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护理.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2007515 上传时间:2019-03-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护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护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护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护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护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护理【摘 要】 目的 探讨我院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 150 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及护理资料,在护理过程中采用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结果 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 150 例,其中 94例(93%)发作次数减少,发作时症状减轻;53 例(37%)中止发作 1 年以上;3 例因合并多脏器衰竭而死亡。结论 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有效的提高哮喘疗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护理 近年来,支气管哮喘病发病率和病死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

2、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反应性的增加,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清晨发作、加剧,多数病人可自行缓解或治疗后缓解,支气管哮喘如贻误诊治,随病程的延长可产生气道不可逆性狭窄和气道重塑。因此做好该病人的护理,减少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是很重要的。我院自 2008 年 1 月至 2009 年 12 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 150 例,其中 94 例(93%)发作次数减少,发作时症状减轻;53 例(37%)中止发作 1 年以上;3 例因合并多脏器衰竭而死亡。除了正确用药外,良好的护理亦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3、。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 2008 年 1 月2009 年 12 月收住的支气管哮喘病人150 例。 1.1 一般资料 本组 150 例病人中,男 80 例,女 70 例;年龄 572 岁,平均 39 岁。病程 1 h42 年。有哮喘家族史者 50 例,上呼吸道感染 38 例,吸入刺激性气体 10 例,精神紧张 32 例,劳累 20 例,其余无明显诱因。住院时间 1324 d。主要症状为首次或反复发作的喘息性呼吸困难,其中 42%伴咳嗽,26%伴咳痰。全部患者均有胸闷气急、不能平卧。呼吸增快30 次分 21 例,紫绀 72 例,出汗多 65 例,烦躁不安 94 例,意识模糊 9 例,哮鸣音消失

4、呼吸音减弱 6 例,5 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最终 147 例病情得到控制,症状缓解出院,发生心脑肾功能损害 3 例死亡。 2 护理评估 2.1 病史 2.1.1 患病及治疗经过 询问病人发作时的症状,如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的程度、持续时间、诱发、或缓解因素。评估疾病对日常生活和生活的影响程度。 2.1.2 评估与哮喘有关的病因和诱因 有无接触变应原,室内是否密闭窗户,是否使用地毯、尼龙饰品,或使用空调等造成室内空气流通减少,室内有无尘螨滋生、动物的皮毛和排泄物、花粉等。有无主动或被动吸烟,吸入污染空气如臭氧、杀虫剂、油漆和工业废气等。有无进食虾、鳖、鱼、牛奶、蛋类等食物。有无用普萘洛尔、

5、阿司匹林等药物史。有无受凉、气候变化、剧烈运动、妊娠等诱发因素。有无激动、紧张、烦躁不安、焦虑等精神因素。有无哮喘家族史。 2.1.3 心理社会状况 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病人对环境多种激发因子易过敏,发作性症状反复出现,严重时可影响睡眠、体力活动。应注意评估病人有无烦躁、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由于哮喘需要长期甚至终身防治,可加重病人及家属的精神、经济负担。注意评估病人有无抑郁、悲观情绪,以及对疾病治疗失去信心等。评估家属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对病人关心程度、经济情况和社区医疗服务状况等。 2.2 身体评估 2.2.1 一般状况 评估病人的生命体征和精神状态;有无失眠;有无嗜睡、意识模

6、糊等意识状态改变;有无痛苦面容。观察呼吸频率和脉率的情况,有无奇脉。 2.2.2 皮肤和粘膜 观察口唇、面颊、耳廓等皮肤有无发干;唇舌是否干燥、皮肤弹性是否降低。 2.2.3 胸部体征 胸部有无过度膨胀,观察有无辅助呼吸肌参与和三凹征出现。听诊肺部有无哮鸣音、呼吸音延长,有无胸膜反常运动。 3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痰液检查痰涂片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尖棱结晶、粘液栓。胸部 X 线检查哮喘发作期两肺透明度增高,呈过度充气状态;缓解期无异常;并发呼吸道感染,可见肺纹理增强和炎症浸润阴影。 肺功能检查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与呼气流速有关的

7、全部指标,如 FEV、FEV1/FVC、呼气峰流速(PEER)均显著减少,症状缓解后,上述指标明显改善。 变应原检测在缓解期,用可疑变应原做皮肤划痕或皮内实验,帮助寻找变应原,但应注意防止过敏反应。 4 护理诊断问题 4.1 低效性呼吸型态 与支气管狭窄、气道阻塞有关。 4.2 气体交换受损 与支气管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有关。 4.3 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与哮喘发作时间长,病人体液消耗过多,不能进食有关。 4.4 恐惧 与哮喘发作时出现呼吸困难、濒死感有关。 4.5 知识缺乏 缺乏使用气雾剂的知识和技能。 5 目标 5.1 病人呼吸困难缓解,能进行有效呼吸。 5.2 能进行有效的咳嗽,排出痰液。

