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年收藏家刘久桢 行医藏医传承中医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天、算、农、医是发展较早,且内容丰富,自成完整体系的传统文明。而在四者中,中医又是唯一未被近代西方科学所取代,在民众生活中仍然发挥重要作用者。 1998 年,在成都中医药大学一次私下的交流会上,一位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医学者谈到,源自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中医正被西方医学界所诟病,西方医学界人士甚至表示,中医西用的水平已经超过中国水平,更有一些西方人士叫嚣中医的始祖在西方这一番言论对于在会的很多中医药大学学生来说,或许就是一场茶余饭后的谈资,左耳进、右耳出,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然而却激怒并改变了一个人的人生轨 迹,这个人就是正值大二的针灸专业学生刘
2、久桢。 祖上三代行医 医缘颇深 当朋友告诉我,成都有一名中医收藏大家的时候,在我的想象中,他一定是一名老中医。但是朋友告诉我,他才 30 多岁,我惊诧,简直不敢相信,甚至打消了采访的念头。朋友后来告诉我,刘久桢虽然年轻,但是收藏年龄并不短,他本人有颗非常纯正的收藏之心,而且中医收藏已成体系。 刘久桢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祖籍山东,父母早年支援三线后安家攀枝花。 刘久桢告诉记者,虽然父母没有从事医药行业,但是从他爷爷一代往前,三代行医,也算得上是医药世家。受到祖上医药世家家风的熏陶,刘久桢自小也喜欢听大人们讲中医的故事,研读中医方面的书籍。 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次,一位要好的同班同学腹泻不止,刘
3、久桢便尝试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给同学配药服用,竟然神奇地止住了同学的腹泻。自此以后,刘久桢更加喜爱医学,并立志要当一名现代化的中医,重振医药世家的美名。1996 年,高考结束后,刘久桢果断地填报了成都中医药大学,并顺利进入该所大学的针灸专业。 现存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中医经典巨著黄帝内经 ,原为 18 卷,其中 9 卷名为素问 ,另外 9 卷自唐代以后名为灵枢 ,而汉晋时被称为针经 ,专门阐述针灸的传世巨作。 黄帝内经将针灸所用的针分为 9 大类,而刘久桢的名字“久桢”竟然神奇地与其谐音,这在后来还闹出不少趣事来。大学时,老师讲课说到“黄帝从南方来,带 9针”同学们就转过头去,看着他笑他并不记得父
4、母给他取名的用意,他风趣地说或许这就是天意吧,冥冥中自有上天安排要他从事中医! 大学毕业后,刘久桢先后在多家大医院的针灸科室工作。但他感觉不痛快,条条款款的束缚让他感到憋闷。 “一天,一个农民大爷来看病,其实,稍有常识的医生都知道问题在哪儿,并不需要繁文缛节的例行检查就可以施治,但是”他说。 于是,崇尚自由也崇尚理想的他从大医院辞职了,在社区开起了属于自己的针灸诊所“久桢堂” 。开始的时候,生意惨淡,因为很多人看到他名字,以为是一位老中医,但见到本人后,发现医生竟然如此年轻,基本都会将信将疑;但是扎实的针灸基本功以及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很多病患在他手下针到病除,逐渐地,他的名气开始远播
