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中国经济学教育二元格局的反思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学教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目前,已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育与西方经济学教育并存的二元格局。基于对这种二元格局形成过程、原因及两个教育体系各自特点的认识,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上,应坚持以下原则: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加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实现中国经济学教育二元格局向一元格局转变;要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经济学教育;二元格局;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样,中国的经济学教育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目前,已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育与西方经济学
2、教育并存的二元格局。总结这一格局形成的过程和经验教训,对推动中国经济学教育和教学沿正确的方向发展,对繁荣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形成中国特色经济类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经济学教育的发展阶段及二元格局的形成 (一)第一个阶段(19781992 年)。中国经济学教育适应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拨乱反正,解放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新理论和新观点,同时又有分析地介绍和引进西方经济学,调整课程设置。具体表现是:第一,政治经济学教材编写取得重大成果。徐禾、宋涛、苏星、于光远、卫兴华、谷书堂、蒋学模
3、、魏埙、宋则行等一批著名学者主编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教材都是这一阶段的代表性成果。这些教材的最大特点是既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系统而又科学的概括和介绍,又紧密结合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实际,进行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它们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也为中国经济学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经济学。上世纪 80 年代初,中华外国经济学会组织了外国经济学说讲座,并公开出版研讨内容,对我国人民了解西方经济学发挥了启蒙作用。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4 年推出由金观涛主编的走向未来丛书是当时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启蒙读物之一。第三,西方经济学开始进入大学课堂。在
4、引入西方经济学教育方面,影响最大的是美籍华人学者邹至庄教授。他自 1984 年起每年到中国讲授西方经济学,1985 年发起建立“福特培训班” ,1985 年出版中国经济 ,同时安排中国学生赴美留学。1987 年他倡导中国大学应讲授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贸易、金融财政等课程。1989 年 4 月,在世界银行专项贷款支持下,原国家教委正式启动编写财经类核心课程大纲,列入的课程共 10 门,包括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经济数学基础等。从此,中国经济学教育的二元化格局开始形成。 (二)第二个阶段(19921998 年)。进入上世纪 90 年代,特别是
5、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中国经济改革进入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随之而来的是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步伐加速,对经济学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此阶段经济类专业的数量和学生规模进一步增加。之后,针对本科专业设置过细、专业口径过窄问题,1998 年教育部第四次调整本科专业目录,专业由原来的近 600 种减少到 249 种,其中经济学门类的本科专业减少为 4 个,即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和金融学。 在该阶段,经济类专业发展很快,但也存在着严重问题:应用类专业规模膨胀很快,招生人数很多,考分很高,而理论经济学专业却受到冷落,报考人数少,考分也比
6、较低,生源质量不高。在教学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课程依然在开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继续提供着重要的理论支持,但由于经济学专业得不到社会的重视,生源质量不高,加之教师从事基础理论教学和研究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很多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和支持,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严重影响了基础理论专业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此阶段,大量的西方经济学文献被系统而全面地翻译和介绍到国内,西方经济学教学开始普及并越来越受到重视,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均开设西方经济学,且课时大幅度增加。此时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对待西方经济学的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对西方经济学持以批评和保留态度被视为保守和僵化,而将其视为对
7、市场经济做出科学概括的观点却大行其道。大学课堂上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大都以介绍和阐述原理为主,很少进行分析批评。 (三)第三个阶段(19982008 年)。此阶段,中国经济学教育将培养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优秀作为培养目标。为加强对经济类专业建设和经济学教育的指导,纠正经济学教育中存在的重西方经济学、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育的风气,加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育和教学,培养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的经济学理论人才,1998 年 5 月教育部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长远利益出发,根据“扶强保重,合理布局”的原则,在中国政治经济学教育和教学水平最高的 13 所高校的经济学专业设立了
8、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基地的建设宗旨:一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学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二是为国家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理论素养的经济学基础人才。三是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经济学人才培养方面发挥良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这期间,经济学基地建设取得很大成绩,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经济学专业的建设,经济学人才质量显著提高,经济学专业也吸引越来越多的高素质考生报考,生源质量显著提高。此后。教育部进一步规范了课程设置,加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建设。1998 年 7 月,在教育部高教司的直接指导下,成立了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召开了第一次会
9、议。这次会议确定了经济学专业本科的八门核心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这次会议统一规定了全国各高校经济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2000 年,在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持下,由吴树青教授任顾问,逄锦聚、洪银兴、林岗、刘伟等教授主持编写政治经济学教材,并于 2001 年出版,至今已修订三次。这是继上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政治经济学教材编写出现高潮、1993 年原国家教委统编政治经济学教材出版以来,又一个政治经济学教材建设的重大举措。该教材在内容安排、体系结构及理论创新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鲜明特色。这一阶段许多高校的专
10、家学者也在政治经济学教材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为适应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对经济类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2007 年,教育部启动了提高教学质量工程。作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在原来的经济学基地的基础上设立了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在应用经济学专业设立了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在此阶段,教育部有关部门对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育和教学状况进行了调查,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在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和教学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2008 年,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所有本科专业制定专业建设规范。在经济学教指委的领导下,高等院校经济学类本科专业建设规范的制定工作开始启动。该规范将在
11、经济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课程设置、培养方法及基本办学条件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以便指导高校的经济学教育走上良性发展轨道。但在该阶段的经济学教育中,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重西方经济学的势头并没有得到完全遏制,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其表现有:一是管理类本科专业大都取消了政治经济学课程,经济类专业的政治经济学课程的课时被大大削减,经济类研究生入学考试主要考西方经济学,而政治经济学却被取消或削弱。二是经济学教育中弥漫着一种西方经济学崇拜思潮,西方经济学被看作“标准的经济学”或“规范的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的表述方式被视为经济学的“标准语言” ,主张中国的经济学教育要与国际接轨的声音此起彼伏。三是