8、5.3 能够正确使用雾化吸入。 6 治疗方法 定量气雾剂(MDI)吸入疗法是目前广泛使用的防治急慢性哮喘发作的最常用的给药方法, 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 国际哮喘诊治标准方案等均将吸入给药作为防止哮喘的首选给药方式2。其次是给予抗感染,解痉平喘,化痰,应用糖皮质激素及支气管舒张剂,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吸氧等对症治疗。 7 护理 7.1 环境与体位 病室环境布置力求简单,空气新鲜、阳光充足,温度、湿度适宜,避免接触过敏原,不放花草,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消毒液。专人体位护理:哮喘发作,体位是一个重要因素。帮助病人选择舒适的卧位,例如仰卧位可引起哮喘病人进行性气流受阻,而侧卧位可避免或减少发作。

9、其次通过观察急性发作初期病人的最初体位,可以初步判断疾病的严重性,为治疗提供参考。哮喘发作时,护士应协助病人取半卧位或坐位,使膈肌下降,这样利于呼吸肌的活动,以加大肺活量,减轻呼吸困难。并且应该经常调整体位,使病人有一个较舒适的坐卧位,减轻病人的疲劳,保持舒适。睡眠时可给予半卧位,以减少夜间哮喘的发作次数。7.2 氧疗护理 患者缺氧症状明显或紫绀应立即吸氧,给予鼻塞或面罩吸氧,一般氧流量为 24 L/min,根据病情调整氧流量,每 1530 min 巡视 1 次,保证用氧安全有效,仔细观察氧疗效果。吸氧过程中要注意有无血气变化,吸入的氧气要充分湿化,湿化液温度应保持在 3237 之间,注意导管

10、的通畅,以免因导管阻塞而达不到给氧目的。 7.3 使用气雾剂的护理 临床上将吸入给药作为防止哮喘的首选给药方式。 护士应当严格按医嘱合理使用气雾剂,临床上常用的如:舒喘灵气雾剂、喘康速气雾剂、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色甘酸钠气雾剂、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舒利迭)等,使用时,揿压阀门,药液呈雾粒喷出,通过口腔,进入呼吸道和肺部,主要起局部作用,但药物经肺部吸收也能起全身作用。具有奏效快(喷射后,一般 12 分钟即起作用) 、剂量小(仅为全身用药口服的数分之一) 、药物局部浓度高、全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深受病人的青睐。及时准确应用定量气雾剂,教会患者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吸入步骤。具体步骤为:摇匀气雾剂液

11、体。告知患者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许多气雾剂采用了二相(液、气)或三相(液、气、固)技术,每次使用前充分摇匀才能使喷出的药液达到要求的浓度。将气雾剂出口放入口腔并密切咬合。告知患者这样做得目的是为了避免漏气,防止喷出的药液流失。深吸气开始后同时按压喷入药雾目的是为了使药物微粒随深吸气达到气道和肺内的有效部位。充分屏气 10 秒左右。目的是为了增加药物微粒在气道和肺内的沉积。取出气雾剂、用温开水漱口,不要做吞咽动作,将漱口水吐出。目的是为了减少口腔和咽部的药物沉积,减少声音嘶哑和口咽部的念珠菌感染等局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重症患者可在 MDI 上加贮物瓶,雾化释出的药物在瓶中停留数秒,患者可从容吸入,

12、并可减少雾滴在口咽部沉积引起刺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气雾剂吸入过程图片,使患者对气雾剂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对使用方法及细节问题能够更好地掌握。 7.4 用药护理 激素是目前控制哮喘最有效的药物,重症哮喘病人静脉用药,观察有无局部血管刺激症状、胃部不适及激动失眠等,尤其是连日静脉大量用药的患者。大量补液时,输液速度以 4060 滴/分为宜,两路补液时总滴数不宜超过 60 滴/分,过快易导致心衰,补液期间应加强巡视,保证液体入量。并准确记录 24 h 出入量。2-受体激动剂是控制哮喘急性发作的首选药,而吸入法因作用直接等多种优点为最佳选择使用的方法。教会病人正确使用该药物才能有效。用药同时应观察患

13、者有无心悸、骨骼肌震颤等副作用。氨茶碱是目前治疗哮喘的有效药物,重症哮喘患者首选静脉给药,注射速度不超过 0.4 mg/(Kgmin) ,3060 min 后测定血清药物浓度,静点维持速度为 0.60.8 mg/Kgh。并在用药后68 h 再次测定血清药物浓度。氨茶碱血清浓度宜在 516 g/ml,防止中毒症状发生。注意观察用药后疗效和副作用,治疗量可使病人有失眠或不安,静点速度过快可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心悸、心律失常或血压下降、中枢兴奋烦躁不安甚至惊厥等现象。 按医嘱及时给药的同时还应密切观察药物反应及疗效,如静脉推注氨茶碱时,必须密切观察有无病情恶化、呕吐、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等反应

