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支农资金整合的经济学分析摘要:基于财政支农资金处于分割和三农发展资金严重短缺的现状,中国提出了支农资金整合的命题。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是一个经济问题,其中蕴涵很深的经济学规律。在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问题理论落后于实践的情况下,通过分析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理论依据,探讨了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围绕财政支农资金问题,试图构建一个“3W”经济学分析框架什么是整合(what) 、为什么要整合(why)和如何整合(how) ,分析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 关键词:支农资金;整合;经济学 一、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理论依据 支农资金整合可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和利用效率,带来的效率可以分解为:互补效应、
2、集成效应、效益放大效应、成本节约效应和制度创新效应。这些效应将为这些支农资金提供协同机会,构建一个全新的支农资金架构,将资金集成的成效转化为最终成果,选择适当的路径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分量总和,将大大提高支农工作效率,并使支农效益同倍数或更大倍数的放大。 追求价值链的整体价值最大化是整合的原动力。在资金增值环节上,部门之间优势互补,可达到“双赢”的协同效应,相互在资金价值链的核心环节上展开合作,在整个价值链上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公共产品“多头供给”与“供给缺位”并存的局面要求应把着重点放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上。 二、支农资金整合的障碍(阻力)分析 (一)不同利益主体和部门利益:整合的桎梏 管理
3、体制原因直接造成了支农资金管理的人为分割、部门利益冲突,不利于资金的统筹使用。 (1)创造政绩体现机构存在价值。资金是开展工作、创造部门成绩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手段,这也是资金在各部门分散管理形成刚性的主要原因。 (2)运用资源取得团体或个人福利。为了额外谋取团体或个人福利,就得争取资金控制权。这些本位利益与政府农业支持和保护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但是与现行管理体制和机构职能设置相伴生的。 (3)财政支农资金的“公共地”性质决定了极易在政府部门之间形成“分赃式”利益共同体,共同瓜分财政支农资金“剩余” 。 (二)合成谬误是支农资金整合的理性困境 1.政府部门之间的博弈:囚徒困境模型。假设在支农资金整合
4、政策执行中有两个同级的政府 A,B,他们都有积极整合和消极应付两种策略选择。当 A,B 同时选择积极整合策略时,支农资金将得到较好的整合效果和协同效应,管理者存在获得的奖励与升迁等概率。但是,两个部门都将失去各自资金的绝对支配权、支付整合成本和因此而获得租金。因此,总体上 A,B 获得同样的较高支付(m,m) 。当 A,B 同时选择消极应付策略时,支农资金整合因执行主体措施不得力而效果不佳,而且 A,B因为执行中应付需要做面子工程的代价,可能还会因为执行不力受到处分,因此,支付矩阵为(n,n) 。当 A,B 之间一方积极整合而另一方消极应付时,积极整合一方支付为(n-a) ,消极应付方支付为(
5、n+a) 。其中 m-na(见表 1): 表 1 政府部门之间博弈分析矩阵 在表 1 所示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政策执行的囚徒困境模型中,存在两个均衡(m,m) , (n,n) ,且(m,m)帕累托意义上优于(n,n) 。但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艰巨任务不是靠单一管理主体的积极性为能够完成的,如果只有一方努力,支农资金整合政策难以实现,博弈结果就会和双方都消极应付。这样,博弈的结果是 A,B 双方都消极应付, (n,n)成为博弈的唯一纳什均衡。这就是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政策执行难的原因。 2.基层个体的理性决策与政策目标的偏离。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过程中,其理性选择的取向是尽量为本单位争取更多的财政资金支持。博
6、弈分析矩阵(见表 2) 。 (1)如果政府选择是集中使用,基层个体选择合理争取财政资金,那么政府的政策目标和个人的效用都可以达到最大,这里假定为(2,2) ;如果基层个体只是要争取财政资金,那么其效用就会由于政府的集中投入而受到影响,有些基层单位得到的财政资金达不到个体需求的数量,政府资金的集中投入也由于有些资金投入方向不当使政策目标受到影响相应的结果为(1,1.5) 。 (2)如果政府的选择是分散使用,政府投入效果由于分散使用而被削弱,个体选择争取尽量多的财政资金,相应的结果为(1.5,2) ;如果个体选择合理争取财政资金,相应的结果为(1,1) ,但这个博弈过程是有次序的。基层单位是申请部
7、门,政府部门是审批部门。基层决策个体为了个人效用最大化,选择争取尽量多的财政资金。当前中国政府的支农职能可能会分散在不同的部门中。因此,政府部门选择资金分散使用可能会得到更大的效果。 (1.5,2)是纳什均衡结果。 表 2 基层个体决策者和主管政府之间博弈分析矩阵 3.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博弈行为分析。根据“囚徒困境”理论,中央政府在支农问题上希望地方政府多承担责任,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也不高,博弈矩阵同前面的部门之间的分析。地方政府对农业投资动力不足和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有:(1)利益机制的导向。(2)农业投资外部性太强。 (3)农业投资具有不确定性和效益的滞后性。三、财政支农资
