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常识第一轮复习教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2014158 上传时间:2019-03-28 格式:DOC 页数:70 大小: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常识第一轮复习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哲学常识第一轮复习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哲学常识第一轮复习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哲学常识第一轮复习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哲学常识第一轮复习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哲学常识第一轮复习教案复习要求:(1)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识记、理解每一个高考知识点;(2)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3)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当前重大热点问题。复习重点: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复习方法:自学、讨论法。复习时间:2004 年 7 月 15 日-2004 年 9 月 15 日,共 53 课时。课时安排:(一)哲学常识上册第 1 课时 哲学概述 第 2 课时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第 3 课时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第 4 课时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第 5 课时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 6 课时 唯物主义的根本思想第 7 课时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第 8 课时 因果

2、联系和整体联系第 9 课时 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第 10 课时 发展观点和创新精神第 11 课时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第 12 课时 矛盾的普遍性第 13 课时 矛盾的特殊性 第 14 课时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第 15 课时 矛盾的不平衡性 第 16 课时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第 17 课时 内外因辩证关系 第 18 课时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第 19 课时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第 20 课时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另安排 6 课时为测验和练习时间。2 课时考试。(二)哲学常识下册第 1 课时 现象与本质 第 2 课时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第 3 课时 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第 4 课

3、时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第 5 课时 科学的思维方法 第 6 课时 实践的特征、作用第 7 课时 实践与认识 第 8 课时 积极投身于群众的实践之中 第 9 课时 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 第 10 课时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第 11 课时 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第 12 课时 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第 13 课时 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集体主义 第 14 课时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 15 课时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第 16 课时 人生价值的实现 第 17 课时 理想与现实另安排 6 课时为测验和练习时间。2 课时考试。2(一)哲学常识上册第 1 课时 哲学概述教学目的: 识记:哲学含义;

4、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概括等抽象思维能力。重点、难点:哲学的含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教学过程:一、哲学的基本涵义1、 哲学是智慧之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其它科学的关系是抽象与具体、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如物质、规律等。2、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本质、状态等问题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它一般不涉及具体的领域或学科。如运动就是指万事万物的运动,而不是讲分子或特定物质的运

5、动。当用某种理论形式将世界观表现出来时,便形成了哲学。可见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了的世界观。零散、自发、缺乏理论论证的世界观,不是哲学。因此哲学上所讲的世界观都是可以进行论证的。3、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当世界观运用于实际之中去指导观察、分析、处理、解决问题时,它就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所谓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因此运用哲学观点解决实际问题时便出现了“世界观- 方法论-实际问题“的基本模式。其中方法论作为 “中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如: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学科应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二、哲学的产生 哲学的产生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6、。1 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类要生存发展,就要进行生产活动,这就是说改造世界的活动。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开始了认识世界的过程。2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过程中,形成了具体的科学人们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了解了很多自然现象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伟大的认识工具。其科学性源于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是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能3量不灭和守恒定律。其科学性还源于实践性,一方面我们要运用它来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另一方面它又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

7、不断地丰富和发展。2、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的基本内容。主线: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唯物论:解决一个问题-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物质是可知的,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强调了客观。落脚点是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辩证法: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世界的状况怎么样、发展规律如何。强调了事物是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落脚点是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 联系、发展、矛盾三大观点。认识论: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人自身的属性、能力和需求,即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如何认识客观、改造客观的。强调了主观能动性。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受人生观、价值观的制约,只有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

8、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 就是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哲学常识学习的最终归宿和目的是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改造主客观世界。4第 2 课时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教学目的: 识记物质概念;理解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重点、难点: 自然界的客观性,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物质概念,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情境一: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缀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而缀广。“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情境二: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

9、下才能进行。科学家采用体细胞核移植这种无性繁殖技术-克隆技术,培育出了克隆羊。但是科学家离开了体细胞核克隆羊无论如何也是培育不出来的。上述情境共同揭示了什么哲学道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二、情境展开,分析主题分析情境一(荀子语):第一句说明自然界是客观的。理论论证:三大起源(天体、生命和人)表明:1、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第二句说明社会是客观的。人类产生后,在社会实践中出现了意识,有了意识是否意味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主观的呢?分析情境二:说明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并不是由主观意识任意支配的。理论论证: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运行的规律

10、。表明:2、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结论(一):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正确理解和把握物质的哲学涵义:1、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对世界上除了意识以外的万事万物的概括和抽象,是最一般的物质概念。2、撇开各种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经过抽象我们可以知道,万事万物(除意识外)唯一的共性是“客观实在 “。3、物质“客观实在 “的特性是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现实中的许多物质之谜,不是5意识不能反映而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认识水平没有达到这一高度。即世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结论(二):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三、情境反馈,

11、巩固主题情境三:恩格斯指出:“人类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为自己服务,来支配自然,但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正确的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1)恩格斯的话主要说明了什么?(人们在改造世界时在尊重自然规律)(2)恩格斯的话给我们改造世界有何启示?(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四、情境创新,升华主题情境四: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是否是对世界客观性的否定?如果不是,它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它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唯物主义知识有何启迪

12、?(用全面的观点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高考范题:选择:1、 (95 高考)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承认( )A、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B、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C、世界是永恒变化的 D、世界是普遍联系的2、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性,从根本上说,决定这种客观性的是( )A、自然界的客观性 B、社会生产力的客观性C、社会生产关系的客观性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客观性3、哲学的物质概念是千千万万事物的总和 其外延是指除意识以外的万事万物 其内涵是指万事万物的“总和“中概括抽象出来共同的唯一特性 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A、 B、 C、 D、第 3 课时 物质与意识

