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新审视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及外贸竞争力【摘 要】本文从现代市场观念和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重新审视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及外贸竞争力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并指出发挥了比较优势是实现竞争优势的基础和捷径,最后简要评述了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方面转变,即提高外贸竞争力的战略措施。 【关键词】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 外贸竞争力 1.比较优势含义的再认识 传统的比较优势概念源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比较优势系指各国在土地、劳动力及金融资本等有形资源禀赋上存在着差异,而使一个国家可以在某类产品的国际贸易中形成比较生产费用优势,据此说明其参与国际分工的依据和条件。由于受时代的局限,该理论的缺陷在于:生产要素仅局限于土地
2、,劳动力及资本等有形资源要素上,没有考虑知识、技术、商誉等后天累积形成的无形资源要素会对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形成比较生产费用优势产生重要影响,也不可能考虑以产业政策为主要调控手段的政府有效干预是影响比较优势变化的重要因素,是后起国提升比较优势,重塑国际分工形象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日本、韩国的兴起就是一例。 2.比较优势和外贸竞争力 外贸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可贸易的本国产品、产业以及从事外贸的企业向本国开放的外国市场上所具有的开拓,占据其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从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变化可以看到比较优势仍然在外贸竞争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就中国而言,劳动力丰富而低廉,这正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
3、优势所在。因此我国的出口产品主要由劳动密集型产品构成。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并不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就一定是具有竞争力的,就一定能够打入国际市场了。理论上可以想象,在一个两各国家的世界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其贸易伙伴的市场上是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在一个多国世界中,如果各个国家的要素禀赋或生产技术完全不同,各自都生产一种不同于其它国家的产品,这种产品同时也是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然而,各国的要素禀赋或者生产技术并不会完全不同,因此各国生产的产品常常是相似或相同的。当几个具有相似比较优势的国家向另一个国家出口相同产品时,哪一个国家的产品能在该市场上取胜就取决于竞争优势而不是比较优势了。 竞争力是受很
4、多因素影响的。因此,在一个多国家、多要素、多商品的世界里,一个劳动力丰裕的国家并不必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竞争力,以我国输往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的产品来看,总体上根据比较优势我们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由于我们出口的这些产品大多数还是粗加工低档次的产品,主要依靠低价竞争,因此我们的产品一方面面临其它一些发展中国家相似产品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又常常遭到发达国家的倾销指控。总之,从整体上说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意味着劳动工资成本相对较低。不可否认,我国的纺织业具有先天的资源比较优势,然而以上优势属于低层次优势很容易被取代和超赶
5、,近年来我国工资水平有了较大的增长而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单位产品所耗的劳动力成本有上升趋势,劳动力工资成本己经超过巴基斯坦、印尼、孟加拉国等国家。我国纺织业目前竞争优势缺乏。长期以来纺织业单纯依靠价格优势,忽略了技术创新,缺乏技术优势;我国的纺织品,很少有自己的品牌,更不要提国际知名品牌,缺乏品牌优势;虽然从 1999 年以来,纺织机械的进口一直维持在 20%以上,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装备落后,自动化程度不高,缺乏硬件方面的优势;管理水平不高、专业人才缺乏、研发创新能力不足、营销网络不健全,缺乏软件方面的优势;工厂规模小,缺乏内部规模效应、产业集群不够,缺乏外部规模效应;信息不灵,市场敏
6、感度不够,缺乏对市场的快速反应机制,并不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因此,我们可以说,一个国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是没有竞争力的,但是具有比较优势产品并意味着它会自动具有竞争力。 3.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飞跃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了竞争优势的概念。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是指一个国家使其公司或产业在一定的领域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一国兴衰的报本在于国际竞争中是否赢得优势,它强调不仅一国的所有行业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并且要形成国家整体的竞争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的取得,关键在于需求条件、要素条件、相关于辅助产业的状况,企业
