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论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论文从我国煤化工现状出发,简要分析了煤化工过热的原因及今后该如何发展。 论文关键词: 煤化工;传统煤化工;现代煤化工;产能过剩;可持续发展 1 煤化工概述 煤化工是指以煤为原料,经过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燃料以及化学品的过程,并生产出各种化工产品的工业,简称煤化工,主要包括煤的气化、液化、干馏以及煤焦油加工和乙炔化工等。 煤化工开始于 18 世纪后半叶,19 世纪形成完整的煤化工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石油化工发展迅速,石油和天然气成为很多化学品的生产原料,煤化工的在化学工业中的地位被削弱了。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由于中东石油危机,世界经济大国开始
2、重视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进入 21 世纪后,国际社会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呼声日渐高涨,使煤炭的高效和低碳化利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煤化工再度成为化工产业的发展重点。 现代煤化工也称新型煤化工是指以煤气化为龙头以一碳化工技术为基础,合成、制取各种化工产品和燃料油等,包括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甲烷气,煤制乙二醇等,大多属于现有石化产品的替代品,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 2 我国煤化工产业的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煤化工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正逐渐从以焦炭、电石、合成氨为主的传统煤化工向石油替代品为主的现代煤化工转变。这有利于推动石油替代战略的实施,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实现能源多样化,促进后
3、石油时代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 煤化工行业的发展对于缓解我国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供求矛盾,促进钢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以煤为原料的煤化工行业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升温,全国各地拟上和新上的煤化工项目不断增多,项目规模大小不一。我国煤化工过热的突出表现就是“逢煤必化” 。为谋求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几乎所有煤产地甚至煤炭调入地区都要大力发展煤化工,煤化工“大干快上”的势头正在不断谋划。其中,晋蒙宁陕疆等资源型省区甚至纷纷出台了煤化工扶持政策,以期成为当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托。 国家发改委曾经在 2006 年 7 月、9 月,2008 年 10 月三次紧急叫停煤化工项目,但国内
4、煤化工产能仍然增长迅速。规划将煤化工打造成支柱产业的省份接近 20 个,其中不乏一些煤炭资源调入大省和一些已被国务院确立为“资源枯竭型转型城市”的地区。2009 年 9 月底国务院批准并转发了十部委上报的 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今后 3 年原则上不再安排新的现代煤化工试点项目。然而,仅仅相隔十几天,国内煤化工投资规模就被刷新。10 月 19 日,山西安泽县总投资 102.5 亿元,项目包括 300 万吨甲醇、200 万吨二甲醚,目标是成为全国最大的煤化工项目。11 月 3 日神华集团与美国陶氏化学公司合建的煤化工项目在陕西榆林奠基,项目一期计划
5、投资 100 亿美元,将形成年产 332 万吨甲醇、122 万吨甲醇制烯烃生产能力,目标是成为世界单体最大的煤化工项目。另外,中电投集团两大煤制天然气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总投资额超过 500 亿元。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除鄂尔多斯 300 万吨二甲醚外,还计划全力进军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等煤化工细分产业。此外还有神宁 300 万吨煤炭间接液化等若干特大型煤化工项目紧随其后。 国内新型煤化工产品的规划产能更是已达天文数字。据悉,目前煤基二甲醚的在建以及规划产能达到 4000 万吨/年,大约是 2008 年全年二甲醚表观消费量的 20 倍;虽然国内尚无煤制烯烃的大规模商业化运行经验,但是国内煤制烯烃的
6、在建及规划产能也已经达到 2000 万吨/年。在国家紧急叫停煤制油之后,不少企业转而发展风险更大的煤制天然气,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核准的煤制天然气项目不过 4 个,产能 110 亿立方米/年左右,但是跟风而建的煤制天然气项目达到 14 个,产能接近 550 亿立方米/年。于是,2010 年 6 月 18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规范煤制天然气产业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 ,将地方先前的煤制气及配套项目的审批权上收。据了解,目前现代煤化工拟建投资加预算,已经超过了 1万亿,且投资还在呈逐步增加的态势。而煤化工作为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行业,目前其经济性并没有得到充分论证和认可,国内当前正在运
7、营的项目,较大部分处于试点阶段。 虽然国家屡屡警示,但以央企阵营为代表的各大企业近年来一直没有放慢投资煤化工的脚步,而地方政府也充分“迎合”了央企“跑马圈地”的诉求, “拿央企作为地方发展煤化工的挡箭牌”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疯狂的投资冲动和热情呢?首先,地方政府唯 GDP 论的政绩观根深蒂固,煤化工产业投资强度大,拉动 GDP 效应明显,央企的进入能给当地的 GDP 增长带来好处;其次,相关企业风险控制观念缺失, “以资源为王”观念根深蒂固。再次,产业发展方向缺乏有效引导。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将产生负面影响。 3 我国煤化工产业该如何发展 我国是一个“缺油少气富
