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的“五趣”教学的路径.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92952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课堂的“五趣”教学的路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课堂的“五趣”教学的路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课堂的“五趣”教学的路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课堂的“五趣”教学的路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课堂的“五趣”教学的路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初中语文课堂的“五趣”教学的路径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之在愉悦中充分发挥潜能,求得知识,这是语文教学规律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主要采取“五趣法” ,并且收到了良好效果。一、抛疑引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激发学习兴趣的最佳手段,莫过于置疑、激疑、导疑。对于说明文,许多学生感到学起来枯燥,不像小说、散文那样易于吸引人。根据学生的这一普遍心理特点,在讲授说明文的时候,我采用了“置疑法” 。如食物从何处来这一课,我先将课题写在黑板上,然后加上一个大大的“?” 。我说:“人天天吃食物,人以外的生物都有食物吗?什么叫食物?食物到底从

2、何处来?”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开始学生有些不以为然,后来读出了东西,读出了门道,觉得“食物”并不简单,引起了极大兴趣,并通过认真阅读,知道了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食物是一种供应能量的物质;水和矿物质盐类不属于食物;除了个别细菌外,其他一些生物都是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获得食物的。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我趁机讲:“说明文其实并不枯燥,学习说明文就像吃花生一样,剥皮吃瓤,味在其中;学习小说、散文,就像看金鱼,透壁观鳞,情景易见。 ”此喻虽不十分恰当,但学生们觉得在理,枯燥也变为有趣。对于文言文这个“老大难”问题,老师更要多花一点心思对课文内部“资源”进行挖掘整理,采用技术加工,以“新、巧、奇”的形式

3、来刺激兴趣。如在教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可设计谜面为“丘” ,猜文中句子(谜底:山岳潜形) 。在讲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时,可设置谜面:“蜜蜂” ,打曲中句子(谜底:峰峦如聚) 。这样使学生豁然开朗,妙趣横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知识性,培养了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 “疑者,觉悟之机也” 。根据古人的教诲,在教学中,要尽力去打破学生头脑的“平静” ,激发学生思维活动“波澜”。在讲变色龙这一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从社会环境描写上,讨论人物“变”的特色(快) 、 “变”的方法(蠢) ,然后向学生提出“变色龙”是变得既快又蠢的,但他在“变”中又有“不变”的一点是什么?学生经过思

4、考,悟出了“变色龙”立场不变“媚上压下”的本质不变的道理。这一激疑问难的引导方法,既可以使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那个社会的本质特征,更唤起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一般的传统教学法往往是教师讲一课,学生学一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被动“受业” 。在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学生如鸭听雷,久而久之,教而僵化,学而麻木,学生自学能力低下,这就是所说的“填鸭式”教学的情形与结果。为了引导学生走出被动学习的泥潭,在教学实践中,我采取了“导疑”的方法,引导学生“笨鸟先飞”先行一步在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把预习新课作为重要内容,通过预习性自学,使他们掌握了新课的一些浅显知识点。如学生可以运用工具书、查阅

5、资料等方法和途径,在预习中加深对新课的理解程度,并找出难点问题。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教师带着问题实施课堂教学。 “导疑”教学法,既能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主动行为,又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原本充满问题的教学实践过程,变成充满乐趣、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二、以智启趣语文教学的过程也可以说是知识的不断扩散、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智力活动过程。新知识的吸引力往往就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双边活动的原动力。已知的延伸条件是对未知的兴趣,由已知的基础拓展出崭新的境界,这是一种创造力。从某种程度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即是创造的体现。记得在讲课外阅读时,有一处句子形容一人

6、物又白又胖的脸“像刚出锅的馒头” ,比喻十分精彩。讲到此处,同学们都笑了。在以往学过的文章中,还有没有形容人的比较精彩的比喻句呢?有的同学想起故乡中的杨二嫂“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等等。我趁机讲:“比喻一定要形象、贴切、生动,对人物的比喻一定要符合该人物的身份与本质性格特征,要像那些句子一样富于创造性。 ”一次,学生的作文中就产生了很经典的比喻句, “仲秋,初升的月亮看上去像一只腌透的鸭蛋黄”写一位老人布满皱纹的脸“像一只岁月的筛子”由于学生的兴趣在由已知向未知扩散中形成了一种创造兴趣,对作文的兴趣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如何围绕“学”展开“教” ,这是现代语文教育教学课堂实践

