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本质及其规律.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2023092 上传时间:2019-03-29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本主义本质及其规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资本主义本质及其规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资本主义本质及其规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资本主义本质及其规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资本主义本质及其规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五讲 资本主义本质及其规律经济思想史上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政治经济学有些人认为,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本身具有普遍的、一般的科学意义,是无国界、无阶级性的。然而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在研究、解释和试图解决经济问题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站在特定的立场上,代表特定的阶级或阶层利益,接受反映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价值判断。这是由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内容直接涉及到社会各阶级的切身利益,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经济学家,对于社会经济关系必然具有不同的认识和解释。因此,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历史上不同阶级的代表人物,为了本阶级的利益先后创立了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经济理论,这样就产生了不同阶级的政治经济学。 1、

2、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经济学。它产生于 17 世纪中叶,完成于 19 世纪初叶。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 年)和大卫李嘉图(17721823 年)。斯密于 1776 年完成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其主要内容是研究促进或妨碍国民财富发展的原因,论证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制度更能促进财富的生产。它的中心思想是基于人性论和自利心的自由放任思想,也就是经济自由主义思想。斯密认为经济自由是“自然秩序”即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要求,最符合人们利已的本性,让每

3、个人都自由地追求个人利益,就能够最好地实现社会的利益。所以,他强烈反对重商主义政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主张充分实现经济自由,即实现自由经营、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这实际上反映了处在工业革命初期的产业资产阶级的要求,即清除一切束缚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残余和重商主义政策,从而完全确立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因此,国富论的出版受到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热烈欢迎和赞扬,不少议员在国会辩论时引用国富论的观点作依据,甚至连当时英国首相皮特也自称是斯密的学生。李嘉图于 1817 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贯穿着古典学派的基于利已心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李嘉图声称,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是和整个社会的利益一致的,

4、“在商业完全自由的制度下,各国都必然把它的资本和劳动用在最有利于本国的用途上。这促个体利益的追求很好地和整体的普遍幸福结合地一起”。因此,他认为只有实现经济自由的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保证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一致,并且最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他虽然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里存在着资本家和工人阶级、资本家和地主阶级之间的对立,但是他是站在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立场上,为资本家攫取利润进行辩解的。在他看来,资本家在发展生产时固然追求个人利益即追逐利润,但是获取利润是为了积累,积累资本是为了发展生产,而生产发展则会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从而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在他的心目中,资本家的个人利益同生产发展、同整个社会的利益

5、是一致的,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则是合理的、永恒的关系。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在资本主义初期即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建立起来的。当时正处在资产阶级向封建制度进行斗争的时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还没有充分的暴露,斗争还不十分尖锐。这时,资产阶级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进行了客观的分析,试图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内在本质的联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他们的理论观点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成为资产阶级向封建制度进行斗争的思想武器。但它毕竟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政治经济学,其理论体系一开始就孕育着庸俗的因素和阶级的局限性。2、西尼耳: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

6、学的代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也日益发展起来,并直接威胁到资产阶级的统治,于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便为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所代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庸俗化开始于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庸俗政治经济学最早的代表有法国的萨伊、巴斯夏,英国的西尼耳、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等。西尼耳(17901864 年)是 19 世纪中叶最露骨地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家。他反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为资本主义辩护的“节欲论”。按照他的说法,“劳动”是工人放弃自己的安乐和休息所作的牺牲,而资本则是资本家的“牺牲”。他说:“资本家在获得生产资料和流通资料时,要牺牲个人的消费

7、,更确切地说,要牺牲这种消费所给予他的享乐和满足。因此,资本是一项财富,是用于财富的生产或财富分配中从类作出努力的结果。”在西尼耳看来,既然商品的价值是由工人和资本家的共同“牺牲”所创造的,因此商品的价值也就应当在工人和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在他看来,“工资的定义是劳动的报酬”;同样地,“利润的定义是节制的报酬”。他写道:“节欲既表示放弃把资本用在非生产性消费的行为,又表示一个人宁愿把他的劳动用于生产未来成果而不用于目前成果的行为。凡是这样做的人就是资本家,而对于他的行为的报酬,就是利润。”西尼耳对资本家的“节欲”颂扬备至,似乎社会的进步就是由于资本家这种“自我节制”行为造成的,从而完全掩盖了资

