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新笔记小说”的叙事风格摘要:“新笔记小说”是 80 年代初以来在特定的人文环境中萌生的一种新的小说文体。它一面世,立刻受文坛瞩目。它先由汪曾祺、孙犁等老作家发韧,并随之影响一批中青年,如阿城、贾平凹、何立伟等自觉追求响应,成果丰厚,形成整体效应,在叙事风格上,崇尚淡泊静雅,留有空白,余味无穷。关键词:新笔记小说;叙事风格;淡泊;静雅新时期以来,随着作家主体的解放,个人话语的确立,文学逐渐向本体回归,走向“美文” ,在小说界出现了一批有着传统笔记体小说神韵的作品,却体现着新的时代精神和东方美学趣味,还包含一定新的文体实验的意向,影响很大,时人称之为“新笔记小说” 。它既是当今文学新潮的产物,
2、又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用激情的态度来写激情的生活曾是过去现实主义小说的生动写照,而 80 年代有一批文学作品尤其是“新笔记小说”却是在平静、温和的叙述中回忆着平淡的往事。一、叙事淡泊:平静的行文气度叙事风度可宽泛归于叙事语调的范畴,有时也称叙述风气。它是“作家心理个性投射到小说词语与句法结构中的情绪性质,为叙事人与叙事视角的规定所共同制约的因素。 ”“如果从情绪的心理性质来分,又可以把叙事语调分为感伤的、愉快的、沉郁的一般在描述作家风格的时候,多采用这种分类法。 ”1“新笔记小说”作为一种新的小说文体样式,平静淡泊的叙事风度也是一种重要标志。有人认为:“相等多的新笔记小说的感情是平静的,如
3、秋天,如秋水,叙事雍容温雅,渊源泊泪,孙犁同志可为代表。 ”2有人说“新笔记小说” “选语上力求平易近人,切近于生活” 。 “在冷静的叙述中,把人物的神情风貌透露出来。 ”3那么,平静、温和的叙述为何众人所取?它与创作主体关系怎样?其具体表现又如何呢?总的说来, “新笔记小说”的叙事风度是平静淡泊,是作者心态成熟的自然写照,这归因于作者丰富的文化修养和人生体验。叙事风度与作者的心理个性是有着直接联系的。凡真正富有个性的作家特别是那种被称为风格作家的,其字里行间流露的氛围、语感、风度、气派都是作者的修养和人生体验的显现。“新笔记小说”的作家们一是大多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濡染,钟爱民族文化。汪曾棋说
4、:“我自己想想,我受影响较深的,还是儒家。我觉得儒家是爱人的。因此我自诩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 。 ”4贾平凹也说自己“又受着家庭儒家的教育”5,孙犁、阿城等人更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如果说儒家追求的是个体与社会的和谐,道家追求的是个体与自然的和谐,那么和谐之美的原则、静与虚的表现方式则是传统文化的特征。因此,这些作家总是以温和的目光来审视笔下的人物,强调个体的内心平衡,用平和的方式和解矛盾,进而达到一种和谐。那么平静、温和的叙述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二是这些作家大多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尤其是孙犁等老作家。他们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特别是十年动乱,洞明世事,彻悟人生。无论是孙犁表现“文革”时期经历的
5、政治风云中的人事沉浮,汪曾棋笔下的民俗民情中的世道民心,还是林斤澜文中旧知识分子的为人处世,无不凸现主体饱经沧桑的人生感悟和自我人格。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们能够超越个人得失、个人荣辱,正如李庆西评价:“自我的人生体验沟通了人类生存的普遍境遇,便超越了士大夫文人那种狭隘、封闭的自我意识。在人格意义上, 新笔一记小说与古典笔记小说的差异是值得注意的。 ”6于是他们获得了一颗观照世界的平常心,能够在平静、温和的叙述中回忆着平淡的往事。二、回忆之流:静谧的书写风格“新笔记小说”多是往事的回忆,追忆己经过去(甚至离得很远)的陈迹和生活内容,然而它又是那样地沉浸于生活的最深的潜流之中,象陈年发酵的老酒。这显
