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期末复习题无答案.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998352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学期末复习题无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生态学期末复习题无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生态学期末复习题无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生态学期末复习题无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生态学期末复习题无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部分 有机体与环境1、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这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最小因子定律的基本内容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后人的补充:(1)Liebig 定律只在极严格的稳定条件下才能应用。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不是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不能应用。 (2)各因子之间有替代作用。如果有一种营养物质的数量多或易于吸收,就会影响到数量少的那种物质的利用率。耐受性定律:1913 年美生态学家 V.E.Shelford 认为: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

2、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后人补充:A 每一种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存在差异。B 生物在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对环境因子的耐受限度是不同的。C 不同的生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是不同的。D 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下时,对其他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下降。2、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1) 综合作用:各个生态因子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必然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如光强变化温度改变湿度改变蒸发、蒸腾改变。(2)主导因子作用:组成环境的所有生态因子不是等价的,在一定条件下,其中必然有一个

3、或两个是起着主导作用的,这种起主导作用的因子就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含义有二种:从因子本身来说,当所有因子的质和量相等时,其中某个因子的变化,能引起生物全部生态关系发生变化。 如静风暴风。由于某类因子的存在与否和数量变化,从而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的改变。如植物春化阶段的低温因子,光周期中的日照长度等。(3)阶段性作用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也即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需要是分阶段的。如低温对某些作物的春化作用是必要的,但在后期是有害的。许多动物幼体和成体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对生态因子的要求就差异很大。(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生态因子虽然不是等价的,但是不可缺少,

4、而是同等重要的。某个因子的缺少,就会引起生物的正常生活失调,生长受阻,甚至死亡。而任何一个因子都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这就是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同等重要性规律。在一定情况下,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它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如光强减弱所引起的光合作用下降,可通过 CO2 浓度的增加而得到补偿。(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状况及其分布的分析研究中,必须区别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许多地形因子,如地形起伏、坡向、坡度、海拔、经纬度等,都可以起间接作用。如四川二郎山的“ 焚风” 现象。3、生物对光照会产生哪些适应?光质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生活在高山上的动物体色较

5、暗,植物的茎叶富含花青素,花色鲜艳。这主要是因为高山上短波光较多的缘故,也是动植物避免紫外线伤害的一种保护性适应。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阳地植物:在强光照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的植物。如松、杉、阴地植物:在弱光照下比在强光照下生长良好的植物。如红豆杉、云杉、耐阴植物:在全日照下生长最好,也能忍受适度的荫蔽,或在生长发育期间需要轻度的遮阴。如麦冬、红花酢浆草动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有些动物适应于白天的强光照下活动,称为昼行性动物。因其能忍受的光照范围较广,故又称为广光性动物。有些动物适应于在夜晚或晨昏的弱光下活动,则称为夜行性动物或晨昏性动物。因其只适应于在狭小的光照范围内活动,所以又称为狭光性动物。

6、生物对光照周期的适应:长日照植物:只有当日照长度超过它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否则,只有营养生长,没有生殖生长。短日照植物:只有当日照长度短于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的植物。这类植物通常在早春或深秋开花。中日照植物:是指当昼夜长短近于相等时才能开花的植物。日中性植物:这类植物对日照长度的要求不严,只要其他条件合适,在不同的日照长度下都能开花。动物的光周期现象:(1)繁殖的光周期现象:A. 长日照动物;B.短日照动物。(2)昆虫滞育的光周期现象:(3)换毛与换羽的光周期现象:(4)动物迁徙的光周期现象4、生物对极端高温和低温会产生哪些适应?生物对低温的适应: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

7、在形态、生理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1)形态方面的适应:北极和高山植物的芽和叶片常受到油脂类物质的保护,芽具鳞片,植物体表面生有蜡粉和密毛,植物矮小并常成匍匐状、垫状或莲座状等,这种形态有利于保持较高的温度,减轻严寒的影响。Bergman 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相对较少。Allen 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位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是减少散热的一种适应。恒温动物的另一形态适应是:在寒冷地区和寒冷季节增加毛和羽毛的数量和质量或增加皮下脂肪的厚度,从而提高身体的隔热性能。2)