14、。 我院曾有一例患者在静脉推注氨茶碱过程中,发生心悸,胸闷、眩晕、出汗、血压降低,非但未缓解哮喘,反而使其病情加重,当即停注,才未发生意外。注意输液时液体滴速,以免引起心功能不全。 7.5 饮食护理 给予营养丰富的清淡饮食,多吃水果、蔬菜。禁止食入引起哮喘发作的食物如鱼、虾、蟹及蛋类、牛奶等。支气管哮喘的饮食营养原则: 7.5.1 支气管哮喘患者的饮食宜清淡,少刺激,不宜过饱、过咸、过甜,忌生冷、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7.5.2 过敏性体质者宜少食异性蛋白类食物,一旦发现某种食物确实可诱发患者支气管哮喘发病,应避免进食,宜多食植物性大豆蛋白,如豆类及豆制品等。 7.5.3 饮食要保证各种营养

15、素的充足和平衡,特别应增加抗氧化营养素如 -胡萝卜素、维生素 C、E 及微量元素硒等。抗氧化营养素可以清除氧自由基,减少氧自由基对组织的损伤,减少支气管微量元素硒的方法预防哮喘,可见到患儿发作次数减少,通气量增加。-胡萝卜素、维生素 C、E 在新鲜蔬菜及水果中含量丰富,微量元素硒在海带、海蜇、大蒜中含量较丰富。 7.5.4 防止呼吸道感染,调节免疫功能亦很重要,应注意季节性保暖,婴儿应以母乳为主,母乳中含分泌型免疫蛋白(SIgA)抗体,能增加呼吸道的抵抗力。 7.5.5 经常吃食用菌类能调节免疫功能,如香菇、蘑菇含香菇多糖、蘑菇多糖,可以增强人体抵抗力,减少支气管哮喘的发作。 7.6 心理护理

16、 7.6.1 开展支气管哮喘病人的健康教育 健良教育是一项投资少,产出高,效益大的保健措施。健康教育是以医院为基地,以患者及其家属为对象,通过护理人员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达到使患者了解增进健康的知识,改变其健康行为和问题,使其行为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2。教育的方法可以包括:印制小册子、开展讲座、患者交流等。应该帮助患者认识到:哮喘的长期缓解防比治、管比治更重要,使他们主动与医护人员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改变他们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避免接触诱发哮喘的各种因素,加强哮喘发作先兆症状的治疗,减少夜间及重症哮喘的发作次数,达到长期缓解的目的,提高其生存质量。 7.6.2 减轻患者恐惧及紧张情绪

17、 哮喘反复发作的病人饱受了哮喘发作的痛苦。每次发作时,病人都感十分恐惧和紧张。这种心理负担能加重哮喘的症状和体征。因此,要给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放松呼吸的技巧,即通过让病人看电视、听音乐以及和病人聊天,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减轻病人烦躁、不安与忧虑心情,使哮喘症状得到缓解。应端正患者、家属对疾病的态度,并更好地关心、体贴和安慰病人,取得病人的信任,使病人有温暖的感觉,解除其紧张心理因素,使病人从心理上有安全感。对仍有严重恐惧和紧张情绪的患者,有时还可以给少量镇静药物。出院前护士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即表明患者病情已好转,缓解期只要耐心坚持治疗,定

18、期随诊,精神开朗,避免接触过敏原,就可减少或不再发作。 7.7 病情观察 7.7.1 密切观察哮喘发作先兆,如胸部发紧、呼吸不畅、喉部发痒、干咳、精神紧张等。有先兆时,应立即给予少量解痉剂,以制止哮喘发作。 7.7.2 哮喘发作伴有发绀、呼吸困难,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按医嘱迅速给药,注意观察药物反应。同时配合雾化吸入疗法,特布他林雾化液 5 毫克雾化吸入,一日二次。发作严重时可给予无 创无吸机辅助通气,一日二次,一次 2 小时。必要时气管插管、辅助呼吸。有烦躁不安、精神紧张者,可给%10 水合氯醛灌肠,但禁用吗啡和镇静剂,以免抑制呼吸。 7.7.3 持续性哮喘,由于细小支气管高度痉挛,常发生阻塞性窒息。粘液栓形成或由于粘稠痰阻塞,导致呼吸衰退竭。应注意: 及时纠正脱水。由于进食少,多汗及呼吸频率快,水分大量蒸发,造成脱水,使呼吸道干燥,痰液无法咳出而造成窒息。因此,嘱病人多饮水,必要时补液,25003000 毫升/天。但注意控制输液速度,以免引起心功能不全。 纠正低氧血症。一般哮喘可在入睡前吸氧 12 小时。持续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