8、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性质。早期的庸俗政治经济学观点在不同程度上被后来西方经济学所吸收,并加以改造形成形形色色的新的理论体系。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形成的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则是为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为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行辩护的。3、马尔萨斯:资产阶级化的土地贵族利益代表马尔萨斯(17661834)出生于英格兰的一个土地贵族家庭。他是 19 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化的土地贵族的代表。他的理论是站在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立场反对无产阶级,当土地贵族阶级同工业资产阶级利益发生分歧时,他又站在土地贵族立场反对资产阶级。马尔萨斯于 1798 年发表了人口原理一书,其主要观点是生活资料的增长永远赶不上人口的增长

9、,因而把资本主义人口的过剩、资本主义的失业归之于自然规律,当作一种永恒的现象。他的理论无非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19 世纪初,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之间曾经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工业资产阶级被不断增加资本积累的愿望所驱策,对土地贵族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工业资产阶级认为,限制从国外输入谷物的立法意味着土地贵族取得高额地租,也意味着粮食价格的上涨,从而引起工资增长,利润降低,导致资本积累减少;而土地贵族的地租收入大部分被用于消费,只有少部分节约下来转化为资本。因此,这个社会“纯收入”最好是不落入浪费的土地贵族阶级的手中,而流入“节俭的”工业资产阶级的手里。站在土地贵族阶级立场的马尔萨斯极力地为

10、地租辩解。他认为,地租是自然对人类的赐予,高额地租意味着国家富足、土地肥沃、农产品丰富,低额地租标志着相反的情况。针对当时工业资产阶级对废除谷物法的要求,马尔萨斯竭力为谷物法辩护。他认为,英国作为独立国家,应该使粮食自给自足,因此他反对废除谷物法。马克思深刻地揭露了马尔萨斯作为当时英国土地贵族阶级代表的本质,他写道:“只是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同土地所有权的利益,同贵族的利益一致时,马尔萨斯才拥护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但是,凡是土地贵族同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发生分歧并且互相敌对时,马尔萨斯就站在贵族一边,反对资产阶级。”4、蒲鲁东: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代表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产生于 19 世纪初,它是

11、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在产业革命以后,由于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急剧加速了小资产阶级两极分化的过程,出现了具有完整体系的小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瑞士的西斯蒙弟和法国的蒲鲁东等人。蒲鲁东(18091865)站在小资产阶级立场上,既反对资本主义,也反对共产主义。他认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都不符合公平的原则,前者是强者剥削弱者,后者是弱者剥削强者;前者有压迫性和把社会性,后者则反对独立性和相称性;前者通过专制主义侵犯自由意志,后者则压制智力和感情上的自发性、行动和思想的自由。他幻想把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综合起来,建立以个人所有制为基础的第三种社会形式。在那个社会里

12、,每个人制造出各自的产品,可以用来供自已消费,也可以拿到市场上交换,以另一种产品的形式补偿自己劳动产品的十足价值。蒲鲁东的目的,是要把社会一切成员都变成小资产者和小农。他厌恶工业革命,反对现代工业,希望返回到手工劳动的生产中去,他认为即使丧失999的生产力,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只要能使永恒公平实现就行了。小资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中间等级,决定了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特点:一方面它批评与小资产者利益发生冲突的资本主义现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弊病,对资本主义剥削进行了批判;另一方面它又维护私有制。他们把小生产理想化,企图按照小生产的规范来改造资本主义社会。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空想。5、马克

