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法式》中的设计美学初探.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009948 上传时间:2019-03-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营造法式》中的设计美学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营造法式》中的设计美学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营造法式》中的设计美学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营造法式》中的设计美学初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营造法式》中的设计美学初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营造法式中的设计美学初探【内容摘要】文章基于建筑技术专著营造法式的结构和内容,阐述了传统技术条件下建筑结构和装饰的审美意匠、 “礼制”观念下传统建筑的伦理之美、传统建筑的意境及精神境界,总结了该书在建筑史中的美学价值,从而探究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设计美学。 【关键词】营造法式 传统建筑 设计 美学 营造法式 (以下简称法式 )是北宋李诫主持编撰的一部我国现存最早的建筑技术专著,其目的是制定建筑的设计标准、材料使用规范及施工定额,以明确建筑的等级制度、艺术形式及料例功限,杜绝腐败的贪污现象。该书阐述了建筑各工种的设计、施工方式及艺术加工方法,从建筑技术的层面影射出当时人们的美学观念和精神诉求。一、

2、法式的结构及内容概述 该书论述了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及施工体系,将相关工种分为十三大类型,包括“总释”两卷,即各种建筑物及构件的名称和条例,几何形及定额的计算方法;“制度”十三卷,即建筑及结构设计规范、施工方法、工序和材料制造方法;“功限”十卷,即各种制度下各工种的劳动定额和计算方法;“料例”三卷,即各工种的材料定额及成分配比方法;“图样”六卷,即各工种和做法的比例尺度、细部构件及装饰图案。除“序”和“?子”外,含“看详”和“目录”各一卷,合三十六卷。梁思成评价:“全书纲举目张,条理井然,它的科学性是古籍中罕见的” 。 二、 法式中阐发的中国传统设计美学思想 (一)传统技术条件下建筑结构和装饰的审

3、美意匠 中国传统建筑历史悠久、结构科学、风格独特。木构架体系是其主体,多由柱、枋、梁、斗拱、木行、椽等木材,按一定比例尺度和形状体量组合而成,具有“墙倒屋不塌”的优点、强大的抗震能力和就地取材的优势,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的写照。法式指出, “凡?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 ”材份制将设计标准化、施工机械化,并以模数为依据组装预制构件,形成了传统建筑特有的结构之美。此外,许多结构构件的组合规律也赋予了建筑造型以形式美感,譬如栌?、交互?、齐心?和散?,构造精巧、造型多变,是彰显建筑等级和美化屋身立面的重要手段。 装饰美常以雕刻、绘画等传统的工艺

4、手法呈现,在封建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北宋以前的木构架建筑注重实用、坚固和美观的综合,结构结合装饰,并无单纯的装饰构件。 法式中论及了敷色、彩绘、雕饰、立匾等手法。敷色之制,如“青绿叠晕棱间装” “解绿装饰屋舍” “丹粉刷饰屋舍” “杂间装” “炼桐油”等,规范了斗拱、昂、柱、拱头、替木、檐额等建筑构件敷色的工序,是构建中国传统建筑色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彩画之制”在题材、形式、配色、工艺、技术方面很考究,和玺彩画、旋子彩画等种类依据等级不同,在纹饰和风格上亦有很大差异;雕梁画栋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显著特征,檐枋、斗拱、柱头、天花等建筑部件上绘制的各式图案和花纹,光彩夺目、细致精美

5、。雕饰也是塑造建筑美的重要手段,常用于台基、柱础等建筑构件。图样中还展示了宝装莲华、仰覆莲花、海石榴花、云龙、盘凤、狮子等图案装饰,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匾、联、碑、碣、坊、牌等文字装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内容,往往是传统建筑的点睛之笔,形态多样且富有深意。 结构和装饰构成了功能合理、效用经济、结构科学的传统建筑,合乎中国传统审美观以及贯通、章法合度的审美逻辑。 (二) “礼制”观念下传统建筑的伦理之美 “礼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建筑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设计、建造、使用乃至衰亡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体现出伦理中心主义、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西周时期,中国的工官制度就把建筑工

6、程纳入了国家典章并日益完善,使建筑形式成为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王权至上的社会结构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宗教、伦理等文化内涵。基于等级制度营造的和谐感、节奏感,促使人们认识社会制度的必然性、永恒性和合理性。因此,在封建社会时期,宗法礼制观念渗透到了几乎所有的建筑类型,传统建筑的伦理价值和社会价值成为美学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宋时期官式建筑追求精巧华丽,宫殿、坛庙、陵墓、苑囿等大木大式建筑和平民宅第、店肆、作坊等大木小式建筑在等级、规模、形制、部件、用材、做工、彩绘方面有明确的区别。如在规模上,殿阁、厅堂、余屋的间数逐级减少;在构造上,殿阁常用四至八铺作,有上、下昂,平棋和藻井常用以划分内部

