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给药-药剂学研究的热点.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2011039 上传时间:2019-03-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靶向给药-药剂学研究的热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靶向给药-药剂学研究的热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靶向给药-药剂学研究的热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靶向给药-药剂学研究的热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靶向给药-药剂学研究的热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靶向给药-药剂学研究的热点【关键词】 靶向给药;药剂学;药物载体0 引言常规剂型的药物经静脉、口服或局部注射后,药物分布于全身,真正到达治疗靶区的药物量仅为给药量的小部分,而大部分药物在非靶区的分布不仅无治疗作用,还会带来毒副作用. 因此,药物新剂型的开发已成为现代药剂学发展的一个方向,其中靶向给药系统(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的研究已经成为药剂学研究热点1. TDDS 指一类能使药物浓集定位于病变组织、器官、细胞或细胞内的新型给药系统. 靶向制剂具有疗效高、药物用量少. 毒副作用小等优点. 理想的 TDDS 应在靶器官或作用部位释药,同时全身摄

2、取很少,这样,既可提高疗效,又可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TDDS 要求药物能到达靶器官、靶细胞,甚至细胞内的结构,并要求有一定浓度的药物停留相当长的时间,以便发挥药效. 成功的 TDDS 应具备 3 个要素:定位蓄积、控制释药、无毒可生物降解. 靶向制剂包括被动靶向制剂、主动靶向制剂和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3 大类. 目前,实现靶向给药的主要方法有载体介导、受体介导、前药、化学传递系统等. 现就靶向给药方法研究进展作一介绍.1 载体介导的靶向给药常用的靶向给药载体是各种微粒. 微粒给药系统具有被动靶向的性能. 有机药物经微粒化可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及制剂的均匀性、分散性和吸收性,改变其体内分布. 微粒给

3、药系统包括脂质体(LS),纳米粒(NP)或纳米囊(NC),微球(MS)或微囊(MC),细胞和乳剂等. 微粒靶向于各器官的机制在于网状内皮系统(RES)具有丰富的吞噬细胞,可将一定大小的微粒(0.13.0 m)作为异物摄取于肝、脾;较大的微粒(730 m)不能滤过毛细血管床,被机械截留于肺部;而小于 50 nm 的微粒可通过毛细血管末梢进入骨髓.肝癌、肝炎等肝脏疾病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但目前药物治疗效果很不理想,其原因除药物本身药理作用尚不够理想外,不能将药物有效地输送至肝脏的病变部位也是一重要原因. 将一些抗肿瘤、抗肝炎药物制备成微粒,给药后可增加药物的肝靶向性. 米托蒽醌白蛋白微球(DHAQ

4、BSA MS)的体内分布研究发现,给药 20 min 时,DHAQ BSA MS 和米托蒽醌(DHAQ)在小鼠体内分布有显著差异,DHAQ BSA MS 约有 80%的药物集中在肝脏,而 85.9%以上的 DHAQ 存在于血液中2. 张莉等3考察去甲斑蝥素(NCTD)微乳的形态、粒径分布及生物安全性,研究 NCTD 微乳及其注射液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结果表明,NCTD 微乳较 NCTD 注射液增强了药物的肝靶向性,降低了肾脏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药物在小鼠体内的循环时间. 纳米粒和纳米囊肝靶向制剂的研究报道较多,如氟尿嘧啶、阿霉素、羟基喜树碱、狼毒乙素、环孢素等抗癌药物都被制成了纳米靶向制剂

5、4. 王剑红等5采用二步法制备米托蒽醌明胶微球,粒径在 5.125.0 m 范围的占总数 87.36%,体外释药与原药相比延长了 4 倍. 经小鼠体内分布试验表明具有明显的肺靶向性,靶向效率增加了 335 倍,肺中药代动力学行为可用一室开放模型描述,平均滞留时间延长 10 h. 在纳米粒表面上包封亲水性表面活性剂,或通过化学方法连接上聚乙二醇或其衍生物,可以减少与网状内皮细胞膜的亲和性,从而避免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提高毫微粒对脑组织的靶向性. Gulyaev等6以生物降解材料聚氰基丙烯酸丁酯为载体,以吐温 80 为包封材料制备了阿霉素毫微粒,研究结果表明脑中阿霉素浓度是对照组的 60 倍. 一

