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影响1 体育产业的界定 “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按照一定的社会分工原则,为满足社会某种需要而划分的、从事产品和劳务生产及经营的各个部门。 ” 简言之,凡从事同类产品生产及经营的各个部门都被称为产业。由此推知,体育产业就是为满足社会体育需求的生产体育服务产品的部门的集合。 体育产业的产生和发展使现代体育在结构上逐渐成为这个产业部门与其他各种活动领域的人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规模宏大的社会文化系统,而体育的社会化使得社会成员的体育实践活动过程不再是单纯的个体消费过程,而是一种享受体育服务生产者提供的服务过程,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个过程与其他社会经济过程一样也发展成为体育服务生产者与体育服务
2、消费者之间的一种“生产消费” 过程。 2 经济因素对体育产业的影响 2.1 我国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随着经济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经济体制下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对传统计划经济进行根本改革,引进市场机制。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次会议在计划与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实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探索的目标模式。我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利用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自由竞争,优化资源配置。这
3、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体育体制也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体育事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产业领域不断拓宽,发展规模逐渐增大,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与影响日益现。体育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一方面为整个体育事业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另一方面其蕴含的巨大商机己日益显现,必将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认识进一步深化和经济改革实践进一步发展,使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与正在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相适应,全面地吸收和运用市场经济的理论、思维方式、原则和方法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使中国的体育事业进入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2.2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体育产业发
4、展的重要因素,决定着体育需求与供给乃至体育市场与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和和规模。近年来,中国体育市场有了长足发展,与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有着直接关系。19781993 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 9.3%。1993-1997年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 11.6%。25 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由 80年代的世界第 30 位上升到前 7 位(1997 年) 。2003 年我国 GDP 总量相当于 1.4 万多亿美元,人均 1090 美元,这是我国人均首次突破 1000 美元,标志着我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持续稳定的发展,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消费观念发生了悄然变
5、化,国家综合国力的加强,国家和社会各界对体育的投入大大增加,加快了体育产业化的进程,特别是我国的东部与东南部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城缜密集区和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发展中心,其中形成了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中心,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中心,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环渤海湾区域经济中心等三大经济中心。2002 年三大经济中心的 CDP 分别占全国 18%、9%和 9%,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以大都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中心不仅是本国的经济中心,也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中心。体育需求与供给将受益于国民经济发展,体育市场的扩大、体育产业的发展成为必然。初步形成了高增长
6、、低通胀的经济发展态势。 从体育用品企业的生产看,属于劳动密集型,但体育用品与现代高水平竞技息息相关,左很大程度上是现代科技成果的综合结晶。我国体育用品的科技含低和国际标准差距大的重要原因是企业规模太小,无法承担高额的科研费用。2004 年 4 月国家质检总局对胶鞋质量进行了抽查,合格率仅 67.7%。 2.3 全球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体育产业的市场化具有拓展的国际化转移、商品需求的国际化需要、金融投资的国际化发展和生产经营的国际化流动的特征。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商品生产己不仅仅是为了国内市场的需要,而是越来越多地为了国际市场的需要。而作为世界上市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 2001
7、 年加入世贸易组织,为我国贸易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机会更多、风险并存的国际竞争平台。 2.4 国家的投融资体制 国家的投融资体制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体现在:首先,在体育产业发展初期,如果政府能在资金上加以引导和倾斜,加大体育事业的投入,就可以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其次,政府通过制定鼓励政策,积极吸引多种投资主体进入体育产业,能为发展体育事业提供更多的启动资金;再次,在体育产业发展初期,由政府建立一定规模的产业组织是必要的,只有当市场初步拓展,并取得一定的投资效益后,其他投资主体才会进入该产业;最后,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体育用品的生产规模在不断扩大,体育用品的生
8、产厂家也在飞速增长,这带动了体育产业中各个领域的全面启动。体育厂家将成为投融资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可以以上市的方式、贷款的方式筹集大量的社会资金。这就需要国家完善投资体制改革,为体育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在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历史进程中,以“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 为指导方针,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动国民经济较好地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目标。3 中国体育体制改革新举措 3.1 要求真务实,切实加大制度创新 创新的目标是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围绕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坚持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兴办体育事业的方针,积极探索国办体育的
9、多种形式,塑造基于社会化和产业化基础之上的体育发展的微观基础。同时,要坚持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改革方向,建立既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又符合体育发展自身规律的运行机制;坚持改革开放,建立兼收并蓄,内外互动的体育对外开放机制;坚持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建立责任统一,办事高效,运转协调的体育事业宏观管理体制。 3.2 解放思想,开创非公有制体育发展的新格局 在发展非公有制体育的问题上,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为理论与制度的创新奠定思想基础。要放手发展非公有制体育,尊重私有、民营体育投资者的自主经营权,使非公有制体育在经济上实惠,在社会上有地位,在政治上有荣誉。要突破体制制约,要从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中解放出来,
10、为非公有制体育创造发展的制度基础,使私有、民营体育投资者在法律上受到保护。要突破政策制约,赋予非公有制体育发展以宽松的政策环境,降低投资风险,为各种体育经营主体创造平等竞争条件,促进私有制体育健康发展。3.3 推动社会经济体制的转轨 体育改革与社会经济改革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体育体制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必然受到经济体制的制约。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举国体制” ,是用行政命令推行政府部门制定的计划,用计划配置体育资源,明显地存在着封闭式的产品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特点。虽然这一模式在历史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这个模式下发展的体育运动也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
11、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体育体制日益表现出与社会环境下的不适应。逐渐发展起来的体育体制的惰性,体育体制结构与社会所需的功能的相背离,再也容纳不下汹涌而来的社会发展的要求,打破旧体制稳定社会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3.4 加强体育社会需求多元化 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经济成分上的多样性必然会导致社会主义初期阶段文化、体育的多样性。中国社会结构由总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的根本性转变,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不断的汇集,使人们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等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种新的、文明的、健康的、文明的、科学的生活方式正在不断地被人们接受。这些变化使得不同性别、年龄、民族、职业的人群从健身、
12、健美、娱乐和人际交往等多方面不断增长着对体育的需求。由于不同体育利益群体之间存在经济、文化教育和传统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别,因而不同体育利益群体之间在体育价值观、体育需求的方式和程度、体育行为和手段的选择等方面也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造成了社会对体育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多层次性,便得体育生活丰富多彩。体育需求是支配人们体育行为的内在动力,也是制约社会体育发展的方向、规模、深度和速度的直接因素。在广泛的体育需求上出现了空前未有的情形下,使新的大众体育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而体育发展目标结构过分向金牌单向倾斜、体育体制僵化、资金来源单一、社会办体育积极性不高等弊端,无法实现体育事业发展的多元目标
13、,因此必须改革。 3.5 扩大体育事业规模 25 年来中国体育事业得到了大发展。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体育事业是一种纯福利型的消费事业,体育事业经费单纯依靠政府投资,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体育的财政投入有所增加,每年占国家财政支出的 0.4%,然而体育事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使体育经费紧张的口子日益增大,同时受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实际上体育经费在下降。面对这一形势,体育事业不能“等、靠、要” ,必须学会在多元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体育事业的多元功能,不断开拓新的生存、发展空间,逐步增强体育事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 3.6 加大体育国际化 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国际市场己经形成。所有国家都不能闭关自守孤立于国际社会、离开国际市场。中国的改革开放,其中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与世界接轨。中国体育也必然要经历这一过程而走向体育现代化,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建立,更加要求中国体育以自身的创新为基础,实现与国际体育的全面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