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按需分配的实现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93053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按需分配的实现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从按需分配的实现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从按需分配的实现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从按需分配的实现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从按需分配的实现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从按需分配的实现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容摘要: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关键特征,其能不能实现及如何实现在理论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对按需分配的讨论,提出超公平分配模型是一种可以实现的按需分配;然后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论述实现按需分配的思想源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最后分析了按需分配需要的实现条件,并探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化的问题。本文的研究表明,无为是一种价值中立地处理价值评价问题的和谐方法,按需分配也是一种理论上可实现的分配制度,同样,对于由公共权力引起的腐败问题,文章的讨论亦具有参考意义。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按需分配 超公平分配 多元化冲突 无为 论文代写作者简介

2、:刘超,男,高级工程师。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四层含义:一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二是使中国革命和建设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三是批判继承历史文化遗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民族化、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四是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1。应该说,这些概括是比较全面的。这四个方面,尤其是第三个方面的研究与讨论,在今天的社会中,具有更突出的现实意义。俞吾金在寻找新的价值坐标一文中提出,要按照事实的真相把马克思理解为世界主义者,而不是欧洲中心主义者,就应该超越列宁的观点,把以古代非欧社会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类学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的第四个理论来源。2客观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根

3、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如果一种文明能够流传数千年,那么这种文明必然反映了某种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进一步说,今天,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遇到的任何问题,在这种文明的内部,也一定可以找到某种值得参考的解决思路。在现有的有关共产主义的各种讨论中,对于“按需分配”的实现问题,有很多争议,本文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有关阐述,对按需分配的理论及实现问题谈谈个人看法。一、关于按需分配的几点讨论贾可卿在“按需分配”新论中把现有的按需分配理论及实现问题的研究概括为四类:一是在物质资源极大丰富的基础上,完全满足人的一切需要;二是在物质资源稀缺的前提下,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三是在物质资源稀缺的前提下,满足某

4、种社会必需;四是在物质资源稀缺的前提下,首先满足最紧迫的需要。3以上四类研究概括了大部分人对此的认识,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以上四种观点都或多或少存在着问题。观点一所说的在物质资源极大丰富的基础上完全满足一切人的需要,这种意义上的按需分配的实现不仅要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且还需要有方法消除个人社会需求的冲突问题,一般说来,用个人道德去约束、规范及消解社会人之间的认知冲突也是不符合唯物史观的;而观点二、三、四,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如何价值中立地处理价值评价问题,如何定义“合理需要” 、 “社会必须”和“最紧迫”等问题,而且第一种分配观就目前看来尚显的有些虚幻,后三种按需分配

5、观则与人们对共产主义所描述的美好愿景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如果从一个更一般的角度看待以上四种认识,就会发现他们面临一个共同的棘手问题,即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需求评价、道德认知等价值冲突问题因为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人与人之间总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差异性,或者说,认知多元化的存在是一个社会必然,解决这种由主体独立性引起的多元化冲突,是古今中外都必须面对的共同问题。在欧洲社会,为了解决冲突问题产生了一人一票的民主投票制度,以多数原则作为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许多场合中,这一做法都是简单而有效的。然而,遗憾的是,近现代的理论研究早已表明,正如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在理性与自由中所论述的那样,在有些场合

6、,那些由于多元化引起的冲突问题,并不存在一个可以由多数原则所决定的社会选择函数。中华文化就是一种和谐的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崇尚和平、反对武力的传统。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为主,儒释道三家共存的文化格局,是一个多种文化流派冲突融合的过程,因而,其中必然具有一些关于冲突问题的解决之道。然而,遗憾的是,无论是儒家的“中庸”观,还是道家的“无为”观,又或是佛教的“平等”观似乎都缺乏类似于西方社会中投票制度那样简单的数学统计模型,因而我们也有理由怀疑,中华文化的系列理论究竟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或者仅仅只是一种粗略的定性描述而无法实现定量计算?二、从超公平分配到按需分配在Super Fair Dis

7、tribution Based on Individual Preference一文中提出了一种超公平分配模型,其结论是比较有意思的,大意是说:在资源分配过程中(无论资源是可分或不可分) ,一定存在一个分配过程,使得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得到了平均值或者超过平均值(即超公平值) ,进一步的,在这个分配过程中,如果 A 认为自己比 B 得到多,那么同时,B也一定认为自己比 A 得到的多。下面通过一个例子来讨论一下有关超公平分配问题。假设有三个人 A,B,C 生活在一个房间里(为了简单起见,这里仅讨论三个人,理论研究表明,相同的分析适应于任意的人数) ,三个人共同拥有一个窗户,在窗户的使用问题上,三个人

