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题探究收获在“过程与方法”中主题探究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究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研究活动,它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不是面对现成的陈述性知识或程式化练习题,而是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他们需要通过自主的多样的探究活动来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一位学生说过:”我听见了。就忘记了;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这句话表明了亲身经历的重要性。我们提倡探究式学习的目的就是希望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主题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得到发展。 一、 主题
2、探究的策略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决定着学生能否积极主动、独立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在设计教案时,把教材上的知识设计成需要学生探索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起学生主动探索。如在讲幂的乘方时,先要求学生探究问题:(42)3=46 还是(42)3=45?使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唤起,学生计算、猜测、讨论,试图找出问题的答案。找出正确答案后,再让学生探究(an)m 等于多少?激发学生去回顾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并用它们去解决目前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激起对教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 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学习数学应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力
3、争做到:新知让学生主动探索,简单的内容让学生自学,重点、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讨论,规律让学生寻找,结论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让学生构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如在学习实数时,教师可先设计问题:这样的问题调动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学生主动进行尝试。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概括,让学生展示自己思维过程和成果,由学生自己找到正确答案。 3 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和自由度,经历探究过程 学生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会经历几个探究活动。 学生不断通过新的发现引发新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又生发出新的探究问题,层层递进,学生在宽松的氛围里,自由地开展研究,自主地经历了探究的过程,才
4、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才会有不同的发现与表达,学生的经验才会逐渐积累,认识才会不断深化。 二、 构建探究学习模式 1. 独立探究型 教材中的部分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密切联系,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只要“跳一跳” ,就可以独立解决。对于这类知识,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前,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已经比较熟悉,因此,这堂课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探索。学生依据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可以猜想分式的基本性质,然后,由学生归纳分式的基本性质,再由其他学生互相补充。他们可以很快地总结出正确的结论,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 2. 合作探究型 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难,部分学生独立
5、探索有困难。这时可采用生生互动的讨论方式,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通过互助合作,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一些较难解决的问题,也可以迅速、准确得以解决。 3. 指点探究型 教材中,有些内容与过去所学知识联系不大,也有些内容综合性较强,如直接让学生去探究,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时,应精心组织教材,力求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相联系,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并能运用已知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学习方差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先请学生回忆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有哪些,再指出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要弃清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让学生思考怎样来描述。学生思考后,或许会猜想求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再接着追问怎样体现一组数据总的波动情况。不少学生会把刚才求得的数据相加,这时可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看到用这种方法会出现数据正负抵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可以适当提示,让学生找到解决方法,进而归纳出求方差的公式。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只有经历了探究过程,学生才会有所收获。另外,有关学生活动的设计,教师首先考虑学生思维的深度,再考虑活动的频度。探究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本质,能够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家工作的方式和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形成。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注重形式而失去了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