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垂直颅面结构安氏Ⅱ1类错嚼肌肌电活动变化.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2011475 上传时间:2019-03-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同垂直颅面结构安氏Ⅱ1类错嚼肌肌电活动变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不同垂直颅面结构安氏Ⅱ1类错嚼肌肌电活动变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不同垂直颅面结构安氏Ⅱ1类错嚼肌肌电活动变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不同垂直颅面结构安氏Ⅱ1类错嚼肌肌电活动变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不同垂直颅面结构安氏Ⅱ1类错嚼肌肌电活动变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不同垂直颅面结构安氏1 类错嚼肌肌电活动变化作者:李海涛 崔传江 卢恕来 何开云 【摘要】 目的 探讨安氏1 类错畸形垂直颅面结构变化与嚼肌肌电活动的关系。方法 选取 31 例安氏1 类错女大学生(高角 8 例、均角 13例、低角 10 例)和 5 例正常均角型女大学生。用 Keypoint 四道数字化肌电图仪同步记录姿势位、最大紧咬位、最大前伸位时嚼肌的肌电活动,比较嚼肌肌电活动差异。结果 姿势位时,嚼肌肌电活动均无明显差别;最大紧咬位时安氏1 类错均角组肌电活动低于正常(t=2.38,P0.05),最大前伸位时安氏1 类错均角组的嚼肌的肌电活动显著高于正常(t=2.51,P0.05);最大

2、紧咬位时安氏1 类错高角组嚼肌的肌电幅值低于均角组和低角组(F=7.19,q=5.35、3.47,P0.05);最大前伸位时安氏1 类错高角组嚼肌肌电活动较低角组弱(F=9.83,q=4.78,P0.05)。结论 不同垂直颅面结构安氏1 类错的嚼肌肌电活动有所不同;嚼肌的肌电活动与颅面结构有关。 【关键词】 错,安氏类;咀嚼肌;肌电描记术;颅面结构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vertical craniofacial morphology and EMG activities of mastic

3、atory muscles in Class 1 malocclusions. Methods Thirtyone femal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ith Class 1 malocclusions (eight cases with highangle, 13 with normalangle, 10 with lowangle) and five with normal occlusion and normalangle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A computerintegrated Keypoint diagnostic

4、system was used to synchronously record EMG activity of the masticatory muscle under relaxing, under maximal clenching and maximal protruding condition. Differences of EMG activity were recorded.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esting EMG activity. Compared with the masticatory muscl

5、e EMG activity in normal occlusion (normalangle), the masticatory muscle EMG activity in Class 1 malocclusions (normalangle) individual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normal occlusion (normalangle) during maximal clenching condition (t=2.38,P0.05), bu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n

6、ormal occlusion (normalangle) during maximal protruding condition (t=2.51,P0.05). In the intergroup comparison, the masticatory muscle EMG activity in Class 1 malocclusions with highangl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normalangle and lowangle during maximal clenching condition (F=7.19;q=5.35,

7、3.47;P0.05) and lower than that of lowangle during maximal protruding condition (F=9.83,q=4.78,P0.05). Conclusion EMG activity of the masticatory muscles is different based on the Class 1 malocclusions with different vertical craniofacial morphology. EMG activity of the masticatory muscle is associa

8、ted with the and craniofacial morphology. KEY WORDS malocclusion, angle class ; masticatory muscles; electromyography; craniofacial morphology 功能基质理论认为,面部生长发育是对功能需要的反应,并受软组织系统的调节,骨骼的形状及结构与其附着的肌肉活动密切相关1。错畸形常常伴随着骨骼矢状向和垂直向的不调,在相关影响机制中,肌肉形态功能的异常是重要机制之一,治疗后的稳定也与肌动力平衡的最终改建密切相关。本研究拟通过对不同垂直颅面结构安氏1 类错病人的嚼肌肌电

9、活动进行研究,探讨颅面结构异常对嚼肌各种功能活动的影响,为错畸形的病因研究和矫治方法提供理论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青岛大学安氏1 类错女大学生 31 例(高角 8 例、均角 13 例、低角10 例) ,年龄 1820 岁。纳入标准:恒牙期, 无缺失牙(除第三磨牙) ,两侧磨牙关系远中,骨性类错;面颌协调无明显畸形,左右两侧对称;无早接触及干扰,各种功能运动正常,无 TMJ 症状;未接受过正畸治疗。不同垂直骨面型诊断标准见文献2。青岛大学正常均角女大学生 5 例,年龄 1820 岁;磨牙关系基本中性,无骨性错;其余错组。 1.2 实验仪器 丹麦 Dantec