8、在生理方面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植物常通过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抗寒能力。动物则靠增加体内热量来增强御寒能力和保持体温。动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主要表现在热中性区宽、下临界点温度低。3)在行为方面对低温的适应主要表现在休眠和迁移两个方面,休眠 有利于增加抗寒能力,迁移 可躲避低温环境。生物对高温的适应:1)植物:在形态上:有密绒毛和鳞片,能过滤一部分阳光;植物体呈白色、银白色,叶片革质发亮,能反射一大部分阳光,使植物体免受热伤害;叶片垂直排列使叶缘向光或在高温条件下叶片折叠,减少光的吸收面积;树干和根茎生有很厚的木栓层,具有绝热和保护作用。在生理上:

9、是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和盐的浓度,这有利于减缓代谢速率和增加原生质的抗凝结力。是靠旺盛的蒸腾作用避免使植物体因过热受害。是具有反射红外线的能力,夏季反射的红外线比冬季多,避免植物体受到高温伤害。2)动物动物对高温环境的一个重要适应是适当放松恒温性,使体温有较大的变幅。如沙漠的啮齿动物,在高温下采取夏眠、穴居、昼伏夜出等活动。5、水生动物如何适应高盐或低盐的环境?(书上图)1)海洋动物的渗透压调节动物血液和体液的渗透浓度与海水总渗透浓度大致相等,如海胆、贻贝等;或血液和体液的渗透浓度略高于海水,如海月水母、枪乌贼等。动物的血液和体液大大低于海水的渗透浓度,如鲱、鲑等。因此保持水分平衡的有效方法

10、是大量饮水。细胞膜上具有 Na+泵和 K+泵。2)淡水动物的渗透压调节(1)江河入海口:生活的环境是一种特殊的低盐环境,渗透浓度由于潮水等原因波动很大。变渗动物:体液浓度可随环境渗透浓度的改变而改变。恒渗动物:体液浓度不随环境渗透浓度的改变而改变。(2)淡水:低渗环境会导致体内水分丢失,而排水又会导致溶质丢失。如何解决:肾脏排水;食物中获得溶质;鳃的主动吸收。6、水生植物对水的适应性表现在哪些方面?(1)沉水植物:为典型的水生植物,植物体全在水下。根退化,表皮细胞有直接吸收的作用,叶绿体大,无性繁殖发达。(2)浮水植物:叶片漂浮在水面,气孔分布在叶的上表面,维管束和机械组织不发达,无性繁殖速度

11、快。可分为漂浮植物和浮叶根生植物两类。(3)挺水植物:植物体大部分挺出水面,如芦苇等。7、陆生动物如何适应于干旱环境?A. 皮肤的含水量低,可减缓水分穿过皮肤;B. 昆虫可用气管系统调节水分平衡,空气干燥时气门关闭;C. 节肢动物利用几丁质的壳防止水分蒸发;D. 鸟类、哺乳类以回收冷凝水来减少呼吸失水;E. 具有良好的重新吸收水分的肾脏来减少排泄失水;F. 以排出含氮废物(尿素、尿酸)的形式减少排泄失水;G. 靠体温的大幅度变动来维持体温并散热,减少蒸发水。8、土壤的理化性质对生物有哪些作用?土壤的物理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土壤的物理性质:指土壤的质地、结构、容量、孔隙度等。1)土壤质地与结

12、构土壤肥力:土壤能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土壤结构:指土壤固相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度以及团聚体的大小、多少和稳定度。2)土壤水分能直接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和可溶性盐类一起构成土壤溶液,作为提供植物养分的媒介;调节土壤温度; 参与土壤中物质的转化过程,促进有机物的分解和合成;影响土壤内无脊椎动物的数量和分布; 影响土壤昆虫的发育和生殖力。3)土壤空气来自大气,但组成与大气不同。土壤中的高 CO2 ,一部分扩散到空气,另一部分为根系吸收。土壤通气程度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活动情况,进而影响植物的营养状态。4) 土壤温度直接影响种子萌发和扎根出苗。影响根系的生长、呼吸和吸收性能