5、。实际上,在“医者越老越吃香”的传统观念依然占据着民众思想的大社会环境下,从医学科班出身的医生,大多数都进入了正规的大医院,而不会选择过早创业;即使要创业,往往也会等到退休或者在年龄较大时的行业背景下。相对而言,年轻的刘久桢无疑具备了相当的胆识与魄力。真正的中医收藏家 只藏不卖 话题似乎扯得有点儿远,还是言归正传,我们来说说他的中医收藏。文章开头说到,海归医学者的话激怒并改变了刘久桢,说的就是刘久桢中医收藏的缘起。 “尽管国外在中医运用上,可能比我们高明,但中国几千年的中医传统,中医文化怎么可能是源起于外国?!无耻啊!” 血气方刚的他怒火中烧,他想做点什么,从小就喜爱收藏的他(以前收藏钱币)
6、,立即想到了收藏中医文化方面的藏品,只有收藏和保留并传承中医历史文化,才能留下中医是属于我们泱泱中华的铁证。 但是如何着手中医收藏,与刚开始收藏的人一样,他也是两眼一抹黑。不要紧,聪敏的他立即想到了参观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并向老中医们请教,启发收藏思路。很快,在他心中构建起了收藏框架体系中医器械、中医善本、中医文史三大体系。 但是收藏这条路并不好走,是需要自己和家人的付出和牺牲。起初,是从收藏一些丹药瓶开始,由于不懂行情,他曾花 800 元收购了一个普通的丹药瓶,慢慢才开始懂得行情。他的收藏也是在节衣缩食的情况下展开的。 “他收藏东西很大方,而且只收不卖,有时候家里经济很紧张,他仍然一意孤行坚持
7、收购。本来嫁一个医生想日子好过些,没想到同时也嫁给了一个收藏家,也管不住他对收藏狂热的心。 ”他的爱人唐女士平静而有些无奈地告诉记者。 “如果不是收藏,我的日子可以过得很舒坦。 ”刘久桢说。他看见好的中医藏品,即使口袋钱不够,也会想到使用分期付款的办法购买;由于他收藏的执着和大量的收藏,成都收藏圈的人也信任他,同意分期付款。而一些圈内人士见他如此真诚,也会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卖给他一些中医藏品,比如蒋福元、孔路原等人就曾给予过他很大的帮助。当然也有一些商人知道他的爱好,而故意卖高价给他。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中秋节前的一天,听说刘久桢在家,于是我就赶了过去,要看看他收藏的中医宝贝。 推开刘久桢的家
8、门,映入眼帘的几乎全部是琳琅满目的各式中医藏品。墙壁上挂着清代明堂针灸全图等数幅清代针灸挂图;沙发左手边的案桌上排满了各式中医器械:包括旧石器时代的石针(别看是石头制成的,却锋利无比,用力一划,数张报纸顿时被划破) ;新石期时代出土于沙漠的骨针(别看看起来像木头,实际乃象牙制成) ;以及铁针,铜针等;唐朝的骨梳,唐代的药杵;宋朝的陶制药郎中像,瓷盏;清代的金银针,药匙,丹药瓶等;沙发右首靠窗平台上有排满了古籍善本,药秤等。 沙发对面的桌子上,居中的是一尊明代木制药王孙思邈坐虎针龙的塑像。他告诉记者,这是他从云南购得的一尊宝物。相传唐代名医孙思邈曾经从老虎口中拔出骨针,为苍龙针灸治病,为感恩,此
9、后龙虎便成为药王的座驾。 桌子上则放满了丹药瓶,有明代的也有清代的。他拿起一个丹药瓶给记者解释。 “你看这是一个清代的春药瓶,瓶正反两面分别绘制了精美的男女交合图,这也算是比较珍贵的丹药瓶了。 ”他又拿起一个歪嘴的丹药瓶,并告诉记者这也算是罕见的形态了。桌子左边则放满了中医文史类的纸品,比如民间药方,医药广告等。 如今刘久桢所收藏的中医器械数量达到 500 余件,套书 100 多套,残书 200 多本,文史类 1000 多件。他想建一个中医博物馆或者养生馆来传承中医文化,如果不能实现,那么他将捐出所有的藏品,回馈给社会。看到刘久桢的收藏事迹,我不禁想到四川博物院一级美术师李江的话。她说当前我国文博事业上,存在青黄不接的人才缺失现象,甚至存在人才断代的危机。而年轻的刘久桢无疑已经走上了收藏的道路,这也算是收藏事业后继有人吧!我们祝福他一路顺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