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探存款准备金在我国货币政策中的作用摘要: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存款准备金被视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其中,存款准备金因为其货币乘数效应而会给社会金融及经济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往往是中央银行慎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我国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从 2003 年的 6%逐渐提高至 2007 年末的14.5%,2007 年年内竟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达 10 次之多,存款准备金跃然成为我国实施货币政策的常规工具,本文旨在对我国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背景及效应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存款准备金在我国货币政策中的作用。关键词: 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制度 货币政策 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存款准备金被视为中央银行实施货
2、币政策的三大工具。其中,存款准备金因为其货币乘数效应而会给社会金融及经济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往往是中央银行慎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目前,在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的西方国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有逐渐趋于零的发展趋势,而我国却恰恰相反,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从2003 年的 6%逐渐提高至 2007 年末的 14.5%,2007 年年内竟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达 10 次之多,存款准备金跃然成为我国实施货币政策的常规工具。一、存款准备金制度概述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并进行资金清算需要而存入中央银行一定数额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模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3、一般来说,实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国家中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一旦获得储户存入的存款,就须将一定比例的存款再存入作为货币管理当局的中央银行。这种货币管理制度就是通常所说的存款准备金制度。 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保证银行券和客户存款的兑付。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它正演变为央行调控金融机构存款派生能力和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这一制度下,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通过存款准备金账户进行资金清算和流动性管理,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有研究认为,完整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工具的内涵不仅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确定和调整,还包括所需缴存的金融机构、不
4、同类型存款(资产)的存款准备金率、可以作为存款准备金的资产类型、存款准备金的计提方式、存款准备金是否付息与(付息时)付息利率的确定和调整,以及违反这一制度的相关罚则等。但存款准备金率的确定和调整仍然是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核心,也是本文阐述的重点。 存款准备金制度具有较强的告示效应。存款准备金比率升降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预示图,中央银行调整准备金比率是公开的、家喻户晓的行动,并立即影响各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头寸。因此,调整准备金比率实际上是中央银行的一种有效宣言;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强制性。存款准备金比率一经调整,任何存款性金融机构都必须依法执行;另外存款准备金制度通过决定或改变货币乘数来影响货币供给,会引
5、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通常被认为货币政策的一剂“猛药” 。 二、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功能演变 依据存款准备金制度在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体系中实际发挥的作用,其功能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1984-1998 年:中央银行筹集资金手段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 1984 年,最初设定的目标是为人行筹集资金, 用以支持信贷结构从而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为大型建设项目融资。存款准备金制度成为人民银行从而中央财政获取资金的重要手段之一,与此相对应,人民银行对存款准备金支付相对较高的利率。 (二)1998-2004 年:一般性货币政策操作工具 1998 年同业拆借市
6、场的恢复运行,改变再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我国基本上构建了间接型货币政策操作程序架构,存款准备金制度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般性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然而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以及利率工具难以在短时期内成为我国调节银行信用总量的有效工具,所以为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存款准备金制度成为频繁应用的主要货币政策操作工具。 期间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三次调整,其中 1998 年 3 月 21 日,央行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重大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七大项,核心内容有二:合并备付金账户与准备金存款账户;将存款准备金率由 13%下调至8%。 (三)2004 年至今:一般性与结构性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与支付清算保证 面对 200
7、3 年来我国出现的经济过热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过热特征,央行创造性地将存款准备金制度工具改造成具有结构性调整功能的一般性操作工具,即将银行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的确定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等指标联系起来,从而实现了货币政策职能与金融监管职能的有机结合,也创造性地发展了对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属性。 特别是 2006 年 7 月至 2007 年末,由于我国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为了防止经济由过快向偏热发展,央行频繁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仅 2007年年内上调竟达 10 次之多,存款准备金率也由 2004 年的 7%调至 2007 年末的 14.5%。存款准备金制度已经成为央行经常使用的货币政策操作
