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避免双重征税协定适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关键词: 税收管辖权/避免双重征税/冲突/法律适用 内容提要: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收入与纳税人的国际化趋势凸显,如何避免和减少双重征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税收协定在消除国家间双重征税壁垒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避免双重征税协定适用的特殊性进行分析,提出根据相关冲突法原理和规则处理双重征税所涉及的若干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双边和多边的双重税收协定已成为我国国际税收法律体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一国税务机关并不能任意在他国实施某种征税行为,除非国家之间已经有税收协定存在1。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及世界范围内各国企业所得税制改革所呈现出的降低
2、税率的运行趋势,各国间所得税率的差异已经缩小2,因此避免双重征税(Double Taxation)较之税源转移(Transfers of Tax Sources)成为了国际纳税人避税的主要考虑因素。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不同于一般双边性国际条约,在解释和适用上有其独特之处,如消极作用原则、规则适用范围上的双边性和全球性的区分等等。本文主要就避免双重征税协定适用上的特点,以及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进行阐释。一、税收协定的作用在于限制国内税法的适用消极作用原则税收协定的作用在于限制缔约国国内税法的适用,可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1税收协定对来源地国课税权的限制例如,甲国国内税法规定非居民在其境内从事受雇劳务活动取
3、得的全部雇佣劳动所得均应在该国课税。但在存在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的情况下,该国对上述所得的来源地课税权将局限于非居民在该国停留时间超过 183 天、雇主为甲国居民或非居民取得的受雇所得系由设在甲国的常设机构负担这几种情形。又如,乙国国内税法规定对股息、利息和特许权使用费根据其毛额按单一税率进行预提课税,但如果存在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乙国对股息的课税税率通常将降到 15%或 5%,利息的税率降到 10%,特许权使用费税率则降为 0%。如果国内法和协定计算所得的方法有所不同,而协定规则又是采用了税率限制,那么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协定规则的限制作用究竟是限制应纳税额,还是既限制应纳税所得又限制税率?例如,某
4、国为了减轻对组合投资(portfolio)取得的股息的经济性重复征税,对这类股息根据其毛额的一半按 40%税率进行课税,现假定非居民取得股息为 100,根据上述国内税法规定,应纳税额为(10050%)40%=20。而根据 OECD范本第 10 条的规定,该国对股息的课税税率应限于协定规定的 15%,应纳税额为 10015%=15。但也有人主张协定规则既限制应纳税所得,也限制税率,而不仅仅是限制应纳税额,根据这一主张,协定适用的结果应为:应纳税所得 50税率 15%=75(注:意大利 2003 年 9 月真实案例。限于篇幅,本文对此不做深入讨论。 ) 。2税收协定对居住国课税权的限制协定对居住国
