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稳定与持续繁荣的宏观分析.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2025955 上传时间:2019-03-2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稳定与持续繁荣的宏观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经济稳定与持续繁荣的宏观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经济稳定与持续繁荣的宏观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经济稳定与持续繁荣的宏观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经济稳定与持续繁荣的宏观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经济稳定与持续繁荣的宏观分析摘要:/strong“十二五”开局的 2011 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形势,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隐患未除,全球流动性泛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波动加剧,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不断加大。我国经济运行中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交织,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叠加,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十二五“开局的 2011 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形势,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隐患未除,全球流动性泛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

2、币汇率波动加剧,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不断加大。我国经济运行中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交织,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叠加,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在此背景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以及香港经济导报社共同举办的“第五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2011)国际高峰论坛年会于 2011 年 6 月 10 日至 12 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 80余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围绕着“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可持续繁荣暨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发布“这一主题展开讨论,许多宏观经济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出席了本次论坛,大会发言的学者(按发言顺序)包括:中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论坛

3、主席刘树成研究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部主任助理阿罗拉middot;维韦克先生,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经济系胡永泰教授,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卓元研究员,原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林兆木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胡乃武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连城教授,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杨圣明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张曙光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袁富华副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管理学院李晓西教授,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文溥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主任李建伟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

4、理学院分党委书记沈越教授,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教授,宁波大学商学院陈昆亭教授。 与会专家围绕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可持续繁荣这一主题,对我国当前的内外经济环境、短期经济波动,以及实现经济可持续繁荣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专家们既注重短期分析,又着眼长期可持续繁荣,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既达成了广泛共识,也存在一定分歧。现综述与会专家的观点如下。 一、经济进入适度增长区间同时须警惕经济从偏快走向过热 中国经济在危机之后,依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 2009 年第二季度率先复苏,2010 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达到 11.9,全年经济增长率达到 10.3,2011 年第一季度

5、回调到 9.7,中国经济运行已经由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时候的大幅下滑和其后大幅回升的“V“字型非常状态向适度增长的区间转换。针对一些媒体和业内人士所担忧的中国经济已经处于滞胀状态或者是面临滞胀的风险、经济增长率将降到 8以下、经济会硬着陆的看法,与会学者并不认同,认为这些解读违背中国国情,不符合中国经济基本态势变化。 1.经济走势前高后低,还是偏快? 有专家认为,2011 年将延续 2010 年经济增速前高后低的走势。2010年四个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 11.9、10.3、9.6和 9.8,基本上呈前高后低的走势,基数的原因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今年的季度经济走势;某些经济政策的调整和政策效应的

6、递减,如汽车购置税优惠、汽车下乡等政策的取消,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政策效应的递减,将在一定程度影响今年消费增长;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加大,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加快,购买力增强,一定程度上对消费起到支撑作用。2011 年前 4 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呈下降走势,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增速呈回落走势,2011 年出口和进口增速将比 2010 年放缓,净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减弱。 有专家进一步指出,未来经济增长压力会进一步增大,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看,消费、投资、净出口的增速都在回落。尽管出口回调,但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很大。中国经济增长一定程度上依赖美国、欧盟和日本的

7、经济走势,尤其是美国经济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影响更大。2011 年美国虽然保持着比较宽松的经济政策,其经济回落也是必然的,弱势美元的态势会一直保持到 2012 年第四季度。美元贬值对国际市场大宗产品价格所产生的影响,必然抬升我国产品净出口价格,从而会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增长。预测中国的未来经济增长的基本前提是美国经济保持适度增长,国内的宏观调控政策保持相对稳定,2011 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会回调到 9.7,2013 年还会有一个微小的回调,经济增长率大约在 9,随后经济恢复到较快的增长状态。整体来看,2012 年到2015 年,我国的 GDP 增速大概还能保持在 9.9左右。 有专家从经济周期的角度分

8、析中国的经济走势,认为 2011 年和“十二五“时期,虽然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适度增长区间,但宏观调控的侧重点依旧是使经济走稳,防止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各地发展经济热情较高,前期出台的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保障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加快城镇化建设,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等政策措施和各项区域发展战略正在发挥作用,再加上地方政府换届,这是一个快速上升的趋势,因此,要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 2.投资消费失衡带来产能过剩 有专家指出,投资和消费严重的失衡,实际上意味着这一轮的增长主要是依靠投资和重化工业带动,前几年出口也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当出口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受阻,又通过

