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作物种子贮藏技术.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2028891 上传时间:2019-03-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农作物种子贮藏技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农作物种子贮藏技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农作物种子贮藏技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谈农作物种子贮藏技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谈农作物种子贮藏技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浅谈农作物种子贮藏技术论文关键词 种子;贮藏;特性 论文摘要 介绍了杂交水稻、油菜、棉花、玉米及大豆种子的贮藏特性和贮藏方法。 种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增产的内因,是各项技术措施的载体。种子贮藏是种子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救灾备荒的重要措施。如果管理不善,会使害虫危害严重,导致种子的生活力降低,数量减少,严重的会使种子霉烂,使农业生产受到很大损失。不同的作物种子,采取相应的科学管理措施,可保持种子生活力,提高种植收益。1 杂交水稻 1.1 贮藏特性杂交水稻种子在贮藏方面相对常规水稻所不同:种子保护性能比常规稻种子差。杂交水稻种子米粒组织疏松,闭颖较差,而颖壳闭合差,使种子保护性

2、能降低,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不利于贮藏。耐热性差。干燥或曝晒温度控制不当,均能增加爆腰率,引起种子变色,降低发芽率。休眠期短,易穗萌。杂交水稻种子生产过程中需使用赤霉素,高剂量赤霉素的使用可打破杂交水稻种子的休眠期,使种子易在母株萌动。杂交水稻种子生理代谢强,呼吸强度比常规稻大,贮藏稳定性差。 1.2 贮藏方法对于杂交水稻越夏贮藏关键是控制种子的水分和贮藏的温度。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2.1 降低水分,清选种子。首先准确测定种子水分。种子水分在12.0%以下,可以不作翻晒处理,采用密闭贮藏,但必须对进库种子进行清选,提高种子贮藏稳定性,提供通风换气的能力,为降温降湿打下基础。 1.2.2

3、密闭贮藏。种子含水量在 12.5%以下时,可采用密闭贮藏,但对高水分种子,应进行翻晒,如无机会翻晒,安装除湿机吸湿,随着含水量的降低而逐步转入密闭贮藏。 1.2.3 控制温湿度。外界温湿度可直接影响种堆的温湿度和种子含水量。长期处于高温高湿季节,往往造成仓内温湿度上升。如果水分较低,温度变幅稍大,对种子贮藏影响不大。但水分过高,则必须在适当低温下贮藏。 1.2.4 低温库贮藏。低温库贮藏,可以较好地保持种子的生活力。在低温库条件下(15以下)种子的水分控制在 13%以下,可以安全度夏。 2 油菜 2.1 贮藏特性吸湿性强。油菜种子种皮脆薄,组织疏松,且子粒细小。油菜收获正近梅雨季节,很容易吸湿

4、回潮,但是遇到干燥气候也容易释放水分。通气性差,容易发热。油菜种子近似圆形,密度较大,一般在 60%以上,不易向外散发热量。然而油菜种子的代谢作用又旺盛,放出的热量较多。经发热的种子不仅失去发芽率,同时含油量也迅速降低。含油分多,易酸败。油菜种子的脂肪含量较高,一般在36%42%。在贮藏过程中,脂肪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会自动氧化成醛、酮等物质,发生酸败。 2.2 贮藏方法 2.2.1 适时收获,及时干燥。油菜种子收获以在花薹上角果有70%80%呈现黄色时为宜。脱粒后要及时干燥,摊晾冷却才可进仓,以防种子堆内部温度过高,发生干热现象。 2.2.2 清除泥沙杂质。油菜种子入库前,应进行风选 1 次,以

5、清除灰尘杂质及病菌之类,可增强贮藏期间的稳定性。 2.2.3 严格控制入库水分。油菜种子水分控制在 9%10%,可保证安全,但如果当地特别高温多湿以及仓库条件较差,最好能将水分控制在 9%以内。 2.2.4 低温贮藏。贮藏期间除水分须加控制外,种温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必须按季节严加控制,在夏季一般不宜超过 2830,春秋季不宜超过 1315,冬季不宜超过 68,种温与仓温相差如超过 35就应采取措施,进行通风降温。 2.2.5 合理堆放。油菜种子散装的高度应随水分多少而增减,堆高不高于 2m,油菜种子如采用袋装贮藏法应尽可能堆成各种形式的通风桩,如“工”字形, “井”字形等。 2.2.6 加强管

6、理勤检查。油菜种子进仓时即使水分低,杂质少,仓库条件合乎要求,在贮藏期间仍须遵守一定的严格检查制度。 3 棉花 3.1 贮藏特性棉籽种皮厚,一般在种皮表面附有短绒,导热性很差,在低温干燥条件下贮藏,寿命可达 10 年以上。但如果水分和温度较高,就很容易变质,生活力在几个月内完全丧失。耐藏性好。成熟后的棉籽,种皮结构致密而坚硬,外有蜡质层可防外界温、湿度的影响。但是未成熟种子则种皮疏松皱缩,抵御外界温、湿度的影响能力较差,寿命也较短。通气性差。轧花之后仍留在棉籽上的部分棉绒称为短绒,它的导热性较差,具有很好的保温能力,不易受外界温、湿度的影响。短绒在潮湿条件下易孽生霉菌,放出大量热量,积累在棉籽

