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度发展战略与沿海出口加工业转移问题研究.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2006502 上传时间:2019-03-2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梯度发展战略与沿海出口加工业转移问题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梯度发展战略与沿海出口加工业转移问题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梯度发展战略与沿海出口加工业转移问题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梯度发展战略与沿海出口加工业转移问题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梯度发展战略与沿海出口加工业转移问题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梯度发展战略与沿海出口加工业转移问题研究摘要 从劳动力成本、转移成本和制度成本等方面,考察了外来投资出口加工企业向内地转移的可能性,认为国家梯度发展战略,并不是要在中西部继续走外向型发展道路,吸收东部沿海地区部分要淘汰的出口加工业。中西部地区发展,应以内需为导向的产业发展模式。加快中西部发展,是要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超越东部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引进内向型企业,这才是梯度战略的真实内涵。 关键词 出口加工企业;转移成本;梯度发展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凭借政策和地理优势,通过吸引外来投资,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广大

2、的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差距在日益扩大。于是,产业梯度转移发展战略逐渐成为加快中西部发展的理论依据。就解决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问题,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无疑是必须的,但是,采取产业梯度转移战略,加快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中西部转移是否能够真正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却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确实,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吸收外来投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收益者。已经 30 年的改革开放,到 2008 年我国总共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达8,526.13 亿美元,投资项目 659,800 个,这些投资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近几年来,外来投资,特别是港澳台的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以及以 IT 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

3、术产业在大陆投资热络起来。在投资地域上,逐渐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以闽、粤为中心的“珠三角” ,北移至以江浙、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 ,但近几年出现了向内地转移的趋势,其中山东、重庆、四川、湖南、江西、河南等省区还成为台商投资重点选择的区域论文代写。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的调整与升级,外资企业出现了向内陆地区转移的趋势。但在加快中西部发展过程,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是否能够向内地转移,沿海地区出口加工企业是否失去竞争优势?外来投资企业是否会因此转移到内地,或转移到到其他国家?本文试图从劳动力成本、迁移和制度成本等角度,考察外资出口加工企业在东部沿海地区投资继续生存的可能性,以此分析产业梯度转移的所需要的现

4、实条件,并由此提出相关建议。 二、文献综述 产业转移是一国或地区为实现自身产业进步,在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等因素发生变化后,将处于创新、成熟或衰退等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与行业的产品生产、销售、研究开发甚至企业总部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产业转移是产业转移国或地区与产业承接国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其在客观上表现为产业在空间上的移动。西方很多学者对产业转移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研究,他们以经济发达国家和经济不发达国家作为视角,研究处于不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现象及其一般规律。 早期的产业转移理论多是以经济发达国家为视角,主要研究经济发达国家的产业向其他国家

5、转移的经济动因、产业转移的客体演化模式、产业转移的效应等问题。20 世纪 30 年代日本学者赤松要以日本棉纺工业为例分析了产业跨国转移的规律,提出了“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 。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工业产品的成长经历了从进口到国内生产再到出口的三个主要阶段,说明了该产业由较发达国家向本国、再向不发达国家的梯度转移过程。康明思(Cumings.1984)运用雁行模式对 20 世纪 60年代80 年代东亚经济内部产业分工与转移的动态关系进行了解释。小泽辉智(Ozawa,Castello,2001)在雁行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出增长阶段模型,他引入了跨国公司和直接投资因素,从而使雁行模式发生了变化。该模式认

6、为跨国公司可以在产品生命周期一开始就在国外投资生产,无需通过出口开发东道国市场,外商直接帮助东道国建立起有竞争力的消费品工业。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费农(Vernon,1966)则认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在于企业为了顺应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回避某些产品在生产上的劣势。他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标准化阶段三个不同阶段,产业转移开始于产品和技术完全标准化、国内市场基本饱和的产品成熟期,而到了标准化阶段,技术发明国的生产和出口竞争优势受到技术模仿国的劳动成本优势和其他成本优势的重大挑战,技术发明国将大规模进行产业转移。刘易斯(Lewis,1977)则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进行了有说

7、服力的解释。小岛清(kojima,1978)在对产业国际转移的分析中,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在东道国或地区则仍具有显著潜在的比较优势产业依次进行,通过产业的空间移动,以回避产业劣势,显现其潜在的比较优势。 实际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调整升级与转移取决于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当考虑一国或地区的产业转移时,必须考量其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20 世纪的 80 年代开始,日本、韩国和我国港澳台地区开始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率先进行改革开放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过 20 多年的飞速发展,目前,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也面临产业升级的压力,由此出现了外来投资向内陆地区转

