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细说数学的初高中衔接正是初高中知识结构的脱节让这么多学生在进入高中学习不到一个月时就大呼:“高中数学太难了!”老师则把矛头直指初中, “不知道他们(学生)在初中究竟学了些什么?”更有甚者直接抱怨:“现在的初中究竟教了些什么啊,怎么这些学生这也不知道,那也不会?” 问题的关键在于中高考的职能不同,造成了初高中知识结构和难度上的脱节;很多我们认为学生应该熟练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其实初中根本就不做要求,怎么跨越这个难度?我认为高中老师有必要对初中的教学作更深入地了解,而不能只知道哪些知识初中学了,哪些没学,更应该知道每个知识点的要求究竟到哪一步,我从有限的初中教学经验中总结了以下内容,主要涉及高
2、中学习过程中要求熟练掌握而初中其实并没有达到如此要求的内容。 第一部分:代数 代数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包含内容之多,无法用有限的几个概念涵盖。而初中阶段所学习的代数是以后各种概念、计算、证明的基础,初中对各知识点的要求究竟有多高,我认为高中教师必须知道,否则,对学生做出过高要求只会事倍功半。 1. 绝对值的化简 初中对绝对值的定义是这样的 a=a (a0)0 (a=0)-a (a0) ,并且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也有提及,但也仅仅如此而已。 2. 因式分解 初中在因式分解上的确是重点、难点。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等等,也做了相应的练习,但这些因式分解都只涉及到两个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3、平方差公式。而高中需要的立方和,立方差公式,甚至有时会用到的 xn-yn 的分解,初中完全没有提及。 3. 多项式的除法 初中多项式的除法只要求达到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难度,但这在高中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形的计算,或者 x3+x2-5x-2 在已知有一个因式是时的因式分解,学生完全不知从何下手。 4. 字母系数的方程、不等式的讨论 在初中阶段,对字母系数的方程、不等式要求并不高,只有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中和表示不等式性质的时候,才出现一些对字母的讨论。对字母系数的方程、不等式的解法初中则完全不做要求。 5. 二次函数 提到初高中衔接,不能不提二次函数,高中老师对初中的二次函数部分的要求还是
4、比较了解的,所以每次衔接内容的重点都是二次函数。但我在教学中发现,在研究二次函数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配方法在初中阶段要求并不高,配方法在这里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种方法,它更重要的作用是引出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除此以外,初中阶段的二次函数内容都可以用公式解决,所以学生的配方能力不高。 其次在高中解析几何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韦达定理,在初中阶段也仅仅是了解而已,根本谈不上灵活运用。 另外,二次三项式在实数范围内的因式分解,在初中阶段也不做要求,但在高中,老师一般都认为这是已经解决的内容。 第二部分:平面几何 初中平面几何难度的降低,对高中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打击是巨大的。虽然高中也相
5、应降低了这两部分的难度,但还有很多平面几何的定义,定理在初中已经退出了课本,但高中仍然频繁地要用到,造成了老师上课行云流水,学生听课似懂非懂。 1.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在平面几何教学中,这个定理居然会从教学内容中消失,没有这个定理,立体几何中有关平行的计算如何进行? 2. 三角形的内心、外心、重心、垂心,正三角形的中心 这些概念在初中课本里大部分已经完全消失了。 3. 三角形的内外角平分线定理、射影定理 这两个定理在初中不要求了,但在立体几何,解析几何里有时会用到,遇到时老师也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下结论。试想,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有哪个定理可以这样草草了结? 4. 圆的有关性质 在我以前的印
6、象中,初中平面几何的难度很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圆,圆里有很多性质、定理,圆的图形千变万化,所以我们对圆的认识很彻底。 而高中,在前些年对椭圆、双曲线、抛物线深度挖掘之后,暂时已经找不到难度适当又有新意的题,于是出题者把目光集中到了圆身上。的确,我一直认为圆是解析几何中代数与几何完美结合最理想的代言者,它不同于其他三种圆锥曲线,通过大量复杂的计算证明一个位置或数量关系。圆中有着大家熟悉的各种性质,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解析法的本质,又可以用解析法从一个新的视角进一步探索圆的性质。所以以圆为背景出现的题一时间大量涌现。 但在初中,圆的要求已经降的很低,只需要掌握最基本的定义、性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那些切割线定理、相交弦定理、弦切角、公切线等等,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 平面几何的薄弱造成了高中学习很大的困难,明显体现在各种用几何意义解决的问题上,这些题始终是得分率较低的。这需要高中的老师深入的了解初中教学的内容和难度,花些时间把这些缺失的环节补上。 初高中的衔接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情绪,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希望初高中的老师能更好的交流,整合出一套好的初高中衔接方案,让我们的学生能更快更顺利地融入到高中学习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