9、提高投资率来弥补这个缺口,这就使得投资和消费进一步失衡。严重的产能过剩不仅会导致市场恶性竞争、企业效益下滑,发展到一定程度,会造成许多企业巨额亏损甚至倒闭,导致上下游产业链瘫痪,银行信贷风险加大等一系列问题。 有专家进一步指出,根据各地公布的“十二五“规划的预期目标,全国经济增长率是 7,而各省、市、自治区“十二五“时期的预期增长目标统计,24 个省市经济增长率在 10以上,其中有 13 个省市要求五年翻一番或者是力争五年翻一番。有学者对各省市的加权平均,经济增长率大概是在 10.5,超过“十二五“规划 7的 50,这个高增长又主要是投资带动,这一轮的投资势头还在继续。这种情况就意味着“十二五

10、“后期,产能过剩导致经济下滑,并使贷款问题暴露。 不良贷款在经济繁荣时期不会暴露,一旦经济下滑、水落石出就看出来了。由于我国居民贷款比例非常小,不太可能发生美国的次贷危机。但我们要看到另外的问题,贷给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有深刻的体制原因。重化工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规模大,对 GDP 和税收规模贡献大,成为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投资项目的首选。由于这种贷款项目长,短时间不良贷款只要能够付息,从银行的五级不良贷款中反映不出来,但从中长期来看这个问题很严重。国家有关部门对 1958 年以后到上世纪90 年代中期的投资项目做了分析,其中 1/3 从建成之日起一直亏损。所以对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主导这

11、么多的投资项目,效益如何,目前很难评估,这就隐藏了很大的风险。 3.合理把握适度的增长期间,适时进行宏观调控有专家提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课题组用 HP 滤波法所作的测算,1979mdash;2009 年的实际 GDP 的增长率在8mdash;12这一区间,中线是 9.8。“十二五“时期在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背景下,新的一轮周期适度增长的上线,最好下调两个百分点,适度区间就是 8mdash;10,潜在中线可以把握在 9。这就意味着,当实际经济增长率高出 10时,就要实行适度紧缩的宏观调控政策。当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 8时,就要实行适度扩张的宏观调控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

12、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相搭配,是这次宏观调控政策组合的特点。 二、物价水平整体可控但通货膨胀会持续一段时间 但与会专家普遍认为,稳定物价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抓住了问题的核心,稳物价和稳增长是相辅相成的。 1.输入型通胀,还是流动性过剩 有专家把本轮通货膨胀与前几轮通货膨胀进行了比较进行分析,提出以下几点看法:一是 2004 年、2008 年的通货膨胀是由食品价格拉动的,结构性上涨。这一轮食品价格还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非食品类价格也在上涨,逐渐走向全面通货膨胀;二是蔬菜、水果季节性比较强的农副产品价格,过去进入旺季之后有回调,但这次季节性回调的幅度弱化;三是过去食品价格涨幅比较高,但整个物价

13、涨幅不高,非食品价格,或者是工业品出售价格涨幅回调幅度比较大予以抵消。从 2008 年 8 月份以后出现一个新的特点,上游产品价格涨幅不大的时候,中下游产品价格在上调,这说明中下游消化吸收上游产品的作用在弱化。 对于突然到来的通货膨胀,很多专家学者把脉导致这轮通货膨胀的主因是输入性通货膨胀,还是流动性过剩?有专家认为,我国这轮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是输入性通货膨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经济体通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导致国际市场上粮食、原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由于我国资源性产品的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受其影响,国内包括石油、有色金属等主要生产资料价格几乎全部上涨。按

14、照国家统计局的预测,全球油价、粮价、资源价格的上升对中国消费物价的影响预计在 30mdash;40之间。 有专家把物价上涨归结为五个方面因素:交易性货币供给、实际需求、工资上涨、劳动生产率提高、输入型成本推动。通过测算分析这些因素对这一轮物价上涨所起的作用,认为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主要是输入型因素,交易性货币供给提高,以及工资上涨,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这些年物价没有出现大幅度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总的来看,输入型因素对上游产品像原材料、燃料、动力核心价格指数、采掘业指数、原材料价格指数,然后加工工业、生活资料,最后到 CPI,影响逐步递减,在递减的过程中,输入型的因素被大幅度消化了。工资是推动物价

15、上涨的很重要的因素,但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比,整个劳动力成本还是下降的。有专家持相反的观点,认为我国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主要不是输入型的,而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信贷投放过度造成的,集中表现为货币太多、流动性过分充裕。 热钱的流入和贸易顺差的持续高位运行使外汇占款比重增大,部分抵消掉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应,也是造成目前通胀的一个原因。我国现行的外汇结售汇体制,使得央行外汇储备的继续增加,被动投放基础货币。尽管央行通过发行央票等很多措施回收流动性,但实际上很难完全吸收。另外,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也将倒逼中央银行增大货币发行。 2.翘尾因素的影响较大,增加了调控难度 初步测算,2011 年翘尾因素的

