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应考虑的三大问题论文摘要:构建现代职教体系要明确为何构建、构建什么和如何构建三大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更高层次职业教育需求和满足企业更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需求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逻辑起点,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关键点,积极试点高职本科是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重要切入点。论文关键词: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策略从 2010 年 7 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来,教育部于 2011年 6 月召开了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座谈会,8 月发布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2 年 2 月江苏省
2、发出关于组织申报 2012 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 ,公布了2012 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以下简称江苏方案 ) ,从发展规划、思想发动到实施方案,两年三大步,步步都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而江苏方案则率先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不仅试点项目多,覆盖面广,而且对试点专业、试点学校和试点区域都作了明确要求。现结合江苏方案 ,提出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应考虑的三大问题。一、满足“两个更高需求”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逻辑起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提出,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
3、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从江苏的实际看,构建现代职教体系要满足的不是“一般需求” ,而是“更高需求” 。首先,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需求” 。随着江苏省初中后招生市场放开、中职后注册进入高职院校、对口单独招生等政策的实施与完善,初中毕业后进入职业院校学习的通道是宽阔和畅通的,是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一般需求的,但人民群众盼望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实现。据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的统计数据,江苏省 20092012 年“专转本”报名人数分别为 43342
4、 人、40589人、40130 人、39173 人,约占高职可以报考人数的 20%,而每年安排的专转本计划则在毕业生总数的 5%以内。另外, “对口单招”本科计划需求旺盛。20092012 四年中本科计划分别占总计划的17.4%、27.7%、25.1%、23.7%,但还是不能满足需求。笔者还调查了某个试点项目中职学校的 2010 级和 2011 级的 94 名学生,想进入本科院校学习的占 70.2%,想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占 29.8%。从这些数据看,人民群众对接受本科教育仍处于“饥渴”状态。其次,如何“满足更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目前我国仍处在工业化进程中,从业人员在第一、二、三产业中
5、的分布结构为38:28:34,适应这一产业结构特征,我国职教体系今后一个时期仍将是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并重。江苏作为“经济大省” 、 “高教大省”和“职教大省” ,中等职业教育和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多年来一直位居全国首位,但其目前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己成为主导和支柱产业,对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十分迫切。“十一五”期间苏州市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部分低端制造业要转移到苏北和中西部地区,这样苏州将减少 100 万低端产业工人,增加 50 万本科及以上人才。因此,苏州市提出“十一五”末新增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要达到 15.5 年,平均已达到了本科层次。据常州市人民政府
6、常州市中、高职衔接创新工程实施方案 ,目前,常州职工队伍中,高技能人才占 15%左右,而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 35%,该市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受到制约,单靠传统的在生产实践中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从目前看,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还显得不够。“满足两个更高需求”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逻辑起点,只有提升现有高职教育的层次与质量,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能满足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的更高需求,才能满足人们群众对更高层次高职教育的需求。二、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关键点2011 年 6 月教育部召开的促进中
7、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座谈会强调:要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定位,尽快解决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脱节、重复、断层的问题。(一)中高职衔接中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中高职教育的脱节、重复、断层具体表现为专业上的脱节、课程上的重复和学制上的断层。一是中高职专业上的脱节。首先是专业设置管理部门分属两个部门,名称难以统一,也缺乏一定的层次。其次是数量不对等。2010 年教育部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中职专业数由原来的 270 个增加到 321 个,而高职院校的专业共分 19 大类、78 小类、532 个专业。在目前的对口单招等考试中,中职专业和高职专业无法完全和直接对接,许多有升学愿望的中职学
8、生找不到对口或相近专业而不能报考,只能选择放弃。二是中高职课程上的重复。学校办学由多种要素构成,如师资、学生、校舍、设备设施、课程、管理体系等,而在这些要素中,处于核心的是课程,所有办学要素均是以课程为核心而展开的。中高职在办学实体衔接中存在的大量裂痕现象多因缺乏可依据的统一课程体系所致。在目前的中职和高职衔接的制度设计上,更多的还是考虑学历的衔接,中高职院校在各自的课程设置上均有相当大的自主权,且各自为政,出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重复现象在所难免。以对口单招为例,虽然要求高职院校对中职升学的学生要独立组班,但由于人数、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执行并不到位。 三是中高职学制上的断层。在中高职衔接方
9、案研讨过程中,学制争论一直是中高职院校长纠结的问题,那就是 “3+2”“2+3”之争。高职学院院长希望中职两年、高职三年,顶岗实习安排在高职阶段,中职校长希望中职三年、高职两年,顶岗实习安排在中职最后一年,学生通过实习发现不足能够到高职院校进行补救,这些争论,站在各自的立场上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其实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利益和方便管理之间的博弈。(二)政府统筹力度是解决中高职衔接存在问题的关键解决这三大问题的关键点是逐步理顺和规范中高职专业名称,加强中高职课程的对接,加大省级政府的统筹力度, 江苏方案明确要求,中高职衔接所选试点专业必须是试点学校的优势专业或特色专业;试点学校必须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
