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幼小衔接中的问题及策略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这是人生的又一大转折,它意味着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向正规学习迈进了最初的一步。这一步迈得怎样,会直接影响儿童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倍受教育界人士和家长的关注。许多家长和教师虽然注意到为孩子入学作准备,却不知道怎么做、做哪些准备,从总体来看,往往存在一些问题。 一、孩子入学,上学年龄只是参考。谈及孩子入学,有些家长忧心忡忡:有的认为自己孩子生日小,怕上学吃亏,想再上一年幼儿园;有的认为早一年没问题。其实,孩子入学,上学年龄只是参考,关键是看孩子是否已达到“入学成熟水平” 。 二、幼小衔接的片面性。幼小衔接工作往往出现片面性,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
2、只关注幼儿认多少字、会做多少数学题,不关心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不关注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承受能力等;只关注幼儿的生理健康,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三、幼小衔接的突击性。一些学校在招收新生时,会进行所谓的摸底测验,内容包括拼音、计算、识字等方面,以此为依据决定是否接受新生入学。摸底测验的成绩也成为小学教师与幼儿家长衡量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幼儿园则不得不在大班对幼儿进行相应的突击训练。其实,孩子进行入学教育是整个学前期的任务,不能光靠大班,应贯穿于整个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 四、幼小衔接的盲目超前性。有的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或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学后表现更突出,
3、将小学部分内容提前教给幼儿,致使幼儿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入学初感到很轻松,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 “储备知识”用完了,又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导致学习“没有后劲”等问题。 五、幼小衔接中存在着差异。 首先,两者的教育任务和方法不同。幼儿园主要通过游戏活动、日常生活等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而小学则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其次,在人际关系上,幼儿园老师与孩子整天相伴,照顾孩子的吃、喝、拉、玩等,小朋友间是吃、喝、玩在一起;小学生和老师接触主要是在课堂上,同学之间交流的机会也很少。 第三,纪律约束不
4、同。幼儿园强调的是生活规则、游戏规则等;而小学则不同,各种纪律、常规要求、行为规范都必须遵守。第四,作息时间差异较大,每节课由 30 分钟逐渐增至 40 分钟。 以上种种差异,从入学第一天起,就要求孩子与过去习惯了的生活完全告别,这对六岁左右的儿童来说是难以承受的,成为造成孩子不适应小学生活的主要因素。这些差异客观上形成了幼、小过渡的“坡度” 。 为了减缓幼小之间的“坡度” ,促进“衔接”时期幼儿的身心发展,使幼儿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教师与家长应为幼儿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一、增强幼儿的入学意识 在大班下学期,可组织幼儿到小学参观,让幼儿熟悉校园环境,参加小学升旗仪式,听一年级哥哥、姐姐讲小学学
5、习的乐趣、老师的要求、课堂纪律等。要教幼儿用一两句简单的话介绍自己,教育幼儿自己的事自己做,由此激励幼儿产生一种渴望上学的动机。 二、培养幼儿的适应能力 小学与幼儿园不同,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来做。如:上课前、课间 10 分钟要处理好入厕、喝水及下节课的准备,放学后收拾好自己的学习用品及其他物品。如果孩子不具备很强的独立性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就会影响孩子学习的正常进行。因此,教师可在大班调整游戏活动的类别和要求,侧重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完成任务的能力。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小学生活要求儿童进行较长时间的紧张的智力活动,只有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儿童才能愉快地胜任学习任
6、务。而健康的身体又是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分不开的,所以,要重视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生活、早睡早起、进餐习惯、盥洗习惯、减少生病。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紧张繁重的小学学习生活。 四、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是儿童入学后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基本条件。教师与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幼儿做事认真、专心、勤动脑、不怕困难、知道珍惜时间等良好的学习态度、品质和习惯。有许多学习习惯与日常生活习惯实质上是相通的,因此,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如:早睡早起,遵守幼儿园常规,文明礼貌,物品放置顺序化、固定化,专心与认真,爱护书籍与文具,自己收拾书包、整理文具、准备学习用品等。 五、对幼儿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近年来校园事故的频繁发生表明,及早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是入学前准备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不随便吃陌生人给的食物,不跟陌生人走,不让陌生人进家门,遵守交通规则 总之,为入学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工作是多方面的,只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从诸方面加强教育引导,使儿童对小学生活有所向往、有所了解、有所准备,那么儿童入学后就能很快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