6、些易于分解的多肽或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如达拉根、洛哌丁胺、筒箭毒碱)通过制成包有吐温 80 的生物降解毫微粒在动物身上已取得一定的靶向治疗效果7. 研究表明粒径是影响微粒进入骨髓的关键因素,粒径越小越容易进入骨髓. 彭应旭等8制得不同粒径的柔红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粒,小鼠尾静脉给药,小粒径组(7024) nm 骨髓内柔红霉素浓度是大粒径组(42575) nm 的 1.58 倍. 骨髓会因肿瘤浸润、化疗药物或严重感染受到抑制. 研究表明,多种生长因子,如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可促使骨髓细胞自我更新、分裂增殖,并提高其活性. 利用骨髓

7、靶向载体可提高药物在骨髓内分布,并避免血象中的不良反应. Gibaud 等9以聚氰基丙烯酸异丁酯、异己酯毫微粒为载体携带 GCSF,提高了其在骨髓内的分布.基因治疗是一种专一性的靶向治疗. 基因治疗就是利用基因转移技术将外源重组基因或核酸导入人体靶细胞内,以纠正基因缺陷或其表达异常. 纳米颗粒作为基因载体具有一些显著的优点. 纳米颗粒能包裹、浓缩、保护核苷酸,使其免遭核酸酶的降解;比表面积大,具有生物亲和性,易于在其表面耦联特异性的靶向分子,实现基因治疗的特异性;在循环系统中的循环时间较普通颗粒明显延长,在一定时间内不会像普通颗粒那样迅速地被吞噬细胞清除;让核苷酸缓慢释放,有效地延长作用时间,

8、并维持有效的产物浓度,提高转染效率和转染产物的生物利用度;代谢产物少,副作用小,无免疫排斥反应等.2 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利用细胞表面的受体设计靶向给药系统是最常见的主动靶向给药系统. 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它存在于哺乳动物的肝实质细胞上. 其主要功能是去除唾液酸糖蛋白和凋亡细胞、清除脂蛋白. 研究发现,ASGPR 能特异性地识别 N 乙酰氨基半乳糖、半乳糖和乳糖,利用这些特性可以将一些外源的功能性物质经过半乳糖等修饰后,定向地转入到肝细胞中发挥作用. Lee 等合成了三分枝 N 乙酰氨基半乳糖糖簇 YEE,它与肝细胞的结合能力为乙酰氨基半乳糖单糖的 1 万倍. 我们

9、考察了半乳糖苷修饰的十六酸拉米夫定酯固体脂质纳米粒(LAPGSLN)的肝靶向性,其靶向效率为 4.66,比未修饰纳米粒的靶向效率高 3.7 倍10. 药物通过与大分子载体连接,再对载体进行半乳糖化,可以产生较好的肝靶向效果. 若能使药物直接半乳糖化,则可以简化耦联环节,提高靶向效率. 这一思路对蛋白类药物而言,较易实现. 蛋白质或多肽(分子质量在一定范围)在连接上半乳糖后,都有可能成为受体结合的肝靶向性物质. 小分子物质经类似途径能否靶向于肝,取决于糖和药物密度、分子质量、摄取屏障等多方面因素. 小分子药物共价连接乳糖或半乳糖,初步揭示其靶向性并不好,有关机制和可行性尚待进一步探讨.半乳糖基化

10、壳聚糖(GC)与质粒 pEGFPN1 混和制备成纳米微囊复合物,体外转染 SMMC7721 细胞. 将含 1 mg 质粒的纳米微囊经肝动脉和门静脉注射入犬体内,实验结果表明半乳糖基化壳聚糖在体外有较高的转染率,在犬体内有肝靶向性,可用作肝靶向基因治疗的载体11. 大多数肿瘤细胞表面的叶酸受体数目和活性明显高于正常细胞. 以叶酸作为导向淋巴系统或肿瘤细胞的放射性核素的载体,同时将叶酸作为靶向肿瘤细胞的抗肿瘤药物的载体已做了广泛的研究1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一种跨膜糖蛋白,由原癌基因 cerbB1所编码,是 erbB 受体家族之一,在多种肿瘤中观察到 EGFR 高水平的表达,如神经胶质