13、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于 19 世纪中叶。这时,资本主义已发展到机器大工业时期,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所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发展,需要有自己的经济理论作为思想武器,这就决定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产生。马克思(18181883 年)和恩格斯(18201895 年)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政治经济学,深刻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它彻底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提示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性。它是为无产阶级

14、利益服务的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盗窃者与雷锋:不同经济人理论的阐释被媒体炒得很热的香港大学张五常教授,在以私有产权理论评述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时,就经常运用“经济人”或“自私人”假设这一分析方法。张先生在卖桔者言、经济解释等书中点到不少事例:()“经济学上最重要的基本假设是:每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会在局限约束条件下争取他个人最大的利益。说得不雅一点,即每个人的行为都是一贯地,永远不变地,以自私为出发点。.在经济学的范畴内,任何行为都是这样看:捐钱、协助他人、上街行动等,都是以自私为出发点。”()“盗窃何害之有?.盗窃是自私的行为。人若不因自私而去

15、盗窃,防盗的费用当然是会减少,这对社会是有所增益的。但若不因为自私而不断地去争取利益,则自私所带给社会的贡献就减少了。此消彼长,可能得不偿失。在一般性的概念上,盗窃与生产都是在局限下为自利争取极大化。我们不能接受自私的假设,而希望没有盗窃的行为。”(3)“利己损人对社会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问题是损人所得的利益是否大过他人蒙受的损失。” (4)“并非所有的贪污都有害。.全力肃贪不利于经济发展。.不能大事批评贪污的盛行。” 有人讨论时应用上述事例和逻辑,强调雷锋是最大的自私,因为雷锋做好事时心理感到最大的愉快,满足了个人的最大心理需求;强调反法西斯而牺牲的人也是自私的,因为烈士觉得“牺牲光荣”,满

16、足了个人的心理需求;等等。如何科学地分析人类的经济行为?怎样全面地观察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活动?这是本案例的话题。不能否定盗窃者的自私行为,雷锋是最大的自私等等,这些在公众看来也是可笑的言论,其根源出自 18 世纪以来的西方主流经济理论。他们只把“自私人”作为分析人类经济行为和市场经济的始点或公理,并由此推演出整个经济学体系和经济发展趋势。这里提出四个问题,可以将上述触及人类经济行为和心理的观点,引入深层次的讨论。1、人的本性是不是天生完全自私的?与古今中外思想家争论“性本善”和“性本恶”有关,经济学家在探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动因或动力时,要对人的本性和本质是否天生自私、完全自私、永恒自私这类问题发

17、表意见。 关于人性是天生自私的命题。不要说现代生物学是否真的找到被公认的充分证据,“证明和皮肤色素一样,人性自私是遗传而不可改变的”,且与动物相同,就是观察动物界,也不是所有的动物在任何时点都表现为自私。许多动物的群体性和利他性很强。在现有的科学研究上,动物和人类的生存行为本能,还不足以证明是由其遗传基因所决定和具有天生的自私性。事实上,人类主要是在各种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了利己心和利他心的,并程度不一地具有牺牲个体利益的某种合群性。关于人性是完全自私的命题。作为脱离动物界和超越动物本能的人类,具有丰富的情感和理智,不是单纯表现为完全的自私性。如果我们摆脱“单向度”思维定式,超出私产商人的眼光去

18、考察社会,便可轻而易举地看到三种情形的利他主义:一是,愿意花费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来换取某种现实的或即刻可见的利他利益(有时泛指别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和人类利益);二是,愿意花费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来换取某种未来的他人利益;三是,愿意花费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来换取某种实际无效的他人利益,即愿为他人利益而不讲究实际效果。除了第三种属于特殊和个别的利他行为之外,前两种利他行为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以及家庭、单位、社会等各个范围都存在。只要承认有利他行为的出现,所谓人性是完全自私的论点,就被证伪了。关于人性是永恒自私的命题。人的利己与利他是一种社会行为,总是与特定的社

