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作业与参考答案作业一1、名词解释兴奋性指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即活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蛋白质的协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跨膜转运方式。阈电位指能引起细胞膜上电压门控 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并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水平(或数值) 。突触延搁兴奋通过突触传递时耗时较多,比较缓慢,称为突触延搁;其耗时包括突触前膜释放递质、递质扩散及与受体结合等环节所需的时间。终板电位指神经-肌接头前膜释放的 Ach 与终板膜 nAch 受体结合,引起终板膜而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不完全强直收缩给予神经(或肌肉)一连串刺激时,肌肉每一
2、次收缩都出现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肌肉收缩曲线呈锯齿状,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2、问答题(1)何谓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试比较三种调节方式的特点?答:神经调节是神经系统通过反射活动对机体各系统、器官和组织的生理机能进行调节的方式。特点:反应迅速、作用部位局限而精确、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是指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或某些代谢产物经体液运输到达靶组织、靶细胞,对其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方式。特点:反应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持久。自身调节是指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由器官、组织和细胞自身对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特点:调节幅度和范围较小,比较稳定。上述三种调节方式中,神经调节为主导,体液调节作辅助
3、,而自身调节是前两者的必要补充。(2)何谓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简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答:静息电位系指细胞在末受刺激的静息状态下,膜两侧存在内负外正的电位差。产生机制:RP 的产生是以细胞膜的选择性通透和膜两侧 Na+和 K+离子的不2均匀分布为基础的;细胞膜内高 K+和静息时膜对 K+的通透性大,从而导致 K+大量外流形成 K+电-化学平衡,故 RP 接近 EK+。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到一有效刺激后,在 RP 的基础上,在膜两侧所产生的快速、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产生机制:去极化(相):电压门控 Na+通道开放,大量 Na+内流形成;超射(锋)值:Na +电-化学平衡电位(E Na
4、+) ;复极化(相):电压门控 K+通道开放,大量 K+外流形成;细胞兴奋的恢复:Na +-K+泵(生电性钠泵)的活动所致。(3)简述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的传递过程。答:神经-肌肉接头传递是一电-化学-电传递的过程:躯体运动神经兴奋(产生 AP) 接头前膜去极化电压门控 Ca2+通道开放,Ca 2+内流突触小泡前移与接头前膜融合突触小泡破裂释放 A ch(量子式释放)Ach 扩散至终板膜与 nAch 受体( 亚单位)结合终板膜上化学门控 Na+通道开放Na +内流K +外流终板膜去极化 (产生终板电位)并以电紧张方式扩布至邻近肌膜肌膜去极化达阈电位肌膜电压门控 Na+通道开放Na +大量内流而
5、产生 AP。作业二1、名词解释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小分子晶体物质(如无机盐、葡萄糖等)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血浆晶体渗透压,其主要作用是调节细胞内外水分的分布和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凝血因子在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血浆和血清在血浆是指血液中除去有形成分(RBC、WBC 和 Pt)后的液体部分;血清则是血液凝固后从血凝块中析出的淡黄色液体,不含纤维蛋白原,部分凝血因子因消耗而减少。内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细胞外液是机体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因存在于机体内部,故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细胞外液)中各种理化因素(离子、渗透压、PH 值、温度等)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