6、然是作者对生活的一种远距离的审视态度,通过时间过滤掉外在的尘嚣与浮躁、沉淀下那些在生命中留下意味的东西,使作者获得了一种叙述上的耐心。这份耐心也透露着中国当代文学开始成熟的气息。汪曾棋说:“但我认为小说是回忆,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 ”7于是,他们拒绝了以前那种激情的叙述方式,反对一切做作的、过分的矫情和抒情。 “修辞立其诚” ,对自己真正了解并具有较深的感情的往事作冷静的观照和处理,把自己从沉重如磐的情感中超脱出来,抽身事外,用一颗平常心,有分寸、有节制地完成对这旧梦旧情的叙述。这种叙述充分表现
7、在作者对情感表达的控制和在具体的文本中叙事者冷静的叙事态度两方面。首先作者在对感情把握的分寸上,尽量减缓情感的幅度,减免一切过激的行为,拒绝激情的侵入。有人曾总结汪曾棋的写作特点是“怒不写到怒不可遏,乐不写到乐不可支,悲不写到悲不欲生”8。如:岁寒三友中,王瘦吾的草帽厂被挤垮,气得重病一场,人瘦得像一张纸。陶虎臣的炮仗店也关了门,走投无路的他上吊自尽而被救。靳彝甫为解救朋友主动卖掉家传珍宝三块田黄。此时,三人的感情、痛苦、悲愤、愁苦、感伤,可说到了极限,可谓一触即发。然而在汪曾棋的笔下,却看不到激情的渲泄。书中只淡淡写道:“这天是腊月三十,这样的时候,是不会有人上酒馆喝酒的。如意楼空荡荡的,就
8、只有这三个人。外面,正下着大雪。 ”沉重的感情被酒水慢慢稀释冲淡了,喜怒哀乐的复杂情感化作平静淡淡的叙述文字。再如孙犁的亡人逸事是追忆亡妻以前的生活琐事的,颇有归有光项脊轩志的神韵。文中记叙了托媒,见面,回娘家和临终前几件小事。为避免伤感,作者特意“选择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记述如上。 ”而每一个回忆的片断,也是尽量克制情感的。“我从外面回来,看到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抒,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 ”是写妻子在家辛苦劳作的,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完全凝结在清淡、自然的叙述之中。结尾处写妻子临终时向“我”提起“我”曾给她买过两丈花布。 “她闭上了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9、” 。这大概是全文感情最浓之处,也只是一幅朴素的画面,毫无浓墨重彩的渲染。这种对感情的把握并不是放弃感情,而只是抒发那些温暖的、适度的、不激烈的情感罢了。我们不论是读汪曾棋的笔记小说,孙犁的芸斋小说 ,还是专门反映“文革”的新“世说”等,都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人道主义的关怀,只不过作者的感情是内敛的,激情与想象力并不流溢在外,这本身也是一种修养。李庆西说:“它不是少年才华的喷涌,不是那种纯粹的情感;而是作家成熟的心态的映象,是某种经过修炼的情感。事实上,以纯粹的情感从事创作,流露出来的情感往往显得做作,相反,经过修炼的情感却叫人觉得自然、质朴。 ” 6其次,这种叙述还表现在具体的文本中叙述者不动
10、声色的叙述态度上。 “叙述者是作品中的故事讲述者。真实作者与他创造的叙述者之间有诸种联系。 ”9应该说“新笔记小说”的作者与他们创造的叙述者间合作是和谐的,作者对情感表达的控制相当完美地体现在叙述者的叙述中:即静默地观察,在冷静、温和的叙述中透露出人物的神情风貌。如阿城小说的叙述,几乎全用第一人称。叙述者“我”是观照的起点, “我”心静如水,心明如镜,不动声色地接纳和描述在“我”以外的现象世界,通过一个人具体的故事或生活片断的叙述,又返回到“我”的内心,在他的遍地风流中,呈现的是一幅幅简洁明快的生活画面。如莽林写“我”眼中的莽林及守林人老者和婆婆夫妇两人,尤其是会剪纸的婆婆。“婆婆一脸欣喜,忽
11、然消失掉,皱纹拙起来。并不马上铰,对着纸沉思半晌,才将剪移上纸边。之后竟再也看不出婆婆如何铰,只觉得游剪如龙,落纸纷披。看看老者,眼温温地虚着,忽然睁开,盯着一块落在地上的纸,探身舒手,枯指聚起来,纸便被捏到炕上,仍眼虚着礴回去。 ”整个叙述的过程,是按时序的先后进行,用笔悠游不迫,节奏不疾不徐,给人以安静的感觉。孙犁的芸斋笔记中,也都有一个“我” 。其中大部分笔记中叙事者“我”只是一个次要人物,通过“我”去感知主人公的行为,在温和、平静的叙述中散发出人道主义的关怀。 王婉 、 小 D中展示的是“我”眼中的主人公灵魂的扭曲与异化,小人一旦得志,则会丧失美好的天性,为虎作伥,不可一世;冯前则写与
