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鲁迅.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010095 上传时间:2019-03-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鲁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鲁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鲁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鲁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鲁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浅析鲁迅作品中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学生姓名: 何 武 院系名称: 文学院 专业名称: 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 班 级: 2009 级汉师 3 班 学 号: 200910025309 指导老师: 郭芳 (副教授) 浅析鲁迅作品中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学生姓名:何武 指导老师:郭芳(副教授)内容提要:生命既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也是一次社会意识的体现。鲁迅先生作为20 世纪的伟大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至今为世人津津乐道。但是,人们几乎都看到的是他如何揭露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及对社会的攻击性批评。本文试着另辟蹊径,用新的眼光来解读他的作品。于是,本文从生命之爱,生命存在意义的自我辩驳

2、和生命意识的觉醒这样三个大的方面来分析先生作品中更深层次的人文主义的关怀。在谈论生命之爱层面,主要分析小说文本来从爱的对象和爱的抉择进行探讨。至于生命存在意义的自我辩驳的论述,是从对个体生命、群体生命、生命意义的思考这样三个内容来阐述生存。第三板块,是由理解生命意识和觉醒后的行动展开论述。从而,体会先生作品中那炽热的生命终极关怀。关键字:生命 爱 生存 意识 觉醒Lu xuns works, the authors of the life ultimate concernAbstract: life is a process of natural selection, but also an

3、embodiment of social consciousness. Mr. Lu xun as the 20th century is one of the great writers, he works for the world today take delight in talking about. However, almost all people see is how he revealed the national deep rooted bad habits criticism and social criticism to the offensive. The paper

4、 try to seeking a second opinion, with a new perspective to interpret his works. Then, this paper, from the love of life, the meaning of life existence self disputed and life consciousness awakening such three aspects to analyze the sir works deeper humanistic care. Talking about love of life level,

5、 mainly analyzes the novel text from the object of love and love choice are discussed. As for the meaning of life existence self rebuttal, this article is to from individual life, group life, the meaning of life thinking such three content to live on. The third plate, is by the understanding of life

6、 consciousness and the awakening of the action after discussed. Thus, Mr.Experience in the works that hot life ultimate concern.Key word: life love existence consciousness awakening 0目 录一、生命之爱 .1(一)对幼者的爱 .2(二)在无爱道路上的抉择 .2二、生命存在意义的自我辩驳 .3(一)对个体生命的关注 .31.个体生命“喜”的关注 .32.个体生命价值的悲剧意义 .44.个体生命意义的相互驳斥 .4(二

7、)对群体生命生存状态的担忧 .61.群体麻木无灵魂的指斥 .62.唤醒极少数人对整个民族生存状态的关注 .7三、生命意识的觉醒 .7(一)生命意识的认识 .8(二)生命意识觉醒的去向 .8参考文献: .90浅析鲁迅作品中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本文选择从生命之爱,包括了由人及物的博爱和对弱者本位的爱来阐述先生作品中对生命的认识和看法。爱是文学中最常见的母题,爱也是人类中最能体现人性真善美。因此,对生命的爱是鲁迅先生创作的源泉。第二部分笔者从人生存的意义着手,包含了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对全体及整个民族生存状态的关注的讨论,试着说明了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始终在关注人的生存的意义的思考。尽管作品很多也在暴露国

8、民劣根性的弊端,但他的真实意图确实在反思人的生存意义。正是因为国民的愚昧麻木等劣性才催生他对个体和民族存亡的担忧。这算作是笔者在透过现象看本质了。文章的第三部分,是脱开小说,从散文集野草的文本讨论鲁迅先生的生命意识的觉醒。鲁迅早期的留学,接受西方人文主义的思想,在客观上讲也启发了他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透露着生命意识。本文的三部分就是在围绕生命的进行论述,从而得出鲁迅先生创作中对人额生命的终极关怀。钱理群先生在其作品中说过这样的话:“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不可回避的文化思想遗产,你可以不喜欢他,你可能这样批评他,那样批评他。但你要讨论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学,中国思想,你就不可能绕过鲁迅,这是一个

