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2020823 上传时间:2019-03-28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7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深圳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深圳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深圳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深圳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深圳市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十二五”规划全面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深圳质量 ”的战略举措。为提升全市环境质量,建设宜居生态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 ”规划、 广东省环 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 规划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规划纲要、深圳市人居环境工作纲要,编制本规划。一 、 人 居 环 境 形 势(一)“十一五”工作回顾。“十一五”期间,我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 指导,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揽,以治污保洁工程和污染减排为抓手,加强污染治理,严格环境监管,优化经济发展,建设生态城市,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期间,获得首届“ 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国家首批“臭氧层友好城市” 等荣誉和称号,被列为首批国家生 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示范市。1、积极促进环境与经济双向优化,绿色增长效益明显。针对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约束,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金融业、现代物流业和文化产业四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发展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循环经济体系和节能环保产业,每平方公里产出 4.77 亿元 GDP,万元 GDP 能2耗、水耗分别为 0.494 吨标煤(2010 年不变价)和 20.3 立方米,比 2005 年下降 13.39%和 40%,处于

3、全国领先水平。严格环保准入, “十一五”期间否定不符合 环保要求的项 目占到受理环保审批项目的约 7%,有效地把住污染的“入口”;淘汰制革、造纸和水泥等传统污染行业,印染行业基本退出;对龙岗河、坪山河和观澜河等重点流域实施环保限批,对电镀、线路板、养殖等重污染行业实行优化升级改造。 “十一五” 期间,主要 污染物排放总量在GDP 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实现大幅下降,2010 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较 2005 年减少 23%和 50%,超额完成国家、广东省下达的减排 20%和 32%的目标。2、稳步开展国家生态市创建,生态文明建设初见成效。出台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

4、生态市的决定、 深圳生态市建设规划和深圳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领(2008-2010),以国家生 态市创建为载体,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我市实际,制定发布“深圳市生态 街道” 、“深圳市生态工业园区”等 标准,完成 “深圳市生态文明建 设指标体系”的制定,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了经验。广泛开展生态区、生态街道、生态工业园区、绿色社区等不同层次的生态示范创建活动。盐田、福田、南山、罗湖 4 个区通过国家生态区考核验收,其中盐田区为华南地区首个“国家生 态区” ,福田、南山区 获得“国家生态区”授牌。截至 2010 年底,全市建有“深圳市生 态街道” 49 个, “深圳市生态工业园区”3 个, “

5、深圳市绿色社区”305 个。33、全面推进污染综合整治,环境质量稳中有所好转。一是以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水污染治理。截至 2010年底,全市建成并投入运行污水处理厂 18 座,处理能力 306.5 万吨/日;建成自然循环处 理设施、生物飘带 、水质净化设施等水质改善工程 9 项,处理能力 51.7 万吨/ 日;建成湿地工程、快渗系统13 处, 处理能力 21 万吨/ 日;建成污水管道 总长约 3600 公里;建成污泥处置设施 4 座,处理能力约 1590 吨/日。二是以电厂废气和机动车尾气控制为重点,全面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全市 12.5万千瓦以下小机组全部关闭;主要燃油电厂机

6、组完成“油改气” 改造;全部 6 台燃煤发电机组完成烟气脱硫装置安装;妈湾电厂1#、2#机组完成低氮燃烧器改造。2007 年 7 月起新车上牌全面执行国排放标准;2010 年 9 月起轻型汽油和重型燃气车执行国排放标准;2011 年 1 月起全面推广使用国油。三是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原则,妥善处理固体废物。全市建成并投入运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 9 座,其中卫生填埋场 2 座,垃圾焚烧发电厂 7 座;建成危险废物预处理基地和安全填埋场、医疗废物焚烧处置中心各 1 座。通过上述努力,我市总体环境质量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010 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356 天,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