8、移的趋势。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从人均收入来解释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照钱纳里经济阶段划分标准,我国东西部地区,处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东部地区的福建省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并有向工业化中级阶段过渡的趋势,而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处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中西部的则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等内陆省份都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人们按照这样的依据,因此认为,福建、广东、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省份已经具备了产业结构从以轻工、纺织工业为中心逐步发展到以重工业、化学工业为中心的转变,其劳动密集型工业应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关于东西部产业转移的研究,随着地区发展差距的扩大和地区间产业转移逐步引起学界

9、的注意,许多学者通过实证性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文玫(2004)早在使用 1993 年各省(直辖市)的横截面数据对我国工业区域化和集聚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中,也基本证明了低交易成本和运输费用有助于工业集中于该地区;并且工业中心内,较高的工资和价格水平对企业在区域间的选址没有显著影响。袁志刚、范剑勇(2004)以广东省为例,从区位因素和制造业自身优势两个角度分析了制造业转移与聚集的因素,指出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没有获得应得的边际产出,反而导致以广东为核心的周边外围区域形成新“二元”经济结构。谢丽霜(2005)认为现代企业竞争并不仅仅取决于投入和投入成本。一个地区某种产业即使正在逐渐丧

10、失了比较优势,但只要还具有竞争优势,那么区域净转移就不会发生。并从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乏向外转移的动力和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有限两个纬度解释了产业梯度转移迟滞的原因。明确的提出东部地区产业群集形成的价值链和结构性资源等优势难以在短期内被模仿,单个企业外迁的机会成本很高,因此资本西进和产业转移的趋势并不明显。此外,鉴于东部地区内部也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产业梯度转移在东部非发达区域就能够完成承接。郑文智(2007)通过对纺织业的实证分析,认为相对于原材料成本上升对企业的影响而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纺织企业生存的影响更大。朱武钢(2008)则从企业生存环境的角度评价各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潜力。

11、通过获取的南方 9 省 11 个市的 1930 份调查问卷,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得出企业有较好生存环境的城市属于东部或沿海经济发达省区的城市的结论。周文良、李丹(2008)按照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通过计量建模的方式,分析制造业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通过回归发现,邻近市场和经济规模是决定制造业集聚的最显著影响因素,而工资对制造业的区位影响并不显著。因此,他认为中西部地区作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单纯依靠低工资水平、土地出让、税收优惠等因素,还难以吸引大规模的产业转移。蒋媛媛(2009)则用制造业产量份额的变化,解释东部发达地区出口导向型产业结构的演变,认为东部地区丧失了劳动力比较优势。对于

12、东部地区产业是否有向中西部地区实现梯度转移的分析,不同的学者尚未形成统一的共识。认为制造业可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学者主要是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特别强调东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差异是导致产业转移的关键因素,但是对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具体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特别是出口加工型企业的生存空间并没有进行相应的分析。单纯从比较成本优势变化不足以解释我国东西部产业的梯度转移问题。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模式,仍有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基于前人的研究观点和结论,本文将对劳动力比较优势占企业生产总成本的权重进行探讨,同时分析制度成本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从而研究制造业,特别是外来投资出口加工型企业在沿海地区继续生存

13、的可能性和空间。 三、出口加工企业在东部沿海生存的可能性分析 出口加工贸易是指经营企业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经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出口的经营活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外来投资出加工企业已有 20 多年的发展历程,出口加工企业投资最初集中于以福建、广东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逐渐沿东部沿海北移至长江三角洲等地,近几年来,随着台湾地区产业的升级,大陆工人工资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这类企业特别是台资在大陆投资出现了向内地转移的趋势。但本文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向内地转移,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而向内地转移的企业,更多只适合于面向国内市场,将产品销往国内市场的内向型企业,而

14、对于出口加工外向型企业,其在沿海生存的空间还是存在的。笔者从劳动力成本、转移成本、企业制度成本等角度,分析出口加工企业在沿海生存的可能性。 (一)从劳动力成本角度探讨台湾地区出口加工企业在内地沿海生存的可能性 劳动力成本低廉一直是我国的竞争优势之一,外资出口加工企业投资大陆正是充分利用了我国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从中获得成本优势。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的升级,劳动力成本对企业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仍有待与我们的研究。 (1)出口加工企业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小 企业劳动力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和提供劳务活动中所发生的各项直接和间接人工费用的总和。主要包括:工人的劳动报酬、社会保险费用、福利费用、教育