11、细胞瘤、前列腺癌、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卵巢癌和胸腺上皮癌等. 针对富集 EGFR 的恶性肿瘤,方华圣等13成功地建立了 EGFR 富集的恶性肿瘤的靶向基因治疗方法.3 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mAb 是药物良好的靶向性载体, 将其通过共价交联或吸附到药物载体(如脂质体、毫微粒、微球、磁性载体等)或药物具有自身抗体(如红细胞)或抗体与细胞毒分子形成结合物,避免其对正常组织毒性,选择性发挥抗肿瘤作用. 徐凤华等14利用己二酰肼制备腙键连接的聚谷氨酸表阿霉素,然后使其与单抗交联制得偶合物. 偶合物较好地保留了抗体活性,体外细胞毒性较游离药物略有下降,但表现出单抗介导的靶细胞选择性杀伤作用,为其进一步制

12、备细胞靶向的肿瘤化疗药物奠定了基础.用于治疗白血病的 CMA676 是由一种人源化的 mAb hp 67.6 与新型的抗肿瘤抗生素 calicheamicin 的 N 乙酰 衍生物偶联而成的15 ,当 CMA676 与 CD33 抗原相结合,抗原抗体复合物迅速内在化,进入胞内后,calicheamicin 衍生物被水解释放,通过序列特异性方式与 DNA 双螺旋的小沟结合,使脱氧核糖环中的氢原子发生转移,从而使 DNA 双链断裂,诱导细胞死亡16. EGFR mAb 可直接作用于 EGFR 的细胞外配体结合区,阻滞配体的结合,如 IMCC225, ABXEGFR 和 EMD55900 等,能抑制

13、细胞生长和存活率,诱导细胞凋亡和抑制血管生成,曲妥珠单抗(Trasruzumab)作用于 erbB2 的细胞外区域,该药已获美国 FDA 批准用于转移性的乳腺癌的治疗17. IMCC225 具有增强细胞毒性药物和放射治疗效应的作用,IMCC225 与拓扑特肯(TPT)的联合用于荷有人类结肠癌移植体的裸鼠,能提高其生存率18. 由第四军医大学和成都华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治疗肝癌新药碘13lI美妥昔单抗注射液,日前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生产文号,即将上市. 这是全球第一个专门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单抗导向同位素药物.4 制成前体药物一些药物与适当的载体反应制备成前体药物,给药后药物

14、就会在特定部位释放,达到靶向给药的目的. 脑是人高级神经活动的指挥中枢,也是神经系统最复杂的部分. 但由于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的存在,使得大部分治疗药物不能有效透过 BBB. 含 OH, NH2, COOH 结构的脂溶性差的药物可通过酯化、酰胺化、氨甲基化、醚化、环化等化学反应制成脂溶性大的前体药物,进入 CNS 后,其亲脂性基团通过生物转化而释放出活性药物. 张志荣等19合成了 3, 5二辛酰基氟苷,并制备了其药质体,给小鼠静脉注射后用 HPLC 法测定药物在体内各组织的分布,结果表明,氟苷酯化后的前体药物的药质体有良好的脑靶向性.结肠内有大量的细菌,能

15、产生许多独特的酶系,许多高分子材料在结肠被这些酶所降解,而这些高分子材料作为药物载体在胃、小肠由于相应酶的缺乏不能被降解,这就保证药物在胃和小肠不释放. 如多糖、果胶、瓜耳胶、偶氮类聚合物和 , , 环糊精均可成为结肠给药体系的载体材料. 常利用结肠内厌氧环境,使偶氮键还原的特点制成偶氮前体药物. 柳氮磺胺吡啶是由 5 氨基水杨酸(5ASA)与磺胺吡啶用偶氮键连接而成. 口服后在结肠释药,发挥 5ASA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减少其胃肠吸收产生的全身不良反应. 5ASA 也与非生理活性的高分子聚合物通过偶氮双键制成前体药物20. 糖皮质激素共价连接于多糖21 ,环糊精22制成的前药,口服后在

16、结肠部位可释放出药物,可用于结肠炎的治疗. 我们23,24合成了果胶酮洛芬(PTKP)前药,进行了体内外评价. 结果表明,此前药在不同 pH 环境下结构稳定,只能被结肠果胶酶特异性降解,释放出 KP,发挥治疗作用. 也可以利用结肠 pH 差异和时滞效应设计结肠靶向给药系统25.5 化学传递系统化学传递系统(chemical delivery system, CDS)是一种输送药物透过生理屏障到达靶部位,再经生物转化释放药物的药物传递系统. CDS 通常是将含 OH, NH2, COOH 结构的药物共价连接于二氢吡啶载体(Q) ,药物(D)与靶向剂二氢吡啶结合为 DQ 结合物,建立了二氢吡啶二氢

