于人类认知自我与世界而言,经典乃是一种启蒙、召唤、塑造,跨越时空的创造性,是一种认同的想象。经典的建构不是一时一事的产物,也不是由某个权威机构或权威人物认定的。 “那些具有经典或大师地位的学者或批评家的肯定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自后现代转向以来,面对社会文化价值多元共生、大师缺场的尴尬,我们更相信经典的建构是一个长期的、跨越时代的过程,是历史集体认同、多种元素共同参与的结果。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与新闻经典之比较关于经典的定义,前人已论述颇多,本文不再赘述。文学与新闻学作为两
4、个不同的学科,其关于经典的标准也许会有不同,但是两者又有着天然的联系,脱胎于 18 世纪英国文学的新闻学始终都受到来自文学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国的语境下。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与新闻经典必定具有某些相似之处,即“经典的作品必须首先具有原创魅力” 。但是为何在当今中国新闻学界新闻经典的建构不温不火,除去意识形态和政治权力的束缚之外,恐怕与当时的历史语境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从时间上来看,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与新闻经典几乎同时诞生,且处在相同的历史语境之下,将两者进行对比研究或许能够得到答案。让我们回到经典性问题的本体论意义上来考量,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与新闻经典除了具备一般意义上的基本特质之外,还有哪些更深层
5、次的相异之处。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具有思想启蒙的划时代意义,这一点中国现代新闻经典不能与之比肩。诞生于 18 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在许多领域重构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康德在对启蒙运动进行总结的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 一文中认为“启蒙就是人类脱离强加给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即人能够自由地运用自己的理性反思自我、认识世界。近代中国民主主义启蒙运动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末的康梁维新变法运动,后经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阐发,意图在中国建立以“三民主义”为根本特征的共和政府。自明末清初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逐渐增多,特别是传教士的传教活动为西学在东方的传播贡献颇多,西学东渐局面日盛。 “
6、五四运动”前期,中国思想界其实已经是暗流涌动。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对“祖宗之法,莫敢言变”的传统守旧思想提出了挑战,在当时的思想界刮起了一股飓风;1915 年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自创始起,新文化运动就显示了其激烈的批判精神,批判矛头直指封建儒学,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而高举新文化运动大旗,高呼要打倒孔家店的旗手则首推文学。1917 年, 新青年先后发表胡适和陈独秀的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 ,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自新文化运动至整个 20 世纪 20 年代,在一种全新现代性的价值观念和美学原则感召之下,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集体建构开始了对封建守旧思想观念的颠覆并开始树
7、立一种以重新发现现代人独立价值观与生命体验的意识形态。放到历史长河中去考察,这种意识形态对现代中国整体演进的最大促进作用即是对国民的启蒙。 “启的不是家族体系的子民之蒙,而是现代民族国家中的国民之蒙。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对于国民的启蒙是基于对人的灵魂的拷问与重塑,并在相当大程度上促成了偌大的具有封建传统的国家向现代性转变,在“求新” 、 “求变”思潮的冲击之下,国民迫切需要的是立足于社会改造、精神更新、人的现代性转变的领航者,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建构恰恰担当起了历史的重任。反观同时期中国现代新闻学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此后涌现出一批新闻学经典作品,如徐宝
8、璜的新闻学 ,瞿秋白的饿乡纪程 、 赤都心史 ,由黄远生友人林宰平编辑的远生遗著等。这些作品在中国新闻学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为何未能担当起像文学一样思想启蒙的引领者的角色,应该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新闻学传入中国不久,发展并不成熟,还处在向国外学习以及自身探索阶段;其二,这些著作本身或者是对当时历史政治现状进行宏观的客观描述,或者是有关新闻采访方法及新闻思想的介绍,两种都没有对人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其三,最重要的恐怕是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学传统的国度,新闻学的研究在当时并未普及,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或报人,有着根深蒂固文学情结的国人更认同文学的表达方式。经典的建构有赖于经典本身的多元
