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林院校学生逃课的心理因素分析及对策摘 要: 文章对目前我国农林院校课堂学生逃课的原因作了归类,对其产生的心理原因作了深刻的剖析,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时采取的相关措施,以为科学、合理、有效解决目前课堂教学效果问题提供帮助。关键词: 农林院校 逃课理 对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推进,高校教育产业化程度逐步提高,大学生扩招在年年递增,大学在校学生也在逐年上升,而对教学影响最直接的是上课班级增多,听课人数饱和,学生利用教学资源率降低,等等。于是,各种矛盾和抱怨也就自然产生,各种争论也就此起彼伏,从扩招的利弊到就业的影响,从住宿条件到食堂卫生,从教学工作量到学生上课积极性等,各种讨论几乎都是围绕扩招问题
2、展开。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无法决定是否扩招,抱怨因为学生人数增多带来的各种困难也是于事无补的,能做到的,应该是发挥我们最大程度的主观能动性,将面临的各种困难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解决,才能无愧于教师的称号。我认为,学生人数的增多,对一名教师来说,从任何角度考虑来讲,这样都应该是一件好事,之所以产生了各种抱怨,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有了一些难度,而这些困难的克服,有些是老师力所不能及的,于是原因就归结到了人数增多上面,而教学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课堂教学效果变差,而课堂教学效果变差的原因之一就是逃课学生增加。以下就是我多年来对此问题的一些看法,在此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一、逃课心理原因分析(一)意志力下
3、降的偶然性缺课人的情绪状态具有短暂性、情境性和外露性等特点,它和特定情境中的内外刺激、主体特定的活动状态密切联系,在它出现之后将保持一个短暂的时间。不可否认,学习过程是个艰苦过程,课堂教学有其枯燥的特征,加之上课人数众多,在听课时,在位置不佳,听不清楚,看不清楚,老师不能关注每个上课学生的情况下,有些学生处于此种状态,上课意志力就会削弱,出现厌烦情绪。上课人数增加以后,如果老师不是时时刻刻清查人数,学生就会觉得少了自己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就会选择逃课。久之,则会形成惯性思维,只要出现上课过程中诸如位置不好、听不清、看不见等问题,就会选择逃课。(二)经常性有目的地主动缺课大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因为意志
4、力的问题逃课,虽然也属于主动行为,但其实是一种无知的,或者是无意识的行为,这种行为是比较容易纠正和避免的。但是如果从主观思想上开始逃课,这种情况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冲击是比较大的,后果也是比较严重的,而且纠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在选择逃课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后果分析,形成了一定的主张。通过调查和座谈,我们发现,在现阶段,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自加压力完善自我。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新体制建设的各种规章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也有自身的不足之处,这些都会通过家长、老师及社会影响到学生心灵,使他们过早地接受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大,就业压力一直
5、得不到缓解,现在大学不再是所谓的“象牙塔” 。受此影响,有些学生就会提前准备,着手应对毕业后残酷的就业竞争,于是就有了各自的前景规划,有准备考研究生的,有考公务员的,还有考各种各样资格证书等来增加就业筹码的,而这些都必须通过一定的培训来完成。于是这些培训班就和正常的教学过程有了一定的冲突,一旦冲突出现,学生就会作出取舍,舍去的多数都是正常的教学课程。二是消极颓废放任自流。受全球经济的影响,现在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显得异常艰难。再加上网络流传甚广的所谓“毕业即失业”等此类的消极言论,使得现在许多在校大学生未踏上社会历程便已觉得前途渺茫,失去对大学生活的乐趣。在心灰意冷下,他们对学习自然提不起太
6、多的热情。于是,一部分学生就会选择一种消极的方式来缓解这种失望和迷茫带来的种种压力和不安。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在这些因为看不到前途而消极逃课的学生中,81%的学生都会选择去上网。现在的网络几乎涵盖了目前人类所有的文明和糟粕,这些学生总能找到安慰自己的方式,比如聊天、游戏、看电影等,逐渐就沉迷于此不能自拔。耽误学业自不必说,更为严重的是这些方式,绝大部分都是消极的,甚至是不健康的,给教学活动乃至社会稳定都带来了不安全的隐患。由于目前网络技术已经非常发达,上网途径也非常多样,要帮助这些学生重新走向课堂,靠单纯的比如上课点名这样的“低级”手段已经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必须从思想深处来开导和帮助,这就必须诉
7、诸一些心理学手段,这也就是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中的表现之一。此外,一部分学生会选择异性交往来缓解由于失望所带来的空虚。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异性交往的需求已经从羞涩走向主动,加上现在社会的影响,愈发变得开放大胆。在交往过程中,由于自身生理及心理发育并未完全成熟,社会经验和独立能力非常薄弱,不能正确把握情感的发展方向,由此带来的责任更是丝毫不知。这样,处在青春期希望通过异性交往来驱散迷茫和失望心理的学生,不但心理压力没有受到缓解,反而更加烦恼,而这些烦恼的正确处理又超出了他们的年龄、阅历及心理所承受的范围,表现出来的就是无精打采、心烦意乱,逃课只是一种自然的选择,有些同学甚至有更加过激的行为出现。(
