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92764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摘要】 目的 综述及讨论近年来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方法 以网络数据库资源为主,查询 ScienceDirect,Pubmed 等数据库关于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等方面的资料。结果 共收集到多篇文献,选择性的取其中的 16 篇进行归纳总结与讨论。结论 靶向给药系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药物制剂类型,利用靶向给药系统作靶向治疗将提高一些疾病的治疗能力。在靶向给药系统的研发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靶向给药系统的稳定性,载体材料的安全性。这些问题一旦解决,必将带来这种新型给药系统全面应用于临床的新局面。 【关键词】靶向给药系统;靶向源动力;脂质体 【Abstract】 Object

2、ive To summarize the development of 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Method Based on the database of ScienceDirect and Pubmed,searched for the articles with targeting delivery system and development as their keywords. Result A great deal of related articles were found and only 16 of them were chosed

3、to summarize and discuss. Conclusion 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is a novel commendable type of pharmacology preparation which will dramatically elevat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certain disease. However, some problems containing the stability and carrier materials safety are found in the prepa

4、ration of 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if these problems are solved, it must bring us a bright future for the clinic use of this system. 【Key words】 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Targeting dynamia;Liposome 近 30 年来,医药科学发展迅速,药物种类呈现突出的增长。新药物不仅在制剂品种上大幅提高,而且在质量与剂型方面较之以前也有很大的发展。这些制剂类型按照历史的发展主要分为四代,即常规

5、制剂、肠溶制剂,缓释制剂、靶向制剂。靶向制剂即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 ,它与第三代制剂一样,属于药物控制释放系统,涉及到药物学、生物学、化学、化工、材料学等诸多领域。给药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是 20 世纪 60 年代欧美科学家首先提出的一种新概念,具有给药量少,作用大,毒副作用小的优点。靶向给药系统诞生于 20 世纪 70 年代,是一种新的制剂技术和工艺,是指药物通过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环而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的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也是一种药物载体系统,具有将药物选择性的传输并释放于靶组织、靶

6、器官或者靶细胞,使靶区药物浓度增大,降低其他非靶部位浓度以减少毒副作用的特性1。靶向制剂最初只指向狭义的抗癌制剂,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领域的拓宽,从给药途径,靶向专一性及特效型方面都有突破性进展,靶向制剂发展成为一切具有靶向性的制剂2。 1 靶向给药系统的分类 靶向给药系统最初的定义是狭窄的,专指具有抗癌作用的一些制剂,随着新工艺设备的使用,优秀载体物质和辅料的诞生及应用,靶向给药系统发展迅猛。传统的药物分类方式已经不能明晰的分别这些药物制剂的种类,现将靶向给药系统的分类简述如下(表 1) 。 2 靶向给药系统的设计理论 靶向给药系统与其他的制剂类型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靶向性。该系统的靶向机

7、制可以分为生物物理靶向、生物化学靶向、生物免疫靶向及双重、多重靶向。根据这些靶向理论可以设计出基于不同机制的靶向给药系统2。 21 生物物理学特性设计靶向给药系统 生物物理靶向是根据机体的组织生理学特性对不同大小微粒的滞留性不同,选择性地聚集于肝、脾、肺、淋巴部位释放药物而发挥疗效。Brused 等3通过实验证实未经修饰的 100200 nm 的微粒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后很快被网状内皮系统(RES)巨噬细胞从血液中清除,最终达到肝 Kupfer 细胞溶酶体中,而50100 nm 纳米粒系统能进入肝实质细胞中;50 nm 微粒则能透过肝脏内皮细胞或者通过淋巴传递到脾脏或者骨髓。730 m 微粒可以被

8、肺机械滤阻而摄取;10 nm 微粒可以阻滞于毛细血管床,达到肝脏、肾脏和荷瘤器官中。基于这种原理,可以将药物制成不同大小的纳米粒子实现对于不同器官组织的生物物理靶向,或者将药物包裹于可生物降解的生物相容性高分子纳米粒子中, 以实现缓释与生物物理靶向。 22 生物化学靶向理论设计靶向给药系统 生物化学靶向是根据药物微粒或者药物载体微粒表面电荷、表面疏水性质和表面吸附大分子的不同,可以达到不同的器官以实现靶向性而设计。根据药物微粒表面吸附大分子的不同可以达到不同器官,以实现主动靶向给药。Pino 等4研究表明,内皮血窦腔面富含糖残基,用外源凝集素试验证明含有甘露糖、半乳糖、N-乙酰葡萄糖胺、N-乙

9、酰半乳糖胺残基, 而内皮外膜无上述糖残基,因此利用糖残基与血红蛋白、免疫球蛋白特异结合的特性实现骨髓的主动靶向给药。根据药物微粒表面电荷的不同也可以实现靶向给药。De-Byuyn 等5证明内皮细胞血窦面存在唾液酸及一对神经氨酸酶不敏感的未知阴性离子,实验发现,在微粒被摄取的内皮细胞周围无唾液酸存在,而该阴离子物质浓度显著升高,揭示这种局部高浓度可能与内皮细胞摄取血循环中的微粒进入骨髓有关。 23 生物免疫靶向理论设计靶向给药系统 生物免疫靶向是利用生物的受体、免疫机能而设计的靶向给药系统。该系统利用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或者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性,实现向细胞的靶向运输。在肝病的靶向给药研究中,Mor

10、ell 等6发现哺乳动物肝实质细胞膜表面存在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 ,该受体可以专一的识别以半乳糖为端基的糖蛋白,以这类糖蛋白为载体,或者将此糖蛋白结合到高分子载体的表面,就可以将药物靶向至肝实质细胞,主动向肝溶酶体细胞转运,而受体重新回到细胞膜,发生受体循环,可以重复利用。ASGP-R 介导系统对肝有较高的亲和性,且肝脏吸收迅速。该类大分子可模拟去唾液酸糖蛋白,达到肝靶向的目的。在肝非实质细胞中还存在甘露糖受体,甘露糖基化的蛋白作为其配体可以与其结合,基于这种原理,可以利用甘露糖受体设计出靶向至肝非实质细胞的给药系统。 抗原抗体的结合实质上是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中抗原结合点之间的结合。由于两者在化学结构和空间构型上呈互补关系,所以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性,以抗体作为靶向给药载体通过注射途径将药物运送到靶区部位也是基于生物免疫靶向理论设计靶向给药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