19、会环境相关联。譬如,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摩尔根,在精心研究古代印第安人的原始经济生活后得出:在很大程度上,生活中的共产制是印第安部落的生活条件的必然结果。在他们心里还没有产生任何可见程度的个人蓄积的欲望。众所周知,是以后几千年的各种私有财产制支配了人类社会,才使私产社会的主体渐渐驱逐了利他心态,甚至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应当认识到,社会财产关系和资源配置方式从根本上决定了占主导地位的人的社会本性和伦理道德规范,国家教育可以强化它,促使更多的人合乎不同时代和社会的人性规定。大概世界上多数伦理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不会赞同:人的社会本性和功利行为模式是永远不会变化的。2、自私人理论能否成为唯一合理的

20、分析?毋庸置疑,经济人假设对于经济学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它描述人们总是在既定的约束下选择和追求最有利于主体自身的经济方案,即寻求利益极大化。但是,在具体运用经济人假设进行科学分析时,包括张五常先生在内的一些经济学家却忽视了下列重要观点:第一,经济人假设中的人性观应建立在辩证唯物论的基点上。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主张人性既不是完全利他,也不是完全利己,利己心和利他心都是人性中自然存在的不同侧面。但他没有将这一论点推广到经济学分析中,国富论仅以利己心为出发点来研究人类经济行为。这表明其理论的不彻底性和局限性。如果把本来有缺陷的理论再推向极端,视利己心为与生俱来和一成不变的东西,进而不分环境和时点,把“自私

21、人”绝对化、永恒化和一般化,那么,就有意无意地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潭。实际上,是一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环境规定了经济活动中人的本性或本质,而不是相反。 第二,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个人行为主要是利己的,但也有利他的一面。美国近年出现的“利他主义经济学”,已经从数学模型的分析中得出:在许多情况下,具有合作倾向的人,都比其他人更可能分享合作的同胞的好处;在其实践有可能被模仿时,甚至那些自觉选择其行为的自私的理性个体,也会觉得作利他主义的事合乎他们的利益。他们的模型证明:如果某些生物种是在集团竞争中延续下来的话,舍己救人的利他主义者的遗传基因就不会消失;理智的利他主义者的利他主义小于不理智的利他主义者,

22、他们将比不理智的利他主义者和自私的个体更适于生存。由此说来,“经济人”范畴不应完全等同于利己主义的“自私人”。经济活动中的利己性和某些与个人利益相关的利他性都是“经济人”的表现。第三,把一切利他行为均视为利己主义,是不合情理的。把自私人假设直接等同于现实生活中人的所有行为,这就超出科学假设的范围,模糊了假设与事实的合理界限。既然雷锋在做好事时觉得满足了个人的最大心理需求,那雷锋的助人为乐就是最大的自私;既然董成瑞舍身炸碉堡,觉得牺牲很光荣,那这种自我满足也是在追求个人极大化。但是,在逻辑推理上,因为助人为乐有个“乐”字,就把助人行为视作自私的;因为革命者心里感到为反法西斯而牺牲是“光荣”的,就

23、把其牺牲行为视作自私的;等等,诸如此类用主观欲望的满足来界说自私行为的唯心论观点,混淆了利他与利己的客观行为界限,也混淆了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客观行为界限。我们不能不切实际地要求人们产生“助人为悲”、“牺牲可耻”一类的心理感觉以后,才算作利他行为。退一步讲,真的如此,那也说明社会还是有利他行为,而不是只存在利己行为。由此看来,“自私本身是否真理”,并非“无关重要”。在该问题上的科学认识应当是这样的,利己与利他、主观与客观,它们之间至少有四种典型组合:主观利己,客观利己;主观利己,客观利他;主观利他,客观利己;主观利他,客观利他。自然,其中舍去了利己的同时可能也利他、利他的同时可能也利己的复杂因素。