16、影响为 2.5 个百分点,比 2010 年高 1.2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翘尾因素为 3.2 个百分点,二季度为 3.3 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从 5 月份开始,即使不再有新涨价的因素加入,全年CPI 还会达到近 5。从现在的情况看,5 月份的 CPI 仍然将在 5以上,6 月份翘尾因素最高,会达到 4 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率有可能达到高峰值。根据国际上的许多预测,今年油价下半年会继续回升,在110mdash;220 美元/桶之间振荡。从中长期来看,2015 年以前国际油价可能会继续走高,这主要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石油开发项目延误,2011mdash;2013 年期间,石油产能的增量可能出

17、现下降。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特别是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增长势头强劲,全球石油需求将会继续增加,由于美元贬值趋势长期存在,也会继续推高国际石油价格。粮食价格高企,国内气候异常,大家对粮食涨价的预期较强。食品、能源等需求弹性较少,刚性很强,所以“十二五“时期抑制通胀尤其要防止工资与物价、农产品价格与工业品价格、上游产品价格与下游产品价格互相推动、轮番上涨的状况。2011 年物价总水平上涨率控制在 4左右难度很大。 3.治理通货膨胀的应对之策 要稳定物价总水平,解决较高的通货膨胀问题,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 2011 年全年尤其是上半年应实施稳健偏紧的货币政策,着力回收过剩的流动性,积极

18、应对当前的通货膨胀;采取有效措施防止 M2 全年增速超过 16的预期目标;动态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力争全年新增信贷规模控制在 7 万亿元之内。 二是适度加快人民币升值进程,2011 年升值幅度可达到 3.5。人民币升值用以对冲国际价格上涨;强化对国际游资的管理,特别是针对特殊行业国际游资存在的新方式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人民币升值的办法,对抑制输入型的物价上涨也是有效的,但不同的方式对经济增长产生的负面效应以及对物价上涨的抑制作用是不一样的,一次性升值只是短期有效,只有渐进式的升值才会对抑制长期物价上涨有作用。三是调整负利率的政策。2010 年 2 月起一直是负利率,负利率不利于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

19、,这是经济学的常识。负利率同样等于向普通老百姓征税,中低收入者是负利率的最大受害者。负利率使资金的成本降低,有利于经济的粗放扩张,有利于短期 GDP 的快速增长。通货膨胀往往造成负利率,而负利率又带来对资金的需求过旺,不利于通胀的治理。因此,如果要把治理通胀和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就要改变负利率的政策,尽快使实际利率转为正值。 四是加大供给管理的力度。稳定物价水平最直接、最重要的是要保农业、保粮食,加大支农力度,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粮食安全;二是健全关键物资的储备制度;三是控制部分价格敏感性产品的出口。 三、城市生活质量指数显示高速发展背后

20、“两大反差“ 在论坛上,首次发布“中国 30 省会城市生活质量指数“,目的是评判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状况。这一指数是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研究中心依据国际惯例和中国国情,组织数十名专家、学者历经近 6 个月时间,首次设计完成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标体系(CCLQI) 。编制城市生活质量指数是世界发达国家的通行作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国际、国内对比,而且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相结合,已成为普遍趋势。 由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加权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反映出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满意度并不像中国的经济增长一样乐观,总平均指数为54.49,处于一般和满意之间,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空间较大;反映出经济高

21、速增长背后存在“两大反差“:一是高速的经济增长与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之间存在反差,二是居民实际生活质量与居民主观感受之间存在反差。 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由客观指数和主观指数两部分构成,分别给主观指数和客观指数赋予 40和 60的权重,加权得出每个城市在每个指标的得分情况。其中主观指数包括收入现状满意度、收入预期、生活成本、医疗保障满意度、生活环境满意度、生活节奏以及生活便利程度七项分指数;客观指数在设计上基本与主观指标一致,总体上由 25 个二级指标构成,包含人均财富、人均消费、恩格尔系数、通货膨胀率、绿地面积等。指标体系的设计既考虑到居民的主观感受,又有客观经济社会数据作支撑,保证了指标的客观

22、性和科学性。 在 30 个省会城市中,生活质量指数 55 分以上的城市有 15 个,超过了总平均指数 54.49。排名前 10 位的是广州、上海、南京、银川、呼和浩特、合肥、石家庄、北京、长春、福州。按主观指标排序,前 5 位的是海口(55.08) 、兰州(54.51) 、杭州(54.50) 、济南(52.67) 、银川(52.04) ,后 5 位的是武汉(44.52) 、呼和浩特(45.88) 、南昌(46.48) 、太原(46.78) 、昆明(47.40) ;按客观指标排序,排名前 5位的是:广州(75.07) 、上海(67.74) 、南京(66.37) 、呼和浩特(65.43) 、银川(62.36) ;排名后 5 位的是:哈尔滨(52.63) 、海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