6、它是机体各种生理功能得以实现,生命活动得以维持的必要条件。渗透性溶血指细胞外溶液渗透压过低时,则水进入红细胞使其过度膨胀而破裂,血红蛋白逸出,这一现象称为渗透性溶血。2、问答题(1)简述鉴定 ABO 血型的原理和方法?3答:鉴定血型的原理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其方法是:将受检人的红细胞稀释液,分别与标准血清 A 和血清 B 相混合,观察是否发生红细胞凝集。其结果判定如下:若在 A 血清中发生凝集,则为 B 型血;若在 B 血清中发生凝集,则为 A 型血;若在 A、B 血清中均发生凝集,则为 AB 型血;若在 A、B 血清中均末发生凝集,则为 O 型血。(2)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异同点有哪些
7、?答: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不同点主要有:始动因子:内源性凝血为损伤的血管内膜下胶原纤维等激活 F;外源性凝血为组织损伤释放组织因子(F) 。参与的反应步骤:内源性凝血较多,而外源性凝血较少。产生凝血的速度:内源性凝血较慢,而外源性凝血较快(几十秒) 。凝血因子的分布:内源性凝血参与的凝血因子全部在血液中;而外源性凝血的凝血因子存在于组织和血液中。参与的凝血因子:内源性凝血较多,有 F、F、F和 F等,而外源性凝血较少,有组织因子(F)和 F等。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相同点主要有:在凝血酶原激活物(FXa、FVa 由 Ca2+连接在 PF3 表面而成)形成后,其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反应则完全相同。
8、(3)何谓交叉配血?同一供血者与同一受血者重复输血时,为何还要做交叉配血试验?答:交叉配血试验:将供血者的 RBC 与受血者的血清相混合,再把受血者的 RBC 与供血者的血清相混合,观察有无 RBC 凝集现象,其前者称为交叉配血的主侧,后者称为交叉配血的次侧。其结果判断如下:主、次侧均无凝集,可以输血;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可少量缓慢输血;主侧凝集,无论次侧是否凝集,绝对不能输血。同一供血者与同一受血者重复输血时,仍要做交叉配血实验,是为了避免因 Rh 血型不合而引起输血反应,确保输血安全。因为 Rh 阴性患者首次输入 Rh阳性血液后,血浆中将产生原来没有的 Rh 抗体(抗 D) ,但不会发生
9、 RBC 凝集和溶血,若再次输入同一供血者(Rh 阳性)血液后,则会发生 RBC 凝集和溶血。作业三41、名词解释:房-室延搁房室交界是兴奋由心房向心室传导的唯一通路,由于房室交界区细胞传导速度最慢,兴奋在此要延搁一段时间(约 0.1 秒)才传向心室,故称为房- 延搁,从而保证心房与心室先后有序的活动(防止心房和心室收缩重叠) ,有利于心泵血机能的实现。期外收缩和代偿间歇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心室肌受到一个人工刺激或受到窦房结以外的异常刺激,则产生一次期外兴奋而引起的收缩,称为期外收缩;而在一次期外收缩之后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有效不应期心肌细胞从去极化开始到复极化到60mv 这
10、段时间(约200300ms) ,任何刺激都不能引起心肌的兴奋和收缩,称为有效不应期。异长自身调节指通过改变心肌纤维的初长度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的变化,从而调节每搏输出量的多少,称为异长自身调节。等容收缩期指从心室开始收缩使室内压急剧升高房内压而低于主动脉压的期间,其房室瓣和半月瓣均处于关闭状态,心室容积不变,故称为等容收缩期。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有效滤过压为正值时,则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生成组织液,若有效滤过压为负值,则组织液透过毛细血管壁重吸收(回流)入血液。2、问答题(1)心肌收缩有哪些特点?答:心肌的收缩特点有:同步收缩(全或
11、无式收缩) ;不发生强直收缩(有效不应期长) ;对细胞外液 Ca2+的依赖性大(终末池不发达,Ca 2+贮量较少) 。(2)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有何特征?各时相产生的离子机制如何?答:心室肌细胞 AP 的特征是:去极化速度快,幅度大(达 120mv) ,持时短(仅 12ms) ,而复极化过程复杂,持续时间较长(达 200300ms) ;其 AP 可分为 0、1、2、3、4 五个时期。AP 各时期(时相)产生的离子机制:去极化期(O 期):膜电位由90mv+30mv;机制:刺激使膜去极化达 TP 水平,快 Na+通道大量开放,Na +快速大量内流所致。复极化期:51 期(快速复极初期):膜电位由
12、+30mv至 Omv 左右;机制:Na +内流停止,K +一过性短暂外流所致。2 期(平台期):膜电位停滞于 Omv 左右水平;机制:Ca 2+缓慢内流与 K+缓慢外流,两者所负载的正电荷量相当所致。3 期:(快速复极末期):膜电位由 Omv 迅速下降至90mv 水平;机制:Ca 2+内流停止,K +外流逐渐增加所致。4 期(静息期):膜电位恢复并稳定在90mv 水平;机制:通过 Na+-K+泵(3 :2)和 Na+-Ca2+(3:1)交换而恢复静息时膜内外离子的分布水平。(3)简述压力感受性(减压)反射的全过程及其生理意义?答:减压反射的全过程:动脉血压升高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受牵拉
