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对我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思考市审计局 许梦玲2008 年 6 月 11 日至 8 月 11 日,本人参加了市委组织部举办的为期 2 个月的“第三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 的学习。时间虽短,收获却很大。2 个月的学习生活加强了我们中青年 40 余名学员的沟通和交流,充实了我们的政治理论知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进一步解放了我们的思想,为我们充分认识我市开展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深深触动我对我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一、培训学习的收获和感受(一)、通过培训学习,充实了我们的政治、经济等理论知识这次中青班的培训工作,市委组织部给予了高度重视
2、。不仅组织严密,而且能够紧密结合我市当前的经济建设和人才需要,选定培训课题,培训内容针对性强,为我们以后的工作实践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政治、经济、科技、管理等方面的理论指导。如:通过听讲“ 建设创新型国家” ,使我们更明确了什么是创新型国家,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白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 -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通过听讲“推进城乡 一体化加快新农村建设” ,使我们更深刻领会到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有利于破解“三农”难题,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实现城乡农民共同富裕
3、。同时也了解了我市城乡一体化的优势所在和不利因素,明确了在我市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应该去思考和需要研究的问题。通过听讲“发展循环经济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使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循环经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的障碍有哪些。联系到我市的经济发展,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型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通过近两个月 50 多个课时,接受济源市委、焦作市委、洛阳市委党校及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较
4、高层- 3 -次、高层次的讲师、教授、专家的培训指导。不仅使我在宏观经济、政治理论、科技发展、创新思维等方面的知识有了较大提高,最关键的是触动我内心深处认识层次的一次大提高,思想境界的一次大提升。特别是对于我这个一直从事审计工作,平时多专注于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培养的人来说,视本次培训像是饥饿的人拿到了面包,沙漠中跋涉的人找到了水源,有一种如饥似渴汲取水分、汲取营养的感觉。我很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培训学习,我感到愈学而知不足之多、差距之大,知不足知差距,将鞭策我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奋起直追。(二)、走出去参观考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更进一步解放了我们的思想走出课堂,参观、考察、学习是我
5、们这次中青班培训的又一个亮点。我们从北到南考察了近 30 个点。通过对我市新农村建设和大项目建设的参观学习,使我们看到了济源明天的希望,更坚定了我们干事创业的信心。通过到南方经济发达的城市、名镇参观考察,使我们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认识到了我们发展的差距,找到了我们发展的关键。广东的东莞市、中山小榄镇的发展经验对我们最大- 4 -启示:善抓机遇,解放思想,敢为人先。东莞的崛起,始自“三来一补” 生产模式。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香港地区加工业开始向外转移。当时东莞发展工业一缺资金、二缺技术、三缺人才,但毗邻香港,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又有几十万香港乡亲。于是,东莞县委决定“借船出海 ”,
6、以“三来一补”为突破口,发展外向型经济。1978 年 8 月底,东莞人以“敢吃第一只螃蟹 ”的精神,率先引 进港 资源,办起了全国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太平手袋厂。此后,东莞的会堂、饭堂,民房处处搭起了小作坊,除了吸收本地 30 万富余劳动力外,还完成了资金的原始积累。“三来一补 ”生产模式。 经过“成立三来一补企业起步阶段”到 “实施 向农村工业化进步战 略腾飞阶段” 再到“开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 的提升阶段”,从 2001 年起,进入发展园区经济的创新阶段。推动全市产业从加工制造为主向研发、制造、流通“ 三位一体” 转变 ,努力打造现代制造业名城。到 2006 年底,东莞“三来一 补” 企业达
7、8344 家,合 资 企 业 达 816 家 ,合 作 企 业 达 327 家, 外商独资企业达2047 家。2007 年实际利用外资 50.44 亿美元,出口总额602.32 亿美元,在全国中等城市中名列第四位。以 IT 产- 5 -业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民营经济在与合资企业的协作配套中逐步成长,初步形成了一个国际加工制造业基地。2007 年,东莞市实现生产总值 3151 亿元,比上年增长 18.1%;工 业总产值 6650 亿元,增长 18.4% ;全市财政总收入 539.5 亿元,增长 32.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186.5亿元,增长 44.6%;进出口总额 10
8、68.7 亿元,增长 26.9%;固定资产总投资 841.1 亿美元,增长 19.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7025 元,增长 12.2%;农民人 均 纯 收 入11514 元 ,增 长 8%;三 大 产 业 比 例 为0.4:56.8:42.8。小榄镇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是广东省中心镇,镇域总面积 75.4 平方公里,辖 15 个社区,至 2007 年底,常住人口 15 万,外来人口 16 万。依托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多年来,小榄镇的经济发展、环境建设、社区建设及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先后获得“ 全国文明村镇” 、“全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示范点”、 “全国村 镇建设示范镇”等10