8、常常有不同意见,比如,在某天中,三个人又发生如下争议:A:开窗户吧,屋里太闷了;B:关窗户吧,外面太吵了;C:还是开一分钟关一分钟吧(这里假定 C 是一个性格急躁,容易冲动的人,经常会做出一些让其他人感到莫名其妙的事) 。为了解决三个人之间的需求冲突,超公平分配的解决方案是这样的:1由三个人分别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每个人都基于自身的自由偏好) ;假设三个人提出的解决方案如下:A:我给大家每人 10 块钱,今天窗户归我管理;B:我给大家每人 20 块钱,今天窗户归我管理;C:必须有人给我 100 块钱,我今天才不管理窗户;2根据超公平分配算法,由计算机给出最终的分配结果;针对前述方案,可以得到如

9、下的最终解决方案:A 得到 32 块钱放弃窗户控制权,B 得到 57 块钱放弃窗户控制权,C 出资 89 块钱并获得窗户控制权。超公平分配把每个参与者都看作是平等的(不过,其分析过程同样可以用于带权重的公平性分析) ,本文重点讨论其平等的观念,这里仅从其对每个方案的分析入手:针对 A 的分配方案,其处理过程是这样的:因为 A 认为给每人 10 块钱就可以解决问题,那么窗户的价值对 A 就是 30块钱(既然 A 认为别人可以为 10 块钱来放弃管理权,那么 A 自己也就应该为 10 块钱而放弃窗户管理权,因为只有三个人,所以窗户的价值是 30元)。同理,窗户的价值对 B 而言,是 60 块钱;再

10、看 C,由于 C 要求得到 100 块钱才愿意放弃管理权,因此,窗户价值对C 是 300 块钱(既然 C 认为自己必须得到 100 块钱才能放弃窗户的控制,那么,在 C 看来,A、B 也必须得到 100 块钱才能放弃窗户的控制权) ;再看最终的处理结果:对 A 而言,得到 10 块钱放弃窗户控制权是公平需求,但是 A 实际得到了32 块钱,因而,在 A 看来,最终分配结果是符合自己的需求的;对 B 而言,得到 20 块钱放弃窗户控制权是公平需求,但是 B 实际得到了57 块钱,从而,B 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对 C 而言,出资 200 块钱得到窗户控制权是公平需求,但是 C 实际只需要出资 89

11、 块钱,因此,C 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在以上的案例中,有几个问题是需要注意的:1为了便于讨论问题,有意把需求冲突扩大到一种近乎荒谬的场合,比如关于 C 的需求描述;2由于以上讨论是关于一种不可分割的产品的论述,故引入了货币作为一般的协商手段(而对于可分割产品则并不需要引入货币) ,同时,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假定存在货币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假设;3在人数更多的情况下,可以证明,相同观点的人组成联盟,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收益。以上的分析过程表明,超公平分配实质上实现了一个满足所有人需求的分配过程,换句话说,如果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那么任何一个人的需要都只能以社会平均值作为基本参考(当然,这里的平均值仅仅基于

12、个体自身的主观的平均值而不需要依赖于公正、客观的权威评价) ,进一步的,如果每个人都以社会平均值作为基本需求参考,那么超公平分配就是一种可以实现的按需分配。三、从超公平分配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前文论述了超公平分配与按需分配的一些关系,下面再谈谈超公平分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首先是一种参与者具有相同权利的平等观,而这恰恰是佛教所宣传的,即无论一个人的认知或偏好是如何的幼稚、偏执,他的需求与其他人都将被平等的对待;然后是一种推己及人的交往原则,这正体现了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髓,其方案的执行过程也再现了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原则;再后,从管理者的角度看,管理者不需

13、要作出任何自己的权威判断或者智慧处理,只需要把每个参与者的意见综合实施即可(即由计算机进行客观的演算) ,这恰恰是道家所追求的“无为”之治;最后,从分配结果上看,其完美地暗合了儒家的中庸之道,是一种非常和谐的分配观。超公平分配并没有试图寻找一个多数的,权威的“社会选择函数” ,相反,它努力保证每个参与者的决策意见都被采纳这其中包含的平等、中庸,无为的和谐思想或许恰恰是西方多数原则的民主程序所缺少的,而这种中庸、无为的理念也正是价值中立地处理价值评价问题所必备的条件。一方面,以上的讨论表明,前文给出的按需分配观与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吻合的,另一方面,这一过程也在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理念,可能