13、,兴奋性窦神经、主动脉神经传入冲动孤束核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心交感中枢和缩血管中枢紧张性心迷走神经传出冲动、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传出冲动心脏活动(每搏输出量、心率) ,心输出量减少,阻力血管舒张,血流阻力,使 BP 回降至正常水平。而动脉血压时,压力感受器所受刺激减弱,通过减压反射的减弱,则使BP 回升。减压反射的生理意义:缓冲动脉血压的急剧变化,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作业四1、名词解释时间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再用力尽快呼气,其第 1、2、3 秒末呼出的气量所占肺活量的百分比,分别为 83%、96%、99%,又称用力呼气量。肺泡通气量每分钟进入肺泡的新鲜气体量称为肺泡通气量,即肺泡通气量(
14、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Hb 氧饱和度血红蛋白氧含量占血红蛋白氧容量的百分数称为 Hb 氧饱和度。容受性舒张在进食过程中,食物刺激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中的抑制纤维,反射性地引起胃壁平滑肌舒张,称为容受性舒张。其意义在于使胃容量增大,能容纳更多的食物。基本电节律消化管平滑肌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缓慢的、节律性的去极化电位,称为基本电节律或慢波。6胆盐的肠-肝循环胆盐排入小肠后,约有 95%在回肠末端吸收入血,再经门静脉回到肝内组成胆汁,并能刺激肝细胞分泌胆汁,此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2、问答题(1)简述胸内负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答:胸内负压的形成: 胸膜腔是密闭的,内
15、含少量浆液; 胸膜腔通过胸膜脏层受到两种方向相反的力,即促使肺泡扩张的肺内压和促使肺泡缩小的肺回缩力的影响,故而: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由于在吸气末和呼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故而:胸膜腔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若以大气压为零,则:胸膜腔内压肺回缩力,因此,胸内负压是由肺回缩力形成的。 出生后的发育过程中,胸廓生长速度比肺快,其胸廓的自然容积也比肺大,故正常情况下,肺总是表现出回缩倾向,使胸膜腔内压为负值。生理意义:使肺泡保持稳定的扩张状态,有利于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作用于胸腔内心脏和大静脉,降低中心静脉压,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回流。(2)为什么深而慢的呼吸其气体交换效率高于浅而快的呼吸?答:首
16、先,浅而快的呼吸潮气量减少而功能余气量增多,其肺泡气体更新率降低,从而肺泡 PO2,PCO 2不利于肺气体交换;其次,因无效腔的存在,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的变化对每分肺泡通气量的影响不同;浅而快的呼吸其肺泡通气量小于深而慢的呼吸,导致通气/ 血流比值降低和功能性动- 静脉短路。因此,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其气体换效率高于浅而快的呼吸。(3)为什么说胰液是所有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答:胰液是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这是因为:胰液中含有水解三种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酶, 胰淀粉酶,可水解淀粉,消化产物为麦芽粮和葡萄糖;胰脂肪酶,可分解甘油三酯为脂肪酸、甘油一酯和甘油;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两者都可分解蛋
17、白质为 月 示 和胨,而两者共同作用时,可将蛋白质消化为小分子多肽和氨基酸。另外,当胰液分泌发生障碍而其他消化液仍分必正常时,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则不能完全消化,从而也影响其吸收。作业五1、名词解释呼吸商机体在一定时间内呼出的 CO2 量与吸入的 O2 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7基础代谢率人体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状态下,不受食物、肌肉活动、环境温度和精神紧张等因素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称为基础代谢率。渗透性利尿当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升高时,使小管液渗透压升高,肾小管对小管液中的水重吸收减少,而排出的尿量增多,称为渗透性利尿。肾糖阈当血糖浓度增加到 180mg/100mL 时,尿中即出现葡萄糖,说明该血糖
