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五代时期茶叶产区分布考述摘 要: 有关唐代茶叶产区的研究虽有成果问世,然缺漏 颇多,至于对五代十国时期茶叶产区的研究,尽管涉及的还不多,也同样存在遗漏现象。唐 代共有产茶州府 56 个,主要分布于淮河流域及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五代十国时期有所发展 ,达到 77 个州府,除过唐代时的分布区域外,又扩大到两湖南部地区,岭南、川蜀及云南部 分地区。这一时期茶叶产区的不断扩大为两宋时期茶叶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关键词: 唐五代时期茶叶; 茶叶产区; 茶叶生产 关于唐五代的茶叶产区问题,包括不少学者都或多或少进行过研究,如贾大泉考证唐五代时 期四川产茶之州仅为 12 个1 ;徐晓望专文研究了唐末
2、五代的福建茶业,涉及的产 区更少,只有福、建二州2 ;方健比较全面地考述了唐宋时期的茶叶产区,认为 唐代全国产茶之州共计43 个 ,五代宋初增加到 59 个州3 。笔者在多年之前也研究过这一问题,认为五代十国 产茶之州达到 61 个4 。虽然比上述研究有所进展,但仍嫌粗略,且存在一些遗漏 。总的来看,已有的研究存 在主要问题是占有史料不全。关于唐代茶叶产区主要沿袭陆羽茶经的记载,其实陆羽的 这部书记载遗漏颇多,并不能反映唐代产茶区的全部情况。在五代十国产茶区的研究中,没 有充分利用宋代的史料,以致于脱漏颇多。茶叶是唐五代时期一项重要的产业,衡量其生产 规模的大小,主要是看产量与产茶区的多少。由
3、于文献对唐与五代时期的茶叶总产量缺乏记 载,而史料的残缺又难以考证清楚,因此考察这一历史时期产茶区的多少及分布情况,便成 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惟一途径。鉴于茶叶经济的重要性以及已往研究存在的上述种种不足,因 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重新进行考述。一、 唐代茶产地及分布情况 陆羽的茶经卷下八之出详细记载了唐代的茶叶产地分布情况,现录之如下:“山南 以峡州上,襄州、荆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淮南以光州上,义阳郡、舒州次,寿 州下,蕲州、黄州又下;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润州、苏州 又下;剑南以彭州上,绵州、蜀州次,邛州次,雅州、泸州下,眉州、汉州又下;浙东以越 州上,明州、婺州
4、次,台州下;黔中生恩(思)州、播州、费州、夷州;江南生鄂州、袁州 、吉州;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其恩、播、费、夷、鄂、袁、吉、福、建、韶、 象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 注:张芳赐等, 茶经浅释 ,云南人民出 版社1981 年版。又,唐代黔中无恩州,而有思州,颇疑“恩”字为“思”字之误。据此,陆羽共记载了 43 个产茶州郡的情况,其中思、播、费、夷、鄂等 11 州陆羽并未实地考 察过,只是根据传闻或者偶得其茶品而予以记载,陆羽实际考察过的仅为 32 州。 其实陆羽茶经记载的唐代产茶区并不齐全,其中仍有遗漏,这是因为陆羽的记载多来自 考察与传闻,没有条件接触官藏图籍及档案,因此
5、存在遗漏也是可以理解的。据新唐书 地理志记载,在唐代各州的土贡中有茶叶的还有:怀州、峡州、归州、夔州、金州、 兴元府、寿州、庐州、蕲州、申州、常州、湖州、睦州、福州、饶州、溪州、雅州等,共计 17 个州府,其中怀州、归州、夔州、庐州、饶州、溪州等 6 州,不见于茶经的记载,加 上茶经记载的数字,唐代的产茶之州府共计为 49 个。 其实唐代的产茶之州并不仅限于以上所述,据古今图书集成卷187山川典西樵山部 载:“西樵山在广州府城西一百二十里,高耸千仞,势若游龙,周回四十里,盘踞简村、 沙头、龙津、金瓯四堡之间,峰峦七十有二,上多平陆,有民居焉。唐末诗人曹松移植 顾渚茶于此,居人遂以茶为生。 ”关
