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公立高校治理中的社会参与摘 要 中国公立高校的治理机制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体现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特征,较少社会参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以及近年来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面临的新形 势,都要求高等学校治理中必须要有社会参与。为此,政府应转变职能,改变角色定位;吸收社会力量参与政府决策及管理;大力发展 和完善各种教育中介组织,发挥其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中介及协调作用;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决策、管理的新形式,加强高校与企业、行业部门的合作关系;高等学校应建立广泛的社会监督、信息公开制度,加强社会监督。 关键词高校治理;社会参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等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
2、,高校治理中越来越 需要社会的参与;高等教育近年来的发展与变革,也对高校治理应当具有更高的社会参与度 提出了要求。本文在对现状与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对社会如何参与高校治理进行了探讨。 一、中国高校治理的宏观背景 中国公立高校治理机制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行政主导是其主要特征,而较少社会参与。主 要表现为高校不仅在宏观层面上直 接受教育行政机构的领导、管理,而且在学校内部事务以及学校发展与改革方面受到行政力 量的主导。远的如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大规模“院系调整” ,近的如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所进行的“院 校 合并” 。1950 年代初,大学的设立、院系专业的设置、招生分配,甚至教什么、如何教,都受各级教
3、育行政(科层)机构的直接管理。当时新成立的高等教育部对高等学校教学过 程实施全面控制。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院校合并,也是在政府主导之下进行的。这项 被称为建国以来的“第二次院系大调整”涉及高校 900 多所,有 597 所高等学校合并组建为 2 67 所高等学校;原来国务院有关部门直接管理 367 所普通高校,改革后只有 120 所左右,其他大 多数高校实行了省级政府管理、地方与中央共建的体制。90 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家实施了“ 211 工程” 、 “985 工程”等重点建设,推动高水平大学的发展;开展了普通高校教学评估, 实施了 “质量工程“,进一步推动本科教学工作等。在这些工程中,政府的主
4、导性作用也都 直接渗透到学校的学科建设、课程改革和师资建设等教学环节。 应当说,这种以行政主导为显著特征的治理结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与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高等学校治理将 越来越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以使办学能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及时掌握市场信息。1992 年 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5 年十四届五中全会 提出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到 2010 年中国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到 2000 年底,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作为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初步确立。经济体制的转轨深刻影响到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 事 业各个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等职能的高等 学校必然与劳动力市场、知识商品市场、科技市场和各产业部门等建立起更密切的联系,产 、学、研受到市场活动的直接调节,需要非常清楚社会的需求,并通过自己的服务得到社会 的广泛支持。在制度层面加强社会对高校事务的参与,能够使高校更好地了解社会和用人单 位的需求。 尤其进入 21 世纪,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大学已渐渐走进经济社会的中心。大学是经济社会发 展的“人才库“
6、、 “知识库“和“思想库“,是新型产业的孵化器。高校与社会的结合更加紧 密,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要依靠大学力量,大学的发展也需要社会的深度参与。 二、 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新形势要求社会参与高校治理 如果说市场经济、知识经济是促使高校治理机制发生变革 的宏观背景,那么近年来高等教育 的发展与改革则是推动这一进程的直接因素。 1中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按照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高校治理中将有更多的社会因素的参与 1999 年,中国政府作出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2002 年毛入学率达到 15% ,迈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经过过去几年的发展,2007 年底中国
7、高等教育毛入 学率达 23,高等教育总规模已超过 2 700 万人,在绝对数上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根据美国学者马丁 特罗对高等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特征的分析,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阶段,不仅仅是毛入学率数量指标的变化,更意味着高等教育在若干方面所发生的质的变化。其中,高等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下表中对高等教育社会参与程度进行了简单比 较,可见高等教育从精英到大众、乃至普及阶段,社会参与度是依次增强的。2随着近年来政府对高等教育支持力度的加大以及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推进,高等学校承载着更高的社会期望和更多的社会责任,社会也更加关注高等教育发展 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日益扩大,高等教育投资迅
8、速增加。2006 年,作为普通高等教育投入的主渠道,全国普通高校财政预算内拨款 1 207亿元,占普通高等教育总投入的 41.07%,是 1 9 98 年财政预算拨款 335亿元的 3.58 倍,年均增长 17.4%。政府还加大重点投入力度,集中建设 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 “211 工程“建设项目和“985 工程“建设项目都 各已累计投入达 300 亿元左右。正在推进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2006 至 2 010 年,中央政府也计划投入 25 亿元 。由于政府投入力度的加大,大学首先必须向公众说明 大量投入的公共经费的使用情况,政府也开始寻求各种途径把高
9、等教育拨款与高校业绩评估 联系起来;其次,高校必须遵循社会法律制度,接受社会的监督审计,而不能独立于社会之外;第三,应减少或避免重复建设,增强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要做到这些方面,必须要有 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 3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毕业生 就业制度等发生了根本变化,也对社会参与高校治理提出了要求 如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级管理为主的体制的形成,高等学校被更多地要求为地方发展服 务 ,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社会参与高校治理,能使高校更加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 需求,更好地为国家和地方建设服务。再如,经费来源多样化也是近年来高教领域发生的重 要变革。除政府投入外,来自学生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根据成本分担原则,学费已成为高校收入的重要来源,目前学费已占高校总收入的 30%以上。高等学校也通过服务社会来寻求更多的支持。因此高校办学要更多地面向消费者,面向市 场,面向社会。又如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随着近年来“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确立,中国高校也要改变长期以来和社会联系比较弱的状况,在大学制度建设中,要考虑吸收社会力量的参与,以改变自身 “封闭运行“ 的现状,使人才培养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