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汽车技能型创新人才教学的问题与思考摘要:职业技能活动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的深入实践,任务驱动、情境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对汽车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发挥了显著作用,被行业、企业普遍认可。但面对高素质汽车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这些方式、方法在教学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难点和问题,本文从汽车技能型创新人才教学现状出发,就存在的部分问题做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汽车;技能型创新人才;教学问题 当前汽车行业企业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技能型人才,尤其是技能型创新人才严重不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迫在眉睫。汽车技术职业教育肩负着一定区域内汽车行业企业的重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增强
2、办学实力,培养出大批汽车行业企业认可的技能型创新人才。 近年来,汽车行业企业、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就如何培养出企业满意、行业认可的技能型高素质创新人才从政策、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比较科学合理而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技能活动导向教学、 “教、学、做”一体化等人才培养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情境现场教学、项目模块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地区经济、汽车行业企业做出了较大贡献。但这些好的方式、方法在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执行难度大、管理制度跟不上等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思考探索,寻求更好的教学方式方法,从而更好地服务行业企业,使汽车职业技
3、术教育达到更高水平。 汽车技能型创新人才教学现状与问题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 1998 年提出,21 世纪世界职业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达到强化艺术环境、营造职业氛围,促进学生良好学风和敬业精神的形成,这也为我国职业教育中的教育创新、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经过近十年来企业、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的共同努力,逐渐形成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强化学生全面素质教育,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再学习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的职业教育模式,并有与之配套的相对科学的领导管理体制,较明晰的实践教学管理组织体系,较完善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措施。此外,在实践教学
4、内容、实践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等内容方面也在不断更新、整合。不过,好的模式和方法在具体的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其落实、执行效果。经调查分析,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忽视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学过程中面临学生能力、水平良莠不齐的问题,仍然只注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忽视学生个性化发展。表现为个别懒散的学生达不到教学要求,大部分按部就班的学生能完成教学要求,但缺乏进一步深入学习、刻苦钻研的动力和积极性,也有一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甚至提前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但学校缺少对他们的关注和有针对性的培养措施,从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因
5、此,迫切需要根据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改革教学内容或教学管理制度,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自由使用实习实训室没有制度和管理上的保障教学过程中面临实习实训室开放使用的问题,表现在其使用仍然主要依据授课教师的课表安排,造成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额外、自由使用实习实训室没有制度和管理上的保障,失去激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外学习、独立思考,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因此,迫切需要根据学生个体兴趣爱好,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开放式实习实训室管理制度,引导学生能够利用实训室的条件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独立探究,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能力都得到全面发展。 教师系统指导力不从
6、心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素质及创新能力的教学过程中,面临“齐喊口号,缺人出力”的问题,表现在多数任课教师只担任一两学期或一两门课的授课任务。要在一两学期或几十学时的一两门课程中完成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素质及创新能力的任务,的确有些强人所难。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从制度上确保学生在从进校至毕业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时时处处能有相对固定的教师进行系统的指导、敦促其课程学习的规划甚或课题的参与、项目的完成等,使其明确学习目标、体会学有所用的乐趣,养成乐于学习、勇于探究的习惯和素质,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能力都得到全面发展。 学校热,企业冷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和素质的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过程
7、面临学校“独舞”的问题,表现出学校热而企业冷的局面,一定程度上使学校与企业合作教学提高学生技能的愿望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通过走访顶岗实习的学生和企业负责人发现,由于顶岗实习时间短、学生经验不足等原因,企业不愿轻易让学生参与核心的技能型岗位活动,大多从事汽车保养、美容或前台接待等一些技能性要求不高、相对简单的岗位工作,这样不利于形成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对人才培养的相互弥补。在短时间内不能期望企业热衷于深层次校企合作的情况下,就迫切需要改革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采用有效方法,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能力都得到全面发展。 总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过硬的职业能
8、力与素养,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还要解决方方面面的问题,亟待我们去不断思考和探索。 培养汽车技能型创新人才的教学思考 汽车技能型创新人才教学主要围绕汽车产业链中销售、售后服务等企业对汽车技术人才的需求,培养涵盖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整形技术、汽车保险评估等岗位的技术人才。一系列功能单一的零部件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机构或总成,再由各机构或总成有机组合最终成为性能各异的汽车,尽管汽车种类各异,但其子系统的结构、功能都具有独立、明确的特点,再加之汽车销售、售后服务等职业活动岗位清晰,技能独立,因此,教学过程采用模块教学、情境现场教学等方式,灵活多样,可操作性强,效果较好。但
9、教学内容涉及学科门类广、知识面宽,学生较难理解、掌握及运用,从而增加了教学难度,出现教学愿望与教学实际效果差距较大的现象。结合当前现状,笔者主要有如下思考(参见图 1) 。 在技能型创新人才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导师辅导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授课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核心知识和技能。导师可以统筹学生所学内容和进度,结合培养要求,部署设置恰当的活动或课题并指导学生完成,达到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运用知识和技能,在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使所学知识、技能得到巩固的目的。同时,又激励了学生发现问题并想法解决问题,从而形成不断学习运
10、用学习的良性循环。在导师辅导教学过程中,更深层次地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及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体现技能应用体系的办学思想、综合实践过程的教学过程、能做什么事为标准的考评标准,进而实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的能力和素质。具体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方式有固定的导师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学业规划,从而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制定出针对性更强的学习计划和措施。尤其是一年级刚入学的新生,都怀着美好的憧憬和强烈的愿望,迫不及待地想学一身本领,但第一学年主要开设的是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因急功近利的思想,日久产生厌学
11、情绪,会给后继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带来严重影响。如果有一个导师能在此时给予及时的、有针对性的详细指导,一定程度上能打消学生的焦虑,并提早进入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状态,逐渐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授课教师课堂教学与导师辅导教学的互补有利于形成学生课内、课外都有学习氛围的良好状态。当授课教师在课堂中由于时间、教学形式、教学条件等限制,没能传达给学生充足的知识、技能时,导师可根据情况设置恰当的活动或任务加以弥补,构建活动课堂,以活动、任务为载体,为学生设计好活动、任务,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探索研究激发思维和兴趣,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当学生在完成活动、
12、任务中发挥出色时,既能促进形成教师的教学成果,又能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为以后完成更好的活动、任务做准备,形成“教、学、研”结合的良好氛围,为教师成长奠定基础和平台。 建立良好的实训室管理制度有导师的指导安排,从而可以有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放课余的实习实训室,避免因无人指导不开放,或开放了因没人指导而混乱、浪费的现象,从而实现教学方法、途径、目的、内容等方面的多样性、丰富性及开放性。这样更有利于做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团队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和潜能,确保学生的学习在时间安排、主题选择、研究方法确定、结论发表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自由度,留给其展示个性、发挥才能的足
13、够空间,既可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提高学会学习的能力,又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汽车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仅就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难点做出思考只是很小的一个方面,其教学各个环节的方式方法、管理制度、执行情况都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只有不断深入探索教学过程中更合理的方式方法,形成科学规范的教学制度、管理制度,创造良好氛围,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并在执行中改革、创新,才能为汽车技能型创新人才的成长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峰,顾立汉.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 (18):7-8. 2陈小青.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 2009, (11):110-111. 3吕冲浪.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探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 (18):15-17. 4楼惠群,李一雷.项目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及解决思路J. 机械职业教育,2009, (8):8-11. 5郭偌伶.深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8):11-13. 6何七荣,李正生.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成长机制的研究和探索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3):7-8. 7黄春麟.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高职课程改革行动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16):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