7、中最现实的课题。在讲授孔乙己这一课的时候,由于这篇结尾文字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的结局,但根据文中交代的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景推测他一定死了,这时设置一个疑问:孔乙己到底死没死?根据是什么?会是怎么死的?我要求学生快速构思一个续写,看谁写得又快又好,既新奇又合理。学生们飞快地构思、草写,构思的最后结局,有说冻死饿死的,有说淹死摔死的,还有说被狗咬死的,等等,想象合理新奇全面,令我这个语文老师也大开眼界。三、设趣导趣发现学生的其他兴趣,抓住时机及时引导,使之产生学习兴趣,不失为一种良策。我在讲醉花阴这首词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了解李清照这位千古才女,并对这首词产生兴趣,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李清照和

8、丈夫赵明诚的故事。当初,李清照把这首词写完之后,寄给了在莱州做官的丈夫。赵明诚一看:天啊,这也写得太好了。但是赵明诚不甘心,觉得不能输给妻子。于是他把自己关了起来,废寝忘食想了三天三夜,写出了五十首词。然后耍了个小心眼,他把这五十首词和李清照的这首醉花阴混在一起,送给了自己的一个朋友,让他看怎么样。这个朋友看后只说了一句话,就三句写得好。赵明诚问:“哪三句?”这个朋友说,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个小故事很能证明李清照的词达到的高度。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听了这个故事不禁议论纷纷,对这首词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期待,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词的主动性,课堂效果显著增强。班级有一名男

9、生学语文兴趣不高,但唱歌兴趣浓厚。一次学习文言文愚公移山 ,我在课堂上讲:愚公移山寓言故事多么古老啊。可是现代人竟然从中悟出了新意,创作出了歌曲,歌词意境也得到了崭新的升华,表现出现代人不懈追求的精神。还有涛声依旧出于枫桥夜泊 。即使周杰伦的歌曲,也有古典的情怀下课后,孩子们和我探讨起了周杰伦、 “超女” ,我也向他们讲述自己欣赏音乐和文学作品的“通感” ,孩子们懂得了语文这一学科的奇妙所在。名著阅读是中考必考内容之一,但每学期初布置的读书任务,大多数同学都很难完成。了解原因,学生们普遍反映名著内容古板难懂,更重要的是故事情节远离他们的生活,很难激起他们读下去的兴趣。如果把名著与学生感兴趣的东

10、西联系起来,会不会解决学生不爱读名著的问题呢?一次在搜狐网的“博客专栏”中看到几篇和红楼梦有关的文章,如误读红楼,我的阅读经验 、 王熙凤是个好领导等,我就推荐给学生阅读,其中写到凤姐是个自信的人,我问学生,你们说说凤姐的自信体现在哪里啊?如果是现在她可以做我们的班长吗?后来又推荐了最难缠的女人是林黛玉 、 寄生虫贾宝玉是否具有生存能力 ,因为观点新颖,语言易懂,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非常感兴趣。对于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学生自然就会到红楼梦原著中去寻找答案。那一段时间我发现学生们阅读红楼梦的兴趣大增,并经常能听到学生们在课下讨论的声音,甚至连他们的 QQ 签名都改成和红楼梦有关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

11、一个学生签名叫“潇湘竹韵残红” ,她解释说,潇湘馆是黛玉的住所,潇湘馆中翠竹居多故名竹韵,黛玉又有葬花之事,故名残红,三者合一便是“潇湘竹韵残红” 。另外一个学生改名叫“绛珠草” ,这在红楼梦第一回便出现的概念,指的是林黛玉的前身。还有一个学生把他的个性签名写成:“分红,买楼,还做梦” 。听来好笑,可是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却带给我很大的欣慰和满足。写作一直是初中生的头等难题,老师们虽是绞尽脑汁,可是一提到作文课学生仍然叫苦连天,而在网上“灌水” 、 “跟帖”却是学生们乐此不疲的事情,于是我开始尝试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写作空间。现在学生每个人都有 QQ 号,老师同学间也经常通过 Q

12、Q 交流。而且大部分学生开通了 QQ 空间,那里的“日志” 、 “心情” 、 “个性签名” ,都成为学生自由抒发情感的地方。于是,我开始实施把 QQ 空间开辟成学生写作战场的计划。首先,我邀请学生加为好友,告诉他们空间里有老师写下的小文章,随时欢迎他们来踩踩,可以发表自己对文章的观点、看法,也可以向教师大胆提出自己在学习方面的疑问、见解及意见,如果有好的建议我在课上会有奖励。一下子,我的空间点击率大大上升,很多学生看过后都会留下只言片语。接着我建议他们也尝试把 QQ 空间当成一个心情日志本,心里想什么就在上面写什么。我常去他们空间里看一下他们的“日志”和“心情” 。每次去,我都会像好朋友一样给