17、吡啶钅翁盐氧化还原脑内定向转释递药系统. Chen 等26设计了 Tyr Lys 的脑靶向 CDS,并评价它的药效. Lys 的 C 末端接亲脂性胆甾烯酯,N 末端通过一种 L 氨基酸桥接靶向剂 1,4 二氢葫芦巴碱(含吡啶结构)制成 Tyr Lys CDS,全身给药后,通过被动扩散机制透过 BBB,且经酶催化 1,4 二氢葫芦巴碱变为季铵盐型使其存留于脑内. 通过小鼠甩尾间隔期实验证明,Tyr Lys CDS 作用时间明显延长. Mahmoud 等27将吸电子羧甲基连接到氮原子构建了一种新的二氢吡啶载体介导的脑定向转释系统(N 羧甲基 1,4 二氢吡啶 3,5 二酰胺),该载体稳定,具有良好

18、的脑定向转释能力.靶向给药的研究还面临许多实质性的挑战. 提高药物在靶组织的生物利用度;提高 TDDS 对靶组织、靶细胞作用的特异性;使生物大分子更有效地在作用靶点释放,并进入靶细胞内;体内代谢动力学模型;质量评价项目和标准,体内生理作用等问题都是研究的重点. 随着靶向给药系统研究的深入,新的靶向给药途径、新的载药方法将会不断出现,遇到的问题会逐步解决. 靶向给药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会产生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参考文献】1 Theresa MA, Pieter RC. Drug delivery systems: Entering the mainstream J. Science,

19、 2004;303(5665):1818-1822.2 张志荣,钱文. 肝靶向米托蒽醌白蛋白微球的研究J. 药学学报,1997;32(1):72-78.Zhang ZR, Qian WJ. Study on mitoxantrone albumin microspheres for liver targeting J. Acta Pharm Sin, 1997;32(1):72-78.3 张莉,向东,洪诤,等. 肝靶向去甲斑蝥素微乳的研究J. 药学学报,2004;39(8):650-655.Zhang L, Xiang D, Hong Z, et al. Studies on the live

20、r targeting of norcantharindin microemulsion J. Acta Pharm Sin, 2004;39(8):650-655.4 韩勇,易以木. 纳米粒肝靶向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师,2002;5(12):751-752.Han Y, Yi YM. Studies on the liver targeting mechanism of nanoparticles J. Chin Pharm, 2002;5(12):751-752.5 王剑红,陆彬,胥佩菱,等. 肺靶向米托蒽醌明胶微球的研究J. 药学学报,1995;30(7):549-555.Wa

21、ng JH, Lu B, Xu PL, et al. Studies on lung targeting gelatin microspheres of mitoxantrone J. Acta Pharm Sin, 1995;30(7):549-555.6 Gulyaev AE, Gelperina SE, Skidan IN, et al. Significant transport of doxorubicin into the brain with polysorbate 8Ocoated nanoparticles J. Pharm Res, 1999;16(10):1564-156

22、9.7 Ramge P, Unger RE, Oltrogge JB, et al. Polysor bate 80coating enhances uptake of polybutylcyanoacrylate(PBCA)nanoparticles by human and bovine primary brain 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s J. Eur J Neurosci,2000;12(6):1931-1940.8 彭应旭,庄燕黎,廖工铁. 骨髓靶向柔红霉素毫微粒的研究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9;31(2):57-61.Peng YX, Zhuan

23、g YL, Liao GT. Study on bone marrow targeting daunorubicin polybutylcyanoacrylate nanoparticles J. Chin J Pharm, 1999;31(2):57-61.9 Gibaud S, Rousseau C, Weingarten C, et al. Polyalkylcyanoacrylate nanoparticles as carners for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 J. J Control Release, 1998;52:131-139.10 薛克昌,张三奇,顾宜,等. 十六酸拉米夫定酯固体脂质纳米粒的肝靶向研究J. 解放军药学学报,2004;20(1):1-4.Xue KC, Zhang SQ, Gu Y,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liver targeting lamivudyl palmitate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J. Pharm J Chin PLA, 2004;20(1):1-4.11 李剑平,窦科峰,陈勇,等. 半乳糖基化壳聚糖肝靶向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