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的几个着力点摘要文章从科学发展观入手,分析了生态农业的内涵和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特点,并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有效途径进行探讨。关键词生态农业;内涵;特点;建设的着力点农业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产业,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石油农业)漫长的发展历程。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世界上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出现了生态农业,引起了各国的普遍重视,且发展势头很快,大有不可阻挡之势。许多专家指出,生态农业不仅高度地涵盖了各种先进农业的理论和模式,而且使各种先进的理论和模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高度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出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可以说这是农业理论和农业生产上的一大突
2、破,是人类长期追求的一种最为理想的农业。一、生态农业的内涵与特点“生态农业”是由美国土壤学家 WAlbreche 于 1970 年提出来的,1981 年美国农学家 MWoIthington 将其定义为,生态上能够自我维持,低投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在随后的发展中,世界各国关于生态农业的名称不尽相同,有的称为有机农业或自然农业,有的称为生物农业或无公害农业,还有的称为持续农业等。虽然名称各异,但内涵却是一样的。都是主张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或基因工程技术的生产体系,施用有机肥或长效肥,采用轮作或间作等方式种植,更强
3、调建立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 根据基本的生态学和经济学特质,笔者认为,生态农业就是在洁净土地上,用洁净的生产方式生产洁净的食品,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生产关系,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生态农业既继承了传统农业中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和“机械农业”高产高效的双重特点,同时又摒弃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单一、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石油农业” 、 “机械农业”资源消耗量大、污染环境的缺点,是一种避免环境退化、技术上适宜、经济上可行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捷径,代表了未来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我国的生态农业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生态农业,与其他类型的替代农
4、业也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以追求高产、优质、高效为目的农业发展目标有三个阶段的演变:第一阶段:满足温饱需求为核心(数量安全) ;第二阶段是满足相对富裕(质量安全) ;第三阶段是满足高质量生活的生态环境、食品质量与未来繁荣(环境资源安全、产品高质高效) 。中国农业处于第二阶段。它产生的背景、出发点和目标不同,发达国家的生态农业等替代农业是针对石油业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而兴起的,其重点是要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实物产出数量少,而可获得的价格较高) 。而我国的生态农业是根据中国人多地少和经济不发达的国情而提出的,其目的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与人口、资源、环境
5、等方面的矛盾,它既要求有高产出(包括食物、原料、饲料等) ,又要兼顾合理地利用、保护资源(包括土地、空间、水、肥、气、热、光、生物、劳力等资源)和改善农业环境,使农业持续增产和稳定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统一。(二)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一方面要注重总结与推广我国传统农业中适于生态农业的经验和做法,如合理轮作、种植绿肥、施用有机肥、横坡打优、修建水平横田等等。这些都是广大农民十分熟悉并且愿意接受的措施。另一方面,要加紧研究与大力推广先进的生态农业新技术。如为了减少白色污染而研制的光解膜、生物农药、生物化肥、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等。实践表明,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只有这两
6、个方面的措施结合起来了,效果才能更好。(三)强调物质的适当投入长期以来,人们有各种误解,以为生态农业就是不施农药、化肥,甚至不用机械电力,以为只有这样才是符合生态学原理的。实际上这只是单纯地倒退到传统农业阶段,而不是真正的生态农业。这种倾向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尤为明显。我们不反对化肥、农药的使用,合理的投入对于生态农业来说包括两方面:适度的投入量、适当的投人物。适度的投入量就是要保证使生态农业的生产过程要有相应的足够的物质循环强度和能量流动通量,这是由于生态农业的开放度大及要求高效生产所决定的。二、发展生态农业的着力点(一)着力发展生态和谐的产业体系农业的生态产业链是由生态种植业、生态林业、生态
7、牧业、生态渔业及其延伸的生态型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农产品消费业之间,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要素复合形成密切联系的呈网状的生态产业体系。各产业部门之间是一个相互制约的有机体。每个生态链又由若干个生态链条组成,如种植业下面有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畜牧业下面有牛、马、羊、猪和家禽等链条。各个链条之间又互相交叉,一个链条的产品可能是另一个链条的原料。我们在发展生态农业产业体系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要充分考虑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使得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其次,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的特点,发展资源优势,调整种、
