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陶瓷装饰中莲花纹样的发展历史论文关键词:陶瓷 莲花 历史 论文摘要:莲花是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之一,自春秋时期即已出现于青铜器装饰上,到了六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莲花装饰逐渐成为陶瓷产品的主要装饰纹样,直至如今,人们对于莲花的喜爱程度不减当年。主要研究陶瓷装饰中莲花纹样的传承历史,理清其发展脉络。 1 莲花纹样的来源 莲花,通称荷花,又名芙蓉、芙菜、水芝、水花、荷华等,早在距今 7000 多年的河姆渡文化中就已发现荷花的有关化石遗存,因此我国自古即有爱莲花的习俗,历代文人墨客多有称颂,称它为“君子”花,李白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佳句,周敦颐更是赞其“出污泥而不染,攫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2、,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襄玩”的清雅品格。 当然最早运用莲花纹样的并不一定是陶瓷产品,且这些莲花也并不一定是象征佛教含义的。在春秋时期就已有青铜器“莲鹤方壶”出现,据田自秉所著中国纹样史认为:“莲鹤方壶上的莲花纹样与飞鹤配合,表现了一种新的时代精神” 。由此可见,早期的莲花纹样与佛教并无关联。不过,到了六朝时期,佛教传人中国使得传统的莲花纹样因其在佛教中被赋予特殊含义而继续盛行。在无量清净尘经中认为:“无量清净佛,七宝地中生莲花上;夫莲花者,出尘离染,清净无暇” ,也就是说莲花是“净土”的代表。另有传说认为佛祖释迎牟尼生在七宝七茎莲花上,佛教故事说在蓝毗尼花园中,释尊降生于
3、摩耶夫人的右肋,降生后即走了七步,步步生莲花,后来当佛在菩提树下成道起座后向北,东西行绕树,称为“观树行经” ,当时一步一莲花,计十八莲花。因此莲花在佛教及佛教艺术中占有特殊地位,被奉为“佛门圣花” ,例如佛座为莲座,佛眼为莲眼,佛经中也有妙法莲华经等。 基于佛教的盛行,我国人民崇尚的莲花便自然成为一种理想的装饰,以刻、印、绘的浮雕,堆、贴等不同的手法出现在瓷器上,但随着佛教的中国化,莲花渐渐失去了其宗教含义而成为优美的装饰题材。 2 莲花纹样兴起的原因 中国纹样史中说过:“莲花纹样随着佛教的兴起大量应用在石刻、彩画以及陶瓷、金工、刺绣等装饰上” ,因此虽然莲花是我国一种传统的装饰题材,然而众
4、所周知南北朝青瓷上流行的莲花纹饰却是受佛教的影响。不过,这种影响从何而来呢?邓禾颖在佛教与中国陶瓷文化一文中指出:“佛教能够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展,是和东汉以来的社会情况分不开的” 。仔细研究后可以发现这一时期莲花纹样的兴起主要可能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及其动乱的一个时期,自西晋以来阶级矛盾尤其是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受尽苦难的平民为求得精神上的慰籍,加深了对佛教的信仰;而上层社会面对混乱的政治现实也清醒地认识到需要借助佛教来加强政治统治,故而从六朝时期开始原本在汉代流行的三纲五常、阴阳五行等题材开始为佛教中的莲花、忍冬等纹饰替代。 另一方面,根据李纪贤的研究认为:“
5、莲花作为佛教艺术的圣物之所以受到佛教信徒的崇拜,除了花色、香味之外,大概还有取其地下茎一藕之出淤泥而不染的洁净含义” 。 3 莲花纹样运用于陶瓷装饰中的历史 在考古发掘中我们可以见到大量以莲花为装饰纹样的陶瓷艺术产品。例如:河北省封氏墓出土的青瓷莲花罐就是南北朝时期(420 一 589 年)莲花纹饰运用的典型器物。它集中运用印贴、刻划和堆塑等艺术手法,在器身上下遍施纹饰,其中腹部凸塑成上覆下仰的莲花:上段覆莲共分三层,每层依次增长,第三层莲瓣最长,瓣尖向外微卷,每瓣还加饰一片下垂的菩提叶纹,下段仰莲为二层,丰满肥壮。器腹以下收缩为向外微撇的高足,也堆塑两层覆莲。器上有盖,同样有莲瓣装饰。罐体腹
6、部的贴塑莲瓣是莲花罐的重要造型特征,正是向外伸展的莲瓣使得莲花罐的俯视造型呈现出佛门圣花一莲花的风采。根据霍华、尤叶勤在六朝青瓷器物图像研究二题一文中的研究认为:“莲花罐的俯视造型恰似曼茶罗(Mandala or mandala),在印度佛教中曼茶罗是一种象征神秘宇宙的形式,一般形式采取一个圆形围绕着一个方形,通常伴有与之对称的众神” 。这样,中国传统的莲花纹样开始慢慢的与佛教中的某些象征物相互融合,虽然在外形上并没有与之前有太大的差别,但是从内在上来看莲花纹样此时已经成为一种绝对显著的佛教象征。 六朝时期的陶瓷装饰中除了贴塑莲瓣纹之外,莲花纹样还常常用刻划花的方式表现。最早运用刻划莲花纹样的
