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自然风景园 .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93139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国的自然风景园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德国的自然风景园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德国的自然风景园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德国的自然风景园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德国的自然风景园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德国的自然风景园 摘 要:自然风景园和二十世纪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建的城市公园共同构成了德国城市园林的骨架。本文通过对十八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中叶一百年间德国最重要的园林作品、园林理论及园林设计师的介绍,详细地阐述了德国自然风景园的产生、净化、发展、及结束的历史。关键字:风景园;歌德;希尔施非尔德;斯开尔;莱内;平克勒由于受英国风景园(Landscape Garden)的影响,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德国大规模地出现了自然风景园,德国园林史上一个最重要的时期也随之开始了。风景园使德国园林产生了彻底的革命,绝大多数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几何园林都在这场变革中全部或部分地被改为自然风景园了。这以后,尽

2、管几何式与自然式两种完全对立的园林形式仍在不停地争论,园林也在这两种形式之间反反复复地变化,但是从整个历史进程来看,十八世纪中叶至今,自然式一直是德国园林设计的主流。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新建的城市公园尽管与十八、十九世纪的自然风景园已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园林形式上却是相近的,即都是自然式的。可以说自然风景园彻底改变了当时德国园林的设计思想与设计手法,也为当代德国城市公园的风格奠定了基础。今天德国最重要、最受欢迎的园林,多是这些十八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中叶一百年中建造的自然风景园,和二十世纪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建的城市公园,它们共同构成了德国城市园林的骨架。由此看来,要了解当今德国的园林设计手

3、法,有必要首先了解十八、十九世纪的这场风景园林运动。 (一) 早期的自然风景园1750 年后英国开创的自然风景园思想在欧洲大陆传播,在这种形式下,德国的园林设计师纷纷赴英学习,并且在短时间内把这种新的思想及设计手法带回德国,在德国设计自然风景园或把历史上的几何园林改为自然风景式园林。自然风景园进入德国的时间大致是 1770 年左右,和英国的情况一样,风景园并非一下子就出现了,它是一个过程,一个旧的根深蒂固的园林设计思想被打破的过程。与已有的上千年历史的几何式园林相比,风景园在德国是一个全新的园林形式,它不再是一个确定的空间,也不再是建筑的室外延伸,更不被建筑的轴线所控制。与英国相同,风景园在德

4、国出现以前也是在文学、绘画等艺术领域中首先有了崇尚大自然的思想。十八世纪初就已出现了歌颂大自然的文学作品,英国文学对德国文学中这种思潮的产生有直接的推动作用。英国的风景诗,如著名的感伤主义诗人汤姆森(J. Thomson)1730 年的自然诗四季对当时德国文学影响颇大,他在诗中描写花园时写道:“这里是纯朴的自然,每个景物都展向无穷的远方。 ”不过在这以前德国诗人布洛克(H.Brocke)的尘世的欢乐.(Irdisches Vergngen. )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哈勒尔(A. Haller)的田园诗阿尔卑斯山(Die Alpen)也显示出重归自然的愿望。克洛普施托克(Klopstock)、克莱斯

5、特(Kleist)、拉姆勒(Rammler)以及晚一点的科劳迪乌斯(Klaudius)等人都有大量歌颂大自然的作品。画家兼诗人格斯内(Gessner)明确表示:“我喜欢乡间的草地和原野式的树丛,反对修剪的绿篱组成的迷宫式的花园。”诗人哈格多恩(F. von Hagedorn)写道:“尊重自然吧,让人工的东西远远地离开。 ”除英国外,法国的自然风景园也对德国,特别是德国南部的园林有很大影响,尽管在时间上德国与法国几乎同时出现自然风景园。但是法国、德国与英国却不同,英国在 1750 年后以布朗(L. Brown)为代表的纯净的风景园已发展成为以钱伯斯(W. Chambers)为代表的英中式或中英式

6、园林,而这时法国和德国才刚刚出现风景园的思想。法国人坚信,英国风景园的出现是由于中国园林的推动。法国最早的风景园就是这种掺杂着中国园林的英中式园林。德国也一样,大片的英国式园林作为整个画面,中国式的园林或小建筑则成为园中的道具。由于园主不同或地点不同,园林中有时英国式多,有时中国式多。德国人把这种园林称为感伤主义园林,把它归属于后巴洛克或洛可可时期,把中国式园林建筑称为点景物。这种点景物还有假山、山洞、叠水、小桥及村寨,后来又有土尔其、印度式建筑及模仿古罗马或中世纪时期的建筑废墟等。 可以说德国风景园就是从模仿这种英中式园林开始出现的,并且常常是很盲目地模仿。那时德国人把这种园林叫做中国式或英