15、经费、劳动保护费用、住房费用和其他劳动力成本支出。劳动力成本仅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一部分。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成本包括原材料,生产加工,劳动力,生产管理等方面的成本费用,销售成本以及各种税金等。一般来说制造业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较小。由于外资出口加工企业多为纺织、鞋冒、电子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本文以制造业的人工成本考察明出口加工企业东西部产业转移问题。我们选择了外资企业投资福建较为集中的厦门、台资企业转移内地的重点城市成都和典型的制造业城市青岛不同年份的具体数据进行说明。 上表反映了厦门市制造业人工成本占总成本情况以及人工成本结构。由表中数据可知,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为

16、6.18。具体到行业来看,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最高的是服装、鞋、帽制造业,比重为 27.07,电子、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设备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为 4.45%,低于平均水平。 表 2 反映了 2008 年成都市主要行业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及劳动力成本的组成结构。由表中数据可知,成都市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为 8.19。劳动报酬占人工成本的 66.49,其中比例最高的是房地产行业,为 79.39,最低的是制造业 61.83。 图 1 是青岛市 2009 年 1 月7 月份各行业企业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青岛市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仅仅占总成本的4.49,低

17、于企业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的平均值 4.5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的劳动力成本远高于制造业。而从制造业行业细分看,纺织业人工成本占总成本比重为 7.5%,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占 4.21%,低于制造业人工成本平均水平 4.39%。人工成本比重最高为纺织服装、鞋、冒制造业,达到 22.41%(如图 2 所示) 。根据对厦门、成都和青岛三个市 2007、2008、2009 年劳动力占总成本比重的数据分析来看,近几年来,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小,均在 10以下,其中纺织、电子通信设备等制造业企业劳动力成本占企业总成本比重低,服装鞋帽比例相对较高。因此尽管中国

18、近些年劳动力工资有一定上涨,但最终对制造业产品的总成本影响都比较小,从这个角度来看,工资上涨对制造业的成本影响小,对出口加工企业的影响也小。因此,劳动力成本上升并不一定就会危及到出口加工企业在沿海地区的生存。 (2)沿海和内地劳动力成本比较 首先从宏观上考察沿海和内地劳动力成本的情况。本文采用通用的区域划分方法将全国 31 个省直辖市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东部地区包括 11 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地区包括 8 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 12 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

19、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 本文选取和汇总 2001 年2009 年各省制造业工人名义工资数据,采用 CPI 将名义工资调整为实际工资。各地区的实际工资见表 3(其中2009 年数据为各地区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 。 从表 3 可知自 2001 年以来,全国制造业劳动力工资在绝对数上保持持续上涨趋势。从局部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的工资在绝对数上一直保持比中部和西部高。东部地区实际工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和西部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制造业实际工资增长趋势考察,在全国范围内,从 2001 年到 2008 年制造业平均实际工资翻了一翻。从局部来看,200

20、1年到 2008 年间各地区制造业的实际工资都持续大幅度上升,但近几年来尤其是 2004 年到 2009 年,中西部地区每年工资上涨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工资上涨幅度则基本低于平均水平,只有 2006 年上涨幅度略高于平均水平 12.33%,为 12.48%,但仍低于中西部地区的上涨幅度。可见,劳动力成本上升不只是东部沿海地区的现象,而是沿海和内地都存在的普遍现象,沿海和内地劳动力成本都保持上升趋势,内地上升幅度甚至略高于沿海地区。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劳动力成本上升并不能成为外来投资出口加工企业向内地转移的驱动因素。其次从更为微观的角度,具体到沿海和内地部分典型的城市来考察沿海和内地劳动力

21、成本的情况。本文选取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南昌、武汉、重庆、成都、和昆明市 2008 年各市职工的平均工资进行比较。数据见表 4: 由表 4 可知,平均劳动力成本最高的是厦门市,为 32,344 元/年,最低为泉州市 22,225 元/年,漳州市劳动力成本为 22,273 元/年,相对较低。从内地城市来看,最高为成都市 30,810 元/年,最低为昆明市22,432 元/年。内地城市的劳动力成本比沿海一些城市的都要高,可见,福建省内城市之间劳动力成本差异可能较大,而沿海和内地城市劳动力成本差异反而较小。因此沿海制造业向内地城市转移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的空间不大,制造业由沿海发达城市向附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城市转移的可能性更大。 另外,若以工资作为企业转移的要素分析,由表中数据可知,厦门市的工资最高,但厦门市吸引台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能力却是最强的,2009 年,厦门市进一步加强了与台湾地区 10 大产业的对接,到目前为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