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高考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和探讨.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93311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语文高考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和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对语文高考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和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对语文高考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和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对语文高考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和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对语文高考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和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对语文高考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和探讨一、现状与困惑笔者身边曾发生了这些事情:某校高三一个理科班语文教师请病假,一个学期多数时间里没有固定的语文教师,高考时,该班语文均分全校第一;某县高中语文教师不足,直接从小学征调一批教师,他们执教的高考成绩竟然非常优异;某位高三学生在数次模拟考试中语文几乎都是班级倒数,在高考中,语文成绩竟然位列班级第一,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这些现象恐怕只有在语文学科的领地才会发生,面对这些“司空见惯”的语文现象,校长质疑语文到底每周需不需要开足课时数?其他学科教师质疑 12 年的语文课堂到底教会了学生什么,为何连常用字都频频写错?高三语文教师质疑如果自己不看答案,有没有勇气评讲

2、高考题,自己参加高考成绩会不会惨不忍睹?学生质疑既然高考不考教材上的知识,学了到底还有什么用?家长质疑孩子语文成绩差,找老师补习到底有没有用?这些质疑也正是笔者的困惑:1.语文高考距离语文课堂到底有多远?请看 2011 年高考语文江苏卷第 4 题:“为纪念辛亥革命 100 周年,学校拟在校园网主页增设辛亥英烈专栏。请写出鲁迅小说中以秋瑾为原型塑造的辛亥革命志士形象姓名及作品名,并为该专栏写一段不超过 25 个字的按语。 ”鲁迅的药在苏教版教材上根本就没有,这个题目到底要考查考生的什么能力,让人莫名其妙。另外现在苏教版教材上鲁迅的文章少之又少,这说明教材编者已经意识到了鲁迅的文章因属于早期白话文

3、,许多言语不够纯粹,并且战斗性太强,不太适合现代高中生。然而 2011 年高考江苏卷上又考了鲁迅的杂文捧与挖 。这让许多语文教师都看不明白高考对课堂教学的导向到底是什么。2.语文高考距离新课程标准到底有多远?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充分说明了语文首先是一门工具学科,然而语音、字形、标点、病句、成语等检测语文基础的题目却在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中不断被弱化。例如,2011 年高考 17 套试卷中只有 12 套考到了语音,9 套考到了字形,3 套考到了标点。对于这样的结果,笔者只想强调一点:千万不能忽视高考的导向作用。比如江苏高考近三年来都没有单独设题考查字

4、形,所以近年来各种针对江苏考生编制的模拟题都再也没有字形题了,各校复习也都不把字形作为重点。一位教师为学校高二年级拟制期中试卷,就因为拟了一道字形题而遭到诸多教师的非议。所以笔者非常困惑,难道 160 分的语文试卷上就不能拿出 15 分来考查语文的基础知识吗?3.语文高考距离生活到底有多远?关于阅读能力的培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明确指出:“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高考却始终只是考查考生的“精读”能力,并没有考查考生的“略读、浏览、速读”的能力,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用的最

5、多的阅读方法却是浏览和速读,所以笔者建议高考命题专家应该探索如何考查考生的快速阅读能力。二、思考与建议1.高考要有高度的使命感高考不是儿戏,近年来关于高考的非议太多,社会对高考试卷已产生了不良印象,但没有人能让命题专家们承担责任,来年还是由他们拟制试卷。老师可以不止一次地犯错误,考生却只有一次决定命运的机会。所以笔者建议主管部门是不是应该考虑:(1)什么样的人具有拟制试卷的资格?(2)拟制试卷的人必须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决不能迷信专家和学者,绝不能迷信大学教师和特级教师,他们中还有几人能坚持在高三教学的第一线?是不是要建立人才库,是不是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多从高三教学前线选拔有实践、有理论、有热情、