18、浓度为肾排泄葡萄糖的阈值,称为肾糖阈。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H+-Na+交换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 H+入小管液的同时,伴有 Na+从小管液逆向转运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过程,称为 H+-Na+交换。K+-Na+交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在分泌 K+的同时,与 Na+的主动重吸收相关联,即分泌 1 个 K+就重吸收 1 个 Na+,此现象称为 K+-Na+交换。2、问答题(1)简述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答: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主要有: 肌肉活动:是影响能量代谢最显著的因素,即轻微的肌肉活动即可增加机体的能量代谢率; 精神活动:在精神处于紧张状态(烦恼、恐惧
19、、愤怒、激动)时,随之出现肌紧张和增强代谢的激素(如 T3、T 4)分泌,故能量代谢率显著增加; 食物特殊动力效应:其肝代谢过程中,处理蛋白质产物(如脱氨基)中“额外”消耗能量最为显著; 环境温度:人在安静时,在 20300C 的环境温度中能量代谢最稳定,环境温度低于 100C 或高于 300C 时,能量代谢率都会增加。(2)体循环血压明显降低时对尿液生成有何影响?答:体循环血压而使肾动脉 BP 低于 10.7KPa(80mmHg)时,尿量将减少。其机制为: 体循环 BP使减压反射减弱,交感神经兴奋,肾小球入球小动脉收缩,肾小球毛细血管 BP,有效滤过压,则肾小球滤过减少; 血压下降,血容量相
20、对不足,视上核合成和释放 ADH 增加,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多; 血压下降,肾素-Ang-醛固酮系统活动增强,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分泌醛固酮增加,促进肾保 Na+排 K+和对水的重吸收;上述三方面共同作用,使尿量减少。(3)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有哪些?8答: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有: 滤过膜的通透性:即膜孔的大小和膜上负电荷的多少; 滤过膜的面积:若其他因素不变,其面积越小,单位时间内滤过量也越少;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包括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肾小囊内压,三者代数和的大小则是影响肾小球滤过的主要因素; 肾小球血浆流量:若其他因素不变,肾小球血浆流量增加,滤过量也
21、增加;反之,肾小球血浆流量减少,其滤过量也减少。作业六1、名词解释:-环路 运动神经元传出纤维兴奋使梭内肌纤维收缩,肌梭的敏感性和传入冲动增加,从而使 运动神经元兴奋,梭外肌收缩,这一过程称为 -环路。其意义是使肌肉维持持续收缩状态。中枢延搁兴奋在中枢传递所需时间较长,该时间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所需时间要长得多,称为中枢延搁。EPSP指由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该电位的形成是由于突触后膜主要对 Na+通透性,Na +内流而导致膜的去极化。特异性投射系统丘脑感觉性中继核接受各种特异性感觉(嗅觉除外)传导束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质的特
22、定区域并产生特异性感觉的投射系统,称为特异性投射系统。去大脑僵直在动物的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立即出现全身伸肌过度紧张的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脊柱后挺,头尾昂起,这一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条件反射的强化和分化在条件反射建立过程中,用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多次反复结合,这一过程称为强化;对两个相近似的刺激,其中一个刺激可发生条件反射,另外一个刺激不发生条件反射,而产生抑制,这一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分化(又称分化抑制) 。皮质诱发电位刺激某一感觉传入系统时,在大脑皮南某一局限区域可记录到形式较为固定的电位变化,称为皮质诱发电位。2、问答题(1)简述化学性突触传递信息的过程及机制?答:一个