10、革发展示范校,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试点地区则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和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市的范围内开展。一是统筹中高职专业的对接。统筹中高职专业目录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作为过渡措施, 江苏方案明确提出,在试点项目中,原则上低层次院校的专业服从高层次院校的专业名称。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以高职为主,中高职与普通本科衔接的专业以普通本科为主。二是统筹中高职课程的对接。 江苏方案要求,在衔接试点的院校中,由高一级学校牵头召集参与学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教学安排、实践环节等方面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课程对接要融入校企合作、实践导向和双证融通三大要素,建立统一的课
11、程组织机构,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使用统一的教材,构建“中职为基础、高职为目标”的内部有效衔接机制。三是统筹学制的相对稳定。为形成中职、高职、本科三阶段的一体化教育体系, 江苏方案共设计了 3 个大类的衔接学制:中职与高职“3+2”或“3+3”分段培养学制,即中等职业教育学习 3 年,通过注册入学方式进入高等职业教育学习 2 年或 3 年,获得高等职业教育学历;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学制,即中等职业教育学习 3 年,进入本科教育学习 4 年,获得本科教育学历;高职与普通本科“3+2”或“5+2”分段培养,即完成 3 年制高职和 5 年制高职学习后,再进入普通本科学习 2 年,获得本科教
12、育学历。在政府的统筹下,各层次院校的学制都得到了规范,给中高职衔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积极试点高职本科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切入点(一)曲折而艰辛的“三条路”教育部副部长鲁昕 2009 年在重庆市教育工作情况汇报会上表示,上中职中专的孩子今后有望继续学到本科甚至专业硕士。以江苏省目前的制度安排来看,中职中专毕业生要读到专业硕士大致有三条路可走。第一条路:通过对口单招(注册入学、提前单招)进入普通本科学校,再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进入学术型硕士或者专业硕士阶段学习,中职对口单招一般在总计划安排 30%左右的本科计划,因此,能够走通这条路是比较幸运的。第二条路:通过对口单招(注册入学、提前单招)
13、 ,进入高职院校,通过专转本考试进入本科院校,再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进入学术型硕士或者专业硕士阶段学习。江苏每年专转本总计划控制在毕业生的 5%以内,高职二、三年级的学生可以报考,但从 2014 开始,高职三年级的学生才允许报名参加专转本考试,在录取率提高的同时,对于想走这条路的学生来说,机会又少了一次。第三条路:通过对口单招(注册入学、提前单招) ,进入高职院校,再通过成人高等教育的“专接本” 、 “专升本”进入本科,再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进入学术型硕士或者专业硕士阶段学习。但是“专接本自学考试或专升本则均属成人高等教育,其含金量被认为与普通本科不能相比。 ”因此,这类教育难以形成规模。对于
14、中高职学生来说,虽然有三条路能够让他们实现专业硕士的梦想,但这三条路条条都是曲折而艰辛的路,并且他们是以放弃原来的教育体系和技能学习经历为代价而获得接受本科教育机会的,他们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优势没有得到发挥,而薄弱的文化基础却屡屡给他们带来学习上的困难。这里显性的是个人资源的浪费,隐性的却是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二)理想而不现实的“第四条路”除了上述三条路,使“上中职中专的孩子”能够读到专业硕士外,教育部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又设计了第四条路,即:完善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应用本科教育对口培养的制度,积极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从理想来看,这条路应该没有问题,
15、但从现实看,有两大问题需要要讨论,一是应用本科院校自身是否认同这一制度?具体讲就是“不愿意”和“不容易”两大问题。首先是“不愿意”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普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形成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学术人才培养目标,现在要他们回到职业教育体系来,他们自身恐怕“不愿意” , “宁当凤尾不做鸡头”的观念根深蒂固。其次是“不容易” 。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特色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色,难以与职业教育实现全方位的对接,另外在招生计划的安排上也有难度,因此这种衔接可能会造成既达不到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又形成不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的尴尬。江苏方案虽然也安排了中职与普
16、通本科“3+4”分段培养试点项目,但明确要求“该项目学生通过对口单招进入本科阶段学习” ,体现了对“第四条路”的审慎态度。(三)充满希望的“第五条路”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 ,各级(层次)教育分为A、B 两类,也就是说,从中学教育阶段开始,教育就划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类型,从而确定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列、平等的地位。从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看,普通教育体系比较完备,而职业教育还是“断头”体系,且普职互通的“桥梁”太少。职业教育的“直通车”怎么通、 “立交桥”应该怎样架、 “最后一公里”怎么修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回答的问题。 江苏方案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安排。江苏方
17、案积极探索开展“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项目”试点工作,率先确定 2 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分别与 2 所普通本科院校联合培养 4 年制高职本科专业人才,这也是江苏省与教育部共建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区”的试点项目之一。目前,联合培养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已由两校共同制定完成。新生入学后,4 年学业在高职院校完成,教学质量监督、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授予由本科大学负责。“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项目” ,可以被称为探索完善职教体系的“标杆”项目,具有“破冰”的意义。首先,这是实现“上中职中专的孩子”能够读到专业硕士的“第五条路” ,使中高职学生看到了能够“坐上直通车”的希望。其次,这是完成职教体系“最后一公里”的探索,使普职教体系由原来的“h”型变成了两纵三横的“日”型。 “两纵”是指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双轨体系, “三横”是指在义务教育后、高职专科后、本科教育后搭建三座互通的“桥梁” ,从而使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自然上升、阶段互通”的目标得以实现。在未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双轨运行不仅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主要制度,双轨中的互通桥梁会逐步增多,但“由职向普”的单向流动要比“普职双向”流动的比例要高得多,在职业教育体系中, “最后一公里”终将被打通,目前的高职专科教育发挥“主体作用” ,中职教育发挥“基础性作用” ,而发挥“引领作用”的将是“高职本科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