13、。通过影响矿物质的溶解速度、土壤气体交换、水分蒸发、土壤微生物活动以及有机质的分解,而间接影响植物生长。土壤动物行为的适应。土壤的化学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1)土壤酸碱度及对植物的影响影响养分的有效性:pH6.0 7.0 时,养分的有效性最好。破坏土壤结构:pH 值过低时,Ca2+、Mg2+ 大量减少,H+增加,破坏了土壤胶体。通过微生物影响植物的生长:细菌最适合在中性土壤中生存。2)土壤酸碱度对动物的影响在过酸、过碱和盐度过高的土壤中,土壤动物比较贫乏。小麦吸浆虫最适于 pH711的碱性土壤中生活,pH6 时不能生存。蚯蚓和大多数土壤昆虫喜欢生活在 pH 为 8 的碱性土壤中。2)土壤有机质

14、腐殖质对植物营养有重要的作用,是植物营养的重要碳源(CO2)和氮源(NH4+或NO3-)。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非常丰富。3)土壤矿质元素植物需要无机元素 16 种,除了 C、H、O 外,全部来自土壤。其中:大量元素 7 种; 微量元素 6 种。此外,豆科植物需要 Co,藜科植物需 Na、蕨类需 Al、硅藻需 Si。土壤中的无机元素可影响动物的分布和数量。a. 石灰岩地区:b. 含 NaCl 丰富的土壤和地区:此外,土壤中缺乏 Co 常常会使许多反刍动物变得虚弱、贫血、消瘦和食欲不振,严重时可引起死亡。第二部分 种群生态学1、什么是种群?有哪些重要的群体特征?种群统计学:种群

15、的概念: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密度;初级种群参数: 出生率、死亡率 迁出率、迁入率; 次级种群参数: 性比、年龄结构、种群增长率;1)年龄结构: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或配置情况。一般用年龄锥体(年龄金字塔)来表示。基本类型: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迅速增长,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稳定型:出生率 = 死亡率,种群数量稳定。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趋于减少。时期结构:许多生物经历离散的发育期,如昆虫幼体的龄期,每个时期个体的数量,即为时期结构。时期结构可以对种群进行有效的描述。性比:种群中雌雄个体所占的比例,:。如果性比不适当,就会减少个体交配的能力,种

16、群数量减少。如人类。2、试说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种群生态学基础。种群增长率 r: r=lnR0/T (r:自然增长率;R0:世代净增长率;T:世代时间)B. 内禀增长率 rm:理想状态下种群最大瞬时增长率。C. 控制人口、计划生育的途径:降低 R0 值;增大 T 值。3、1992 年中国人口大约为 12 亿,出生率为 2.2%,死亡率 0.7%,其每年的增长率为多少?以该增长率增长,种群的加倍时间是何时?(增长率百分之十五,4.8 年翻倍)4、怎样理解生物种的概念?物种(species)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具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和一定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生物类群。同种中的各个体具有相同的遗

17、传性状,可以彼此交配产生后代,不同种之间具有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的产物。生物种的特点:生物种不是按任意给定特征划分的逻辑的类,而是由内聚因素(生殖、遗传、生态、行为、相互识别系统等)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物种是一个可随时间进化改变的个体集合。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5、为什么说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在世代传递过程中,亲代并不能把每一个体的基因型传递给子代,传给子代的只是不同频率的基因。基因频率会受到突变、选择、漂变、迁移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物种的进化过程,即表现为基因频率从一个世代到另一个世代的连续变化过程。新物种形成是进化过程中的决定性阶段。 )6、什么是生活史对策?K-

18、对策和 r-对策各有哪些特点?生态对策或生活史对策: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自特有的生活史,人们可以把它想象为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生存的对策。如生殖对策、取食对策、逃避对策、扩散对策等。r-选择种类具有所有使种群增长率最大化的特征: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繁殖能量分配,短的世代周期。r 对策者死亡率高,但高 r 值能使种群快速恢复;且具有高扩散能力;更有利于形成新物种。k-选择种类具有使种群竞争能力最大化的特征:慢速发育,大型成体,数量少但体型大的后代,低繁殖能量分配,长的世代周期。k-对策者种群竞争性强,数量较稳定;但一旦受危害造成数量下降,种群恢复比较困难。7、什么是