12、“我”相处最长的朋友冯前的印象:谁得势,靠谁,谁失势就整谁,人心难估。高跷能手叙述了与“我”关在一个干校棚子的李槐不该有的悲剧。文中结尾精彩,李槐病重临死前向“我”透露他年青时曾远洋奔赴日本给天皇表演高跷的壮举,此时, “我”眼中的李槐是:“他在那里直直站着,圆睁着两只眼睛,望着前面,眼睛里放射出一种奇异多彩的光芒,光芒里饱含青春、热情、得意和自负,充满荣誉之感。 ”在这些文章中, “我”性情淡泊,只作观察,对他人不作评价。三、独立旁观:闲雅的作者立场在何立伟的小说中,叙述者往往是旁观者、局外人。正如汪曾祺评价:“他凝眸看世界,但把自己的深情掩藏着,不露声色。他象一个坐在发紫发黑的小竹凳上看风
13、景的人,虽然在他的心上流过很多东西。 ”10由于视角的限制,人物所不知道的事情,叙述者绝不会知道,而人物所知道的事情,叙述者也可能不知道,于是那人生故事中潜流的许多东西则无法得知。 小城无故事中女癫子的爱情悲剧、小城老人吴婆婆与萧七罗锅心里知道却不讲,叙述者就不知,因为他与故事之间存在着时间距离。 雨晴只叙述男女主人公在父亲墓前相遇的尴尬,而两人的离异原因,叙述者则不知,他与人物间是存在着空间距离。虽然叙述者心上流过很多东西,但他把自己掩藏得很深,最多偶尔借景抒情。如满街满巷都是那桅子花淡淡的香。然而用力一闻,竟又没有。 (小城无故事 )李庆西的人间笔记(二题) 也是这种叙述。 钥匙写骆老师家
14、放了一口红木箱橱,引起街坊邻居的好奇,但至于为什么放这口箱子,骆老师到底想些什么,叙述者不清楚。文中说:“太公,这话真是无法晓得。 ”锁写一位做药剂师的老姑娘偏爱收藏钥匙,她的行为让邻居们觉得怪异,恰好领导家被盗,于是大家都很紧张,老姑娘就成了怀疑对象。至于被盗究竟与老姑娘有没有关系呢?叙事人是不知道的。文中结尾“弘庚老爹隔窗眺望,老姑娘的阁楼上亮着灯光。帘子后边影影弹弹,还是看不清楚外边,月光如水。 ”弘庚老爹也想什么,老姑娘在深夜干什么呢?只有读者自己去想象了。这两篇笔记写出了一些小市民爱打听隐私,爱管闲事等复杂心理,但作者的情感态度却并不加在人物之上,只淡淡叙述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因此,这
15、种叙述的运用,也给文章留下了大量空白,让读者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对读者也是一种解放。参考文献1孟锐,季红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学编辑室编.叙事方法形式化了的小说审关特性,小说文体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汪曾祺.新笔记小说选M.作家出版社,1992.3周献珍.试论新笔记小说的文休特点J.中国文学研究,1991, (2).4汪曾祺.白报家门,汪曾祺全集(第 4 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5贾平凹,冯有源.平凹的艺术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6李庆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学编辑室编.新笔记小说:寻根派也是先锋派,小说文体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7汪曾祺.桥边小说三篇后记,孤蒲深处M.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8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M.作家出版社,2003.9胡亚敏.叙事学M.华中师范人学出版社,1994.10汪曾祺.小城无故事M.作家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