7、国式的,这种模仿完全是处于好奇心,但结果却带来了园林的根本变革。早期的风景园主要以两种形式出现,一是渐渐地侵入原有的几何园中,使之自然风景化;二是新设计的自然风景园。 几何园转变为风景园是当时的大趋势。从 1770 年开始,德国历史上众多的巴洛克园林大多部分或全部地被改为自然风景园了,不过绝大多数几何园并没有彻底改变其基本骨架,特别是中轴线,水渠等多保留着。几何式园林转变成自然风景园的主要作品有波茨坦的无忧宫(Sanssouci)、卡塞尔的威廉山(Wilhelmshohe)和曼海姆附近的什未钦根(Schwetzingen)。无忧宫是一座巴洛克及洛可可式园林,洛可可宫殿建于 1745 年(图 1

8、),它最初是弗罗德里希一世的夏宫。园林的主轴线是一条东西向的林荫大道,它始于园林入口,从宫殿前穿过,延伸到新宫(Neue Palais)。严谨的轴线上有喷泉、雕像,但是整座园林并不是中轴对称的。早在 1754-1757 年园中就建了一座中国式建筑中国茶亭(Chinesisches Teehaus)(图 2),这是德国园林中较早的中国式建筑,它尺度较大,在镀金柱廊内有一圈中国人物雕像,不过除了室内陈列着中国瓷器外,整座建筑与中国建筑相差甚远,外观上它更象一座蒙古包,雕像也如同是穿着中国服饰的西方人。1770 年在园的北部建了龙塔(Drachenhaus),它是受钱伯斯 1762 年在丘园(Kew

9、 Gardens)中所建的中国塔的影响而建的。与钱伯斯的塔一样,龙塔也犯了个大错误,即塔的层数是偶数,并且建筑不伦不类。1772 年无忧宫的中轴线旁建了规模较大的自然式的狍园,从而打破了中轴线,改变了巴洛克几何园的面貌。 卡塞尔的威廉山最初是山地巴洛克园林。黑森的亲王卡尔(Karl)1699-1700 年冬天曾去意大利旅行,他对在弗拉斯卡蒂(Frascati)的花园别墅,特别是阿尔多布兰迪花园(Villa Aldobrandini)和罗马附近的法尔尼斯花园(Villa Frnese)非常欣赏,回国时他带回了意大利建筑师古尔尼罗(G. F. Guerniero),让他在卡塞尔以这种园林为蓝本,设

10、计当时还叫威森斯坦(Weissenstein)的山地巴洛克园林,并于 1718 年建成。园林的主轴线由山顶一直延续到卡塞尔市区,长达 5 公里,其中在园内有2 公里(图 3),花园高差约 300 米,设计中水沿着这条轴线从山顶一级级跌下,共 600 级,后来只建了 200 级,轴线上设有水剧场,雕塑等。50 年以后,曾在英国学习过自然风景园的施瓦茨考夫(Schwarzkopf)重新规划该园,他大量引入英中式园林,同时建了很多异国情调的点景物,有 1782-1785 年建造的一个中国村寨,名木兰(Mulang),村寨坐落在一条小溪旁,以一重檐中国亭为中心(图 4),周围散落着中国农舍及小桥。其它

11、点景物有规模宏大的古罗马水渠废墟,英国式的古堡,还有清真寺,小金字塔的等。 几何园的风景式转变在当时最完善的实例是什未钦根花园,它是由皮家格(Pigage)1753 年设计建造的法国式园林,其主体是半圆形的宫殿,宫外是圆形的花园。皮家格在这座几何式花园里也建造了些英中式的小建筑和假山,其中中国式木桥有十余座(图 5)。1777-1785 年该园由斯开尔(F. L. von Sckell)重新规划,当时斯开尔刚丛英国学成归来,他的规划把园的北部彻底变成了自然风景式园林。几何形方池变为自然式的湖泊,水渠作为几何式与自然式的过渡,其岸线在几何园一面多保留原状,而在自然式一侧则改为自然曲折的驳岸了,这

