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防门诊肺结核患者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及对策【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在疾控中心结防科门诊治疗的肺结核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探讨提高其治疗依从性的对策。方法 2005 年 12 月20 日至 2007 年 12 月 20 日武穴市疾控中心结防科门诊登记,免费治疗1815 例肺结核患者中,对中断治疗的 155 例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分析影响其治疗依从性的因素。结果 调查问卷显示的影响治疗依从性的五大因素分别为:常住地不稳定、交通工作不便、缺乏对肺结核需规律治疗的认识、药物副反应、症状好转后缺少坚持服药的恒心。结论 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流动量加大、交通不便,医务工作者对患者健康教育工作的不
2、深入、细致、药物副反应等因素是降低患者依从性的主要原因。采用合理的方式解决患者流动而导致的中断治疗,提供便捷的服务,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及时处理药物副反应等措施,能较好地提高患者规律治疗率、治愈率,从而有效地降低继发耐药的发生率。 【关键词】肺结核 治疗依从性 规律治疗 肺结核患者以不住院化疗为主,住院患者出院后应由医疗机构转至结防机构继续实施治疗管理,因而,县、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着肺结核患者主要的治疗和管理工作。近年来,随着化学药物的广泛应用,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导致耐药肺结核,尤其是耐多药结核病(MDR-TB)发生,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亦成为严重的社会及公共卫生问题。国内现用的全程督导短程
3、化疗方案(DOTS)治疗效果与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密切相关,患者不规则治疗可导致治疗失败、结核复发、病情加重及耐药。笔者对两年中中断治疗的肺结核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影响治疗依从性的因素,并提出干预对策,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 2005 年 12 月 20 日至 2007 年 12 月 20 日在武穴市疾控中心结核科就诊的治疗中断病例 155 人。入选病例均符合世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免费条件,其中男性 125 人,女性 30 人,初治 130 人,采用2H3R3Z3E3/4H3R3,方案治疗,复治 25 人,采用 2H3R3Z3E3S3/6H3R3E3,方案治疗,年龄 21-76 岁,平
4、均年龄 49.5 岁。 2 方法 以入户调查的方式,对中断治疗的 155 例患者进行调查,均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在调查人员面视下,由患者独立或指导下完成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为中断治疗的原因,包括:外出打工或居住地不稳定;交通、工作不便;缺乏对肺结核规律治疗重要性的认识;药物副反应;症状好转停药;心理原因;治疗费用高;其它因素;对改善 DOTS 管理的建议。根据患者反馈的意见进行资料汇总,分析治疗依从性差的原因,提出改善 DOTS 管理的建议。 3 结果 3.1 155 例中断治疗的肺结核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表1。 表 1 155 例肺结核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例,%) 3.2 1
5、55 例中断治疗的肺结核患者对改进 DOTS 管理的建议(例,%) ,表 2。 表 2 155 例中断治疗的肺结核患者对改进 DOTS 管理的建议 4 讨论 4.1 中断治疗肺结核患者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 县、市级疾控中心结核科承担着肺结核治疗管理的主要职能,患者治疗依从性直接影响疗效,依从性差是中断治疗和继发耐药的主要原因。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较多,从本次调查来看,随着外出农民工的增多,导致肺结核患者居住地不稳定,以往的结核病项目管理政策规定由转出地结防机构管理肺结核病人,转入地不参与该患者的管理,是导致门诊肺结核患者依从性降低、治疗中断的主要原因,占 61.94%;症状好转自行停药,
6、缺乏对肺结核病规则治疗重要性的认识是两个重要原因,分别占 27.10%、40.56%;随着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政策、全球基金结核病控制项目的实行,治疗费用不再是导致患者中断治疗的主要原因,仅占调查人数的 3.23%。 4.2 对改进 DOTS 管理的建议 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 (2008 年版)第六章指出:“当患者因某种原因由原登记县(区)结防机构转出时,通过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等方式将患者的治疗管理住处转到转入地结防机构,由转入地结防机构负责患者的后续治疗管理” 。从政策上解决了肺结核患者居住地不稳定的影响问题,但在转诊期间的衔接问题,仍应引起广大结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结防工作中的健康教育历来是一个薄弱环节。对每一个门诊病人均应采取“一对一”的个体教育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政策、防治知识等的教育指导,最终达到提高治疗依从性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 彭卫生,王英年,肖成志.新编结核病学M.北京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481. 2 向琼红,池小霞,等.护理干预对肺结核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812:84-85. 3 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 年版). 4 肖和平.结核病防治新进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