9、阐释空间,这种阐释是基于对经典本身所蕴涵的丰富思想意蕴的多重解读。也就是说,经典的建构过程并非单一方面的结果,除了经典文本本身具备经典的特质以外,还需要有后人给予经典的多元阐释。 “经典是阐释者与被阐释文本互动的结果。”当然,二者之中,文本所具有的经典性才是根本,这种经典性体现在文本作者对世界本身深邃的思索与追问,并且能够穿越时代的隔膜激发后人的想象。相对于文学,新闻首要的特点是真实,新闻专业主义所信奉的是客观、真实、不带偏见地报道新闻。以备受新闻学界所推崇的西行漫记来看,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新闻学著作,同时也蕴涵着重要的史学价值。 “如果它比大多数新闻报道更有生命力,那是因为它不单单是抢先获得
10、的独家新闻而昙花一现,更深的理由则是它客观地记录了许多永恒的历史事实。 ”然而正是其不容否定的政治价值和历史价值限制了西行漫记的多元化阐释空间,作为特殊历史语境下的产物, 西行漫记被打上了深厚的时代烙印,对其意义的表达只有一种解读方式,即作为研究中国革命的重要文献的价值而存在。与之相比,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则构成了一个意义表达空间非常广阔的张力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诞生于五四运动狂飙突进的历史背景之下,对封建儒学的彻底否定与批判在当时曾招致诸多质疑。除了对封建残余的批判之外,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重镇在于对“人”的重现发现,是一代知识分子不断地在矛盾和苦闷中思索的结果,他们的表达与诉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社会
11、现实的客观摹写,而是建立在对人性意蕴与文化内涵的逐层解剖之上,他们唤起了一个民族的觉醒。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 20世纪最杰出的中国人的才情和智慧的结晶,已经创造了堪称属于自己时代的文学经典,它是这个时代人民生存状态和生命意识的审美表达。在历史给定的条件下,它已尽可能地发挥到了最高水平,无论今后的历史会进步到什么程度,当人们需要了解 20 世纪初叶中国人的命运、苦难、境况、挣扎以及情感方式时,他还是会打开现代文学的著作。 ”不同的读者在对经典文本解读的过程中都会获得各自的审美体验,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每个中国读者在解读鲁迅作品的过程中都会看到自己的影子,并进一步反思个体身上
12、存在的国民劣根性。而且这种反思是随着历史发展向后无限延宕的。新闻学的经典焦虑随着新闻学科的逐渐成熟,新闻学的经典焦虑也开始凸显。焦虑的表征之一在于新闻学在当今中国学术界的尴尬地位。从历史上看,经典的建构要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鉴于新闻学在中国语境中的特殊位置,新闻经典的建构更多地受到来自主流权力话语的影响。话语权力中蕴涵的强制力量或支配力量将会大大强化新闻经典的建构标准,甚至,在这种标准建构下,新闻作品本身的特质会退居次席。受众的认同同样对新闻经典的建构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大众文化的流行,审美日常化时代来临,受众对政治意识形态的疏离,主流权力话语的建构与大众流行文化的解构必定会出现巨大的价值断裂空
13、间。在这一点上,从“文化大革命”时期所树立的“样板戏”的命运便可窥见一斑,因此,新闻经典在中国的建构所面临的是“动态经典”与“恒态经典”的问题。处于夹缝中的新闻学遇到了相当大的困惑,人为地强行建构经典不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经典本身必须是开放性的,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地被阐释,甚至被质疑。照此来看,中国目前新闻学界所推崇的“新闻经典”还不具备这样的特质。这与它们产生的历史语境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新闻经典本身大多掺杂着意识形态的内容,它们似乎与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具有某些相似之处。当然,由于新闻学学科本身具有自己的特点,因此用文学经典的标准来衡量新闻经典似乎也有值得商榷之处。但无论如何,产
14、生于同一历史语境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已经证明了其文化传承意义和文化价值。“经典是帮助我们形成一个文化序列的那些文本” ,照此来看,新闻学的经典建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闻学的经典焦虑还会存在很长的时间。注 释:姜红:现代中国新闻学科的合法性建构“新闻有学无学”论争新解 ,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7(1) ,第 52 页。蔡尚伟、刘锐:“新闻经典”在中国的建构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8(7) ,第 152 页。黑格尔:美学第 3 卷下册,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 20页。刘象愚:经典、经典性与关于“经典”的论争 , 中国比较文学 ,2006(2) ,第 48 页。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 ,译林出版社,2005 年版,第 5页。黄曼君: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与延传 , 中国社会科学 ,2004(3) ,第 152 页,第 150 页。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美国 1968 年版自序。黄曼君:新文学传统与经典阐释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第 42 页。洪子诚:问题与方法 ,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 年版,第23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