8、养、加的产业结构,以一种产业为主,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农牧渔、种养加、贸工农有机结合,构建一、二、三产业的有效连接以及各产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科学链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产业体系,最终实现由以企业或村落农户为单位的集约型、循环型经营向县区乡内的企业集群和农业生态园区的区域层面发展(生态户一生态村(农场)一生态园区) 。(二)着力发展有机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是纯天然、无污染、安全营养的食品,也可称为“生态食品” 。它是根据有机农业原则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方式及标准生产、加工出来,并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产品。其核心就是农产品出自洁净生态环境、限制产品生产过程中化学制品的使用、加工过程符合相应操作
9、规程而生产的食品。由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准正逐步从温饱向小康过渡,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注食品保健,发展有机农业已成为多方共识。可以想象,无污染的生态食品的市场需求将会越来越大。目前,有机蔬菜、有机水果等绿色食品已初步显示它潜在的市场。(三)着力发展观光生态农业观光生态农业,又称生态旅游农业或休闲农业。它是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把农业和休闲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吸引休闲者前来观赏、品尝、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度假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发展观光生态农业,必须立足当地实际,彰显地域特色。首先要提升观光产品的档次。其次要打响特色品牌,不要千篇一律,你有我也有,
10、你无我也无,应该各具特色。最后要改善旅游环境与接待质量。(四)着力发展白色农业白色农业的概念最早产生于中国。1986 年我国学者包建中研究员提出了“发展高科技应创建三色农业绿色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的新观点。绿色农业指传统的植物种植业。蓝色农业指蓝色海洋的水生农业。白色农业是指微生物资源产业化的工业型新农业,利用微生物坚韧的繁殖生产能力,在工厂化条件下生产植物、动物所必需的营养品和保健品。其科学基础是“微生物学” ,技术主体是“生物工程” ,它包括高科技生物工程的“发酵工程”和“酶工程” 。白色农业是在工厂中以微生物发酵工程为基础,采取大规模一年四季生产,不受季节和气候的限制,把传统绿色农
11、业向“光” (阳光)要粮、向地要粮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向“草” (秸秆)要粮、向废弃物要粮的生产方式。与传统种植业生产粮食相比,它具有生产周期短,高产、高效,产品无污染、无毒副作用,有益人和动物健康,节约水土资源,不污染环境,资源可综合利用的特征。因为生产过程非常严格,而且人们在工厂车间内都要穿戴白色工作服帽从事劳动生产,所以形象化地称为“白色农业” 。 “白色农业”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生态农业的希望。(五)着力推广节约型生态农业技术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关键在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必须广泛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推广普及生态农业技术。1继续推广沼气利用技术。从沼气利用的技术经济角度考
12、虑,沼气所产生的热能和电能值是低于燃油、煤炭和薪柴的,平均每平方米产生的热工值比 l 升石油少 1/3,相当于 0.6 升左右的燃油。从沼气利用的成本核算上讲,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还不能使之盈利。但是,从社会、经济和环保的角度来看,沼气作为可再生的、环保的和有利于生态农业的一种能源,是农业和整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沼气的开发利用不仅解决了农村能源问题,还减少了有害气体的排放,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制取沼气的有机废弃物、畜禽粪便经过发酵后所产生的残渣是生态农业种植中的上好肥料。另外,沼气利用通过集中沼气发酵的厌氧消化系统,可作为控制阻断畜禽传染病的重要卫生设施,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13、2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高效利用技术。一是大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二是大力推广秸秆饲料、肥料;三是农作物秸秆气化、利用秸秆发酵生产沼气等技术;四是秸秆栽培食用菌。 3大力推广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为主的农业技术。目前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很低,一般氮肥只有 20qo 40%,农药在作物上附着率不超过 10%一 30%,其余大量流入环境造成污染。如化肥大量进入江湖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影响鱼类生存。农药在杀病菌害虫的同时,也增加了病虫的抗性,杀死了有益生物及一些中性生物,结果引起病虫再猖獗,使农药用量愈来愈大,施用的次数愈来愈多,进入恶性循环。 4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标准化决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没有农业标准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食品安全保障。 5推广节水、节能农业技术。农业生产受水资源的制约很大。必须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发展节水旱作农业。在旱作农业区建设集雨补灌设施,推广覆盖集雨种植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喷灌、微灌、滴灌技术等旱作节水技术,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1骆世明农业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韦振峰,生态农业建设探讨J.科技导报,2009,(7).滕玉林,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竞争力J.南京区域农村经济,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