10、 公司生产的 Keypoint 四通道肌电诱发电位仪和 Dantec 13 L20 表面电极。 1.3 实验方法 1.3.1 表面电极放置 将电极置于外眦与下颌角连线上,牙尖交错位紧咬时嚼肌收缩最明显处;表面电极与嚼肌肌纤维方向平行。受试者手腕接地线,以防交流电波从人体传入仪器造成干扰,接地电线与手腕皮肤接触处以盐水湿润,保证导电性良好。 1.3.2 肌电记录 以体积分数 0.75 的乙醇溶液擦拭受测部位皮肤和表面电极,将其固定于双侧嚼肌表面,嘱受试者端坐,放松,两眼平视,安静休息 5 min后,测试研究对象姿势位、最大紧咬位、最大前伸位时双侧嚼肌肌电电位。受试者行上下颌功能运动,当与 Key

11、point 四道数字化肌电仪相连的计算机上出现稳定波幅肌电图时,记录并储存肌电活动变化,计算机自行给出采样期内连续肌电峰值平均值。所有肌电测试均由同一人在屏蔽室内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 PPMS 1.53统计分析软件对肌电图仪器测得的结果进行分析。 正常组(均角)与安氏1 类错组(均角)嚼肌肌电活动的比较采用 t 检验;安氏1 类错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组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 2 结果 2.1 正常与安氏1 错均角组嚼肌的肌电检测 姿势位时安氏1 类错均角(B 组)与正常均角(A 组)嚼肌均有轻微的肌电活动,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t=1.11,P0.05) ;在最

12、大紧咬位时, B 组肌电活动却明显低于 A 组(t=2.38,P0.05);最大前伸位时,B 组嚼肌的肌电活动显著高于 A 组(t=2.51,P0.05)。见表1。表 1 正常与安氏1 类错嚼肌肌电幅值的比较(略) 2.2 不同垂直骨面型安氏1 类嚼肌的肌电分析 姿势位时, 3 组嚼肌均有微弱的肌电活动,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最大紧咬位时安氏1 类错高角组嚼肌的肌电幅值低于均角组和低角组,差异有显著性(F=7.19,q=5.35、3.47,P0.05);最大前伸位时安氏1 类错高角组嚼肌肌电活动较低角组弱,差异有显著性(F=9.83,q=4.78,P0.05)。见表 2。表 2 安氏1 类错

13、3 组间嚼肌肌电幅值的比较(略) 3 讨论 肌电图是肌肉功能兴奋时的生物电活动,可反映肌肉功能强弱,是定量监测肌肉活动的客观指标。长期以来,国内外有关学者应用肌电仪对嚼肌的功能活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希望能够了解错与肌肉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影响肌电值的因素较多(如年龄、性别、咬合接触面积、面型等)4,许多实验在样本选取时未对以上因素加以控制,对嚼肌的肌电研究结果相差较大。因而,对比不同骨骼形态的咀嚼肌肌电活动,有必要根据垂直向和矢状向特征进行分类,对一些影响因素加以控制,进行进一步研究。 3.1 正常与安氏1 类错嚼肌肌电活动比较 本研究结果表明,安氏1 类错与正常在姿势位时嚼肌均有轻微的肌

14、电活动。姿势位时,下颌骨由于重力作用产生有向下后旋转的倾向,因而嚼肌通过轻微的收缩来对抗这种运动,从而维持了下颌骨位置的稳定。 本研究在最大紧咬位时,安氏1 类错的嚼肌肌电活动明显低于正常,考虑其原因为安氏1 类错除颌骨异常外,磨牙呈远中关系,咬合接触的牙齿数减少,咀嚼肌力下降,嚼肌活动降低。而因为研究方法的不同,陈雨雪等5发现最大紧咬位时安氏骨性1 类和骨性类错女性受试者戴用咬合板时,浅层嚼肌肌电值差异无显著性,认为尚不能通过测试咀嚼肌的肌电值来鉴别错类型。 本研究显示,最大前伸运动时,安氏1 类错嚼肌的肌电活动显著高于正常。安氏1 类研究对象的下颌位置偏后,以及个别牙齿错位的影响,前伸时,

