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态系统”教学设计论文姓名:戴叶茹 学院:合肥师范学院 专业:生物教育 准考证号:010109105180 导师:程双怀摘 要:本文是对“ 生态系 统”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情境导入、资料分析、合作探究、启发式教学、 图片展示、讨论交流和概念图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在探究过程中总结出生态系统的概念;通过资料分析、合作学习和概念图,形成生态系统组成的有关概念;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引出食物链和食物网及相关知识;通过进一步探究,得出“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的结论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播放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系统
2、实例的课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形成保护生态系统的意识。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能 够使学生获得重要的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环保意识。关 键 词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 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 概念图 1 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分析 1.1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 中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之后进行的;是认识人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关系、建立生态学基本观点2的前提;也是学习后面单元内容的知识基础 1。本节教材主
3、要介绍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生 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形成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等内容。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认识生物和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 护环境的意识,并且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由于本节教材叙述性内容较多,知 识性比较强,属于 “概念学习”的课型,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比如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活动、探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和归纳式学 习等,注重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自主学习
4、的能力,从而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1.2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有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生物特征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做了铺垫。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教 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一个具体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课中的一些知识点,如: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等难以理解掌握,需要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新课标倡导“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所以在教学中应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注重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实例,充分 调动3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
5、,促进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养成,并且在和谐的氛围中探究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3)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4)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2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与思考 ”并进 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交流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 资 料分析” ,培养学生的处理信息和分析归纳能力 (3)通过“进一步探究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
6、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3)明确人作为消费者,也是生态系统的一员, 应该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学原理 (4)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3.1 教学重点 (1)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4(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3)理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4)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 3.2 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2)正确书写并分析食物链 (3)理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4)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课时分配:2 课时 5 课前准备 5.1 教师的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生态系统的图片或
7、资料、生态系统的视频资料;制作好本课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准备组织和引导活动;将学生分组(每四人一组),并且安排学生活动。5.2 学生的学习准备: 搜集生态系统组成和环境受到破坏的图文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对一个地域(池塘或农田)内的生物、各生物间的关系及影响这些生物生存的因素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整理后供上课讨论时用;记录一天中所吃的食物种类。 6 教学理念 本节课本着体现新课标“ 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和课程改革提出的“自主、探究、合作” 的学习理念,力求充分发挥学生5的学习自主性,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生态学原理和环保教育 2。课堂教学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
8、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要倡导“ 因材施教”的理念。7 教学策略 以往教师通常采用直接讲述法来完成教学活动,这样不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所以本节课主要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引 导法为主, 辅以讲授法、提问法和讨论法,并且应用概念图策略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多媒体,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变得形象、生动, 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分析讨论和表达交流得出结论,并且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8 教学实施过程 8
9、.1 课程导入 教师开场利用多媒体播放优美的音乐和各色各样的生态系统画面,并提出下面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那么,同学们能根据自己的理解, 说说生物与环境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吗?(2)各个生态系统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3)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列举实例。6这样导入,既复习了前一节课学习的知识,又体现了两节课内容间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也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 8.2 生态系统的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之前提出的三个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总
10、结生态系统的概念;教师认真的倾听学生的回答并给予适当点评;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列举实例:一片 树林,一 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等,都可以看做一个个生态系统。 上述设计旨在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得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养成和学生小组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并且加深对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 环节过渡:(教师提问)那么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生态系统是由哪些成员组成的呢? 8.3 生态系统的组成 学生讨论后,可能会回答“生态系统是由动物、植物和周围的环境构成”,教师应补充“生态 系统还包括肉眼看不到的 细菌及真菌” ,并引