24、简言之,主观欲望的分析不能代替客观行为的判定。3、要不要配套建设市场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传统经济体制在强调集体和国家利益的同时,严重忽略个人利益和自由选择,阻碍了经济效率的提高。改革的方向,不是重蹈西方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覆辙,而是应在高度尊重个人利益和个人选择的基础上,使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有机地协调起来。事实上,只有塑造好一个市场型的公有产权制度,人类才会为个人、为集体、为国家、为全球的缘故,设法将制度费用的比重尽量减低。要圆满地实现这一点,由社会公德和公有经济基础所规定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不可少。为此,需要纠正一些与此有关的思想盲点和误区。应当领悟到:对于人的发展来说,市

25、场经济含有两重性,既容易产生独立的人格,又容易导致个性的失落和人的物化。为了抑制市场活动中出现的个性方面的各种消极因素,反对“唯利无义”、“见利忘义”,就必须树立合乎社会主义伦理精神和理性观念的市场主体公德,物质生产和文化生产均应积极提倡“以义求利”、“见利思义”。各种人文精神是市场经济深层本质的一种要求和体现,从根底上制约着市场经济的良性运作。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和人性变换过程的中国,尤其要在充分肯定和发挥个人价值导向的同时,加强“利益共同体”的观念和集体主义的基本价值导向,以及社会主义理想和人道主义的道德价值导向,重构融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主义道德价值系统和诚信理念。4、确立“新经济人理论

26、“。旧“经济人”假设和理论包含三个基本命题:1、经济人是自私的,即追究自身利益是驱策人的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2、经济人在行为上是理性的,具有完备或较完备的知识和计算能力,能视市场和自身状况而使所追求的个人利益最大化。3、只要有良好的制度保证,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动,会无意而有效地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依据人类实践和问题导向,并受马克思的思想启迪,我认为必须确立一种新“经济人”假说和理论,其方法论是整体主义、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它包含三个基本命题:1、经济活动中的人有利己和利他两种倾向或性质。2、经济活动中的人具有理性与非理性两种状态。3、良好的制度会使经济活动中的人,在增进群体和社会利

27、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合理的个人利益最大化。 在私有经济范围内,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动,会无意而正负效应程度不同地增减社会公共利益,并非如旧“经济人”理论所说的,只要有良好的制度保证,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动,肯定会无意而有效地增进社会公共利益。这是因为:根本经济制度与具体经济制度或体制有紧密的关联,私有制社会往往从根本上限制良好经济制度或体制的建立和健全;个人一味地优先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经常会同各类群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发生矛盾与冲突,个人利益的总和,不一定等于社会利益的总和与潜在的最大化。从理论上分析,在社会公有经济范围内,良好的制度,会使经济活动中的人在增进社会利益最大化的

28、过程中,实现合理的个人利益最大化。这是因为:在良好的制度下,公有经济的基点是为社会或集体谋利益,作为在其中活动的个人及其理性,首先要服从社会理性或集体理性,即首先寻求社会利益最大化或集体利益最大化(类似“社群”,但这里不谈社会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否则,就会因个人主义而受到利益制约和利益损失;在良好的制度下,已经取得相对最大化的社会利益或集体利益,必然较公平地分配到每个人(如按劳分配等),从而最终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电子货币中外银行卡的产生及作用(关于货币的形式及其发展。 )信用卡作为电子货币的主要形式,20 世纪初起源于美国。它最早是由商家发行的。商家们为了推销商品的需要,刺激购买,有选

29、择地向一些讲信誉的客户发放了一种信用筹码,客户可以凭借这种筹码,先赊购商品,然后再用现金或是银行存款转账等来支付款项。后来,这种筹码被演变成为了小小的塑料卡片,也就有了现代信用卡的雏形。由此看来,信用卡不过是一种赊购商品的许可证,最后完成交易,还是需要用支付现金或是银行存款转账等实质付款形式。1950 年,美国商人弗兰麦克纳马拉与他的好友施奈德合作投资 l 万美元,在纽约创立了“大莱俱乐部” ,这家俱乐部后来成为了著名的大莱信用卡公司。俱乐部向会员们发放了一种能够证明身份的特殊卡片,会员可以凭卡片记账,一定时期后再统一结账。这时的信用卡就已经有了清楚的现代形式了。由于信用卡使用方便,它一经创新