12、样风景式与几何式就很理想地结合了起来。斯开尔在园里也建造了一些点景物,有一座清真寺和一些古罗马的建筑废墟(图 6)。 就在一些几何园被改为风景园的同时,德国的一些新建园林则直接采用了自然风景园的风格,最早的实例是德骚(Dessau)附近的沃尔利兹(Worlitz)园,它已不再是简单地模仿英中式园林了,而是从观念上形式上都有了发展。德骚的弗兰茨亲王(Franz)在 1763 和 1766 年两次与他的建筑师冯.挨德曼斯多福特(F. W. von Erdmannsdorft)及园林师艾瑟贝克(J. F. Eyserbeck)去英国考察风景园及历史建筑。后来他们又去意大利,学习文艺复兴建筑,回国后于

13、 1769 年开始建造夏宫沃尔利兹园。由于受英国与意大利园林及建筑的双重影响,沃尔利兹园成为自然与艺术相结合的出色作品。 面积 110 公顷,位于易北河边凹地的沃尔利兹园是河谷式风景,中心是长条形的沃尔利兹湖,水面向四方广泛延伸,又通过水渠联系一些小湖面,湖中有岛,景色十分深远(图 7)。通过水面把全园划分为几个景区,园中有多条深远的视景线,其终点多为沿湖布置的点景物。这些点景物尺度都较小,整个园林是自然风景式的,园外是牧草地,充满大自然的野趣。为便于借景,特加高了沃尔利兹城中的教堂钟塔,使该教堂在视线上成为园林的一部分(图 8) 。沃尔利兹园位于德骚园林群中心,周围还有很多大小园林,重要的有

14、奥兰尼报姆(Oranienbaum)、路易袖姆(Luisium)、给奥揪姆(Georgium)、某西考(Mosigkau)、西哥里姿山(Siglitzer Berg)等,它们构成了一个大的园林文化圈。 沃尔利兹园在刚建好时就成为一个出色的园林而吸引了大批著名的人物,他们都对以后风景园在德国的发展起过关键的作用。德国当时著名的园林理论家希尔施菲尔德(C. C. Hirschfeld 1742-92)1785 年说:沃尔利兹园是“德国的最高贵的园林,是第一个值得关注的自然式园林。”歌德(J. W. Goethe)在 1778 年的一封信中写道:“这里(指沃尔利兹)无限美丽,当我们走过湖泊、水渠及林

15、地时非常激动.这里是天堂中的田园。 ”歌德还说,沃尔利兹园和希尔施菲尔德的书籍使他产生了对园林艺术的兴趣,魏玛(Weimar)园就是这一兴趣的产物。魏玛园没有特定的设计者,之所以成为风景式园林主要是由于歌德的影响。早些时候这里仅有围绕宫殿布置的小的几何式园林,但是1774 年宫殿和主要园林部分被烧毁了。歌德到魏玛后不久,于 1776 年搬进了伊尔姆河(Ilm)边上的园林屋(Gartenhaus)(图 9),并长期在此写作。1778 年歌德与魏玛的君主奥古斯特(H. K. August)作为弗兰茨亲王的客人游历了沃尔利兹,从此对园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他一直参与魏玛园的规划,并且先后去德国中部

16、的哈尔茨山(Harz)和瑞士的阿尔卑斯山,这两处风景地对他建造魏玛园都有很大启发。 歌德于 1778 年在园中建了一处隐居所路易森寺院(Luisenkloster),它是一个小圆亭,周围有中国式的假山叠水。这时园中还都是些局部的风景片段,如同一个个单独的充满浪漫色彩的建筑点缀在一丛丛植物群里。1787 年有了总的规划,把这些建筑通过由树丛限定的视景线联系起来,并扩建了园林,大片的草地、树丛,高低起伏的谷地使园林产生了特有的魅力。歌德在 1788 年还参与了园中罗马屋的设计。这时的魏玛园已是大片的风景园了,不过这种早期的风景园中仍有英中式园林的影子,难怪俾德曼(W. F. von Biederm

17、ann)说:“歌德的魏玛园创造了一所根据中国艺术精神的最宏伟的中国风格的风景园林(图10)。 ” 德累斯顿也有两座著名的早期风景园塞菲斯多夫谷(Seifersdorfer Tal)和普牢恩舍园(Plauensche Grund)。前者是一条几公里长的谷溪,作为市民的郊游地;后者是上层社会的散步园。两园中都建有一些茅舍、小寺庙和纪念物等景物。 霍恩海姆(Hohenheim)的“英国园”(Englische Anlage)是 1774年开始建造的,20 公顷的长条形的园林完全是自然风景式的。园中有众多点景物,包括古罗马的废墟,中世纪的小教堂等。歌德曾游览该园,但是他并不欣赏这座园林,认为它“仅仅是