5、课税权的限制体现在:居住国在行使居民税收管辖权对其居民的全球所得进行课税的时候,对其居民获得的已在缔约国另一方课税的所得,应采取必要的消除双重征税的措施,以实现对跨国所得的公平课税。尽管大多数国家在其国内法中均规定了单边性的消除双重征税措施,但协定可以保证在这些单边措施无法适用时,纳税人仍可根据协定规定享受消除双重征税措施的适用。例如当有关协定用语在协定中没有明确的定义解释,缔约国双方根据协定第 3 条第 2 款各自依照本国国内税法有关概念进行解释,导致所谓“识别冲突” ,即同一协定用语具有双重涵义或范围差异,此时,来源地国和居住国可能均认为有权课税,来源地国课税后,居住国不会采取消除双重征税
6、措施,而仍然会依其国内税法对其居民的所得进行征税,导致双重征税。但如果存在协定,根据 2003 年 OECD 范本注释第 23 条的解释,居住国在识别冲突的情况下,应接受来源国对协定冲突规则(distributiverule)的解释和适用。即便居住国对协定规则的解释和适用与来源国不同(注:OECD,Model Tax Convention on Income and Capital,Condensed Version,2003,para 321327例如 E 国的合伙企业在 E 国设立常设机构从事经营活动。其合伙人 P 为 R 国居民,将其对合伙企业享有的利益出让。E 国国内税法将合伙企业视为
7、透明体,而 R 国将合伙企业作为独立纳税实体。因此,E 国在适用 ER 之间税收协定时,将合伙人 P的转让所得归为第 13 条第 1 款或第 2 款的所得,认为 E 国有权课税;而R 国在适用协定时,认为合伙人转让合伙企业利益,相当于转让公司股份,根据第 13 条第 5 款应由 R 国课税。这一例子就属于协定双方因有关合伙企业的国内税法规定不同而导致的识别冲突。这种情况下,R 应认为 E 国对协定的解释和适用符合第 23 条“依照协定规定”课税的要求,采取协定规定的避免双重征税措施。 ) 。协定之所以以一种消极作用的方式发挥作用,因为协定和国内税法是统一的国际税法规范体系中功能、作用各有侧重的
8、两个组成部分。在国际税收法律关系中,各国依据主权制定的国内税法的主要作用是创设征税权、规定课税对象以及明确征税程序,首先是由各国通过国内税法确立的。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的作用在于运用冲突规范协调缔约国各方现行的居民税收管辖权和来源地税收管辖权之间的冲突。一方面限制来源地国对跨国所得和财产课税的范围或程度,另一方面规定居住国应对其居民在缔约国另一方缴纳的税收提供免税或抵免等消除双重征税措施,从而确保对跨国所得或财产的公平课税。也就是说,协定对缔约国国内法所规定之课税权的作用方式只能是选择维持或限制,而不能是创设或扩大。基于上述认识,在协定的适用实践中应特别注意的不是看协定是否允许进行课税,而是看是
9、否限制了国内税法确立的课税权。如果国内税法上没有规定相应所得的课税权,则无需适用协定规则,更不得以协定有规定为由进行课税。这一点可以通过下例加以说明:某公司设立于甲国,而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在乙国。乙国的个人股东获得了公司分配的股息,如甲乙两国之间税收协定没有类似 OECD 范本第 21 条的“其他所得”条款,并假定根据甲乙两国之间协定第 4 条第 3 款的解决法人双重居民身份规则使得该公司在协定上被视为乙国居民。甲国国内税法规定对股息实行按 25%税率预提课税。问:甲国现在是否可对该公司分配给个人股东的这笔股息按 25%预提课税?如果是从协定规则是否允许进行预提课税来适用协定,那么根据协定第
10、10 条“股息”的规定,只有在分配股息的公司在协定上是甲国的居民时,甲国才能按 15%的协定税率进行预提课税,而本案中,分配股息的公司和个人股东均为乙国居民,因此根据协定第 10 条,甲国无权课税。上述的分析违背了协定的消极作用原则,是错误的。甲乙两国间并无税收协定规则限制甲国课税权的行使,甲国可按其国内税法规定对股息按 25%预提课税。需要指出的是,缔约国一方国内税法的适用有时可能受到多个协定的限制,这种情况下该国在行使课税权的时候应同时考虑到各个协定产生的限制效果。例如 A 公司为甲国居民。B 公司同时具有乙国和丙国居民身份。B 公司持有 A 公司 25%的股份。A 公司分配股息给 B 公