7、策略、结构与竞争者四个基本要素和机遇及政府行为两个辅助要素的整合作用。 4.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战略措施提高外贸竞争力的战略措施 (1)发挥比较优势是实现竞争优势的基础。比较优势认为,产业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劳动力、自然资源、金融资本等物质禀赋的充裕程度。无论是以劳动生产率为基础的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还是以各国生产要素禀赋差异为基础的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论。其假设前提都是各国的生产要素不可流动,供给条件、生产条件不可改变。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种生产要素可以在国与国之间自由流动,跨国公司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资源,生产要素方面的天然优势不再被一国所有;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到来,自然资源
8、可以被改进、替代、培养;随着人力资本的投入,发达国家的劳动技能和熟练程度日益提高,克服了数量上的不足;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产业内贸易、差异化产品快速发展。比较优势退位,竞争优势表现在依靠抢先投入发展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优势;依靠长期积累并持续对设备、技术、RD 投入获得的技术优势;依靠个性化产品、个性化服务所获得的差异化优势;依靠长期在营销上投资而获得的优势;依靠持续的创新改善、升级换代获得的自我提升优势;依靠政府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和支持性制度的外部环境优势;领先独特的管理方法降低交易成本的能力优势;依靠挑剔的消费者和有力的竞争对手带来的压力优势;依靠网络信息、电子商务平台以及对市场敏感而做
9、出瞬间反应优势等。对于我国来说,充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就是发挥比较优势,有效利用资源,为增强外贸竞争力创造条件。这也等于相对提高了资本及技术资源的丰富程度。资本积累多了,并逐步由相对稀缺到相对充裕,就可以较快缩小与发达国家在资源、技术及产业结构上的差距,从而加快了资源及产业结构的提升,增强了产业的竞争优势。相映之下,不按比较优势发展经济,则这些产业不可能较经济地,并在较短时间内产生竞争优势。如中国的骑车业、电子信息产业以目前状况很难进入国际市场。经济发展是一个持续积累,渐进的过程,知识经济的来临给中国带来的不仅是契机,更是双重压力(工业经济体系的完善及知识经济带来的产业变革)和更严峻的挑战,
10、我们必须发挥比较优势,稳步前进才是提高竞争优势的捷径。 (2)发挥政府作用促进外贸竞争力提高。政府要为企业创造一个支撑生产率提升的良好环境,在确保强有力的竞争,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方面扮演积极角色,政府最根本的角色是信息提供者。国家是企业最根本的竞争优势,因为国家能创造并保持企业的竞争条件,国家不但影响企业所做的战略,也是创造并延续生产与技术发展的核心。按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源于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者,机遇以及政府行为六个因素。如果政府不加干预,前四个基本要素可能很长时间才能孕育成熟,所以政府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基于此,我认为提高
11、我国外贸竞争力,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考虑以下几点:第一,发展教育产业,积累人力资本。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熟练劳动力的比重是提升比较优势的关键环节。对我国来说,技术、知识是稀缺生产要素,知识经济的来临使智力资源成为发展经济的战略性资源,要提高外贸竞争力,就必须通过劳动力素质和技术创新来提高效率和开发新产品。而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不足,教育投入占国民收入总额比例为 2%-3%之间,低于发展中国家的 3.5%,造成人力资源匮乏;我国在全部劳动力人口中受大专以上教育的仅存 2.8%,受初中以下教育者为86%;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场所,高等教育投入更为不足。因此,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大教育投
12、入,提高劳动力素质。具体如增加劳动力进行终身教育和培训机会;改革教育体制,在培养“通才教育”的同时,注意培养创新精神,这对于形成一个富有活力的企业家阶层,对于提高基础研究水平,自主开发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增加科技投入,促进企业的自主研究与开发。我国技术开发能力低下是制约外贸竞争力的因素,而技术开发能力低下除了企业规模小,劳动力素质不高外,RD 投入严重不足,如 RD 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 1996 年为 0.5%,同期发展中国家为 1%,发达国家为 2%。按波特的观点,先进要素在竞争优势中起决定作用。先进要素不同于自然赋予的基本要素。先进要素是个人、企业及政府投资的结果。为培养先进要素
13、,政府的作用就在于创造一种有利于先进要素生成和循环转化的环境。因此,除了加人教育投入外,政府还应该加大 RD 投入,支持企业的研究与开发,促进企业进行创新。 第三,制定产业倾斜政策,保护关键产业及新兴产业。政府要为企业创造一个支撑生产率提升的良好环境,确保强有力的竞争。对于关键产业及新兴产业,政府可以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如关税保护、出口补贴等方式。高技术产业对于改善中国产业结构,提高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起着重大作用,政府应对这些产业战略性扶持。就当前来说,为取得或保护在一些高科技产业或关键性产业上的优势地位,发达国家广泛采用了多种扶持政策和保护措施,仅美国而言,就频繁使用了有秩序的销售安排,单
14、方面的贸易制裁等手段。我国为了尽快提高外贸竞争力,有必要对一些技术含量高、外部效应大的高技术产业,进行适当的、一定时期的保护,建立有效的高科技产业风险基金,如,应继续对技术含量高的机电产品实行退税优惠,扶持其出口,加速国内产业结构向高科技化发展。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均衡。发达地区由于工资成本上升,逐渐失去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低成本的比较优势。我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发达地区率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同时可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转移,充分利用我国低廉劳动力成本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陈春宝.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外贸竞争力.东北财经人学出版社,1997. 2黄顺荃.走向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