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业化的基本经验论文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 90 年的艰苦奋斗终于从一个经济落后、一穷二白的农业大国步入了工业化大国的行列。总结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工业化的经验可以得出:第一,推进工业化必须的领导。第二,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工业化战略正确的选择和及时的结合。第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第四,重视科学技术创新对工业化的杠杆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论文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工业化;基本经验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自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工业化
2、、现代化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90 年的艰苦奋斗终于使中国从一个经济落后、一穷二白的农业大国步入了工业化大国的行列。 一、推进工业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其先进性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阶级性、代表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党从成立之日起,就确定自己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1935 年 12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会议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决定其同样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还表现在她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前提条件的过程中,表现
3、在她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实践中。为工业化扫清障碍,发展生产力,把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工业强国,这正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表现。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开始的,但在此后的近 100 年时间里,中国没有任何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那样认真思考过中国工业化本身的问题。 ”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初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中国共产党不仅负责工业化前提条件的创设,而且还负责工业化的组织、设计,并运用政权的力量自上而下地推动和确保工业化的顺利进行。早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就说过:“没有中国共
4、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 ”这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的总结,而且是对中国社会建设未来前景的展望,更是对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的一种责任承诺。在此后的 60 多年中,中国共产党一直恪守自己的诺言,在中国工业化运动中真正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二、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工业化战略正确的选择和及时的调整相结合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一个在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它没有现成的结论和方案,更没有什么绝对不变的僵化模式。实践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各国社会主义者特别是各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坚持从
5、本国实际出发,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紧张的国内、国际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也在有限的条件下积累中国工业化的力量。新中国的成立为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也要看到新中国开始工业化时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一个人口多、基础薄、丰富资源开发不充分、经济相当落后的大国。在我国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上党中央和毛泽东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一致认为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必须立足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中国开始工业化时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是由中国当时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条件所决定的。从建国六十年的发展历史历程上看,舍此道路没有其它
6、选择。从经济条件上看,建国之初我国经济一片凋敝。农业发展缓慢,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 90,绝大部分农民生活贫困,消费购买能力严重不足。从建国初期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全局来看,如果集中力量发展轻工业,确实有投资少、见效快、又能尽快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的优势。但是由于缺乏基础工业的支持,轻工业也很难有长足的发展。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轻工业,不仅求近利不可得,而且还会影响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从政治条件上看,重工业优先发展对保障国家政治独立和国防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是严峻的,要保卫新生的共和国、捍卫来之不易的人民政权,也必须集中力量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
7、的战略。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他把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市场经济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长期共存相结合,实现了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发展。邓小平还继承了从马克思到毛泽东的“制度分析”的传统,坚持“改革动理论” ,把不断改革现行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作为推动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今天,同样需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工业化战略正确的选择和及时的调整相结合,实现中国工业化的新发展。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准则 工业的市场化改革,涉及到运行规则转换、产
8、业结构调整、公众观念意识更新、政府管理方式转变以及工业化阶段的跃迁,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带领各族人民群众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深刻认识到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的重要意义。因为上述三个方面其中任何一方面内部出现严重不协调,或者不同方面之间出现严重不协调,都有可能导致出现经济秩序混乱、恶性通货膨胀、生产严重衰退、贪污腐败盛(下转第 59 页) (上接第 57 页)行等消极现象,诱发政治不稳定;而政治动荡又会降低政府效能,阻碍政府适时推动经济运行规则的转变,阻碍政府采取有效行动去实施新的经济运行规则去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最终延缓改革的进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在我国工业化改革进
9、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的思路,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使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经济发展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推动我国工业化改革取得更大的成功。 新世纪以来党中央适时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价值不能仅仅用生产的物质成果和物质财富来判断,而必须用是否有利于或促进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来衡量,赋予物质文明和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以更强的人的价值。纵观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可以看到工业化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而且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人类价值。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准
10、则,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之时,我国工业化的成就和价值就足以让全世界更加瞩目。 四、重视科学技术创新对工业化的杠杆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国 60 多年来我国工业化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个别地区已经率先完成工业化的进程,但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工业化总体上处于中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工业化的关键阶段,面对的是既要继续完成工业化的任务,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又要抓住机遇发展高技术产业,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并在部分领域尽快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艰巨任务和挑战。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一方面意味着党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和我国经济建设思想认识的深刻,也意味着在
11、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大环境下要早日实现我们现代化的目标也只能坚持自主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后发国家和地区的快速崛起也充分证明了自主创新是工业化的可靠和永久动力。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培育属于自己的世界品牌;通过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素质,把资源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国际贸易的竞争优势;通过自主创新,促进技术进步,变要素驱动型为创新驱动型,走出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这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唯一可行的选择。党的十七大突出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审时度势地顺应当今时代特征和着眼我国发展全局作出的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