9、不可回避的存在” 1这话是切中要害,以致于鲁迅的研究一直兴盛,从未停息。但作为一个有争议的文化名人,鲁迅先生生前逝后都受到各方的议论。无论是赞扬还是讽刺,让中国的学术界乃至整个中国都变得有声了。这是鲁迅先生的功绩。喜欢鲁迅先生的人,是为鲁迅先生犀利的笔锋,深沉的爱国忧民的情操所感染;不喜欢先生的人,是认为他尖酸刻薄和直面真实人生的直白。但无论生前世人怎样评价他,死后文人怎样研究他,鲁迅他任然是为鲁迅,一个人,一个真是存在过的“过客” 。很多学者认为鲁迅先生的野草就是一部生命哲学,那么这是不是就只有野草才有所体现呢?其实不然,笔者认为,鲁迅先生的小说、杂文、散文无一不在张显生命,都集中体现对生命

10、的终极关怀。那么下面笔者就试着来解析这深切的生命关怀一、生命之爱鲁迅先生的很多作品都是在体现这“爱的母题” 。诚如,他早期在日本留学时,就提出国民性中最缺失的,一是诚;二是爱。 2而先生就是在看到这样的国民性后,在以后的文艺创作中,无一不是把爱融入其中。这是推己而及人推人而及己的博爱。 3在鲁迅的世界中这样的生命之爱是超出了自我生命的狭窄范围,是超出民族、国家、人类的范围;是扩展到与自然万物的爱。对弱者的爱在兔和猫中作者写到:“这一对白兔,似乎离娘并不久,虽然是异类,也可以看出他们的天真浪漫来” 。 4用了“异类”表明白兔是动物1 钱理群:与鲁迅相遇北大演讲录之二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11、年版 , 第 29 页。2 鲁迅:鲁迅全集第 2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81 年出版 , 第 17 页。3 鲁迅:鲁迅全集第 1 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出版, 第 11 夜。4 鲁迅:鲁迅全集第 1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出版, 第 176 页。1不是人,但作者却用了天真浪漫一词来形容这异类,如此新奇,初读文章,让人感觉到鲁迅先生这样一个冷峻严肃的文人居然也能把动物写得如此可爱,这背后的深意就是在提醒我们小白兔他们和我们一样具有生命。这正是作者在对生命的赞美,不论它是什么只要它有生命。接下来对小白兔还有更生动的描写:“乌鸦喜鹊想要下来时,他们便躬着身子,用后脚在在地

12、上使劲的一弹,砉的一声直跳上来,像飞起了一团雪,鸦鹊吓的赶紧走,这样的几回,再也不敢近来了” 。 1这是在写小白兔为了保护自己的桑子不被鸦鹊抢走,而勇敢的与敌人做斗争。在人们的一般常识里,兔子胆子算小的动物,它们在自然的生存法则下,几乎是“手无寸铁” ,成为食肉动物的美餐,它们只是自然环境下的一个弱势群体。可是就是这样的弱者,它们也有自己生存的权利,它们也要保护自己,尽管大多数的结局是难逃被吃的噩运。这样的一段刻画,把弱者对生命的渴望表现出来了。小白兔是弱者,象征了当时生活在中国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在那个无爱的过度里,在那个无爱的时代,鲁迅先生深感到弱小生命的命运是如此的艰辛。因此,他在用无情

13、的笔文痛斥那黑暗社会的时候,也包涵了他对弱小生命生存的深沉的爱。(一)对幼者的爱读社戏 ,作者写“我”回到故乡鲁镇野外看戏的乐趣。孩子是天真纯洁的,代表生命的开始,他们是年轻一代的生力军,代表生命生生不息的活力。在文中有这样的描写:“两岸的豆苗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汽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村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是渔火。 ”2这是写我和伙伴们在去看戏的途中这所见所闻。写大自然的水草,水气、月色、连山、渔火,他们和谐的融合在