6、于曹松其人,清代所修的广东通志卷 43谪宦志 记载说:“曹松,字梦征,舒州人。奉贾岛为师,累试不偶,南游广州,山水胜处必流连累 日,尝至西樵,栖迟久之,教其民焙茶。 ”据此可知曹松与著名诗人贾岛为同时代人。另据 广州志载:“顾渚茶自唐诗人曹松移植于西樵,号称茶山。今山中人多种之为业,或谓 此茶甲天下,春摘者尤胜。 ”5卷 52物产志茶引可知直到清代广州西樵山 仍然种植的是唐人曹松移植来的顾渚茶,而且此茶质量颇佳,有“甲天下”之称。根据这些 记载,说明在唐朝后期广州境内的西樵山就已经成为当时的产茶区了。 另据记载:“野人洞在罗(浮)山北,唐王体靓所居旁有茶园。 ”6卷 189山川典 罗浮山部引文
7、中所说的罗浮山,据清代所修的广东通志山川考载,其位置在惠 州府博 罗县城西北50 里。同书还载:“罗浮有茶,产于山顶石上,剥之如蒙山之石茶,其香倍于庙 ,不可多得。 ”5卷 52物产志茶博罗县在唐代隶属于循州,则循州也是 唐代的产茶州之一。 另据全唐文卷 795 孙樵书何易于一文载:“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监铁 官奏重榷 ,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 其赋以毒民乎?命吏 去,吏争曰:天子诏所在不得为百姓匿,今 去,罪愈重,吏止 死 ,明府公免窜海裔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 即自纵 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
8、不加劾。 ”据此可知,益昌县亦产茶,只是由 于长期以来未征茶税,故不为人所知。此文的作者,据全唐文卷 794 小传载:“樵,字 可之,韩昌黎门人,大中中进士。 ”何易于, 新唐书卷 197 有传,但未记其任益昌令的 时间,应该与孙樵为同时代人。益昌县隶利州,宋太祖开宝五年(972)改为昭化县。据此 则利州亦产茶叶。 唐国史补卷下在记载唐代名茶时,提到“岳州有 氵邑 湖之含膏” 。同书提到的名茶还有: “洪州有西山之白露” 。此外,地处西蜀的通州也产茶叶,所谓茶“唐志:通州东乡、太平 俱出” 。 738 之6物产直隶达州韦丹任容州刺史时, “教民耕织,止惰游, 兴学校 ,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
9、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 ,仁化大行。 ”8卷 197韦丹传据此可知,容州在唐代已经有了茶叶生产。 综上所述,则唐代产茶之州府至少有 56 个。 唐代的这些产茶州府如按开元二十一年(733)划分的 15 道计,其分布情况是:河南道 1, 山南东道 6,山南西道 1,淮南道 7,江南东道11,江南西道 8,剑南道 10,黔中道 5,岭南道 7 。其中衡州本属江南西道,陆羽误入山南道, 茶经所列的浙东、浙西地区诸州,除宣、 歙二州属于江南西道外,其余均属于江南东道。 除此之外,今云南地区在唐代也产茶叶,据樊绰蛮书卷 7云南管内物产载:“茶, 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
10、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可见云南也是产茶的 ,只是当地少数民族尚不知采造之法,其茶品自然无法外传,因此不为外界所知。 二、 五代十国茶产地及分布情况 五代十国时期的产茶区与唐代相比无疑是扩大了,下面主要依据乐史太平寰宇记一书的 记载注:此书的撰者乐史曾在南唐任官,入宋后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开始修 撰此书,而十国中的最后一国北汉也于是年灭亡,取材截止于太平兴国八年(983) ,因此 此书所记载有关茶区情况的内容,实际上是五代十国时期茶区分布的反映。,再结 合其他文献对这一历史时期茶叶产区作一考述。由于五代十国是一个分裂割据的历史时期, 所以不再以道为准,而是以各政权的辖区