13、的辩证关系教学目的:意识概念,正确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重点、难点: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能动性,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6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情境一:在印度多次发现小孩被母狼叼走并在狼群中长大的现象。这些“狼孩“ 中有些已八九岁了,但还不会说话,不能思维,其习惯与狼的基本一致。情境二:被誉为“爱因斯坦以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的英国科学家斯蒂芬霍金说,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发展,最终电脑像人的大脑一样发达,甚至能够自行设计出新的“智能“电脑。上述情境材料分别揭示了什么哲学道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二、情境展开,分析主题情境一分析:离开社会客观实际,人的意识无法产生

14、。理论论证:意识的起源、器官和本质(内容) 。结论: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从而进一步证明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那么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是否是被动、无为的呢?情境二分析: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理论论证:(1)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在,而且还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2)人的意识是有差别的。所谓“见仁见智“ 就是如此。(3)意识有正确的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错误意识是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其原因有二:客观原因;主观原因: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只要我们端正立

15、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4)在不同性质的意识指导下,产生的客观效果是不相同的(促进或阻碍作用) 。但都是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的表现。结论: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结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先有物质后的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三、情境反馈,巩固主题情境三:江泽民同志在视

16、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江总书记的话说明了什么?7(正确与错误的意识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总之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四、情境创新,升华主题情境四:由于过度垦伐,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入春以后总是要刮几场沙尘暴,而南方地区在夏秋之交人们总担心洪涝灾害。这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一大隐患。上述材料警示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什么?(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高考范题:选择:1、 (95 高考)“满招损,谦受益。 “这说明( )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B、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C、人的意识具有能动

17、性 D、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2、 (99 高考)“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这句话在哲学上启示我们( )A、思想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B、认识是由浅入深的过程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事实为依据 D、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3、 (2000 高考)下列说法具有无神论意义的是:子不语怪、力、神 天不变道亦不变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A、 B、 C、 D、第 4 课时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学目的:识记规律、主观能动性的含义,理解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培养

18、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按客观规律办事,规律 的客观性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情境一:寓言故事。狐狸总是昼伏夜出,进行捕获猎物的活动,它总盼望太阳别出来。当公鸡鸣叫时,白天就要降临,狐狸以为是公鸡把太阳叫出来的,就把公鸡咬死了。8但是尽管没有公鸡报晓,太阳还是出来了。情境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通过将大熊猫体细胞植入去核后的兔子卵细胞中,成功地培育出了大熊猫的早期胚胎。这种异种克隆的技术可以使世界级的濒危动物大熊猫走出濒危的困境。以上情境说明了什么?(规律的本质;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并利用规律)二、情境展开,分析主题分析情境一:物质运动是有规律

19、的,规律是客观的。 (一)规律的客观性1、规律的含义: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非外力强加的)本质的(非现象的)必然的(非偶然的)联系。理论论证: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运动都是有规律的。结论:2、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3、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创造规律、消灭规律,也不能改变规律。那么人们在规律面前是不是无能为力的呢?分析情境二:人们可以认识并利用规律。理论分析:客观事物是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人们可以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运动过程的确定联系。可见,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人们可以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任

20、何规律的存在和发挥作用是有条件的。人们可以通过改变或创造条件,来限制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谋福利。可见,规律不仅可以为人们所认识,而且还可以为人们所利用。结论:4、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继续分析情境二: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二)主观能动性理论分析:1、主观能动性的含义。2、主观能动性的表现: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认识和履行世界所具有的精神状态。3、主观能动性的实现条件:客观方面(1)按客观规律办事;(2)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主观因素:包括观念、能力、方法和身心健康的程度等。特别是利益出发点问题,我们

21、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使我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益于人类,有益于国家,有益于集体;起码不应当损害集体、国家、人类的利益。结论:(三)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2、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实现两者辩证统一就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三、情境反馈,巩固主题9情境三:据人民日报报道,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产物-基因芯片已在我国研制成功。这种 DNA 芯片的诞生,表明我国在这项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

22、的反作用;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四、情境创新,升华主题情境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按照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逐渐解放思想,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扩大开放,积极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建设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等各项事业为什么取得巨大成就?(解放思想,做到了主观符合客观。办事情尊重了客观规律。 )高考范题:选择:(95 高考)经过长期观测,科学家成功地预测了苏梅克-列维九号彗星与木星相撞。这一事实表明( )A、自然现象与人的活动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B、人的意识能够对客观事物产生重大影响C、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D、成功的预测取决事物本身问答:(

23、99 高考)1998 年抗洪和防洪的材料(略)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怎样才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答案:(1)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尊重客观规律。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治理江河、兴修水利就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体现;而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灾情加重,则是违背客观规律的结果。(2)按规律办事,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国家兴修水利、保护生态环境等就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10第 5 课时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教学目的:识记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含义,理解必须坚持一切

24、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是统一的,提高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通过“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想统一原理的学习,分析改革开放中的典型事例,从而培养和提高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实事求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同一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情境一:“入山问樵,入水问渔。“情境二:对于中央的方针政策,一部分同志习惯照搬照抄,一般号召,大而化之,不注意认真落实;有的同志主观随意,不切实际,不求实效,不考虑后果。情境三:毛泽东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 要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也必须认清当代中国的国情。上述情境

25、材料告诉我们应怎样去想问题办事情?(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情境展开,分析主题分析情境一:为什么入山要问樵夫,入水要问渔夫?尊重客观,这是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唯物主义思想的要求。这一思想在方法论上表现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分析:(一)一切从实际出发1、含义:即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并以之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主观符合客观。2、必要性: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3、必须从全面、发展的实际出发。客观实际是全面的(许多事实的总和) ,又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应全面把握实际,把握变化发展的实际,不停地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