14、了一起,使我感到无比的欢畅,以至于在文末发出感叹。 “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3而在文中,我们可以读到,当“我”和伙伴们到了赵庄看戏却实在没有写出戏唱的有多好。那为什么文末作者会发出那样的感叹呢?其实,那晚“戏”的好看不是在看戏,而是作为一群孩童,他们在来回看戏的途中所经历的过程。这是一次奇妙无比的生命体验过程,是发掘出了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童年的生命底色的经历。也是人与自然万物和谐融合的生命体验。这是人性真善美的自然流露。不过,我们必须认识到,鲁迅先生作品的伟大之处,不在于单层的意义,是多层次的,甚至是多重矛盾的主题的对立。如上面举到的兔和猫中,作

15、者在表达了自然界生命可爱活泼的时候,他又清醒的认识到在当时的旧中国,无论是幼者、弱者,还是自然界的其他生物都在面临生与死的抉择困境。这里又不单单知识外界迫害压力,还有来自其自身的生死叩问。因此,作者在发现这样的现实后,毅然选择了“反抗来自一切方面的对生命的奴役,残害的绝望的抗争。 ”4(二)在无爱道路上的抉择1 鲁迅:鲁迅全集第 1 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出版, 第 212 页。2鲁迅:鲁迅全集第 1 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出版, 第 214 页。4 钱理群:鲁迅作品十五讲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3 年第 1 版, 第 23 页。2兔和猫中, “一只可恶的大黑猫

16、,常在矮墙上恶狠狠的看” 。 1这只具有象征意义的黑猫,对小白兔下毒手,生生的吃了两只小兔,这是本文要突出表现的一个主题;“无辜弱者的生命被吞噬。 ”2于是作者在后文发出感慨“夜半在灯下坐着想,那两条小性命,竟是人不知鬼不觉的早在不知什么时候丧失了。生物史上还不着一些痕迹,并也不叫一声。我于是记起旧事来,先前我住在会馆里,清早起身,只见槐树下一片散乱的鸽子毛,这明明是膏于鹰吻的了,上午长班来打扫,便什么都不见,谁知道曾有一个生命断送在这里呢?我又曾路过西四牌楼,看见一只小狗被马车轧的快死,待回来时,什么也不见了,搬掉了罢,过往行人憧憧的走着谁知道曾有一个生命断送在这里呢?夏夜,窗外常听到苍蝇的

17、悠长的吱吱的叫声,这一定是给蝇虎咬住了,然而,我向来无所容心于其间,而别人并且听不到” 3这样一大段的引述,作者是抱着愤怒的心情还是平和的心情来描写的,我们不得而知,但笔者每当读到这段文字时,内心是跌宕起伏的。这是鲁迅先生在对生命被任意践踏的控诉,对生命的不到尊重,人们对生命冷漠处之,一种无爱的空虚的揭露。鲁迅先生是正视生命的,是尊重一切有生命的事物,在这无爱的,黑暗的时代,鲁迅先生渐感到孤独的寂寞,他是爱的希望正走向绝望,最终成为“虚妄” “无”的时候他并不想当时那些文人那样随遇而安,而是要给这“黑暗捣乱” ,使自己更快意生命的美。他终于走向了复仇的道路,在文章末尾“造物太胡闹,我不能不反抗

18、他了,虽然也许是帮他的忙那黑猫是不能在矮墙上高视阔步了,我决定的想,于是又不由得一瞥那藏在书箱里的一瓶青酸钾。 ”4正是因为鲁迅先生的生命爱的深沉,使自己走上一条复仇的道路。不过,他是多疑的,所以,他对自己决定报复一切敢于阻碍生命发展进步的势力有过怀疑,他怀疑的不是复仇本身而是在思考生命意义的存在。二、生命存在意义的自我辩驳鲁迅先生的很多创作中都存在自我的驳难, “他者”与“自我”的辩驳,而且也是对于生命存在意义的驳难,生命要么是生,要么是死,生命存在时是生,消失时是死,但在鲁迅先生的思想中死却也是新生命存在的开始。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鲁迅先生是如何看待的?笔者从下面谈谈自己的认识。(一)对个