19、他感作用?有何生态学意义?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他感作用中植物的分泌物称做克生物质。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1)对农林业生产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2)对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有重要影响,是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些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3)是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内在因素之一8、什么是生态位?画图比较说明两物种种内、种间竞争的强弱与生态位分化的关系。生态位: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生态位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子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第三部分 群落生态学1、什

20、么是生物群落?它有哪些主要特征?生物群落是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群落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特征: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2.群落中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3.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4.具有一定的结构。5.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6.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7.具有边界特征。8.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2、层次和层片有何异同?在概念上,层片的划分强调了群落的生态学方面;而层次的划分,着重于群落的形态。在多数情况下,如按生活型类群较大的单位划分层片,则与层次有一致性。如

21、果使用生活型类型较细的单位划分,则两者就不一致,往往层次相同而层片不同。3、群落结构的时空格局及其生态学意义是什么?(见作业)群落的外貌:是指群落的外部形态特征,是认识植物群落的基础,也是区分不同植被类型的主要标志。由群落的种类组成和层片结构所决定。群落的季相:主要层植物的季节性变化,使群落表现为不同的季节性外貌。如草原植被,往往发育在温带地区,而温带四季分明,故季相十分明显。4、说明水生演替系列和旱生演替系列的过程。淡水湖泊只有在水深少于 5-7 米的湖底才开始有较大型的水生植物生长。A 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漂浮植物残体及矿质颗粒沉积。B 沉水植物阶段:5-7 米水深处先锋植物群落轮藻属植物进

22、一步抬升湖底,2-4 米时,金鱼藻、狐尾藻、眼子菜、黑藻、茨藻等出现,湖底抬升速度加快。C 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睡莲科和水鳖科出现,将沉水植物向水深处排挤,湖底抬升速度更快。D 直立水生植物阶段:芦苇、香蒲等。茂密的根茎使湖底迅速抬升出水面,开始表现陆生环境特点E 湿生草本植物阶段:在有机质丰富的潮湿环境中沼泽植物莎草科和禾本科中湿生种类开始生长。但水位的降低和地面蒸发,土壤很快干燥,湿生的草类亦很快地为旱生草类所代替F 木本植物阶段:喜湿的灌木树木森林。由于树木的“水泵”作用,地下水位进一步降低。森林地被物(枯枝落叶、地表植被等改变土壤条件)整个水生演替系列实际上是:湖沼填平的过程。通常是从湖沼

23、的周围向湖沼的中心顺序发生的,环境由水生变为中生。旱生演替系列裸岩表现的生态环境异常恶劣:没有土壤,光照强,温差大,十分干燥地衣植物阶段:a. 壳状地衣叶状地衣枝状地衣苔藓b. 微生物微小动物(螨)苔藓植物阶段:a. 苔藓 积累土壤b. 螨等腐食性或植食性无脊椎动物极少的大型动物(驯鹿)C. 草本植物阶段:苔藓蕨类植物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土壤微生物小型土壤动物植食性昆虫肉食性昆虫、蜘蛛大型食草动物D. 灌木阶段:喜光阳性灌木吃浆果、栖灌木的鸟类中小型哺乳动物数量增多E. 乔木阶段:阳性乔木耐荫种类阳性灌木和草本植物消失大型动物定居整个过程是:土壤不断形成和积累的过程,环境由旱生变

24、为中生。5、什么是演替顶级?单元演替顶级理论与多元演替顶级理论有什么异同点?到达最后的稳定系统,为演替顶级单元顶极论:美国的 Clements(1916)提出:认为一个地区的全部演替都将会聚为一个单一、稳定、成熟的植物群落或顶极群落。这种顶极群落的特征只取决于气候。多元演替顶级理论:由英国的 A.G.Tansley(1954)提出。认为: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它的演替过程,就可看作是顶极群落。单元顶级理论和多元顶级理论的异同点相同点:不论是单元顶级论还是多元顶级论,都承认顶级群落是经过单向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而顶级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和生境相