23、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称为突触。9突触传递的过程和机制如下:AP 传至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突触前膜电压门控 Ca2+通道开放,Ca 2+内流进入突触小体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融合、破裂量子式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递质扩散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上化学门控通道开放,对 Na+、K +、CI -等的通透性改变产生突触后电位。其中: 兴奋性递质(Ach、NE 等)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则 Na+内流K +外流,突触后膜局部去极化产生 EPSP; 抑制性递质(甘氨酸等)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则 CI-内流K +外流,突触后膜局部超极化产生 I
24、PSP。(2)简述中枢抑制的类型及产生机制? 突触前抑制:由于轴-轴突触的作用,导致兴奋性突触前末梢递质释放减少,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从而引起抑制;因整个过程发生的是去极化电位,故又称去极化抑制。机制:突触前膜被兴奋性递质去极化,使膜电位绝对值减小,当其产生兴奋时 AP 的幅度变小,释放的递质减少,导致突触后膜产生的 EPSP 减小,而产生抑制作用。 突触后抑制:指抑制性神经元兴奋释放的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超极化的突触后电位,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抑制,故又称超极化抑制。突触后抑制又分为两种类型,即:传入侧支性抑制:又称交互抑制。当一个感觉神经元兴奋时,它的轴突一方面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的
25、神经元,另一方面通过轴突发出的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而后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活动抑制另一中枢神经元。生理意义: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相互协调。回返性抑制:指某一中枢神经元兴奋时,通过其轴突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又返回抑制原先发动兴奋的神经元及其同一中枢其他神经元的活动。生理意义:使神经元的活动及时终止;并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的活动协调一致。(3)简述下丘脑对内脏功能的调节?答: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参与调节体温、水平衡、摄食行为、内分泌、情绪反应、生物节律等生理过程。 调节体温:下丘脑存在有体温调节中枢,对机体产热和散热活动进行调节,使体温保持稳定; 调节水平衡
26、:下丘脑外侧区有控制摄水的中枢,并通过改变下丘脑视上10核、室旁核 ADH 的分泌来控制肾排水,以维持水平衡; 调节摄食行为:在下丘脑外侧区有摄食中枢,下丘脑腹内侧核有饱中枢,两个中枢神经元的活动具有互相制约的关系,以调控摄食活动; 调节腺垂体释放激素:下丘脑促垂体区神经内分泌神经元合成和分泌下丘脑调节肽,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调节腺垂体激素的释放; 调节情绪反应:下丘脑腹内侧区存在有防御反应区,与恐惧和发怒等情绪反应有关;调节生物节律:下丘脑视交叉上核与调节日周期节律有关。作业七1、名词解释:瞳孔对光反射眼瞳孔的大小可随光线强弱而变化,在弱光下瞳孔扩大,强光下瞳孔缩小,称为瞳孔对光反射。视力(视
27、敏度)指眼的视觉对物体形态细节的精细分辨能力,是在一定条件下分辨最小细节所对应的视角的倒数。暗适应人从亮处进入暗室时,起始看不清任何物体,经过一定时间后,视觉敏感度才逐渐提高,恢复了在暗处的视力,这一现象称为暗适应;听阈对于每一种频率的声波,其刚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声音强度,称为听阈。微音器电位当耳蜗受到声音刺激时,在耳蜗及其附近可记录到一种具有交流性质的电变化,其波形和频率与作用于耳蜗的声波完全一致,称为微音器电位。三原色学说视网膜上存在有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蓝光最敏感,分别称感红、感绿和感蓝视锥细胞;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受刺激而兴奋时,即产生相应的色觉;三种视锥细胞受到同等强度的刺激同时兴奋时,则引起白色视觉;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受到不同比例的光刺激时,则引起其他不同的色觉。2、问答题:(1)简述眼视近物时的三重调节?答:眼视近物的调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晶状体变凸:视网膜上模糊物像视区皮质动眼神经副交感核动眼神经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驰晶状体弹性回缩变凸折光能力,物像前移聚焦于视网膜上。 瞳孔缩小(瞳孔近反射):视近物动眼神经副交感纤维兴奋瞳孔括约肌收缩双侧瞳孔缩小。生理意义:减少进入眼的光线量,并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