19、体生命的关注1.个体生命“喜”的关注看过鲁迅小说全集的,应该知道一件小事这样一篇小说,它收集在小说集呐喊中,小说主要讲述了“我”雇佣一辆人力车去办事而人力车夫撞到一个老妇人的事情经过。 “我”因为有事赶时间吹促车夫不要管老妇人,而车夫却扶起老妇人后走向警局投案自首, “这样的一件小事,却教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5这是作者发现在当时的社会困境中,一般民众都麻木不仁过着死寂的生活,谁也顾不上谁。而这位车夫的举动,使1 鲁迅:鲁迅全集第 1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出版, 第 176 页。2 钱理群:鲁迅作品十五讲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第 1 版

20、, 第 24 页。3 鲁迅:鲁迅全集第 1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81 年出版 , 第 176 页。4鲁迅:鲁迅全集第 1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出版, 第 177 页。5鲁迅:鲁迅全集第 1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81 年版, 第 95 页。3作者惊愕,不是所有的民众麻木不仁,希望仍就是有的。这是作者看到了民众“救治”的希望,看到了个体生命在受到尊重。这样的一个车夫,他良心未泯,对于撞到的老妇人,他感同身受。人们能在这样的国家里生存是不容易的谁也不能任意践踏剥夺他人生命的权利,所以,作者末尾说,催我自新,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这是作者对个体生命“喜”的关注。而鲁迅先生总

21、是在怀疑个体生命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讲,意义究竟有无。大多数情况下,他的答案是消极的所以他要塑造更多的可悲人物来表达喜剧讽刺效果,从而引起人们的觉醒,认识到生命存在的价值。2.个体生命价值的悲剧意义孔乙己这样一篇小说,是读书人耳熟能详的了,作者塑造了一个清遗 知识份子,在鲁镇的一个酒馆咸亨酒店里,带给那里人的故事。当然孔乙己的主题是在展示看客“看/被看”的无聊与麻木,对孔乙己也是冷嘲热讽,揭露当时破落知识份子的穷途末路,更是无情的鞭笞了那样的“吃人”的社会,当笔者在多次阅读文本以后,有新的理解。即孔乙己其实是在得到作者同情的时候,作者在思考一个知识份子作为人存在的意义。小说里常出现一个“笑”字,这

22、是酒客、酒店老板和酒店伙计对孔乙己进店的常态。因为孔乙己时常让他们有料可笑,使他们快活。如文中开头写“我”如何能记得孔乙己这样一个不起眼的下层酒客,一句“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 1酒店小伙计我是专管温酒的,时间长了就觉得有些单调无聊,掌柜的一副凶脸孔,主顾没有好声气,这时就只有孔乙己能使人活泼的。他一到酒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孔乙己生活落魄,去丁举人家偷书被打,凡种种苦痛的经历在酒店里所有人看来,都可以使大家哄笑起来,使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这就是孔乙己在鲁镇存在的价值并且是唯一的价值。他成为人们无聊生活中的谈料,他的一切不幸遭遇,只会

23、使人们觉得好笑。他已经完全失去了一个个体生命存在的独立价值,没有了“人”存活的意义,成了玩偶,在人们生活中是可有可无的 。这该是鲁迅先生的独特的发现了,个体生命得不到关注,没有争到做人的权利,这是可悲的。所以孔乙己死了,作者让他死了,因为不是作为“人”的人而存在时只能徒增那些看客的无聊。把孔乙己写死了,这样反而减少看客们的乐趣, ,增加他们生活的落寞,这也是鲁迅先生的“复仇”了,这便是作者对个体毁灭带着的悲的关注。4.个体生命意义的相互驳斥无论作者是在用喜剧的表达,还是着悲剧的色调,其实都是作者将对生命存在意义的关注。这些个体生命的经受那个时代的蹂躏,但更多是来自他们自身对生或死的驳斥。这就不