7、堆内而不能散发引起发热,干燥的棉籽很容易燃烧。含油分多,易酸败。棉籽的脂肪含量较高,约在 20%左右,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较高,易受高温、高湿的影响使脂肪酸败。棉籽入库后的主要害虫是棉红铃虫,幼虫由田间带入,可在仓内继续蛀食棉籽,危害较大。 3.2 贮藏方法 3.2.1 合理堆放。棉籽可采用包装和散装。散装一般只可装满仓库容量的 50%左右,最多不能超过 70%,以便通风换气。棉籽最好在冬季低温阶段冷籽入库,可延长低温时间。但堆内温度较高时,则应倒仓或低堆再插入用竹篾编成的通气篓,以利通风散热。 3.2.2 严格控制水分和温度。华中、华南地区,水分要达 11%以下,堆放时不宜压实,仓内须有通

8、风降温设备,在贮藏期间,保持种温不超过 15。长期贮藏的棉籽水分必须控制在 10%以下。 3.2.3 检查管理。在 910 月份,温度检查应每天 1 次。入冬以后,水分在 11%以下,每隔 510d 检查 1 次,12%以下则应每天检查。棉籽入库前如发现有虫,可在轧花后进行高温曝晒。棉籽有短绒,本身含油量又高,遇到火种则易燃,且不易察觉,一旦被发觉,已酿成火灾,应予充分重视。 3.2.4 脱绒棉籽的保管。脱绒棉籽种皮一般都受到机械磨损或腐蚀,不耐贮藏。对脱绒棉籽应加强管理多检查,在堆法上应采用包装通风垛或围囤低堆等通风形式。 4 玉米 4.1 贮藏特性种胚大、呼吸旺盛、易发热。玉米胚部占种子体

9、积的1/3,且胚部组织疏松,含有较多的亲水基,贮藏期间也较其他禾谷类种子易发热。胚部含脂肪多。其中胚部脂肪含量占全粒的 77%89%。种胚因脂肪含量高,易氧化酸败。胚部带菌量大,容易霉变。玉米胚部营养丰富,易滋生霉菌,发生霉变。种子原始水分大,成熟度不均匀。新收获的玉米种子水分一般为 20%35%。玉米种子的成熟度往往也很不均匀,这主要是由于同一果穗的顶部和基部授粉时间不同而致。在一般贮藏条件下寿命短。 4.2 贮藏方法玉米种子安全贮藏的关键是提高入库质量,降低种子水分。玉米种子贮藏有穗藏法和粒藏法两种,可根据各地气候条件、仓房条件和种子质量选择采用。相对湿度低于 80%的地区以穗藏为宜,超过

10、80%的地区,则以粒藏为宜。 4.2.1 粒藏法。即脱粒玉米入仓贮藏。此法仓容利用率高,要求严控种子入库水分,入库后严防种子吸温回潮,在一般仓库,种子含水量不能超过 13%;低温密闭,含水降至安全标准以内的玉米种子,在冷天入仓或冷天通风降温后,堆面盖席或麻袋,再覆盖干净无虫的大豆秆、麦糠、干沙、棉毯等密闭贮藏,可使种子长期地处低温状态,减少虫霉危害。 4.2.2 穗藏法。一般相对湿度低于 80%的地区以穗藏为宜,新收获的玉米果穗,穗轴内的营养物质可继续运送到子粒内,使种子达到充分成熟,且可在穗上继续进行后熟;穗与穗间孔隙度大,便于空气流通,堆内湿气较易散发,高水分玉米有干燥不及,经冬季自然通气

11、,可将水分降至安全水分内,至第 2 年春季即可脱粒,再进行密闭贮藏。 5 大豆 5.1 贮藏特性吸湿性强。大豆的种皮较薄,种孔较大,对大气中水分子的吸附作用很强。所以大豆晒干以后,须在相对湿度 70以下的条件下贮藏。易丧失生活力。大豆水分虽保持在 9%10%的水平,如果种温达 25,仍很容易丧失生活力。种皮色泽也对大豆生活力产生影响,种皮色泽越深,其生活力越长久。破损粒易生霉变质。大豆种子皮薄、粒大,干燥不当易损伤破碎。大豆在田间易受虫害和早霜影响,这些虫蚀粒、冻伤粒以及机械破损粒容易吸湿,引起大量的生霉变质。导热性差。大豆含油较多,高温干燥或烈日曝晒,易影响生活力。蛋白质易变性。大豆含有大量

12、蛋白质,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很容易老化变性。 5.2 贮藏方法 5.2.1 充分干燥。长期安全贮藏的大豆水分须在 12%以下,如超过 13%,就有霉变的危险。大豆干燥以带荚为宜,收割后摊在晒场上铺晒 23d,荚壳干透有部分爆裂,再行脱粒,这样可防止种皮裂开和皱缩。大豆入库后,如水分过高仍须进一步曝晒。在曝晒过程中,以不超过 4446为宜,而在较低温度下晾晒,更为安全稳妥;晒干后,应先摊开冷却,再分批入库。 5.2.2 低温密闭。大豆由于导热性不良,在高温情况下又易引起红变,所以应低温密闭贮藏。一般可趁寒冬季节将大豆转仓或出仓冷冻,使种温充分下降后,再进仓密闭贮藏,最好表面加一层压盖物。有条件可将种子存入低温库。 5.2.3 及时倒仓过风散湿。新收获的大豆正值秋末冬初季节,气温逐步下降,大豆入库后,还需进行后熟作用,放出大量的湿热,如不及时散发,就会引起发热霉变。大豆入库 34 周后,应及时进行倒仓过风散湿,并结合过筛除杂,以防止出汗发热、霉变、红变等异常现象。 参考文献 1宜农.蔬菜种子的最佳保质期是多久?J.农技服务,2006,(8):64. 2沈宏.大豆种子的储藏管理J.中国种业,2006,(3):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