30、出来,就广受社会关注。1952 年,美国加州的富兰克林国民银行进入发行行列,率先发行了银行信用卡。随后,许多银行都跟之而来,信用卡迅速在美国乃至在世界流行开来。1985 年,中国银行珠江分行发行了第一张“中行卡” ,开创了中国信用卡发行的先河。 由于受我国商业信用发展的限制,同时受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健全的影响,除了几家银行发行的国际卡之外,在国内使用的完全赊账性质的信用卡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末才开始发行,大量的信用卡是不具有“信用特色的” 。我国最先发行的信用卡称为“借记卡” 。它的特点是在银行发卡给你之前,你必须先存足一笔钱,记录在卡中,你消费支付时,不得超过这笔钱的数额。这种卡相当于

31、“存款卡”或者是“储蓄卡” ,目前,我国这种卡的数量还不少,有的就直接取名“储蓄卡?。随后发行的有“准贷记卡” 。它的特点是,在银行发卡给你之前,你同样必须存一笔钱,但你在消费时,你可以有限制地透支一些额度。如果你存人 3000 元,而你消费时,可以达到 4 500 元,这样你就可以有 l 500 元的透支。不过,你透支通常必须支付相当高的利息,许多持卡者在透支之后,一般是尽快到银行将透支的钱补上,免得负担太多。现在我们有了真正能够赊账用的,而且是以人民币记账,在国内使用的信用卡,它被称为“贷记卡” 。你不需要存入任何钱,银行凭据你的信誉而发给你卡。当然,你的卡是有级别的,在一定时间内,并不是

32、你花多少钱,就可以透支多少钱,你有一个花钱的限制线。而且,在一定时期内,你花了钱是不用支付利息的,只有超过了期限之后,你才负担正常的利息。 商家实际上收到钱,并不是从信用卡里收到的,而是从银行收到的。这就告诉我们,你使用信用卡消费,在没有最后结算之前,你其实没有真正地花钱,但却真正地享受了商品。你完全可以享受而最后不付钱。那么,银行为什么会发卡给你呢?这就是你的信用了。信用卡的最根本之处, 、也就在这里。银行根据你的信用向你发卡,信用越好,你就能够得到级别越高的信用卡,如所谓的“金卡”等,你可以在没有付钱之前,消费到很大数额的钱。如果你有一次赖账不付,以后你就会有不良记录,就再也别想得到信用卡

33、了。在现代经济社会中,银行尤其是大银行的信誉通常是很高的,它所发行的信用卡是商家们所放心来“刷”的,因为银行不会赖账。这样,你持有那种信誉很好的大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就可以走遍天下。劳动力黑市(关于劳动力买卖的理论)徜徉于城市街头,在某些地方,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人们,一些人手中提着“木工” 、 “瓦工” 、 “厨师”等的木牌或木片、纸片,另外有一些人正在跟他们讨价还价。当管理部门的执法人员一来,那些人就作鸟兽散;执法人员一走,他们又卷土重来。有关部门伤透了脑筋,想尽了办法,各级劳动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进行了多次的协商、研究和讨论,先后使用过驱赶、清理、劝说等办法对其进行解决,可以说是软硬兼施,但均未见效。后来,有关部门提供各种优惠的政策,希望通过降低加入正规劳动力市场的成本,吸引劳动力离开黑市。即使如此,民工们仍然在黑市上寻找活干。为什么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着这种现象,而且长期得不到解决;劳动力黑市的存在在产生一些副作用的同时,有什么必然性和合理性,应该如何采取正确的对策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将其纳入正常的轨道,使劳动力市场健康地、有序地发展,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一个问题。1劳动力市场作为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场所、渠道和领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但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