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与学生价值变化研究【摘要】通过学生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喜好程度调查分析,结合总体教育观的发展、变化,为了学生的价值和自我的实现对未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提出大胆设想和建议。【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课程改革;学生;价值前言 价值是主体需要和客体满足需要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实践和认识关系为基础一种特殊关系,价值存在于实践和认识关系中,同时价值的各因素相互独立且相互作用。能够满足价值主体正当需要的客体就对主体有价值,相反不能满足或者有碍于价值主体需要就没有价值。实践是制造价值主体的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现代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在此理念
2、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价值主体是学生( 实现何种价值) ,教学中涉及的其他因素都是满足价值主体学生的价值实现的客观实在。通过大学生对体育活动与体育课程的喜好程度调查结合历史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要求进行分析:当代大学体育课程建设应该顺应时代特点,结合大学生价值,更主动推进社会进步服务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工程。更能实效的完成当代课程改革对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在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四所高校 736 名大学生(二)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对学生分别以一百为满数对业余体育活动和公共体育课程的喜好程度进行打分。2资料分析法:查阅我国高校公共体
3、育课程教学相关文件、政策及评价要求;“十七大”报告内容。3逻辑分析法:通过现有资料和信息进行系统整理归纳、科学分析。(三)调查结果与分析对业余体育活动喜好平均分值为 68.25,对公共体育课程喜好平均分值为 56.76。问卷调查结果很显著大学生对于业余体育活动的喜好程度远远大于对公共体育课程的喜好程度。为何精心设计、付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课程不及业余体育活动的引力和影响。二者都服务于价值主体学生的价值实现但是影响大相径庭,业余体育活动任由学生选择的因素较大更接近学生主体的价值需求。我们从我国宏观高校体育课程态度和高校学生价值变化入手,分析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对于高校学生价值实现的影响。学生是教
4、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过程服务于教学主体的价值实现过程。围绕教学主体实现的各种因素是相应主体的客体部分。教学是主体实现价值的实践部分。2002 年以前我们国家对于高校体育的要求都是以指令性计划颁布实施的。2002 年以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实施标志我国对高校体育课程领导开始走向指导性。与其相符合的就是对学生评价的对应变化。2002 年 7 月以前实施的是大学生体育课达标标准 。2001 年元月在广州大学召开“2001 年全国大学校长体育工作研讨会” 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陈希在报告中提到:多年来我们对入学的大学生进行跑、跳、投三项体能测验,结果发现 学生体能测试超过三分之
5、二的学生不及格。 学生体质测验不和格不可能是清华大学一所高校存在,应该是普遍现象。说明标准的制订、实施偏离了现实学生的情况。2002 年 7 月后实施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标准 )是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组织研制,于 2002 年 7 月正式颁布实施的。 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学生, 标准测试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也是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之一” 。 达标标准把具体测试项目、评分标准规定很清楚;健康标准把锻炼项目放开,但是测定形式以较科学的形式规定下来。相对 2002 年以前对于学生的锻炼项目有所放宽。2002 年 7
6、月后实施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以前比更符合学生的现实,但是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又在发生巨大变化高考招生年龄段大范围放开,导致考生年龄差距加大;学生身体形态、运动能力受父母能力影响较大;学生客观条件、起点不同,却用相同健康标准去推动健康工程只能满足行政部门的统一管理、行使管理权。现在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与学生的毕业联系。身体健康是学业完成和实现的一个重要条件,但不是充分必要条件。结果是学生为了考试而练习体育课内容,谈不上积极性的调动和培养,体育课程结业以后是一种负担的摆脱,很难建立自觉进行体育运动的激情。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观点,其中“社会主义最高价值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
7、”被顺应历史潮流提了出来。恩格斯说过:“时代的性格,主要是青年的性格。 ”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年人的性格将主宰时代的性格,高校学生是青年人的杰出代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应该为了学生的价值实现而设置,应该彻底打破传统指令性模式,为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培养创造条件。二、结论课程建设要有时代感,紧跟历史潮流。历史上教育是对经验的总结和传授这样的教育模式具有一定滞后性;现代的教育不仅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知识发展的预测,教育面向未来是当代的教育的主流。同样高等教育中的公共体育教育也应该具有一定前瞻性,满足于学生未来对于体育锻炼的要求,真正服务于学生的终身体育意思的培养。三、建议学生的身体生理基础不同
8、,对于体育运动技术掌握不同,遗传造成的运动能力不同等等众多客观因素条件下采用相同模式进行评价可能形成评价结果有一定不公平性;强制的迫使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缺乏积极性的调动,这样的结果可能含有不科学因素。为了公平、科学的进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应该考虑取消强制的评价形式,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及锻炼方法途径开发上。着眼于学生未来的身体健康发展,真正拥有健康身体从事未来的事业。【参考文献】1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司马云杰价值实现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3教育部教育体育艺术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2 年 13 号文件4“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5杨贵仁大学校长谈体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 6冯雯大学生价值观念转变与学校思想工作J主将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