12、一些高校集中资源开设小型实验班,照搬国外模式进行所谓的“精英教育” ,单纯强化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及数理能力的培养。四是把培养国际化人才定位为经济类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方式是采用国外的教材,聘请国外的教师,学生培养出来送出国外深造,美其名曰“人才培养不分国界” 。在该阶段,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主导下的泛市场化主张的影响大大增强,并力图争夺中国改革理论的话语权。 通过上述三个阶段的分析可看出,中国经济学教育自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到现在,已形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育体系和西方经济学教育体系并存的局面,对经济类人才培养及经济学的发展正产生重大的影响。二、中国经济学教育二元格局形成的原因 中国经济
13、学教育二元格局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个:首先,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体制转轨因素。我国的改革开放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也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的个别环节进行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改革可区分为两个基本层面:一是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二是构建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的经济运行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就是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这项改革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作用。在构建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虽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发挥
14、了重要作用,但西方经济学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和观点受到更多的追捧,这就在事实上为西方经济学影响的扩大提供了条件。其次,宽松的政治和学术环境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一直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在学术界,科学探讨无禁区极大地解除了科学工作者的思想顾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宽松舆论环境迎来了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学教育的空前繁荣。在对待西方经济学上,由过去完全否定,转变为对其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属性进行批判,同时,对其中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个别观点和个别原理给以肯定和积极借鉴,这就使西方经济学走进大学课堂成为可能。再次,西方经济学自身的特点因素。西方经济
15、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形式上比较完整的范畴体系,特别是它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理论观点的叙述方法给人们造成了规范而又比较严密的感觉。再者,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往往都是紧扣人的主观感觉和日常生活经验而提出,学习西方经济学的人不需要有非常丰富的社会阅历,只凭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居家过日子的主观感受就能理解其中的原理。此外,西方经济学原理是基于对市场经济的研究而形成的,学习西方经济学可帮助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把握和认识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再有,许多高校对教师的科研进行考核,往往强调在国外杂志上发表论文,而论文如果不按西方经济学的范式进行写作,在国外杂志根本不可能发表。所有这些都为西方经济
16、学教育和教学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如何认识中国经济学教育的二元格局 中国经济学教育的二元格局是一个既互补又矛盾的体系。互补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政治经济学以人与人的关系分析为主,强调财产占有和利益分配。西方经济学以人与物的关系分析为主,强调资源配置的效率。两者关心的主题不在同一个平面上,不具有替代性。所以,可保持一定的共处关系。其二,两种经济学并存也反映了现代社会思想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这种多元化有利于相互学习和借鉴,有利于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其三,两种经济学体系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都发挥着各自的指导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二者的作用有互补性。二元格局的矛盾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
17、一,不同的哲学方法论基础存在着矛盾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维具有鲜明的辩证性和历史感;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是个体主义和主观主义,它的思维具有突出的直线性和静止性。它们对大量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观察和解释都呈现出极大的差异,甚至矛盾。如,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所有制和产权、价值源泉、分配、国家职能和政府干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两种经济学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分歧。其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经济学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批判功能,主张不断的变革和创新。西方经济学则强调经济学的无阶级性和非意识形态功能,主张对研究对象只进行不含价值判断的客观描述和实证分析,尤其是数学模型分析。其三
18、,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诸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中国经济建设发挥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西方经济学则是关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自由市场经济及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的理论反映。自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深受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大力宣扬市场化、私有化和自由化在稳定经济和实现经济转轨方面的“神奇”功能,把自由竞争和自发均衡的传统观念教条化,无视财富占有严重的两极分化在世界范围
19、的蔓延,极力诟病政府乃至国际社会限制私人经济活动和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努力。这些矛盾的存在意味着对中国经济学教育二元格局进行认真反思已十分必要, 要求我们对中国经济学教育二元结构对中国经济学的发展、经济类人才的培养及政府决策可能产生的影响必须保持深刻而清醒的认识。 基于对中国经济学教育二元格局形成过程、形成原因及两个教育体系各自特点的认识,在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学教育二元格局问题上,应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流地位。中国经济学教育的二元格局是历史的产物,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但二者的并存不是不分主次的。我们认为,无论从理论的性质看,还是从理论所服务的对象看,马克思主
20、义经济学都应而且必须占主流地位。西方经济学对我国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及现代化建设的指导作用只能是辅助的、次要的,绝不能是主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最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只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才能给予有力的理论支持,西方经济学所采取的方法论及理论框架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它不应成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理论,但它的个别原理和分析方法是可吸收和借鉴的。 第二,加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关键是把握其发展的基本趋势,致力于推进创新。对此,逄锦聚教授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他认为,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规律看,政治经济学能否发展取决于三个
21、因素:一是能否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二是能否借鉴和汲取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西方经济学中的科学成分。三是能否解释我国生动活泼的经济社会实践,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服务。这三点既体现了政治经济学学科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政治经济学创新的基本方向。 第三,要实现中国经济学教育二元格局向一元格局转变。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两种经济学教育体系并存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从长期看,二者合二为一应是一个方向和趋势。两个充满矛盾的经济学体系长期并存对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人才培养的消极影响是不容低估的。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探索二者相融合的条件和可能,力求在研究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分有机地纳入统一的经济学体系中。可以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