25、适应的。不同点:1)单元论认为,只有气候才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其它因素都是第二位的,但是可以阻止群落向气候顶级发展;多元论则认为,除气候以外的其它因素,也可以决定顶级的形成。2)单元理论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最终形成气候顶级;而多元论不认为群落最后都会趋于一个顶级。6、你认为应该怎样研究演替?(见作业)常用的有 4 种:永久样地法。在不同生境设置永久性样地,定期对群落进行记载分析以取得演替的动态资料。 这一方法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调查分析法。 对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各类植物群落,联系其生境特点进行调查分析,以找出各类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孢粉分析法。通过对各地层中

26、孢粉的分析来了解植物群落的历史变迁过程。实验群落法。用以判明植物与植物、植物与环境关系的演替过程。第四部分 生态系统生态学1. 生态系统的共同特性?1)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2)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系统的结构越复杂,物种数目越多,自我调节能力也越强;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4)生态系统的营养级一般不会超过 56 级;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2、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组成成分?它们如何构成生态系统?(见作业)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4

27、 种重要成分。非生物环境(1)无机物质:如 O2、N2 、CO2、水和各种无机盐。(2)有机化合物:蛋白质、糖类、脂肪和腐殖质等。(3)气候因素:温度、湿度、风和雨雪等。生产者:又称初级生产者(primary producers) ,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初级生产者也是自然界生命系统中唯一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化学能的媒介。消费者:指以初级生产的产物为食物的异养生物,主要是动物。包括食草动物、肉食动物、顶级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分解者: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它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有:A. 微生物:真菌、细菌、放线菌等;B. 原生动物:C. 腐食性动物

28、:蚯蚓、白蚁、秃鹫等。3、什么是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生态锥体是如何形成的?食物链:生物成员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由于一种生物常常以多种食物为食,而同一种食物又常常为多种消费者取食,于是食物链交错起来,多条食物链相联,形成了食物网。营养级: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的总和。营养级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指一种生物和另一种生物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类生物和另一类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4、概括生态系统次级生产过程的一般模式。 (见作业)次级生产: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以外的生物生产,即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行新陈代谢,经过同化作用形成异养生物自身的物质,称为次级生产

29、,亦称第二性生产。从理论上讲,初级生产量可全部转化为次级生产量,但实际上转化为次级生产量的只是一小部分,原因是:不可食;不得食;可利用而未被利用;已被食但未吃下;不能消化;呼吸消耗。 (加书上的图)5、能量是逐级递减的原因:(1)各营养级消费者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利用前一营养级的生物量;(2)各营养级的同化作用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总有一部分不被同化;(3)生物在维持生命过程中进行新陈代谢,总要消耗一部分能量。6、比较气相型和沉积型两类循环的特点。气相型:其贮存库是大气和海洋。气相循环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元素或化合物可以转化为气体形式,通过大气进行扩散,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为植物重新利用,循环比较迅速 如

30、:CO2、N2、O2 等,水循环实际上也属于这种类型。由于有巨大的大气贮存库,故可对干扰能相当快地进行自我调节(但大气的这种自我调节也不是无限度的) 。因此,从地球意义上看,这类循环是比较完全的循环。值得提出的是 ,气相循环与全球性三个环境问题(温室效应,酸雨、酸雾,臭氧层破坏)密切相关。沉积型:许多矿物元素其贮存库在地壳里。经过自然风化和人类的开采冶炼,从陆地岩石中释放出来,为植物所吸收,参与生命物质的形成,并沿食物链转移。然后,由动植物残体或排泄物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元素返回环境。一部分保留在土壤中供植物吸收利用;一部分以溶液或沉积物状态随流水进入江河,汇入海洋,经过沉降、淀积和成岩作用

31、变成岩石,当岩石被抬升并遭受风化作用时,该循环才算完成。这类循环是缓慢的,并且容易受到干扰,成为“不完全”的循环。沉积循环一般情况下没有气相出现,因而通常没有全球性的影响。7、什么是热带雨林?它的主要群落特征有哪些?分布于赤道附近的南北纬 10之间的低海拔高温多湿地区,由热带种类所组成的高大繁茂、终年常绿的森林群落。是地球表面最为繁茂的植被类型。特点:种类组成特别丰富,均为热带分布的种类。群落结构复杂,树冠不齐,分层不明显。藤本植物及附生植物发达,有叶面附生现象,富有粗大的木质藤本和绞杀植物。树干高大挺直,分枝少,树皮光滑,常具板状根和支柱根。茎花现象很常见。寄生植物很普遍。热带雨林的植物终年