11、分别进行考述,其政区划分以后晋天福八年的政治 形势为准。 后晋:从唐代的茶产区分布情况看,至此时仍在中朝王朝辖区的有怀、申、金、襄 4 个州, 其中怀州位于黄河北岸,从地理纬度看,不是产茶的最佳地区。有唐一代,气候温暖湿润, 很可能在怀州境内太行山区的某些地方有茶树生长,并作为贡品上贡朝廷。五代时期的气候 条件与唐代并无大的差异,故这里的产茶情况应该不会有大的变化。 申州在宋代被改名为信阳军,据太平寰宇记卷 132淮南道十记载,这里在北宋时的 土产仍然有茶,说明五代时期这里的茶叶生产仍在继续。金州之茶品无论是在唐代还是五代 时均不著名,因此极少见于记载, 太平寰宇记卷 91江南东道三苏州载:“
12、茶说 云:长洲县生洞庭山者,与金州、蕲州、梁州味同。 ”可知其在五代时仍然产茶。至 于襄州的产茶情况,乐史没有详细记载,但却在其书中多次提到某处茶味与襄州同,如卷 73 说彭州堋口镇所产茶味与襄州同,卷 96 说越州余姚茶产瀑布岭者味与襄州同。这些 都是五代时襄州继续产茶的有力证据。 除此之外,安州在五代时期成为一个产茶新区, 太平寰宇记卷132淮南道十安州 条记载说其土产有茶叶。安州在唐代没有贡过茶,是否有茶叶生产也不见于记载,因此其在 北宋初年出现在产茶州的范围内,应当是五代时期茶叶生产规模有所发展的表现。综上所述 ,五代时期中原王朝的产茶区共计 5 个,即怀、申、金、襄、安 5 州。 后
13、蜀:在唐代这一地区共有 12 个州府产茶,即兴元、彭、绵、蜀、邛、雅、泸、眉、汉、利 、夔、通等州府。五代十国时期这些州仍在继续生产,下面分别作一简单地考述: 兴元府,在唐代土贡有茶叶,后蜀时期是否仍产茶,史无明确记载,但在北宋时期却明确记 载这里仍然进行着茶叶生产。据宋人记载:“兴元府三泉县人户,以种茶为生。 ”9卷 36论蜀茶五害状从而说明这里的茶叶生产从未中断过,故后蜀时期这里仍然继续 生产茶叶 。 彭州,据后蜀毛文锡茶谱载:“彭州有蒲村、堋口、灌口,其园名仙崖、石花等,其茶 饼小而布嫩芽如六,出花者尤妙。 ”10卷73剑南西道二彭州引毛氏所著 茶谱共 1 卷,今已亡佚,其片断为他书所摘
14、录者以太平寰宇记为多,另书亦有摘录, 这些资料都是研究五代十国时期茶叶产地的第一手资料,非常珍贵。 绵州, 茶谱云:“绵州龙安县生松岭关者,与荆州同。其西昌、昌明、神泉等县,连西 山生者并佳,独岭上者,不堪采撷。 ”所谓岭上,指松岭关山上,位于龙安县西北 170 里, 附近“又有松岭山,山上虽出茶,不可食。 ”10卷 83剑南东道二绵州但这 并不能说 明龙安县就不产好茶,明人所撰的山堂肆考一书,亦摘录有茶谱片断,其中说道: “茶谱:龙安有骑火茶,最为上品。骑火者,言不在火前,不在火后作也。 ”11卷 193饮食茶龙安骑火 能改斋漫录卷 15方物绵州绿茶条:“茶 之贵白 , 东坡能言之。独绵州彰
15、明县茶色绿,白乐天诗云:渴尝一盏绿昌明 。彰明即唐昌明县。 ”可见自唐至宋,昌明县所产茶一直很有特色。蜀州, 茶谱云:“蜀州晋源洞口、横源、味江、青城,其横源、雀舌、鸟嘴、麦颗,盖 取其嫩芽所造,以其芽似之也;又有片甲者,即是早春黄芽,其叶相抱如片甲也;蝉翼者, 其叶嫩薄如蝉翼也,皆散茶之最上也。 ”10卷 75剑南西道四蜀州此外,青 城县早在唐代就盛产茶叶,陆羽茶经卷下云:“蜀州青城县生丈人山,与绵州同。青城 县有散茶、木茶。 ”至后蜀时仍然是当地重要的产茶县。 邛州, 太平寰宇记卷 75剑南西道四邛州条载:“按茶经:邛临数邑,茶有火 前、火后、嫩绿、黄芽号,又有火番饼,每饼重四十两,入西番