15、嚼肌需加大收缩程度,才能实现与正常同等程度的前伸运动。HARPER 等6的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他发现下颌后缩的成人在术前前伸运动中,嚼肌的肌电活动较正常组更为活跃。 3.2 不同垂直骨面型安氏1 类错的嚼肌肌电活动的比较 本研究中不同垂直骨面型安氏1 类错的嚼肌肌电活动显示,姿势位时,均有轻微的肌电活动。虽然高角组肌电活动低于均角组和低角组,但差异无显著性。 本研究中嚼肌最大紧咬位时,安氏1 类错高角组嚼肌的肌电活动低于低角组和均角组。肌肉的横截面积代表其收缩能力,根据肌肉截面面积可以推算肌肉收缩力的大小7,肌电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肌肉的实际收缩力水平8。通过超声、CT、MRI 检查研究嚼肌

16、的解剖形态,发现嚼肌的肌肉厚度、横截面积、体积都与垂直骨面型相关9,低角者嚼肌较厚,面积较大,说明低角者浅层嚼肌的功能活动及肌肉收缩力均较强。肌肉所产生的咬合力的力矩与咀嚼提下颌肌产生的力矩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低角型病人嚼肌的力臂较长、磨牙的力臂较短,肌肉收缩力较强,这一力学特点进一步使低角型病人在肌肉收缩时产生更大的咬合力。SERRAO 等10研究年轻人的肌电活动显示,最大紧咬时嚼肌的肌电活动与垂直骨面型明显相关,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 研究显示,安氏1 类错高角组上颌复合体前面发育过度,而上颌复合体后面、颅底 下颌支发育不足,因此,导致下颌体出现后下旋转的趋势。低角组则表现为上颌复合体前部垂

17、直向相对后部发育过度,颅底 下颌复合体有足够的垂直生长,使腭平面和下颌平面有向上旋转的趋势。本实验前伸运动时安氏1 类错高角组嚼肌肌电活动较低角组弱,说明虽然安氏1 类错高角组较低角组下颌位置偏后,前伸时,嚼肌需加大收缩程度,才能实现同等程度的前伸运动,但另一方面嚼肌的肌肉形态与垂直骨面型呈负相关9,高角型者嚼肌较薄,面积较小,浅层嚼肌的功能活动及肌肉收缩力均明显减弱,这进一步说明垂直骨面型对嚼肌的形态功能影响明显。 由此可见,下颌运动时,不同骨面型嚼肌的肌电活动有所不同,而各种肌电活动改变可能与某一特定的错畸形有关。在正畸治疗后,咀嚼肌活动的恢复对于诊疗效果的稳定十分重要,错畸形正畸治疗后肌

18、电活动仍异常的病人,肌肉没有因牙位改变而作适应性改建,应警惕这些病人正畸治疗后的复发。针对嚼肌肌肉功能的特点,为最终达到正畸治疗的目的,提示在进行牙齿正畸治疗的同时,应该加强咀嚼肌的功能训练,使之趋于正常,进而达到形态与功能的和谐,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完成正畸治疗,另一方面还有利正畸后疗效的稳定。 【参考文献】 1MOSS M L, SALENTIJIN L. The primary role of functional matrices in facial growthJ. Am J Orthod, 1969,55(6):566577. 2黄吉娜,景荣荣,徐学军,等. 安氏类分类高角和低角错病人

19、的 X 线头影测量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1,30(2):6569. 3周晓彬,纪新强,徐莉. 医用统计学软件 PPMS 1.5 的组成和应用特点J. 齐鲁医学杂志, 2009,24(1):2932. 4FOGLE L L, GLAROS A G. Contributions of facial morphology, age, and gender to EMG activity under biting and resting conditions: a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J. J Dent Res,1995,74(8):14961

20、500. 5陈雨雪,杜熹,陈扬熙. 安氏骨性类和类 1 分类女性青少年最大紧咬位咀嚼肌肌电值比较J.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37(1):159160. 6HARPER R P, DEBRUIN H, BURCEA I. Muscle activity during mandibular movements in normal and mandibular retrognathic subjectsJ. J Oral Maxillofac Surg, 1997,55(2):225233. 7傅民魁. 口腔正畸学M. 4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23. 8TUXEN A

21、, BAKKE M, PINHOLT E M. Comparative data from young men and women on masticatory muscle fibres, function and facial morphologyJ. Arch Oral Biol, 1999,44(6):509518. 9FARELLA M, BAKKE M, MICHELOTTI A. Masticatory thickness, endurance and exerciseinduced pain in subjects with different vertical craniofacial morphologyJ. Eur J Oral Sci, 2003,111(3):183188. 10SERRAO G, SFORZA C, DELLAVIA C, et al. Relation between vertical facial morphology and jaw muscle activity in healthy young menJ. Prog Orthod, 2003,4:4551. 11叶庆,赵志河,赵美英. 安氏1 类错不同骨面型的牙颌垂直向形态特征分析J. 上海口腔医学, 2006,15(4):37037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