8、三)各种形式的被动缺课随着扩招使高校在校生人数增多的同时,一个直接的问题是各种各样的社会性问题也在校园里逐渐出现。近几年来,为了加强校园管理,增加校园生活和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素质,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也在校园里逐渐兴起,有文学艺术,电子商贸,体育竞技,棋牌梨园,等等,形式多样,五花八门。相对于专业的知识,这些内容丰富的社团对学生有着更高的吸引力。而且,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大部分学生和家长都觉得有额外的一技之长,会增加许多获胜的几率,这使得学生参加社团的热情高涨,尤其对于那些所谓的冷门专业的学生,更是从入学开始就对这些社团活动兴趣盎然,每年新生入学后,各高校社团的“招兵买马”都是学
9、校的一道独特风景。这些社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参加者多数都是对这些活内容感兴趣的,所以当社团活动一旦和专业课堂学习相冲突,一些学生在权衡之下,就会选择放弃专业课程。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社团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有自己感兴趣的社团,而这种情况的缺课也时有发生。此外,学生人数的增多,使得管理难度和工作量加大,有些问题的解决,单靠专职辅导员无法完成,为了解决人手不够的问题,高校经常会出现让学生干部参与管理,这样也会使得担任学生干部的同学处于一种“工作”缺课,类似的情况还有比如“比赛”缺课,“演出”缺课,等等。这些情况虽然老师都能表示理解,但对课堂教学效果却是不可避免的削弱。二
10、、避免缺课的对策我们不敢提出什么解决方法或者方案,是因为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而且我们也深信这不是简单地喊几句口号,说几句大话就能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用自己的智慧、汗水和对学生的真爱来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才能有所改善。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做了一些思考,也进行了一些实践,基本如下。意志力下降而缺课,这种情况,是任何课堂教学都有可能出现的。由于受到空间环境、老师个体差异等限制,我们毕竟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处于最佳上课位置。大学生在经历了多年上课训练后,应该对此问题有比较成熟的认识,这是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大学对学生个人管理相对较宽松,之所以选择逃课,那就是自身意志力削弱
11、的结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加强课堂管理来杜绝,以此来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影响意志力的懒惰性缺课。当然,加强课堂管理,必须采取一些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法,如果仅仅靠点名,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厌烦情绪,就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对策”来应付。我们的做法是每节连续固定点几个同学,直到师生互相认识为止。大学生心理已经比较成熟了,如果老师对他们已经比较熟悉,他们就会认为他们上课的价值在老师这里会得到体现,一般是不会选择缺课的。对于主动性缺课这种情况,在大学高年级课堂上,已经是一个共性问题了。原因很多,不一而足。这些学生的缺课,就更加不能采取单纯的管理手段来要求了,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和心理教育才能防止这种情
12、况的继续发生。我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因为失恋,几乎一学期都不来上课,为此他身体都变得很虚弱,最后也是通过长时间的思想教育才让他恢复健康。因此,对于这些主动缺课的学生,老师一定要从其思想深处找到原因,对症下药,才能起到效果,否则,就有可能使得师生关系非常紧张、被动,进而影响到老师的情绪,使得课堂教学气氛低沉,效果不佳。作为上课老师,我们如果能抽出一些时间来,和这些学生进行朋友式的、兄弟式的聊天,和他们建立一种“非师生”关系,就会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根据我的经验,相比于直接做思想工作的辅导员,上课老师和大学生更容易建立学生更喜欢的“非师生”关系。这对于那些经常性逃课的学生,作用是很明显的。对于
13、被动缺课,老师也很无奈,既不忍心又不能干涉学生的自我发展行为,更不能任由学生缺课影响正常的教学。这已经是一个社会性问题了,单凭教师自己的能力,已经无法改变缺课的发生,要想改变,必须通过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使学生和家长认识到课堂学习和课余学习的真正主次关系,这种情况才会得到缓解。三、结语影响现代大学课堂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根据这几年的调查和经验将影响课堂教学的直接原因进行了总结,希望和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多学点知识,多产生点希望甚至幻想,少出现迷茫或者失望,才能无愧于学生,无愧于社会。参考文献:1刘长江,乔雄.浅谈大学生“逃课”现象J.现代企业教育,2006,(17).2董文波,刘雪飞.高校大学生逃课现象调查与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1).3郑淑红.大学生逃课现象与高校课程建设问题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07).4赵彦.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几点思考J.消费导刊,2008,(07).5王文祥.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心理教育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S1).6鲍君忠,周敏.论心理教育J.大连大学学报,199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