7、00%,主要河流水质明显改善。4、有序启动宜居城市创建,城市宜居生态水平明显提高。制定实施深圳市宜居城市创建工作方案,全面开展宜居城市创建活动。共有 65 个社区获得“广东省宜居社区 ”称号,4 个项目获得4“广东省宜居 环境范例 奖” ,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中水雨水 综合利用项目获得“中国人居 环境范例奖” 。完成国家住宅 产业化综合试点城市任务,培育、建设梅山苑等一批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侨香村、深云村等示范项目大量运用雨水收集、中水回用、太阳能光伏发电、节能门窗等先进技术。全面推进绿道网建设,打造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惠及民生的深圳绿道网体系。截至 2010 年底,建设省立绿道总长 335 公

8、里,并实现全线贯通,完成广东省下达目标任务的 112%;高标准完成特区管理线梅林坳-长岭陂段、深圳湾滨海休闲带、华侨城自行车道等不同级别的绿道示范段建设。基本生态控制线内严格土地利用和建设项目管理,对于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防止城市建设无序蔓延、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构建“ 森林、郊野公园市政公园 社区公园” 三级公园体系,全市拥有各类公园 683 个, “公园之城 ”初具规模。积极推进生态风景林、林相改造和沿海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完成建 设生态风景林 7 万多公 顷,林相改造 922公顷。到 2010 年底,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45.0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9、 16.4 平方米。5、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人居环境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市政府机构改革设立人居环境委,对涉及人居环境的建设、住房、水务、气象等部门实行归口管理联系,在探索建立健全大部门体制和部门协调机制上先行一步。制定实施深圳市人居环境工作纲要,明确人居环境工作的理念、目标和主要任务,为统筹推进5全市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纲领性文件和行动依据。制定和修订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等 5 部环保法规规章,在若干领域、若干方面开展环境立法创新。探索制定绿色金融、绿色采购、绿色保险等系列环境经济政策,激励和约束企业加强污染治理和升级改造。创新环保监管执法手段,形成高额罚款、吊销排污许可证、公开忏悔和承

10、诺、舆论曝光、有奖举报、部门联合监管、刑事拘留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执法威慑体系。将干部考核制度改革和环境保护机制创新有机结合,创新性开展每年一度的环保实绩考核,使之成为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领导干部政绩观、推进人居环境工作的“指挥棒” 。(二)“十二五”面临的机遇。“十二五”时期是国际 国内环境与发展面临 深刻变革、环境与发展关系重塑重构的重要时期,是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并存的战略转型期。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全球性环境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博弈的新焦点。绿色经济和环境保护成为世界各国抢占未来发展战略机遇的制高点。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11、、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把建设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环境保护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中国环保新道路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纵观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深圳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处于重要的大有可为期,应顺时应势,抓住机遇,6全面开创人居环境工作的新局面。1、区域一体化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国务院颁布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广东省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订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省政府印发实施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一体化规划,珠三角区域环保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合作层次和合作机制向纵深化拓展,将有力地促进各城市之

12、间合作治污、同步治污、联防联治。深圳与周边城市加强界河及跨界河综合治理,建立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综合防控体系,优化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共同打造珠三角优质生活圈,使我市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置于区域的格局、借助区域的合力,为解决长期困扰我市的区域污染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保障。2、特区一体化注入了持续的内在动力。国务院批复同意深圳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为消除我市环境“ 二元” 现象、促进环保一体化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特区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将全面推进人居环境规划一体化、环境监督管理一体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和环境安全保障一体化。加快推进特区环保一体化进程,将有效地破解长期以来原特区内外环境保护投入不均衡

13、、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步、环保执法标准不统一、环境管理体制不协调等问题,有力地促进全市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和同质提高,不断提升全市人居环境的整体质量和水平。3、发展新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根本保障。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年后的第一个五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迈向更高的发7展层次,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转型发展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创新发展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以和谐发展建设民生幸福城市,以低碳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出创造“深圳质量” 的新理念和新标杆,实现从速度优先向质量优先转变,从注重经济增长向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发展理念、

