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文创新的三步曲多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说,最难写的也是作文。作文创新!创新作文!怎样作文?怎样创新?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积累 赏析 背诵 学生作文,每每苦于无物可写;或是勉强写,也都是一些假、大、空的套话。根本原因在于平时疏于积累,等到写作时才来抱佛脚,自然是绞尽脑汁也枉然。著名“新语文教育”代表人,北京市特级教师韩军老师2006 年 6 月 22 日发表在中国教育报的我们在语文教育的路上丢失了什么一文中指出:“举三为主与强化诵,抄,在传统语文教育中行之有效,有大效,而在当代所谓的创造,创新,创意中被丢弃否定了。结果
2、,创造因缺少根基而只能在花样翻新上左右摇摆,创新因缺少积累而只能在表面形式上徘徊不前,创意因缺少厚重而只能是雕虫小技的表演而已。 ” 因此,平时勤于积累,重于积累 才是打开写作源泉、 丰富写作库存、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措施。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素材积累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的语言、技巧等;二是通过观察,积累写作的“原材料” 。 1.走向社会寻“活水” 李白游历全国名胜佳景,写出来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学生禁锢在校园,作文只能搜索枯肠。为了开拓视野,捕捉素材,学生必须走向社会,寻找“活水” 。通过观察访问、调查研究、观看电视新闻等媒体,学生耳闻目睹新人、新事、新变化,受到了
3、深刻的教育,激发了写作的兴趣。走向社会,不尽活水滚滚而来,学生的写作兴趣必然会越来越浓。 2.订阅报刊拜先生 读是写的基础。韩军老师在我们在语文教育的路上丢失了什么一文中强调:“若熟诵 100 篇古文、200 篇白话文、300 篇古诗词,达到高中毕业语文水平绝不成问题。 ”中学生阅读的对象主要是课本和课外书,课本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对象。事实上,自然科学、文学历史、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事例在课本中均可找到,课本不仅指语文课本,还包括数、外、理、化等各科中的名人轶事、成功事例等。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订阅书籍报刊杂志,不仅能积累语汇,也能学习各类文章的写作规律,解除作文难的顾虑。此外,学生从小学到初
4、中所读的优秀作文选也是不可忽视的材料来源。在阅读中积累名人名言、名人故事、历史故事、描写精彩的段落、精美词句、富有哲理性的语句等,其中有些自己最感兴趣、最得意的事例或细节是作文时最好的素材。纵观古今,巴金读背古文观止200 篇,茅盾背诵红楼梦 ,才有了家 春 秋和子夜等鸿著。因此,要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和“写作素材”积累。 3.“采珠积贝”奠基础 “不动笔墨不看书” ,读书和做笔记结合起来。每学期开学,可要求每个学生备一个精装日记本,分类摘抄自己所读过的精妙语句和精彩段落,日积月累,采来的“珍珠”变成了“锦囊”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汇,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扩大了知识面,还为写作奠定了语言基
5、础。 韩军老师强调:“读书,积累,多多益善;数量在先,量变而质变。大量积累,积淀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无举三,则反一;只举一,则永难反三,此铁律!” 。同时,韩军老师又指出:“诵,抄,看似最笨,然效最大!文脉相贯,文气相通,奠文字之基,养浩然之气。最笨之法,乃最实在之法,最本然之法。 ” 摘抄、积累的东西要通过诵读把它及时的“消化”掉。 消化不良或不消化,等于“完璧归赵” ,没积累。学生有了一定量的积累之后,教师可在平时的教学中,针对课本中的范文进行必要的作文引导,教给写作的方法。作文课上,教师可选取满分作文选中的例文,分步引导学生加以赏析和借鉴范文中的“亮点” ,学习同龄人的作文构思,
6、立意,谋篇布局,表达技巧等,赏析文中的精妙语言和富有哲理的语句。厚积薄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入模”训练。 二、模仿 求同 入格 朱熹曾指出:“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这话强调了模仿在作文中的作用。模仿是训练作文能力的最基础的形式。在技巧上,模仿是学样入格;在思维上,模仿是求同思维。在教学中,提供范文、例文,能形象的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正确指导学生模仿范文、例文,使他们在学中得以启发,是提高提高他们求同入格的有效途径。无怪乎唐朝大诗人杜甫要说:“读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 ”多读不仅能积累,而且能领悟笔法,求同学样。可见熟读范文,求同模仿对指
7、导作文有特殊的功效。 模仿应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大致分四步: 1.仿文句 这是作文的起点。先由简单的叙述句,到描写、议论、抒情综合表达的句子;由单句到表达思想缜密,逻辑性较强的复句,坚持训练,一步一个脚印,学生定会有收益。 2.仿文笔 中学语文课本,名篇名家集锦,风格千姿百态。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饱含着人生哲理,朱自清的春中充满了诗情画意,鲁迅的杂文“冷嘲热讽”如投枪似匕首,具有很强的战斗力。让学生从名家名笔中多仿多练,就可以避免为文淡而无味,表达无力的弊病。同时,作文课上,还可以选取同龄人的优秀范文加以赏析和评议,多角度多方位的引导仿写,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3.仿章法 记叙文的顺叙
8、、倒叙、插叙,议论文的各种结构方式,均让学生一一仿写,便可使作文条理清楚,层次井然,结构完整。如学了曹文轩的孤独之旅 ,就让学生仿照“害怕孤独感受孤独战胜孤独”的思路去写恐怖之旅等。 4.仿立意 学生作文立意不深,不新。往往是读了作品,有意识的模仿少。有意识的让学生模仿名篇佳作的立意,是解决学生立意不新的有效途径。如仿写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散文诗的意境,以一草一木的衰盛表现深刻的人生哲理的立意。 中学生不模仿是不行的,然而,也不否认,作文的“模式”训练,从本质上看还是比较“死”的。但训练的目的是“死去活来” 。 三 质疑 求异 创新 模仿绝非生搬或抄袭。模仿只限于立意章法的启示,词句章法的点化学习
9、。模仿无碍于创造,如果一开始就创造,又难免坠入迷茫的深渊。当掌握了常用之“模”后,一般作文已“合格” ,这时要引导学生砸“模” ,进入创造性的作文。因此,应当仿中有创,创中有仿,逐步由模仿进入创造。由模仿到创造是个渐进的过程,其关键的环节是诱导学生质疑求异,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才能写出不拘一格的奇文,发展创造性的作文能力。 由此,不难看出:作文教学中的由模仿到创新的过程,就是针对学生的思维规律,由求同到求异进入创造的作文能力的训练过程。有了学样求同的入格训练,才有创新求异的破格训练;反过来,有了创新求异的破格训练,才能把学样求同的入格训练引向深入。仿中求同,创中求异;同中有异,异中见同,才能由模仿到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健全的思维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应该说,这是切合学生思维的特点,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的一条客观规律,值得探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