7、应该是越窑。 东晋时期的越窑青瓷上出现了象征吉祥、美好的莲花图案。1956 年在浙江萧山县董窑出土的东晋青瓷上发现有刻划莲花瓣纹的标本,其特征是将莲瓣纹刻在碗的外部、盘的里面或壶身上部,线条极细,刻划方法较以前的压印和印贴方式不同,是用尖锐的金属工具刻划的,这是东晋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装饰方法。近年来在江苏镇江网中桥东晋遗址出土的越窑瓷器中也发现了莲瓣纹样,在一个直口深腹、饼状实心足碗的外壁刻有仰莲瓣纹,但线条显得较生硬,应是莲纹装饰的初始阶段。 南朝时期由于统治者对佛教的大力提倡,使得佛教在我国广泛流行,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南方佛教发展的最好写照。佛教纹饰在
8、当时广泛作为日用生活器的越窑青瓷上得到了充分发展,莲瓣纹是这一时期越窑青瓷上的主要纹饰,而且装饰手法已相当成熟。江苏镇江湘阴窑出土的一件南朝时期越窑青瓷盘上,刻划着繁密的莲花纹,莲花中刻有莲子,线条相当流畅,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蓬;在浙江绍兴庙屋山南朝遗址出土的越窑青瓷上也出现了许多莲花装饰的器物。 其余如:北朝时期的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莲瓣罐,北齐李云墓出土的黄釉绿彩莲瓣罐,都是莲花纹样装饰的典型器,罐腹上部有四系、六系和八系等,从肩至腹部堆塑成凸起的丰肥莲瓣,有八瓣莲或六瓣莲不等,有的器物是刻划莲瓣纹,可以说莲瓣装饰是当时的主流。 总的看来,六朝时期的莲花纹样多为二方连续形式,除了作为主题纹饰
9、之外,还可作为辅助纹饰使用,此外还有刻划于器物肩部和腹部的仰覆莲纹;到了宋代在耀州窑、定窑、景德镇窑等窑口还可见刻画于碗心的单独适合莲花纹样,流畅的刀法使得莲花纹样在釉面下似乎随着水的波动而摇曳;元代以后,莲花纹样便常以青花及其他绘画的形式出现于陶瓷装饰中,此时的莲花纹样种类更多,除传统的二方连续缠枝莲纹外,还出现了“一把莲” 、折枝莲、莲塘鸳鸯等单独适合纹样,其中元代的陶瓷装饰中出现了一种变形的莲瓣纹样一八达码,这种纹样一般出现在青花和刻划纹样中,通常装饰于瓷器的腹部与足部之间,是传统仰覆莲纹的变形。 除了日用陶瓷装饰有莲花纹样以外,莲花纹还见于建筑陶的装饰中。从隋唐到五代以及北宋早期,莲花
10、纹成为瓦当上最常见的一种纹饰。早期的莲花瓣突起,而且是双瓣,晚期渐低平,多为单瓣,到五代宋初,莲瓣纹变成长条状,和菊花颇为相似。唐代莲花瓦当除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发现外,在新疆的一些地方和云南南诏的遗址中也有出土。 当然,在万长林的研究中指出:“随着佛教的中国化,莲花已逐渐失去了其宗教含义而成为优美的装饰题材。这种变化反映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市美领域逐渐摆脱宗教意义和神化思想的束缚,而以自然花草为欣赏对象,获得思想上的解放” 。可以看出,莲花纹样不但在佛教经典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中国传统的陶瓷装饰中也因其平易近人,便于安排的特点成为重要的装饰纹样。 随着时代的发展,莲花纹样在今天已经失去了
11、原有的传统宗教意味,莲花纹样在今天的陶瓷装饰中主要是为了满足欣赏者对于自然的热爱,因此,当今很多陶艺家都积极使用莲花纹样进行装饰并在传统的表现技法上加以改进。比如,弱化原有莲花纹样严整规矩的装饰特征,改为以纯粹自然的曲线弧度及色彩来表现;利用刻绘结合的方法,在三维与二维的综合空间中表现莲花纹样的立体质感;利用色釉的窑变效果,安排不同釉色在熔融流淌的过程中形成莲花的造型,这种方式表现的莲花纹样在似与不似中表现出一种淋漓的水墨效果,且因其难以模仿的特征而价值不菲;也有利用陶瓷的某些烧成缺陷(如缩釉或彩料的剥脱)来表现残败的莲花纹样,获取一种颓废的真实感;还有一些陶艺家打破旧有的一成不变的重复骨架,利用平面构成中的“突变”方式寻求统一中的变化效果,如夸大花头的体量时相应地缩小莲叶的体积,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反差效果,使得莲花纹样拥有了新的生命力。 4 总结 莲花纹样自奴隶制社会时期已经被人们运用于工艺美术产品的装饰中,六朝以后随着佛教的盛行而大量的出现于各种工艺美术门类,在陶瓷装饰中因其易于刻画、平易近人、雅俗共赏的特性而沿用至今,其生命力是强盛的,当然,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变化,莲花纹样所表现的具体内涵也相应的发生了转变,不过,这种转变正是一种得以长期延续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