14、并不仅仅是一种定性描述,利用现代的自然科学手段,有些是可以实现定量化研究的,而这也需要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共同努力。事实上,不仅按需分配理念可以和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实际上许多已经制定的法规也是与传统文化相吻合的,但其难点在于我们执行过程中是否真正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下面以公共权力腐败为例讨论一下相关问题。我们知道,公共权力腐败的直接原因在于有关公共部门掌握并行使的公共权威力量,可是,有关部门是否应该具有权威力量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第二条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6。既然一切权力都属于人民,那么有关部门就不可能具有权威力量,因而,也就不可能出现公共权力的腐败。关键是

15、,如果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那么人民如何能够一致地行使自己的权力,管理者又应充当什么样的角色?道德经说,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第六十五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第十七章) ”, “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章) ”7,当然,道德经并没有给出“无为”的可操作的准则,限于古人的自然科学基础,这一点我们也不能强求,但是,前文关于超公平分配的论述已经表明,道德经中的结论无疑是可以接受的。作为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中华文明必然有其自身的客观性,这种客观性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包含了这种文明

16、的基因,而且,如果马克思主义正确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那么中华文明自身也必然可以演变出马克思主义的原型,无疑,从中华文明自身演绎出的马克思主义更容易被人民大众所接受,也更容易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通俗化。四、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化正如俞吾金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化中所讨论的那样,这里所说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化并不关注于“如何把握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理论” ,而在于思考如何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国际上最有生命力和影响因子的理论思潮之一”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这是马克思主义描绘的、关于共产主义的美好前景,但是,马克思主义只是依据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从方向上给出

17、了一个“做什么”的目标问题,如何让这一目标在人类社会完美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给出一个能够让社会和平接纳的理想方案。反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一直探索的就是如何和谐解决社会冲突,只是中华传统文化较少去关注冲突本身的社会意义而已,无论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道家的“为无为,则无不治” ,都没有讨论“平天下”或“无不治”之后的社会状态评价问题,也就是说,中华文明具有一种“如何做”的主观智慧,但是缺乏一种“做什么”的客观把握。 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看作一种客观的、主动的、积极推动社会发展的阳性文化,那么中华文明就是一种主观的、被动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阴性文化, “万

18、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此两者的有益结合即用中国的传统文明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目标,正是本文要讨论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如果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看作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实现社会目标,那么就有必要讨论一下这个目标的实现问题,事实上,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关条件都已经具备,这里首先给出相关条件,然手再做有关的讨论:第一,人人平等的社会环境;第二,互不干涉的独立精神;第三,无为的行政管理理念;第四,稀缺资源的公有制。首先是人人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6。同时,人人平等也是互不干涉的有效保障,而关于独立自主,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的一个

19、说法是比较深刻的:“要给每个人以受教育的机会,充分发挥人的独立思维和创造精神。因为只有人民有积极性,我们的改革和建设才有坚实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民主的真正含义” ,有了平等与独立,事实上就已经实现了各尽所能的目标;然后是无为的管理理念,如前文所述, “管理无为”恰恰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而前文的讨论及超公平分配理论本身都已表明,平等,独立,无为,已经可以保证按需分配的实现。尽管按需分配过程并不需要公有制,但是,这里还是要讨论公有制的重要性,事实上,本文要讨论的是这个命题的逆否命题,即非公有制存在的缺陷问题:1非公有制的主要问题在于剥夺了后代的公平参与权,这个问题很

20、容易验证的,比如当今社会广泛存在的富二代与官二代的权钱交易等社会腐败问题就是明显的例证;2私有制导致的资源永久占用是垄断者获得超额利润的来源,并容易进入恶性循环,这必将严重影响人人平等的理念执行。当然,即使实现了稀缺资源公有制,贫富差距依然可能会存在,但是,本文认为,稀缺资源公有制并非是对个人私有财产的消灭,而仅仅是那些“土地” 、 “水源”等生活稀缺品所有权的公有制,而使用权则是可以有限私有分配的,重要的是,公有制下的贫富差距不应该超过参与者的承受力,也即不能造成参与者的不公平感觉。以土地资源为例,任何对土地资源所有权的私有化分配都将剥夺后代对土地的公平享用权,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古代文人志士的安居理想在国内至今都不能实现,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心情沉重的话题,在内地,虽然实行了土地公有制,然而,由于实行了一系列“有为”的使用权分配制度:商品房,经济适应房,廉租房,限价房,公共租赁房,这种人为的干预使得“六连号9” , “宝马车住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