11、司。甲国国内税法规定对股息按 25%税率实行预提课税。甲国在对股息进行课税时,既要考虑到甲乙两国之间协定税率的限制(5%) ,同时又要考虑到甲丙两国之间协定税率的限制(10%) 。最后甲国只能按 5%的协定的限制税率进行课税。在某些国家,协定适用的结果有时候可能导致纳税人税负的加重。如某公司同时在甲国与乙国拥有住所并同时开展营业活动。同时,根据甲乙两国之间的协定,该公司被视为甲国居民,乙国仅能对归属于该公司设在乙国的常设机构的利润进行课税。假定该公司在乙国设有常设机构,且归属于常设机构的利润为正,不能归属于常设机构的活动的所得为负(亏损) ,此时有些处于乙国地位的国家将主张,由于乙国的课税权不
12、能及于不可归属于常设机构的利润(无论是盈利或亏损) ,因此其课税时不会把这一亏损考虑在内,最终导致纳税人税负的加重。其他国家则是在国内法规定,协定的适用不得使其居民处于比适用国内税法更不利的地位,从而避免了对协定的上述严格解释。二、正确理解协定冲突规则中的重要概念和术语1同一概念术语在协定上与国内税法上的含义可能有所不同由于协定和国内税法所处的法律概念体系不具有同一性,所涉概念和术语在内涵和外延上在两个体系内不一定完全重合。以“居民”这一用语为例,OECD 范本和 UN 范本第 4 条均规定,协定中的“居民”是指根据缔约国法律,由于住所、居所、管理场所或其他类似性质的标准,负有纳税义务的人(包
13、括自然人和法人) 。换句话说,协定上的“居民”是以缔约国国内法上的居民定义为基础的,要成为协定上的“居民” ,必须符合缔约国国内税法上的居民定义。但反过来,就不一定成立了,缔约国的居民未必就是协定意义上的居民,例如同时具有缔约国双方居民身份的个人或法人,将根据协定第 4 条第 2 款或第 3款的解决双重居民身份规则的适用,被视为其中一方在协定上的居民,在另一方则将被视为协定上的非居民(注:但在国内税法意义上,该个人或法人仍将是该国的居民。然而,有些国家,如英国和加拿大在国内税法中规定,如果居民根据其缔结的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的适用,在协定上被视为非居民,那么在其国内税法上也将视为非居民进行课税。
14、) 。再如,国内税法和税收协定上所得项目的分类可能具有不同含义。某一项所得,在缔约国一方的国内税法可能被视为股息,并按 25%预提课税,但在协定上则可能不构成股息,而是被视为利息,并适用协定第 10条关于利息的冲突规则(协定税率 10%)来协调双方之间的课税权冲突。最后的结果是:该国仍将按其国内法上关于股息课税的规定进行课税,但税率限制在协定规定的 10%以内。这是因为协定中的冲突规则(从第 6条到第 21 条)的作用在于通过限制缔约国的课税权来协调和解决缔约国双方的课税权冲突,如果某一项所得在协定上被视为利息,协定第 10 条将被适用,来源地国的课税权将限制在所得总额的 10%以内,至于来源
15、地国在国内税法上将这一所得,定义为股息,或其他所得,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来源地国的课税权应限于所得总额的 10%以内。因此,在个案考察中,协定和国内税法适用上的处理原则应当是:首先,以国内税法为依据,确定课税科目和税率;然后,比照协定的定义和规则,对课税对象的具体情况进行考察,确定协定如何适用;最后,对根据国内税法规定进行的课税是否受到协定的限制进行考察,如受到限制则根据这一限制(包括课税科目、范围和税率)进行课税。2协定中“居住国”和“来源地国”的理解对于协定中“居住国”的理解,根据协定第 4 条的规定,居住国是指纳税人根据该国国内税法对其负有无限纳税义务的国家。如果纳税人同时符合协定缔约国双
16、方国内税法的居民定义,此时将适用协定第 4条第 2 款和第 3 款关于解决双重居民身份的规则,将其中一方视为纳税人在协定上的居住国,另一方将被视为非居住国,但应指出的是:首先,该国在协定上被视为纳税人的非居住国,仅仅是出于解决双重居民身份的目的,除此目的之外,在该协定上仍可能被作为居住国对待。例如,根据协定第 15 条第 2 款的规定,非居民个人在劳务履行地国从事劳务活动收取的跨国非独立劳务所得要依照 183 天规则在劳务履行地国享受免税待遇,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其中一个条件是:有关的非独立劳务报酬并非由劳务履行地国的居民的雇主支付或代表该雇主的其他人所支付。如果雇主被认定为劳务履行地国居民
