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教育角度审视高等学校开展通识教育改革的初步探索.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2012533 上传时间:2019-03-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生态教育角度审视高等学校开展通识教育改革的初步探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从生态教育角度审视高等学校开展通识教育改革的初步探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从生态教育角度审视高等学校开展通识教育改革的初步探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从生态教育角度审视高等学校开展通识教育改革的初步探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从生态教育角度审视高等学校开展通识教育改革的初步探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从生态教育角度审视高等学校开展通识教育改革的初步探索摘要:从教育的角度看, 高等教育不能仅仅具有知识传播的功能,我们应该深刻审视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取向,不断创新高等教育理论,积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努力推进通识教育改革,为遏制和不断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克服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矛盾、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生态教育 通识教育 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明确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民族振

2、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 “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要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我们深知人类文明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那么未来,为了更好地可持续发展,人类必将进入生态文明时代。因为生态文明代表了美好的人类和谐理想,坚持人自然社会整体发展、和谐融通的伦理价值理念,包括物质生态文明、精神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明的全面的文化和谐建构。 教育只是实现生态

3、文明进程各个环节中的一个方面,从教育的角度看, 高等教育不能仅仅具有知识传播的功能,我们还必须深刻反思我国教育目前尚存在的日渐突出的问题,特别是更应该深刻审视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取向,为实现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不断创新高等教育理论,积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努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为遏制和不断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克服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矛盾、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有的学者正在试图建构生态教育学的理论,尽管它还很不成熟,但我们应该看到它正是积极探索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与变革教育的一种思想观照与实践指导。我们在目前

4、各高校普遍实施的通识教育改革中发现生态教育的理念已经初露端倪,那么,如何从生态教育的角度出发,去审视高等学校开展通识教育改革呢?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与研究。 二、概念的辨析 何谓生态教育(Ecological Education)?“它是指人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而将生态学思想、理念、原理、原则与方法融入现代全民性教育的生态学过程。 ”生态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以涵盖各个教育层面,生态教育的内容不仅仅包括生态理论、生态知识,更应该包括生态文化、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美学、生态文明等。通过生态教育,我们将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新的生态自然观、生态世界观、生态伦理观、生态

5、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实现人类、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 所谓通识教育,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 、 “一般教育” 、 “通才教育”等等。自 16 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可是至今对通识教育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它起源于 19 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感到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

6、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 自从 20 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而生态概念在今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热门词汇,生态学也成为当代众多学科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思想基础。在当代人类工业文明转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更应该用生态教育学的视角去审视当今的高等教育,开展通识教育,不能仅仅培养所谓的“人才” ,而忽略了对于人格的塑造;不能培养人性严重缺失,而应塑造“思想行为阳光”的“人” ;不能培养漠视生命本真,只空谈理想主义的“人” ,不能培养知识能力高超,而道德却严重沦丧的“人”总而言之,就是要培养完全、完整、完善的人。因此,本人从生态

7、的角度切人,希望在生态教育的视域下,审视开展通识教育改革的重大意义,并进而形成具有生态意识的通识教育实施方案。 三、研究现状 1999 年扩招以后,高等教育在规模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教育质量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要求“切实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以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作为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教育部、财政部启动的一系列质量工程的建设内容,体现了当前政府围绕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重点。 国外通识教育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自由教育思

8、想,他认为自由教育既不立足于实用,也不立足于需求,而是为了心灵的自由,通过发展理性、提升智慧及道德水平,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在我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 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 ;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淮南子中说“通智得而不劳” 。 论衡中说:“博览古今为通人。 ”,而在现代,提倡通识教育最早的是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明确提出了培养“通识”人才的目标。 “人类的知识,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知识与知识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只有对知识的完整把握,人类才能正确地理解和认识世界。知识的细密分类只是西方社会近代以来的事,这一

9、方面使知识的学习更加专门化、更加深入,另一方面则使知识与知识之间变得越来越孤立而缺少 联系。 ”(4)通识教育就是要解决知识被切割、被孤立、被完全专门化的问题。有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阐述过通识教育,但从生态教育的角度审视通识教育的研究尚属稀缺,本文就是用生态教育的角度来解析当今高等教育通识改革发展的现状,并提出符合客观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通识教育的反思:以“中文”为中心还是以“生态”为中心 (选自清华哲学年鉴(2002) )一文中指出,通识教育应以“生态意识”为中心,其中“生态意识”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宇宙意识,多样性的价值意识,主客互渗的思维意识。由于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