8、工具。三、近期我国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背景分析 2006 年 7 月以来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上调主要针对流动性过剩问题,希望通过此种方式对资金的流动性进行回笼,对整个经济实施宏观调控,防止经济由过快向偏热发展,防止通货膨胀。 1.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信贷规模激增 据统计,截至 2006 年 11 月,银行人民币存贷差已达 11 万亿元,银行手中可供使用的信贷资金空前泛滥,截至 2006 年 9 月各项贷款合计为221035186 亿元。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来说,出于自身收益的考虑,在流动性严重过剩的压力下,商业银行的放贷热情必然提高。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银行完成重组和 IPO 这种融资的增
9、加实际上是资本金的增加,扩大了商业银行信贷的杠杆效应,可以使银行的新增贷款成倍增长。如果不把流动性控制在适当水平,银行过度扩张贷款的压力会再度上升信贷规模将出现高速反弹,这势必会加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过热现象。 2.国际收支顺差矛盾突出 中国海关总署 1 月 11 日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2007 年全年中国进口总额 9558.2 亿美元,出口总额为 12180.2 亿元,累计贸易顺差为 2622亿美元。2007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已达 15282 亿美元。高额贸易顺差及外汇储备形成了巨额的外汇占款,直接增加了基础货币投放量,再通过货币乘数效应,造成了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增长加剧了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
10、的压力。 3.固定资产投资及房地产投资过热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 年前 3 季度,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61800 亿元,同比增长达 28.2%,增幅比上年同期高 0.15 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为 10062 亿元,同比增长达 2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27.3%,增幅虽比上半年回落 2.15 个百分点,但依然比去年同期加快 1.2 个百分点,指标仍在高位运行。 4.公开市场业务及再贴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为了对冲由于购买外汇而增加的基础货币,中央银行加大了在货币市场进行债券正回购、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等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但这一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在对冲持续刚性增
11、长的外汇占款时,受到了一定限制;而我国目前的再贴现率已经较高,上调再贴现的空间有限。由此,提高准备金率成为中央银行可以动用的较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四、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1.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预期效应 2007 年 1 月末我国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 34 万亿元,从理论上看,存款准备金率每上升 0.5 个百分点,可冻结资金约 1700 亿。而 2007 年1 月之后存款准备金率经 9 次上调,由 9.5%上调至 14.5%,累计上调 5 个百分点,冻结资金约 1.7 万亿,而依据货币乘数的原理,在理论上央行可以冻结的资金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商业银行的资金总量
12、,防止信贷资金泛滥,缓解控制流动性过剩问题。 此外在三项货币政策工具中,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更加直接、作用范围广、政策时滞时间短、央行调控的主动性更强。而且存款准备金率具有非常强的告示效应,存款准备金率的一再上调表明了中央的调控态度与调控决心,进而间接影响微观个体的投资预期。 2.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效应局限性 首先,金融创新弱化了存款准备金制度作用的力度。存款准备金制度发挥作用的基本原理是中央银行调高或调低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相应减少或增加,从而收缩或扩大信用。这里,存款准备金制度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条件是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相对固定,这样才能对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做出反
13、映。金融创新破坏了这一前提条件,由于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的创新,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创新业务和创新工具轻而易举地通过货币市场调整其超额准备。超额准备弹性的增大,使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力度减弱。 其次,政策的时滞效应影响了存款准备金制度调控的短期效果。从国内经济形势过热,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强,到央行意识到必须采用一定的措施进行调整,是一种认识时滞;从认识到央行决定采取实际行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所需要的时间是此项货币政策的内在时滞;而提高了存款准备金以后,到对宏观经济活动发生影响,取得效果,需要更长的时间,即外部时滞。一般情况,央行采取措施以后,不可能马上引起最终目标的变化,需要通过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14、慢慢影响各个单位的经济行为,从而对政策的最终目标产生影响。另外由于政策的时滞效应又可能带来矫枉过正的副作用。 再者,国际收支顺差冲销了存款准备金的调控效果。流动性过剩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国内问题。在国际国内因素综合作用下,我国仍面临着巨额贸易顺差的压力。而外汇占款会在很大程度上冲销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紧缩银根的效果。 因此,鉴于我国目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复杂性,以及国内外金融市场形势的整体变化,单纯的依靠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难以实现紧缩的货币政策,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还应辅以多种货币政策,积极推进我国利率及汇率改革,以更好地控制资金的流动性,使宏观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鑫,张玲.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缘何频繁化.商场现代化 ,2007,2. 2张敬国,王晓红.近年来存款准备金在货币政策调控中作用的变化.经济研究参考 ,2006(95). 3黄诗城.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政策评析.发展研究 ,2005(5). 4王丽.试析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政策效果.商业经济 ,2005(6). 5芮莉.论货币政策工具的优化关于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经济问题探索 ,2004(3). 6朱恩涛,朱瑾.存款准备金制度工具新解内涵、作用机理与发展趋势.经济问题探索 ,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