9、余项全国性荣誉称号。2007 年全镇地方生产总值136.2 亿元,税收总额 24.5 亿元,年末各项存款余额 184亿元,人均 GDP8.6 万元,人均纳税超 1.5 万元。2007 年- 6 -各社区集体经济总收入达 7.7 亿元。东莞市、小榄镇成功的经验可以用 10 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用足政策,率先发展;善用优势,促进发展;善抓机遇,加速发展;筑巢引凤,借力发展;务实创新,不断发展。当前,我市正在开展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只要我们大胆解放思想,善抓机遇,用足政策,我相信,东莞、小榄的今天一定会成为我们济源的明天。二、对我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思考(一)、深化认识,解读机遇,理清思路城乡
10、一体化是一个大范畴、大概念,通俗地理解,它包含工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三产的发展、农村工作和城市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就济源而言,所谓的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协调发展,使全市 66 万人民群众无论是居住在城市,还是居住在农村,都能享受到相应的城市化生活。这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济源既然被列为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必然会得到上级政府的更多关注,以及政策上的适度倾斜,这是一种鞭策,一种压力,也是一种机遇。济源之所以被列为试点,笔者认为,重点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在体制- 7 -上,济源属于“不三不四 ”的城市,城市 规模介于三级城市和四级城市之间,既享受地级城市的高配待遇,又属于“市 辖
11、镇 ”的机制,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城乡融合更加便捷;第二,在发展上,近几年,济源的经济发展速度有目共睹,尤其是工业经济指标,连年攀升,工业的飞速发展,使济源有了更雄厚的财力,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济源市委书记段喜中在 2008 年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到,推进城乡一体化,关键是抓发展,重点是抓农村,核心是抓统筹。这几句话,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我们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也有助于让更多人澄清几个观念上的误区。首先,城乡一体化,重点在农村,但发展是基石。必须树立牢固的总量意识、超前意识,继续保持工业经济的强劲发展势头,才能有更多的财力去支持农村发展。2008年,济源拿出 3 个亿的巨额资金来
12、支持农村工作,高于许多地级市,正是因为我们的工业基础强,工业发展快,对财政的贡献大,所以,我们比其他市县更早地实现了“以工哺农”。其次,在加强农村建设的同时,城镇化建设是主旋律。- 8 -一定要抓好中心城区建设,抓好组团建设,抓好小城镇建设,这样才能吸收更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才能发挥城镇的带动、辐射作用,进而拉动农村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决非城乡一样化。如果不发挥城镇以点带面的作用,单纯去强调农村建设,把城市的种种功能机械地搬移到农村,只能是事倍功半,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再次,在建设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克服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思想,不能陷入一些增长率的误区,在纵向比较上沾沾自
13、喜。一定要横向比较,清醒地认识到,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农村还是一个薄弱环节。这几年,尽管济源的农村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农村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农民享受到的公共服务水平,都还远远地低于城市。虽然,从指标上看,这种差距在不断缩小,比如 2007 年,济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比是 2.23:1,比 2006 年的2.28:1 进了一步,2007 年,农民收入增幅 18.5%也要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但是绝对收入毕竟还有一倍多的差距。另外,镇与镇、村与村、户与户之间,不平衡也非常明显。无论是城乡差距,还是镇、村、户之间的失衡,三农积弱,是城乡一体化“ 瘸腿” 现象最根
14、本的原因。- 9 -要想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我们在城市体制和管理机制上的优势,清醒面对“ 试点” 带来的机遇和挑 战,在千 头万绪的工作中理清思路,搞好谋划,在全面推进的过程中找准方向,重点突破。(二)、发挥城镇的集聚效应与带动作用城镇化的程度,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发达程度。在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中,中心城区的建设不容忽略。必须把这个中心城区做大、做强、做美,体现“大气、秀气、灵气” 的城市特色,才能更好地拉动农 村的发展,吸收更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并且带动周边小城镇的发展,小城镇的繁荣又可以直接辐射到周边的乡村,加快城乡融合的速度。近几年,济源的城市建设,达到
15、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规模上,交通网络,四通八达,高层建筑,鳞次栉比;风景上,两河穿越,树木葱茏,游园争胜,绿地遍布;功能上,文化城、篮球城、世纪广场,堪称点睛之笔,森林半岛、世纪华城、桃源溪岸,掀起居住革命。城市的发展,对商业繁荣、招商引资、改善民生,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0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城市,还面临着许多亟待突破的瓶颈。首先,一些断头路急需贯通,比如文昌北路、北海东路、济渎西路等;其次,在五个街道办事处内,一些城中村的存在,占用了城市中紧缺的土地资源,城中村的社区化改造势在必行,第三,城市的容纳能力,主要表现在就业需求、接待能力等方面,与一个现代城市
16、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三产和服务业,也还需要开辟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笔者分析,城中村开发,应该是这几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一方面需要政府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城市经营的手段,以城养城,以城建城,把更多的城建项目纳入招商引资的范畴,减轻我们的财政负担,但最重要的一点是,需要一个观念的更新,让更多的人了解城市化是必然趋势,了解城市化给老百姓带来的好处,并且通过走出去看看的方式,学习外地市和本市典型的先进经验,创造性地盘活资源,力争人民利益和城市发展的双赢结局。这些旧城改造项目,如果能顺利推进,会给我们城市的三产和服务业项目带来新的潜力,从而最大限度地集聚人气,扩大城市容量,更好地带动小城镇和农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