24、得不提到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了。钱理群先生称它们为“最富有鲁迅气氛的小说” 2他在自己的一次讲座中引用王瑶先生的话,谈到“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和孤独者的魏连殳两个主人公的塑造,跟鲁迅对魏晋时期的某些人物的看法有类似之处。他强调吕纬甫性格中那种颓唐、消沉的嗜酒和随遇而安,近似刘伶;而魏连殳则具有嵇康,阮籍的一种孤独的情感” 。 3这是在具体说明什么是“最富鲁迅气氛” 。但,1鲁迅:鲁迅全集第 1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 第 102 页。2 钱理群:鲁迅作品十五讲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3 年第 1 版, 第 60 页。3 钱理群:鲁迅作品十五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5、 2003 年第 1 版 , 第 60 页。4笔者不完全苟同此观点。或说,笔者是从另一个角度,从人物的存在意义层面分析。我们读在酒楼上 ,惯常认为(主流学术界也认为)小说的主人公吕纬甫是一个落魄的知识分子。他被视为批评和否定的对象出现,表现了当时部分知识分子的软弱与革命的不彻底性,是消极的代表。而笔者想抛开这些看法,重新解读它。小说写“我”和吕纬甫在酒楼的相遇,从而展开的两次谈话。一个是他讲自己这次回到南方来的目的是奉母之命给幼年就死掉的小兄弟迁坟的事情。作者在用极平稳的语调描述主人公对“迁葬”的讲述,我们可以从文本中看到这样的字眼“掘开来” , “一生中最伟大的命令” , “消尽” , “踪

26、影全无”等都是在突显吕纬甫在寻找什么。笔者以为,迁坟事件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吕纬甫与兄弟的感情,尽管那个小兄弟还是在幼年就死去,但总是血肉相连的兄弟。这正是在表现人性之间浓浓的亲情的存在,是人性光芒的闪现。从另一个方面讲,迁坟事件背后的深意,毕竟掘开坟来的结果是“全无” ,这全无其实是象征。是作者这里的命题,是在表明个体生命的“无”是曾经的存在,尽管现在无,但生命的意义却是有的。这更是在表达对已逝生命的寻觅追踪和眷念,是作者深层的对生命意义的尊重。鲁迅在小引里说过:“凡是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犯人。审问者在堂上举劾他的恶,犯人在阶下陈述他自己的善;审问者在灵魂中揭发污秽,犯人

27、在所揭发的污秽中阐明那埋葬的光耀。这样就显示出灵魂的深” 。 1在酒楼上 “我”与吕纬甫正是这样一对“审问者”和“犯人” 。一方面,吕纬甫在是在这两个事件中,表露了对生命存在的在意和对已逝生命的怀恋,而“我”却表现出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漠不关心,精神的麻木和迟钝,教自己陷入深深的迷茫。再读孤独者 ,作者仍用的是第一人称为叙述者,小说主人公为第三人称魏连殳。这样的叙述方式,让读者时常难分谁是谁了。其实, “我”和魏连殳两者是作为作者内心的两个话语者存在的。鲁迅先生就曾对人说过, “孤独者是写我自己的。 ”2文本主要就“我”和魏连殳的三次谈话进行展开,三次的谈话代表着作者内心深处的两个不同声音的相互辩

28、驳。 ,实质是在对个体生命的辩论。第一次的讨论是,孩子天性是善还是恶,这看起来像是孟子和荀子两个儒家代表在对人性的善与恶的辩论。不过,鲁迅先生并不满足于这样浅近的讨论,他的争论的实质是在驳问人的生存希望的有无。 “孩子总是好的。他们全是天真” “那也不尽然。 ”我只是随便回答他。 “不,大人的坏脾气,在孩子是没有错的。后来的坏,如你平日所攻击的坏,那是环境教坏的。原来却并不坏,天真我以为中国的可以有希望,只有这一点。 ”“不,如果孩子中没有坏根苗,大起来怎么会有坏花果?譬如,一粒种子,正因为体内中含有枝叶花果的胚,长大的时候才能够发出些这东西来。何尝是无端” 3这是魏连殳和“我”展开的讨论,魏