32、生长发育。8、常绿阔叶林群落有什么特征?(见作业)(1)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和金缕梅科等的常绿树种组成,区系成分极其丰富,地理成分复杂;乔木层树种具有樟科月桂树叶子的特征:小型叶、渐尖、革质、光亮、无茸毛、排列方向与光线垂直等。(2)外貌终年常绿,林相整齐,季相变化不明显。(3)群落结构较为复杂,林木层、下木层均有亚层次的分化,草本层以蕨类植物为主。(4)藤本植物较为丰富,但多为革质或木质小藤,板根、茎花、叶面附生现象大大减少,附生植物中很少有被子植物。名词解释:群落: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

33、的部分。群落最小面积:就是说至少要求这样大的空间,才能包括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物种。群落最小面积能够表现群落结构的主要特征。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越丰富,群落的最小面积就越大。优势种: 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成为优势种。建群种:优势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显著度:树种的基部盖度以胸高(离地 1.3 米)断面积与样地内全部断面积之比来计算。这种基部盖度又称为优势度。生物多样性:指各种生物源,包括数百万种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各个物种所拥有的基因,和各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它们的生态过程。物种多样性:是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它代表物种演化的空间

34、范围和对特定环境的生态适应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景观:指以一组重复出现的、具有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群落的结构:物理结构:包括我们走进群落时所首先看到的,如层次、土壤等;生物结构:包括物种成分、优势度、演替、种间关系等。生长型:指控制有机体一般结构的形态特征,是根据总体形态,即习性(habit)划分的。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植物当生长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往往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称为趋同适应。趋异适应:同种植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

35、合影响,在不同个体群之间所产生的相应的生态变异。生活型:趋同适应的结果使不同种的植物在外貌上及内部生理和发育上表现出一致性或相似性-生活型。 (植物对于综合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物类型。是趋同适应的结果。 )生态型:由于趋异适应的结果,形成了一些在生态学上互有差异的、异地性的个体群,它们具有稳定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而且这些变异在遗传性上被固定了下来,这样,就在一个种内分化成为不同的个体群类型,这些不同的个体群就称为生态型。层间植物:些植物主要依附于各层次中直立的植物体上,并不独立成层,如藤本植物、附生和寄生植物,统称为层间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中,而且,水热

36、条件越丰富,层间植物越茂盛。小群落:由于群落内生境的不均匀,因此,种类的分布也不均匀,在不同的小生境中形成了具有一定种类组成的小型组合,这些小型组合就称为小群落。每个小群落都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和生活型类群,是群落水平分化的一个结构部分。群落的镶嵌性:由于小群落的存在,使得群落的外貌表现为斑块相间的结构,特称为群落的镶嵌性,也即群落是由许多的小群落镶嵌形成的。产生镶嵌性的主要原因是群落中环境因子的不均匀性。群落交错区是一个交叉地带或种群竞争的紧张地带,在这里,群落中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群的密度比相邻的群落大。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演替:是一个群落为另一个群落所取代的

37、过程,它是群落动态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原生裸地: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包括土壤)的地段。如冰川移动造成的裸地。次生裸地: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种子等植物繁殖体的地段。演替系列:一个群落接着一个群落相继不断地为另一个群落所代替,直至顶极群落,这一系列的演替过程就构成了一个演替系列。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生物量金字塔:以生物组织的干重来表示每个营养级中生物的总重量。生态效率:指各种能流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部的比值关系。生态平衡:指一个生态系统在特定的时间内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其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物质与能量输入输出接近平衡,在外来干扰下,通过自然调节(或人为调控)能恢复原初的稳定状态。生态危机:由于人类盲目活动而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物圈结构和功能的失衡,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各种化学元素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系统内,乃至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又从生物体再回归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流动和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试题真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