14、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转变,为人居环境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内在保障,未来的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将更加注重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紧密结合、牢牢依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谐社会构建、民生幸福城市建设,形成高层次、多方位、立体式的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新格局。4、大部制改革奠定了健全的制度保障。国务院颁布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深圳要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市政府机构改革突破传统框架,将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资 源利用、公共服务相融合,组建具有“ 大部制” 、“大环保” 、“大服务” 特色的人居 环境委 员会,体现了科学 发展、民生和谐、生态宜居的全新发展思路,实现了由传统的环境保护向人居环境保护与建

15、设的内涵深化、外延拓展、工作边际延伸的新转型,环境保护地位得到提升,环境保护机制更为健全,参与政府决策的作用更加凸显,为我市人居环境事业的跨越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三)“十二五”面临的挑战。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深圳经济特区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但也呈现出环境容量与经济社会快8速发展不匹配、环境建设与城市快速扩张不同步、环境质量与民生幸福需求不均衡等深层次的问题。作为后三十年发展的第一个五年,深圳经济特区将在更高的发展平台和复杂的发展环境下实现转型发展、稳定增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十二五” 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面临更大的挑战。1、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的矛盾加大。环境容量成

16、为制约深圳可持续发展的刚性约束。一方面,我市面临地域狭小、资源缺乏、环 境容量小等先天不足。另一方面,我市经济总量大、增长速度快,污染物排放量大, “两高一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业占用过多的环境容量。 “十二五” 期间,我市仍将保持 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对环境容量的压力进一步加大,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更趋紧张。2、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冲突加大。建市以来,我市城镇用地总量迅速增加,农林用地总量快速减少,生态资源总量持续下降。尽管我市今后的土地开发利用将从增量开发转向存量利用为主,但过度紧张的土地资源仍难以避免带来城市建设用地与生态保护用地的此消彼长,土地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影

17、响增大,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协调推进面临挑战。3、“不欠新帐”与“多还旧帐”的压力加大。深圳持续快速发展呈现出来的环境问题具有累积性、结构性、压缩型的特征。尽管近年来全面加强了污染治理,但是环境历史“ 欠帐” 仍较多。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资源能源消耗量持续增长,形成了较9多的环境“新帐” 。要 实现“不欠新帐”、 “多还旧帐”, “十二五”环境保护与建设任务艰巨。4、污染减排和环境改善的难度加大。在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在 2010 年基础上大幅度削减。但我市主要电厂“十一五 ”已全部实施脱硫, 进一步减排空间十分有限;机动车数量快速增长,要完成氮氧化物减排目标难

18、度很大。另一方面,我市总体环境质量尚不容乐观,面对环境容量小、资源承载力低、经济社会发展快等实际情况,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大幅提升需要更大的努力。二 、 指 导 思 想 、 基 本 原 则 和 主 要 目 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有质量的 稳定增长、可持 续的全面发展 ”总体要求,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扎实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切实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削减污染总量,提升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积极推进低碳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建设,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努力将我市建设

19、成为宜居生态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二)基本原则。低碳发展,绿色增长。强化和突出绿色低碳发展的价值导向和政策导向,建立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低碳经济体10系,以较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更有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全面加强环境保护,提升环境质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环保惠民,促进和谐。坚持以人为本,将基本的环境质量、不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作为公共产品和基本公共服务。切实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逐步实现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生态优先,城市宜居。坚持生态环境的基础作用和优先地位,当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保护。将城市宜居作为新时期人居

20、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宜居宜业的优美生态环境。政府引导,合力推进。坚持政府引导,明确企业主体责任,强化部门协调配合。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和舆论监督,动员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探索环保投融资新模式,广泛吸引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参与环保设施的建设、运营。环境建设,区域联动。坚持环境保护与环境建设并重、本市污染防治与区域联防联治并举的方针,将环境建设作为提升人居环境的关键手段,大幅度削减污染总量,改善环境质量;将区域联防联治作为提升人居环境的外部保障,推进区域环保一体化进程。(三)主要目标。到 2015 年,逐步形成以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绿色产业体系,发展的资源依存度和环境压力显著降低。主要污染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