29、连矣在坚持孩子天性是善的时候,最终说到了“希望” ,可见作者有意的,况且孩子本就是生命的组成部分。而“我”坚称孩子的恶是天性,其实是对希望的否定。这正好反映出鲁讯内心苦苦挣扎的一对矛盾。第二次的讨论是”孤独” 。魏连殳说:“我的话还没有完哩。你对于我们,1 鲁迅:鲁迅全集第七卷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出版, 第 104 页。2 胡风:鲁迅先生收胡风文集第七卷 ,湖北文学出版社,1993 年版,第 65 页。3 鲁迅:鲁迅全集第 2 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 第 56 页。5偶尔来访问你的我们,也以为因为闲着无事,所以你来这里,将你当作消遣的资料的罢?” (“我” )

30、 “并不,但有事也这样想。或者寻些谈谈。 ”“那你可错误了。人们其实并不这样。你实在亲手造了独头茧,将自己裹在里面了。你应该将世间看得光明些。 ”我叹息的说。 “也许如此吧。但是你说,那丝是怎么来的?自然,世上也尽有这样的人。譬如,我的祖母就是。我虽然没有分得她的血液,却也许会继承她的命运” 1这是他们在争论人的生存状态:孤独感是否可以改变。这也就是说鲁迅先生内心两个不同的声音就单个个体的生存状态的追问。魏连矣是消极的,他觉得个体生存时产生的孤独是不能改变的,且具有传染性,他就继承了祖母的孤独。而“我”则认为孤独是可以用自我方式进行改变,但他们终究谁也没有说服谁,究竟个体生存的这种悲剧性的境遇

31、能否改变,作者没有给出答案,留给读者自己思考。第三次的讨论是为谁活的问题。文本中写到魏连殳深夜来访我,吞吞吐吐对我说了一句“我还得活几天。 ”这里营造了一个冷清静寂的恶劣的自然环境,冬夜雪景。魏连殳仍说“还得多活几天”这样的话重复了三遍, “我”无端的这样问,“为什么呢“立刻连自己也觉得可笑了。这是作者在叩问生命生存的意义。后文写到“我”接到了魏连殳六寸多长的信“你或者愿意知道写我的消息,现在简直告诉你罢:我失败了。先前,自以为是失败者,现在知道那并不是,现在才是真正的失败者了。先前,还有人愿意我活几天,我自己也想多活几天的时候,活不下去;现在,大可以无需了,然而要活下去”然而就活下去么?“愿

32、意我活几天的自己就活不下去,这人已经被敌人杀害了。谁杀的呢?谁也不知道” 2这样的自问自答,语言含混,却层层深入,把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引向了更高层次的位置。 “活着”是为自己而活,是第一层,因为自己有信仰,有追求所以有活着的动力,当信仰丧失没有追求时,活不下去了。要活,因为有人愿意多活几天。这“有人”是指爱你的人,如:亲人、朋友以及有爱的陌生人。当爱你的人,如小说中魏连殳的祖母也死去了,你要怎样活下去。这几乎是人的生存价值已经降到最底层的时候了,而魏连殳仍就说;“还得多活几天” “同时,我自己又觉得偏要为不愿意我活下去的人们而活下去;好在愿意我活下去的已经没有了,再没有谁痛心,使这样的痛心,我是