11、导学生观察两幅图片(书中 23 页),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分 组讨论以下问题:(1)树、昆虫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2)右图中腐烂的树桩最终会消失吗?(3)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真菌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 学生观察、讨论和分析后,可以总结出: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 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这些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 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因此,7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叫做消费者;细菌和真菌将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物质,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因而称为分解者。教师分别让同学们进行角色扮演(生产者、消 费者和分解者),
12、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三者的作用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之后教师提问:“有了生 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生物,是不是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 态系统?是不是还缺少什么部分?”,提问后用多媒体播放生 态系统的图片,以利于学生思考,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出:生态系统的组成还包括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等。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未完成的概念图(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 让学生完成。并要求学生完成书中 27 页的练习 1(3 分钟内)。 上述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获得知识的能力,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概念图的应用加深对生态系统组成的理解;及时做练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8.4 食物链和食物
13、网 教师讲述:在生态系统的组成中,我们学习了动物和植物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那么,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植物与动物间的关系。教师播放有关动物和植物之间关系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动物和植物之 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并让学生小组合作尝试着完成课本 25 页的“观察与思考” ,然后用课件展示正确的连接图,引出食物链的概念: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了食物链;并且列举生活中的实例。之后让学生讨论 以下两个探究问题:(1)连接的食物链有多少条? 它们是互不相关的吗?(2)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那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8生怎样的变化?学生数食物链,小组讨论蛇的数量减少对其他生物数量的影响。学
14、生探究讨论,可以总结出:各食物链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并且食物 链中某一生物数量的变化会引起其他生物的数量发生相应的变化。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引出食物网的概念: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条食物链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教师补充数食物链条数的方法:从绿色植物数起,按箭头指向依次下去,直到最高的生物级别,而不能中途停止。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我们自己在食物网中处于什么位置?根据课前准备中记录的一天所吃的食物种类,写出每一种食物的组成成分分别来自哪一种动物或植物,对于动物,请接着列出它们的食物。在另一张纸上写出这些生物的名称,想一想这些生物还能吃哪些生物,或被哪些生物所吃,把那些生物的名称也写上,并
15、用箭头连成一个食物网。探究结果:可以看出我们人类自己在食物网中处于最高位置。 上述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学生小组间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通过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的养成和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 8.5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同学们想一想,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它是否稳定呢?并探究以下两个问题:(1)在草原上,当雨量充沛、气候适宜 时,草木生长得十分繁茂,由于有了充足的食物,兔的数量急剧增加。兔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制地增加呢?(2)在草场上适度放牧,草场会由于牧草的不断生长而基本维持原状,但如果放养的牲畜太多了,草
16、场会发生哪些变化呢?学生探究、 讨论后回答。9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探究问题的结果补充完整:(1)兔的数量不会无限制的增加,因为当兔的数量增加时,食物就会缺乏,天敌也会增加,兔的数量就会减少,又引起草木的繁茂,以此循环下去。( 2)如果草场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再也长不出草来,最后造成土地沙化。在学生理解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的变化,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是保持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 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上述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动脑思考、分析实例的能力
17、,加深学生对“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并且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这一结论的理解。 8.6 形成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各组收集的有关生态系统被破坏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 ”(书中 26 页),并 讨论以下问题:(1)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 样的后果?(2)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 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1)有毒物质会在人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最终危害人类的安全。(2)因为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性,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并随着营养级
18、的升高而不断积累 4。教师播放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实例的课件,并列举一些实例,比如:生活在南极洲的企鹅体内发现 DDT、日本的水俣事件。学生观看课件,小组讨论、交流,并列举身边类似的实例。教师总结:人 类活动会通过食物链影响生态系统,而人类位于食物10网的最高位置,这样有毒物质最终会积累在人体中,从而危害到人类自身。所以,同学们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保护生态系统、保护自然环境,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环保倡议:将垃圾扔进垃圾桶、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将旧电池放入回收箱里、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等。 上述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对资料的分析整理能力,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使学生形成环保意识,并为环境保护献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8.7 课堂巩固小结 教师提示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已经学完了,先让学生根据课本和笔记,回顾所学的内容,学生进行自我小结 ,并 让学生浅谈通过此课 的学习,自己的收 获、体会。学生自由发言,进行归纳总结 。教 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 评和适当的补充。 此小结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归纳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9 板书设计 第四节 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定义: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 消费者(动物) 分解者(细菌、真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