7、空间,结构缜密而复杂。厅堂常用六铺作,不用昂,斗拱常和梁架结合起来作为装饰,结构次之;殿阁廊屋、官府廊屋、常行散屋等余屋由于等级不同,在斗拱的使用、柱梁的做法、细部的结构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亭榭(攒尖)常用簇角梁构架,每个柱头上的角梁与中心的枨杆相交,组合成圆或方锥形屋顶;在用料上,殿阁类级别最高,用材大,常灵活使用一至八等材,厅堂用材稍小,不能使用一、二等材,余屋次之,亭榭用材则在六至八等;在式样上,殿阁多用重檐四阿殿(庑殿)与九脊殿(歇山) ,屋顶面阔庞大,斗拱出跳多至八铺作。屋面常用琉璃和青绲瓦,正脊垒瓦层次分明;厅堂屋顶有“厦两头造” (歇山)和“不厦两头造” (悬山) ,屋面常用筒瓦或

8、板瓦作盖,正脊用兽而不用鸱尾;常行屋舍式样尚未提及;亭榭多用“厦两头造” (歇山) ,撮尖(攒尖)常用于四角、八角亭。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最具特色的造型因素,所谓“远看屋顶,近看斗拱” ,彰显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三)传统建筑的意境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王弼提出“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的思想,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创造具有象征性的符号暗示具有抽象性质的“意” 。也就是说, “意象”说的哲学与美学底蕴就是通过对有限物象的描绘表现无事物无限的本体。1932 年,梁思成、林徽因在平郊建筑杂录中提出“建筑意”的概念,王振复从文化审美的角度解析“建筑意”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象征, “是一种包括哲学沉思、科学

9、物理、伦理规范与美学追求等精神因素在内的文化意蕴。 ”“能给人以精神性的文化熏陶与濡染” ,并随着时间的变迁“发生一定程度的历史的转换。 ”建筑的审美价值体现在相互依存的形式美和内容美两方面,李泽厚曾指出建筑的美不在于其外部造型、色彩、纹样对现实的塑造,而在于使其外部表征传达出的某种情绪、气氛、格调、风尚和趣味,通过象征的手法营造物质环境以再现人们的精神境界。综上可见,建筑美的背后蕴含着建筑形象的某种具有抽象性和象征性的精神意义,这才是建筑美的本质内容。法式反映出依托中国传统建筑技术所展现的结构、装饰、伦理之美,若追根溯源,这种美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礼制、宗教习俗等精神内容在建筑上的物态化

10、,建筑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现象。例如,中国人视?P?廖? 灵禽祥兽而常将其形象用于石碑、石柱之底台及墙头装饰;“?P?帘? ” 是古人借喻?P? 辽贸褐氐奶氐阈藿 ?以颂扬某人的功德,是孔子哲学“君子比德”思想的写照;阙上的“四灵兽”在古时用来辨正方位,寓有中国人的吉凶祸福观念。崔豹古今注:“其上皆垩土,其下皆画云气、仙灵、奇禽、怪兽,以示四方,苍龙、白虎、元武、朱雀,并画其形。 ” 中国传统建筑体系蕴含的多元哲学和审美意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化和以禅宗为代表的佛家文化。 法式所记载的建筑类型、布局、形制、设计及构造无不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天人

11、合一”观点的真实写照,其中所蕴含的传统建筑法则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心灵境界和精神追求物化的成果。不仅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以“礼”为精神核心的尊卑有序的的社会秩序,也体现了传统文化中追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力求达到心物合一、知行合一的“中和”观念。 三、 法式在建筑史中的美学价值 法式是对北宋及以前中国传统建筑思想的系统化理论总结,在建筑史上第一次明确地记载了“模数制”并将其应用于大木作的所有构件,展现了传统建筑独特的科技和艺术之美。书中所述的传统建筑的建造方法、工限、料例和技术经验,为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提供了详实的依据。同时,构建了当时较为完备的建筑设计方法论体系,体现出人文与技术、

12、理论与实践、本体与现象的和谐统一。书中所表达的古代建筑学、结构学方面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诉求,触及建筑的本质和内在规律,蕴含着特定时代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美学研究价值。 (注:本文为 2013 年度福建省教育厅 A 类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A13188S) 注释: 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卷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6. 李诚.四库家藏 营造法式M.北京: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42;118-121;113;139-140. 王振复.建筑美学笔记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34 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卷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28 参考文献: 1潘谷西.营造法式初探(三) J.南京工学院学报 ,1985(1) . 作者单位:厦门集美大学美术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责任编辑:高薪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