33、不愿意的” 3文本交代了他作了杜师长的顾问。原来在人的生存价值变的几乎无意义时, “活下去”是为了“不愿意我活下去的人们” 。为“敌人”而活着这便是个人生存意义的负值,一个如此残酷的选择,这最终归结到作者对个体生存意义的探索。(二)对群体生命生存状态的担忧鲁迅先生曾讲, “改造中国的主张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事物,其首在立人。人立后凡是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4这谈到了对人生存的关注。上面用了很大篇幅阐述了先生对个体生命的生存,接下来看看,先生是如何对群体生存的关注。1.群体麻木无灵魂的指斥对鲁迅先生的很多作品在写到民众集体麻木,神情呆滞的生存状态。如1鲁迅:鲁迅全集第 2

34、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 第 58 页。2鲁迅:鲁迅全集第 2 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 第 60 页。3鲁迅:鲁迅全集第 2 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版, 第 60 页。4鲁迅:鲁迅全集第 8 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版, 第 25 页。6阿 Q 正传最后杀头大团圆,民众的心理反应是麻木不仁的, 祝福里的乡下老女人们对祥林嫂不幸的津津乐闻, 孔乙己中酒客、老板、伙计等对孔乙己的嘲笑,要有药 , 头发的故事 , 长明灯 , 理水等等。笔者却要选择另一篇不算起眼的甚至连小说基本要素都不全的小说示众来解读群体生存的麻木不仁。示众里,没有一个完整的

35、故事情节,维能算的上情节的是一群民众奔赴刑场看,但看什么却模糊不清。没有主人公,或者说小说中出现的人物都是主人公,并且人物连一个名字都没有,只有简单的外形特征的勾画:猫脸的人,十一、二岁的胖小孩,白背心,秃头的老头子等等。这篇小说只是运用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场景和细节,便把“示众”写出来。场景一:火焰焰的太阳,许多的狗都拖出舌头,树上老乌鸦张着嘴喘气,远处隐约的两铜盏相击等几处特景描写,几乎写尽了酷夏的闷燥,人们生活的无聊沉闷,勾勒了一副生存环境图。场景二:电杆旁,一根绳子,穿淡黄制服挂刀的巡警,牵出一个蓝布大衫,白背心,新草帽的男子。胖孩子仰着脸看男人,男人看着他的脑壳,秃头老头子弯着腰

36、研究白背心上的文字。这里是人物活动的动态描写,把看客们看的各种姿态写出来了。 “第二层里从两个脖子间伸出一个脑袋” , “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这正照应了第一个场景,生活的无聊压抑着这样一群看客,他们生存着仅仅是像动物一样吃、喝、闹、睡。但他们却是人,一旦出现什么“新奇” ,他们便围观看戏,才觉得生活有点乐趣了。这示众正是作者在看到民众麻木到如此地步,他们只愿“看”与“被看” ,生活便快活。实质是道出了群众在精神上缺乏信仰,麻木的生存,这实在是令人痛心疾首,所以他希望人们能够摆脱那样的死寂。2.唤醒极少数人对整个民族生存状态的关注鲁迅先生在呐喊中,讲到他创作的原因。是他的一个老朋友请求他作一点文

37、章。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不破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到死灭,并不感到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人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灭这铁屋的希望” 。 1于是先生答应做文章了。 “铁屋子”是指当时社会,而“昏睡”的人们便指的是人们的生存现象。作者便关注到群体生存的弊端,并希望能“引起疗效的注意。 ”2药这篇小说就涉入到了群体的三种生命形态。一种是人为的生命消失,一种是生存的空虚,第三种是生存的愚昧麻木。文章开头写华老栓刑场买“药”时刻画的一个环境:“秋的后

38、半夜,月亮下去了, 太阳还没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 ”3这样的自凄清,恐怖,毫无生气。当华老栓在去古轩亭口的路上,他觉得“天气比屋子里冷多了,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 4这里把华老栓救子心切及对救孩子的病是抱着多么大的希望,因为这“药”很灵。当小说发展到华老栓与黑色的人进行交易的时候,有这样惊心的描写:“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1鲁迅:鲁迅全集第 1 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版 ,第 3 页。2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 鲁迅全集第 4 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版, 第 512 页。3鲁迅:鲁迅全集第 1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版 ,第 77 页。4 同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