8、金整合的动力机制 1.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基于供求定理的分析。财政支农资金相对于三农发展需要来说,是具有稀缺性的。财政支农资金的需求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历史上对三农的关注和投入水平。二是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速度是否能够赶上三农发展速度对资金的需求。三是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目前国家增加的财政支农资金远远满足不了新时期三农发展的需要。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所带来的资金节约和使用效率提高,是能够一定程度上起到降低需求的作用的。 在总体上,支农资金一方面表现为供不应求的短缺状态。另一方面财政支农的供给支持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为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就需要拓展投入的渠道,加强财政支农能力,目前在金
9、融危机和财力有限的背景下,财政支农资金的数量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可能空间有限,内涵式发展成为首要选择的发展模式。实现外延扩大与内涵发展相结合,不失为一种解决支农资金供给和需求之间矛盾的政策选择。 2.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基于规模经济理论的解释。外部规模经济影响着内部规模经济的存在与否以及可利用程度。外部规模经济的产生并不是依靠单个部门三农投入资金规模的扩大,而是依靠部门之间或者财政支农部门与其他社会组织进行联合,通过节约组织成本,提高效益。 3.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解释。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交易属于关系型交易, “双边规制” 、中间性组织和自组织属性、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和信息畅通、交易
10、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是降低交易费用的原因。支农部门之间的交易则具有凝聚性和合作性,关系型交易能对支农资金整合进行激励。 从实际经验和理论分析来看,实行分散管理模式往往比实行整合模式成本要高。由于分散管理,相互之间获得信息的成本太高,各部门之间缺少必要的信息交流和统一协调,导致支农资金的无效支出。从公共经济学来看,中国的这种农业分散管理体制实际上是一种“多中心政治体制”是浪费性的或者无效率的。 四、推进支农资金整合的有效途径 1.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需要行政组织结构的变革。根据职能重新整合政府机构,减少政府间沟通的行政成本。中国现在正在进行的大部制改革,可以在中央层次上实现政府间职能的整合,省级及省级以
11、下的政府部门也需要进行类似的调整,以实现政令畅通;认真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法,增加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市场化、组织化程度。 2.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需要不断创新。政府需要进一步明确服务型政府的定位,为保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提供必需的制度保障。根据受益范围和财政能力相结合的原则,逐步明晰各级政府在财政支农方面的事权,实现不同级次政府之间在财政支农方面的有序分工和整合。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情况的效果考核。根据资金的预期效果调整资金投入效果,提高财政资金投人的边际效益。 3.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酵母作用,加强财政支农整合对金融支农资金的引导和整合。将财政支农、农信社改革、政策性金融支农进行三维
12、整合。把财政支农与农村增量金融支农有机整合。具体可考虑把一部分财政支农资金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农绩效标准以奖励形式向其注入,使更多的农村增量金融组织能顺利诞生并健康成长,以增强金融支农力量,同时也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范存会.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经济学博弈分析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8,(8). 2胡振虎.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整合、政合与整壑J.当代财经,2009,(5). 3彭克强,陈池波.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整合论J.中州学刊,2008,(1). 4王奎泉.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机制创新研究基于浙江资金整合调研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9,(3). 5赵鸣骥,等.创新财政支农机制提高财政支农工作水平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