10、既考虑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对自然及其规律表示充分的尊重,因此“生态价值主体”是整个自然生态和人。当代通识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帮助受教育者全力确立这种“生态价值主体”意识和“生态思维方式” 。以“生态”为中心的通识教育,其最终目标和理想,是通过这种教育塑造一种“新人类” ,为人类的未来提供和创造一种新的文明典范和新的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总而言之,一种既考虑到当代人的生存和利益,同时又充分考虑和顾及到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的生活方式,应当是通过“通识教育”所提供给人们的。和谐社会的通识教育有它特定的内涵,和谐社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人才培养能够生态化发展

11、,使之成为和谐社会公民。 四、理性初探 1.将教育与生态联系起来,重新建构通识教育的理念 生态教育是教育学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的结果,作为跨越教育学和生态学两个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生态教育主要借鉴这两个学科的研究方法,把教育放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中,研究这三种生态环境和人的生理、心理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与教育的相互关系。 通识作为宇宙人生的“澄明之境” ,其实就是人类的自由与解放之境。这是人类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正因如此,高等教育不能仅仅到了专业教育这里就停滞不前了,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求它与外在的环境一起律动,通识教育正是以一种不受束缚的奔

12、放之姿跃然而出,必然与外在的环境紧密联系,进而成为全国高等教育的新模式。用生态意识来审视高等教育,恰恰能寻找出最优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识教育。那么如何搭建通识教育的平台,就应该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工作。 2.引导社会发展,重建价值理念 社会发展必然要追求经济利益,但当今时代又必须批判片面实利主义人生观,在社会生存层面倡导新物质观,从而实现价值理念的转向。如果一切朝钱看,我们的未来将会怎样?实利主义对于人的基本假设或信条就是,人是经济的动物,以此来看待人类时,无限度地改善人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欲望就被看成是人的内在本质性。高等教育正是在这一进程中扮演不可或缺极其重要的角色,我们要解决的重点就是要培养及

13、融入社会现实,又能用思辨的眼光审视现实并用巨大的勇气改变社会的综合性高素质的人。任何时代、社会的发展最重要的最终动力就是生产力,而人毋庸置疑是第一生产力。但人与自然相比,又是非常渺小的,我们虽然不能妄自菲薄,但也不能过度夸大人类自身,最终忘却了“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忘却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忘却了人类自身的生态之美社会转型期,人们面临价值理念和价值信仰的全面丧失,做事完全以利害得失为原则。为何国家要大力宣传“八荣八耻”这一社会主义荣辱观,也充分说明社会需要重新建构价值理念。胡锦涛主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

14、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培养,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正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因此,高等教育通识教育的改革应该结合生态教育、结合伦理教育、结合道德教育,使道德之花在高校内开放,进而影响整个社会,并塑造符合人类发展、符合社会进步的价值理念。 3. 通识教育课程与生态融合,课程设置的初步设想 什么样的课程能称之为通识课程,什么样的通识课程集合能搭建成通识教育的平台呢? 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每个个体是社会中的一员,离开了社会个体就无法生存,同时,更要清醒地意识到“如果人要获得全面发展,就必须谦恭地、平等地看待地球上所有的物种与人类一样都有发展

15、的要求和权利,并且把它们的发展看作自己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这样,人的全面发展才是可能的。 ”因此,人的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培养全才通识的人,这样的教育方有意义与价值。 通识教育在建构的过程中也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从有通识教育一词开始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基本上分为几大类: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并囊括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治、经济、法学、管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环境、逻辑、计算机等各个方面。是否要求各高等学府在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时充分考量如何提高学生的社会道德意识,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我认为这是一切的根本,如果道德建设缺失,那么,即使学生长成

16、参天大树,也是一块废材,无益于社会与人民。但是这种教育又不能流于形式,比如应设置“社会学” 、 “伦理学” 、 “ 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 、 “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 “传统美德教育”等课程。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可持续发展是未来中国乃至世界共同的课题,我们不能再对自然予取予求了,大家应该看到自然正以一种无声的方式控诉着人类无情的肆虐,各类灾难却携雷霆之势接踵而至、扑面而来:环境污染严重、温室效应愈演愈烈、土壤沙化、荒漠化、水资源极度匮乏,不可再生资源迅速枯竭,尤其近年来,地震四处发生,海啸汹涌来袭,战争此起彼伏,冰川日益融化特别是今年日本福岛地震导致的核威胁更为人类的未来敲响了警钟。因此,通识课中我们又怎能不开设一些诸如“生态学” 、 “人类与生态” 、 “生态伦理” 、 “生态美学” 、“生态道德” 、 “生态经济” 、 “生态物理化学” 、 “生态环境” 、 “生态文艺” 生态一词已经越来越热,并逐渐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通识教育改革也在全国高校中遍地开花,相信,二者的结合将更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本文乃是一次初探,还有许多未竟之言,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能有更多学者探讨这一问题,加深对其研究与梳理,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地良性循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