6、有能力的教师?2.高考要有明确的导向性(1)语文高考应该是对普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成效的检测,所以高考应当贴近语文教学,观照语文教材。以江苏高考为例,高中三年学了 5 本必修教材和 5 本选修教材,高考能够涉及的知识只有 6 分的名句默写,其他的连字音题都不是年年考查。至于高考专家所谓的“阅读题目都是对语文能力的考查” ,笔者认为如果仅仅把教材内容作为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例子的话,花费三年时间学习教材内容真的不如多做一些高考模拟题目效率高。难怪许多学校在介绍高考经验的时候会提到,高三主要是练习、练习、练习。为什么不能在进行阅读能力考查的同时,关注一下对语文知识的考查呢?比如2010 年高考江苏卷第

7、 9 题:“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这个题目对课堂教学的关照,对语文知识的考查不就非常好吗?为什么这样的题目只能昙花一现?(2)语文高考应该是对高中生语文素养提升程度的检测,所以高考应当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的精神。新课标把对古诗文人文价值的挖掘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然而现在高考试卷中对于古诗文的考查主要停留在字词句及技巧上。能否将文言文选择题的最后一题改为关于人文价值挖掘方面的探究题?能否将诗歌鉴赏的最后一问改为关于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方面的评价题?比如 2011年高考北京卷中的诗歌鉴赏题:“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

8、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法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种考查方法不是更能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吗?笔者相信多进行这样的考查,必将扭转当下许多教师在分析古诗文的过程中重“言”轻“文” 、重“技巧”轻“文化”的现状。3.高考要有服务生活的意识语文学科交际工具的特征,决定了它只有多多关注生活所需,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如果在高考中弱化了对语文工具性特征的考查,必然失去大众基础。然而不知从何时起,高考对语文中最基础的知识再也不作要求了,比如汉语语法,太多的高三学生不知道何为主谓宾,何为句子成分残缺;比如对联的基础知识,有不少高中生贴春联时不能分清何为上联、何为下联难道考查这些基础知

9、识就是舍本逐末吗?为何英语中尚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语法,而我们的母语却对此不屑一顾?为何高考作文中鼓励考生形式创新,却连最传统、最基础、最抒情的书信的格式却少有人推崇呢?所以笔者认为语文高考应该多设计一些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题目,少一些纯粹玩弄文字游戏的题目。4.高考要有趋向客观的追求笔者认为如果任何一门学科最终的发展不能趋向客观的话,那么这门学科肯定是在一条错误的轨道上运行。语文高考题目也需要尽量客观,只有这样才能相对公正地考查考生的能力,只有具有规律性与可操作性的题目才有作为考题的价值。所以笔者主张语文考题应该:(1)化繁为简有许多高考阅读题的答案啰唆甚至无理。例如 2011 年高考江苏

10、卷第12 题:“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 ”答案:对学生爱国无法表达的赞赏、对学生的爱护、自己的激动的心情、自己爱国的心情。或许是我们这些高三一线教师无能,这样的答案,我们四位语文教师合起来都没有考虑全面。笔者纳闷:高考题是不是该还给学生一个清朗的世界?有些简答题,不如改为填空题。(2)化虚为实关于作文的考法和评分标准,笔者一直疑惑:一篇作文真能考查出考生的写作能力?为什么许多考生的高考成绩与平时大相径庭?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是不是太模糊了?为何同一类作文同一位教师批改分数悬殊?如何相对全面而客观地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如何更加细致而科学地给考生的作文赋分?笔者建

11、议:能否加强针对作文片段能力的考查?笔者认为这样更能够全面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比如考查议论文写作能力,可以给定论点和文章的开头、结尾,然后让考生只写中间一个部分。考查记叙文的写作能力,可以让考生用不超过规定的字数叙述一个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感人时刻。为什么非要用一个天马行空的题目让考生胡诌八扯呢?能否探索作文评分细则的量化表?诸项赋分是不是可以更加客观?太多的人认为提高语文素养就是提高“读写”能力,好像某生作文写得不错,语文成绩就应该很好,好像大作家参加语文高考就应该得高分,笔者不同意这些观点,语文并不等于文学。语文素养的高低并不是完全体现在写作能力上。其实写作不仅需要语文素养,更决定于写作素养,如敏感、兴趣等,所以现代高考将语文素养的考查仅仅借助于对读写能力的考查是不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