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廷汉治疗慢性肾炎经验介绍【关键词】 唐廷汉;慢性肾炎;辨治经验唐廷汉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及教学工作 40余年,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尤擅长治疗肾病。笔者随师临证近 2年,受益颇丰,现将唐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CGN)的方法和思路作简要介绍。1 以虚证为主,宜益肾健脾CGN 属中医“水肿” 、 “虚劳”范畴,主要症状为水肿及蛋白尿。其病机是脾肾亏虚,水、湿、痰、瘀内阻。脾虚运化不健,肾虚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湿流肌肤形成水肿。脾主摄精,肾主封藏,若统摄、封藏失职,再加上脾肾代谢失常所产生的痰、湿、水、瘀等病理产物胶结不化,内阻脾肾之络,影响脾肾降浊功能的正常发挥,导致精微物质流失
2、,出现血尿、蛋白尿等。 根据患者体质阴阳虚实以扶正固本,但只宜清补、平补、温补,慎用峻补,且应与祛邪相结合。具体用药:偏气虚选用黄芪、党参、炒白术、山药、芡实等平和甘淡之品;血虚宜用生地黄、熟地黄、当归、炒白芍,慎用紫河车等血肉有情之品;偏阴虚选用生地黄、枸杞子、麦冬、女贞子、墨旱莲、山茱萸等滋而不腻之品;偏阳虚选用桂枝、干姜、葫芦巴、补骨脂、淫羊藿、制附片之类,且量宜大,尤其制附片、淫羊藿用量常在3050 g以上,但服用时间不宜长,运用时应停停用用,纠其偏而不伤正,但慎用壮阳药,如鹿茸、鹿角胶、阳起石等;否则,易使病情加重,促进肾脏免疫炎症反应,甚至导致肾功能不全。2 以实证为主,宜清利湿浊
3、、活血化瘀 CGN 的基本病因为湿浊邪毒伤肾,风湿毒邪之气反复侵袭,内外相合,化为湿浊,湿浊毒邪长期蕴结于肾,则使 CGN缠绵难愈。多数 CGN患者舌苔表现为滑苔或腻苔,舌质黯红或黯淡,脉滑或弦滑,口干少饮,口苦而腻,且舌苔的变化与患者病情变化相一致。唐师认为,各种感染及蛋白尿、血尿、氮质血症,均可出现湿浊毒邪的临床表现。治疗早期宜选用清利湿热、化浊解毒之品,如半枝莲、连翘、白花蛇舌草、牛蒡子、蒲公英、白英等,且用量宜在 2030 g;甚至用雷公藤、昆明山海棠、龙葵、蛇蕾、火把花根、蚤休等清热力较强且有一定毒性的药物。待病情渐稳定,湿热之邪渐化,则逐渐减去有毒性的药物,临床并酌加一些扶正培本的
4、药物,以补益清利相结合,直至完全缓解。宣泄湿浊之品常选用大黄(体虚者用熟大黄)、黄连、黄芩、紫苏叶、藿香、佩兰、苍术、薏苡仁、茯苓、猪苓、泽泻、石韦、车前子、白豆蔻、草豆蔻、白茅根、栀子之类以清利湿浊;且渗利之品宜量大,量小则不足以化湿利水。待湿化肿消之后,不必联合应用,只选一二味佐之即可。另外,因为湿热毒邪留滞体内,或热伤血络,血溢脉外,或湿热阻滞气机,气滞血瘀,而瘀血内停,与湿交阻,使病情加重,临床表现除舌质紫黯,舌有瘀斑、瘀点,舌下络脉迂曲外,还表现血尿,以及血流变学改变、血小板聚集率增高等,常选用牡丹皮、丹参、川芎、赤芍、红花、益母草、水蛭、鬼箭羽、白茅根等活血化瘀、凉血止血,效果良好
5、。3 临证辨治本病无论水肿存在与否,均表现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脾肾亏损,标实为湿浊、瘀血等,伴水停为患,有时兼有外邪。治疗应以标本兼顾,重在祛邪为原则。唐师多年来治疗肾病,均从健脾益肾、泄浊利湿、活血化瘀法入手,均获良效。基本方为:黄芪 30 g,炒苍白术各 15 g,薏苡仁 30 g,丹参 30 g,连翘 20 g,续断 20 g,茯苓 30 g,车前子 30 g,白花蛇舌草 30 g,益母草 30 g,白茅根 30 g,山药 30 g,大黄(后下)10 g(体虚用 6 g或用熟大黄)。水煎温服,每日 1剂,15 d为 1个疗程。水肿甚加泽泻 30 g、猪苓 30 g;畏寒肢冷者加制附片(
6、先煎)30 g、淫羊藿 30 g;尿蛋白久不消失加炒牛蒡子、蝉蜕、紫苏叶;血尿加白茅根、女贞子、墨旱莲、炒地榆、三七粉(吞)、小蓟、藕节;高血压者加杜仲、钩藤。上述治疗后,若症状缓解,蛋白尿持续(+)或(),肾功能正常或肾功能不全者,拟用益肾健脾散巩固疗效。药用:黄芪 100 g,白术、茯苓、薏苡仁、山药、芡实、山茱萸、太子参、沙苑子、菟丝子、防风、丹参、覆盆子、杜仲各60 g,半枝莲、炒牛蒡子各 90 g,冬虫夏草 60 g。若肾阴不足加枸杞子 60 g、龟甲 50 g;若肾阳不足加淫羊藿、补骨脂、葫芦巴各 50 g,韭菜子 30 g。诸药共烘干细末为散,每日 23 次,每次 6 g;或粉碎后过 100目筛,消毒后装入 0空心胶囊,每次 4粒,每日 3次;对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有明显效果,且不易复发,饮食也不宜过多禁忌。另外,如果条件允许,可加服冬虫夏草,咀服或用汤药送服,连服半年或 2年以上,症状缓解后拟用益肾健脾散,亦加入冬虫夏草 30 g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