13、他们写的“日志”留言,有理解,有劝慰,有鼓励,有赞美,有建议。通过 QQ 我与学生在网上像朋友一样聊天,避免了学生对我的畏惧心理。我的真诚让越来越多学生信任我,喜欢和我交流。目前,有 QQ 空间的学生越来越多,我和学生们也约定好,老师每周必须在空间上完成一篇 40005000 字的文章献给学生,学生也必须每周完成一篇 500 字左右的随笔作为回赠,并一起承诺谁也不许失言。学生在“空间”里自由地写东西、自由地选择读者,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抒发出来,不知不觉中写作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四、见景生趣学生的生活环境大多比较单一,往往与课文中描绘的情景有着很大的差别,以他们的年龄和阅历理解作品实在很难。因此

1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创设一个与课文相符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去体验情境,体味教材,领悟主题,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后一课中,都德笔下的韩麦尔先生,一直以来是庄重、无畏、深情,有着崇高爱国情感的形象。我仔细研究韩麦尔先生的课堂教学,竟发现他还是一位创设情境的高手:语法课上,他深情地赞美法国语言,寓意深刻,语重心长,创设了浓郁的情感情境;习字课上,他精心设计了新的、美丽的圆字帖,创设了联想的情境,使学生感觉这些字帖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使出全身的力气写下了“法兰西万岁”几个光彩夺目的大字,创设了告别的情境,把那种深沉的爱国情感渲染得如此浓郁与炽烈。可以说,如

15、果没有韩麦尔先生高超的创设教学情境的艺术,小弗郎士的变化就不会如此顺理成章。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如教学光未然的黄河颂 ,让学生先听一两遍配乐朗诵录音,使他们沉浸在磅礴的气势之中,然后再进行教学;又如,讲授戏剧剧本威尼斯商人 、电影剧本音乐之声等课文时,可先播放这些影片的片段给学生看,使抽象的思维活动变为形象的思维活动,这样学生能在兴趣盎然的轻松环境中更快、更深地了解并掌握剧情,教学就事半功倍了。还有一次讲到有关句式的知识,我故意神情严肃地对一个正在认真听讲的同学说:“你抬起头来!”他莫名其妙,其他同学也一怔,气氛一下变得有点紧张,这时,我忽然面带笑容地说:“同学们,这就是祈使

16、句,带有命令的口吻。 ”同学们“哦”地松了口气,接着哄堂大笑,当然,他们也明白了祈使句的概念。五、以情达趣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因此,激发情感必须披文入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字的情味,那么就是只看见徒有迹象而死板的符号,怎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师一定要注意突出其中“姿态横生”的那种情绪,涉及课堂语言时,要以形象出之,听教师讲课,使学生置身作品情节之中,情趣盎然。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教学中,我试着用粗厚的语调讲出鲁达之“粗” ,用细腻的语调

17、讲出鲁达之“细” ,用急切的语调讲出鲁达之“急” ,用舒缓的语调讲出鲁达之“慢” ;带着感情抒发鲁达对金氏父女的“怜” ,控诉对恶霸郑屠户的“恨” ,用绘形绘声绘色的语调讲述那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三拳” ,学生的情绪随着我的语调的起伏,爱憎与情趣相交融。我还学过豆腐西施杨二嫂那圆规似的姿势、尖利的声音,中年闰土见到迅哥时满脸的凄苦和悲哀。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对小狗的满脸堆笑、对赫留金的凶狠跋扈,用体态和语言让学生在深切体会文字的情味中接受知识,并积极地与同学、教师、作者情感思维互动,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一些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意象,有着独特的意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在深刻理解诗词意境的基

18、础上,利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合理的发挥,再度创造优美的情境。在教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词时,我先给学生留了个“别出心裁”的预习作业:同学们拿起自己的彩笔,模仿书中“古道西风瘦马”的画面,以“枯藤老树昏鸦”或“小桥流水人家”为题,画一幅画,请同学们把握意境,进行合理想象,画出自己的“秋思”图来。学生交来很多作品:有画盘根错节的枯藤,在风中吟唱的;有画一条曲折的古道,撒落一地细碎残阳的;有画长长的路上,铺满了飘零的落叶的课上,我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绘画作品,揣摩作者的心境。学生对词的感悟远远超出我的预期,而且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这样通过再造意境,无疑为提高学生诗词欣赏水平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语文教学形式不拘一格,虽无一定之规,但有一定之妙,那就是始终秉承“趣径通优”这一原则。只要我们在“趣”上下足工夫、做优文章,就一定能够当好学生语文学习的“引路人”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学生的探究潜能,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