18、一些小的景物” 。而希尔施菲尔德和席勒(W. Schiller)则比较欣赏它。风景园发展到 1785 年以后开始了净化的过程,英中式园林越来越少,自然式园林越来越多。其主要原因是建造的中国式建筑大多不成功,比例失调,不伦不类又矫柔造作,加上一些园林理论家抨击对中国建筑的模仿,使得中国建筑也越来越少。尽管点景物并没有彻底消失,但主要以欧洲本身的建筑形式为主,如古希腊、古罗马建筑或建筑废墟等,而整个园林是逐渐地向纯净的表现自然质朴的风景园方向发展。 前面提到的卡塞尔威廉山在 1785 年以后风景式成为其主导风格,那条 2 公里长的巴洛克主轴线尽管仍然保留着,但已成为自然式的大草坡,成为一条视线轴了

19、,轴线旁的林缘线也不再是一条直线。很多处叠水变成了小溪、瀑布、湖泊等景观,原有的数条附轴线已完全消失(图 11)。(二)园林理论书籍德国的园林理论书籍差不多是和第一个德国的风景园同时出现的,它们不仅仅是评论风景园这一新的园林形式,总结新的设计手法,而且也是建立一个新的理论体系。 莱比锡的美学家苏尔泽(J. G. Sulzer 1720-79)在 1771-1774 年写了艺术美的普遍原理(Allgemeine Theorie der schonen Kunste),这是德国最早的有关园林理论的著作之一,其中心思想是:园林必需象大自然一样,人工必需模仿自然。在书中他还确立了园林艺术在艺术范畴中的

20、地位,他说:“园林艺术应该与建筑艺术具有同等的权利,园林属于艺术范畴,它直接来于自然,大自然是最完美的园林师.园林要模仿大自然。 ”苏尔泽的书后来曾多次再版。 当时最有名的园林理论家是基尔大学教授希尔施非尔德。他说:“苏尔泽是德国第一个把园林作为艺术范畴来考虑的人,我要把春天里的第一枝花献给他。 ” 希尔施非尔德 1779 年出版的五卷本的园林艺术原理(Theorie der Gartenkunst)是风景园的经典理论著作,他认为设计一个风景园有三个步骤: 园林作为“缩小的自然”必需以自然为蓝本; 园林要与其所处的大环境有差别,要与大自然的风景不同; 这种不同不是要园林以不自然对抗周围的大自然

21、,而是园林必需有“艺术的升华” 。这三点概括起来与中国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思想极为相似,它是自然风景园设计的指导思想,是极为精辟的总结。 希尔施非尔德对当时英、德、法三国的几乎所有的重要风景园都作了评论,由此他系统地逐条论述了园林的各个组成要素,如:地形、植物、建筑、道路、山洞、废墟、纪念物等,还解释了一些心理因素, 如:舒适性、美学、情感、画境等,并且阐述了园林艺术与绘画艺术、建筑艺术的关系。 他认为:“变化、弯曲、起伏的地形使景观更丰富,园子也因此显得更大,植物生长更加自由、独特,水面更加活跃。 ”“在高处或低处,每一步都引入一个新的领地,一个新的画面,景观时隐时现.所有这些景观变

22、化都是由地形的变化来实现的。 ”相反一块平地不适合于造园,“因为它太单调,而做地形处理又花费太多。 ”“园林师要回避平地与丛山,选择美丽的缓坡丘陵地造园。 ”“风景园与几何园不同,在这里园林师的任务才算开始,而建筑师已无用武之力。在风景园中设计师根据植物的种类、高度、形状、色彩来设计。 ”“绿色是优美的风景最重要的色彩。 ”“风景园中的水面如同建筑里的镜子、人的眼睛.”他对动水、静水及各种水的动态,如:湖、溪、瀑布、泉等均有描述。 他还把园林依据具体内容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根据时间分为早、中、晚园;根据四季分为春、夏、秋、冬园;根据位置分为山地、谷地、林地园;根据园主分为帝侯园林、贵族园林、私家园林等。他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大众园林(Volks garten),一个开放的为所有公民享用的园林。最后他对园林下了一个定义,他认为:“园林是这样一个场所,在那里人们能够舒适地、安逸地享受乡村生活的利益。能够享受自由、观赏、散步、空气、凉爽,可以陶冶精神。园林不仅仅是一个消遣的场所,它有更高一层的意义,它是一个有价值的艺术品,在那里人们可以看到优美的大自然的景物,它是哲学上的避难所,它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