17、企业,同时又具有缔约国双方居民身份,是否适用第 4 条来解决该企业的双重居民身份呢?我们认为,第 4 条第 2 款和第 3 款的规定目的在于使协定的冲突规则在存在双重居民身份的情况下得以适用,因为协定的冲突规则的适用需要明白地指出哪一国家是作为“缔约国一方” ,哪一国家作为“缔约国另一方” 。但第 4 条第 2 款和第 3 款的目的也仅仅在于此3。因此,如果雇主在缔约国双方均具有居民身份,那么他就因为是劳务履行地国的居民而不能享受第 15 条免税的利益4。其次,该国在国内税法意义上仍是纳税人的居住国(除了前述英国和加拿大的情况以外) ,并且在该国与其他国家缔结的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上,仍然可能被视
18、为协定意义上的居住国。荷兰最高法院在 2001 年 2 月做出的一项判决中曾判定:一个同时具有荷属安第列斯和荷兰税收居民身份的公司,根据荷属安第列斯与荷兰之间的税收协定,在协定上被视为荷属安第列斯的居民,从而对荷兰不再负有无限纳税义务,因此在其他税收协定上(如荷兰与比利时之间的协定)也不具有缔约国一方居民的身份。这一判决的错误之处就在于混淆了协定与国内法上的居民概念。在协定上,缔约双方的一方通常被称为“居住国” ,另一方被称为“来源地国” 。范本中对协定上的“居民”定义作了统一的规定,却没有对“来源地”这个用语进行统一的界定。实际上协定的冲突规则本身已经直接或间接地规定了来源地的判断方法。例如
19、,第 10 条和第 16 条的来源地系支付人的居住国;第 11 条 5 款以实际负担所得的国家为来源地;第 6 条以不动产所在地为来源地等等。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来源地”是指协定意义上的“来源地” ,而非缔约国国内税法上规定的来源地。例如甲国居民 A 支付利息给同居住在甲国的债权人 B,但利息系由 A 设在乙国的常设机构负担。甲国国内税法规定支付人的居住国为来源地,乙国国内税法规定以负担利息的常设机构所在国为来源地。根据甲乙之间协定第 11 条第 5 款,该利息的来源地应为负担利息的常设机构所在国,即乙国,而不论甲国国内税法对来源地作何规定。三、协定中冲突规则适用范围的不同及重叠避免双重征税协
20、定中,根据所得种类的不同,分别制定相应的冲突规则(从第 6 条到第 21 条) ,据此协调缔约国双方课税权的冲突:第 6 条不动产所得第 7 条营业利润第 8 条船运、内河运输和空运(所得)第 10 条股息第 11 条利息第 12 条特许权使用费第 13 条财产收益第 15 条受雇劳务所得(注:从 2000 年 OECD 范本开始,第 14条“独立个人劳务所得”被删除,独立个人劳务所得纳入到营业利润范围,由常设机构原则加以调整。第 15 条的名称也由“非独立个人劳务”相应改为“受雇劳务所得” 。这一修改的背景详见 OECD,Reporton Issues Related to Article
21、14 of the OECD Model Tax Convention,April,2000 )第 16 条董事费第 17 条表演家和运动员所得第 18 条退休金第 19 条为政府服务的报酬第 20 条学生(为维持生活、教育或培训收到的所得)第 21 条其他所得适用这些冲突规则时,应注意两个问题:1冲突规则的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可分成双边性和全球性作用范围冲突规则的适用地域范围有所不同,可分成双边性适用范围(bilateral reach)和全球性范围(global reach)5。以第 6 条和第 7 条的规定为例进行比较说明:第 6 条第 1 款规定:“缔约国一方居民”从位于缔约国另一方的不动产所得取得的所得,可以在另一国征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