8、煤”的国家,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在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高,原油和煤炭之间的比价逐步被拉大的情形下,利用国内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适度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部分替代石化产品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煤化工产业的发展不仅关系我国化学工业发展道路,也涉及国家能源安全。要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站在全局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审视世界化学工业的发展潮流和我国的现实,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煤化工发展道路。 对传统煤化工产业,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优化原料路线,以节能、降耗、减排为目标,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同时,大力促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通过上大压小、产能置换等
9、方式,优化产业布局,利用技术进步逐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和发展模式转变,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 现代煤化工是属于技术密集型和投资密集型的产业,应采取最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设及运行方式。现代煤化工的发展要坚持一体化、基地化、大型化、现代化和集约化,真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新形势下我国煤化工能否可持续发展取决于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两方面是否都能过关。现代煤化工要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序推进现代煤化工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建设,同时在具备煤资源、水资源、环境状况以及交通运输等条件的地区,适当合理布局以煤气化为基础的煤化工多联产系统示范工程,如煤基甲醇燃气联合循环发电(煤基多联产 IGCC 系
10、统)加二氧化碳捕集系统(CCS)等,试点能源-化工-环保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探索现代煤化工的发展模式。通过集成优化,使能量流、物质流、火用流梯级利用,而且煤基热电化多联产这一集资源、能源、环境一体化系统,显然优于生产某种单一产品的煤化工发展思路,被专家认为是“综合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重要方案” 。如果将这一认识拓宽至从煤的开采洗选,通过焦化、气化、液化等组成的化工产品链,与发电、供热、污水处理、建材等集成优化,就可以形成循环经济型的煤炭能源化工,将全面实现煤的清洁高效利用。也就是说,科学发展煤化工必须要以煤的清洁高效利用为前提,而不是不顾代价地去获取终端产品与石油化工产品简单比价上的盈利性。在
11、水环境和生态环境均十分脆弱的西部富煤地区发展煤化工,尤其应遏制住攫取利润的原始冲动。 中央政府各部门近期在多个场合表态, “十二五”期间煤化工产业政策的闸门将关的更紧。2011 年 4 月 12 日,发改委公布了关于规范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的通知 ,对几乎所有煤化工领域内的细分行业都做出了严格的限制。规定在新的核准目录出台之前,年产 50 万吨及以下煤经甲醇制烯烃项目,年产 100 万吨及以下煤制甲醇项目,年产 100 万吨及以下煤制二甲醚项目,年产 100 万吨及以下煤制油项目,年产 20 亿立方米及以下煤制天然气项目,年产 20 万吨及以下煤制乙二醇项目都将被禁止。这意味着一度炒得火热的煤化
12、工投资热潮将得到遏制,大唐一位煤化工专家称,发改委的此项政策更加量化,而不像以往那样“模糊” 。 发改委此次之所以明令叫停不符合要求的煤化工项目,是因为国内的煤化工项目投资过热,导致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业界认为,此举将进一步提高煤化工行业门槛,对中小煤化工企业以及后来者将树立更高的门槛和更严格的市场环境,而对已具备规模、资源与技术优势的煤化工企业则是利好。另外,煤炭供应要优先满足群众生活和发电需要,严禁挤占生活、生态和农业用水发展煤化工,对取水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煤化工项目新增取水;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等规定的煤化工项目,一律不批准用地,不得发放贷款,不得通过资本市场融资,
13、严格防止财政性资金流向产能过剩的煤化工项目。 业内专家称解决我国煤化工过热现象必须从三方面考虑:一要改革现有的政绩考核体系,改变唯 GDP 论成败的政绩观,并平衡好地方与中央的利益关系,这个问题解决了,地方政府就没有发展煤化工的冲动和热情了;二要严格煤炭资源配置,不能将属于全国人民的煤炭资源让少数企业独享,只要不给煤炭资源,相信不会有多少企业愿意将大量资金投向“钱景”不明的煤化工项目;三要加大技术创新、加快工业化示范,如果我们能成功开发出更多类似于低碳甲醇制烯烃这样的技术,企业就有更多的选择,就不会“一窝蜂” ,煤化工产业自然就会健康发展。另外,还应明确煤化工产业定位、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发展步骤,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其近期目标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再配套实施细则,指导其发展。 4 结论 现代煤化工产业在人类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虽然当前现代煤化工产业出现了一些无序发展、盲目发展的现象,但是只要有关方面在国家对煤化工产业发展一系列政策的正确引导下,能够统一认识,稳妥推进,有序发展,科学发展,并且随着石油巅峰的到来,煤化工产业在我国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