16、、党项,重之如中国名山者 ,其味甘苦。 ”按:今本茶经并无以上文字,因此颇疑上文所谓茶经 ,应是茶谱 之误。 雅州,据茶谱载:“雅州百丈、名山,二者尤佳。 ”10卷77剑南西道六雅 州这 段内容实际上是抄自陆羽茶经 。另据记载:“九州记云:蒙山者,沐也,言雨露 常蒙,因以为名。山顶受全阳气,其茶芳香。 按茶谱云:山有五岭,有茶园,中岭 曰上清峰,所谓蒙岭茶也,为天下之称。 ”10卷 77剑南西道六雅州这里 所谓的蒙 山,位于雅州境内。 元和郡县图志卷33剑南道二雅州亦载“今每岁贡茶,为蜀 之最” ,指的就是蒙山茶。 泸州,据乐史记载:“按茶经方泸州之茶树,獠常携瓢具,穴其侧,每登树采摘,芽茶
17、必含于口,待其展,然后置于瓢中,旋塞其窍,归必置于暖处,其味极佳。又有粗者,其味 辛而性热,彼人云饮之疗风,通呼为泸。 ”10卷 88剑南东道七泸州按今本 茶经 亦无此段记载,因此应出自毛文锡之茶谱 , “经”字为“谱”字之误。且陆羽茶经 已将泸州茶列为下品,这里如何又出现“其味极佳”的矛盾记载,从而也可证明这一记载必 不出自茶经 。 眉州,乐史记载说:“按茶经云:眉州洪雅、昌阖、丹 ,其茶如蒙顶制饼茶法,其散 者叶大而黄,味颇甘苦,亦片甲、蝉翼之次也”。注:见太平寰宇记卷 74剑南西道三眉州 ,丹 原文为“州” ,误,眉州 有丹 县,无州县。此段也不见于今本茶经 ,应来自于茶谱 汉州,陆羽茶
18、经卷下载:“汉州绵竹县生竹山者,与润州同。 ”并且将其列为最下品。 太平寰宇记没有记载汉州所出产的茶品,很可能出于其品质低下,没有记载其价值的缘 故。有宋一代,汉州亦未有名品涌现,故其茶不为人们重视也在情理之中。汉州周围的彭州 、绵州皆产名茶,汉州与其地理条件相似,虽然茶品不佳,但却不会在后蜀时期突然不产茶 叶了。 利州,其产茶情况仅见于上引书何易于一文。由于这里长期不征茶税,所以有关其在五 代十国时期的生产情况不见于记载,直到北宋中后期及南宋时期,才在这里实行茶叶专榷政 策。从这些情况看,其在后蜀时继续产茶当无疑问。 夔州,其产茶不见于陆羽茶经记载,然唐国史补卷下记载唐代名茶时,提到“夔州
19、有香山” 。 新唐书卷 40地理志四也记载夔州土贡中有茶叶。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甲集卷 14夔州茶条说:“夔路自祖宗以来不榷茶,政和中有司请卖引,议者以民夷不 便,罢之。”尽管有关五代十国的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夔州生产茶叶的情况,然从这些记载 也可以推断出这里的茶叶生产从来就没有中断过。 通州,这里虽然在唐代就已经产茶,但规模却比较小。北宋太祖乾德二年(964) ,改名为 达州,直到南宋初期,南宋政府为了茶马贸易之急需,开始在忠、达两州实行茶叶专榷,每 年所获茶货不过 8 万余斤。12甲集卷 14夔州茶可见这里的茶叶生产发展的确 比较缓慢。 在五代十国时期这一地区新出现的产茶区有:成都府、涪州、
20、简州、渝州、巴州、茂州等 6 个州府,下面分别对其情况作一简要考述: 成都府,亦不见于茶经记载,然唐代诗人张孟阳登成都楼诗云:“芳茶冠六合,清 味播九区。 ”13后集卷 30咏茶门只是不知诗人看到是成都的茶园还是卖买茶 叶的情景 。但是后蜀时成都产茶却是有明确的记载, 十国春秋卷 53 后蜀毋守素传云:“国亡 入宋,授工部侍郎。籍其成都庄产茶园以献,宋太祖诏赐钱三百万缗,以充其直。 ”能值 30 0 万缗钱的茶园,规模应当非常可观。关于成都产茶问题,“本草经曰:茗生益州川 谷,一名游冬,凌冬不死,味苦微寒,无毒,治五脏邪气,益意思,令人少卧。 ”14 卷 65茶谱可见成都川谷之中早就有野生茶树生长。清代所撰的四川通志卷 38 之 6成都府物产条载:茶:“寰宇记:生益州,凌冬不萎,三月采,干饮之,令人 不睡。 ”其所引寰宇记 ,即乐史所撰之书的省称。 涪州,乐史记载涪州宾化县情况时说:“此县民并是夷獠,露顶跣足,不识州县,不会文法 ,与诸县户口不同,不务蚕桑,以茶、腊供输。”10卷 120江南西道十八涪州 可见这里不仅产茶,而且茶叶已经成为当地少数民族向政府交纳赋税之 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