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金融交易与金融市场开放研究.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2031141 上传时间:2019-03-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涉外金融交易与金融市场开放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涉外金融交易与金融市场开放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涉外金融交易与金融市场开放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涉外金融交易与金融市场开放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涉外金融交易与金融市场开放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涉外金融交易与金融市场开放研究论文关键词:涉外 金融交易 金融市场开放论文摘要:国际金融交易和涉外金融交易是极其复杂的金融交易,其交易结果、状况直接涉及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影响一国内外均衡。在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中,各国均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金融市场由管制到开放的过程。许多国家实践表明资本市场过早开放使得国内经济潜在和积家的矛质在宏观经济出现问题时彻底地爆发出来,酿成经济危机。在实施渐进式改革和开放的指导思想下,我国在金融市场开放中,实际上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开放路径:设立涉外金融交易逐步加大涉外金融交易的领城、规模逐步增强涉外金融交易的市场性逐步实现涉外金融交易向国际金融市场交易转变。一、涉

2、外金融交易的界定构成金融交易的基础要素有三个:筹资人、投资人、交易货币。一般意义上,一国金融市场(完全)对外开放与一国建立(与国际接轨)国际金融市场在概念上具有等价意义。当一国金融市场未完全开放时,客观地存在“涉外金融交易”概念,涉外金融交易既与国内金融交易不同,也与国际金融交易不同。关于什么是国际金融交易,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可被称为“市场论” ,其划分标准是资金是否跨境流动;另一种观点可被称为“要素论” ,划分标准是金融交易活动中是否存在“涉外因素” 。而“市场论”认为国际金融交易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可以下图表示。在上图中,属于国内金融交易,属于国际金融交易。 “涉外因素论”认

3、为,将构成金融交易的基础要素:筹资人、投资人、货币进行组合,可产生以下几个不同的结果:1.投资人以其本国货币贷款给其本国居民;2.投资人以外国货币贷款给其本国居民;3.投资人以其本国货币贷款给非本国居民;4.投资人以外国货币(第三国货币)贷款给非本国居民;5.投资人以外国货币(筹资人国货币)贷款给非本国居民;第 1 种情况是 100%的国内金融交易,但若担保人为境外机构,或资金被用于国际贸易,这种交易可能被认为是国际金融交易。第 3、4、5 种情况,无论按“市场论”或“要素论”的标准,都是国际金融交易。第 2 种情况,按“市场论”应为国内金融交易,按“要素论”应为国际金融交易。在我国现行规章制

4、度管理下,这类交易被称为“涉外金融交易”中的“外汇贷款, (外汇贷款属于“涉外贷款” ,涉外贷款包括:外汇贷款、对外商投资企业贷款、外贸贷款)。此外,还有人从国际收支统计口径出发,以交易结果是否引起国际收支变动乃至是否影响一国外债而判断是属国内金融交易或属国际金融交易。笔者认为,应该将涉外金融交易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在上述五种组合中,除第 1 种以外,其余四类都应界定为广义的涉外金融交易(广义的金融交易包含国际金融交易);界定狭义的涉外金融交易标准应是金融交易是否存在国家金融管制。在 2、3、4、5 种组合列中凡以市场机制为主要调节机制的金融交易应定义为国际金融交易;凡以国家金融管制为主要调节

5、机制的金融交易应定义为涉外金融交易。金融交易中的国际金融交易和涉外金融交易是极其复杂的金融交易,其交易结果、状况直接涉及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深层次地影响一国内外均衡。因此,在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中,各国均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金融市场由管制到开放的过程。二、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路径如果将金融市场“对外完全开放”和“对外完全不开放”作为一数轴的两端,在“完全不开放”端点附近,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金融交易大部分属于涉外金融交易,相应的金融交易处于国家较严格的金融管制之中;当向另一端移动时,意味着出现了国际金融交易与涉外金融交易的替代,国家金融管制趋于放松。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开放都

6、是必需面对的重大间题。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说,过快开放资本市场导致的金融经济体系的波动成为一个共同面临的问题。墨西哥于 1993 年实行资本项目自由兑换,1994 年彻底开放资本市场,允许 51 家外国银行、证券、保险和其他金融机构进人。资本市场的过早开放使得国内经济中潜在和积累的矛盾在宏观经济出现问题时彻底地爆发出来,酿成 1994 年 12 月的经济危机。韩国的情形与此类似,1996 年为了加人 oECD,被迫接受金融自由化要求,接受允许企业自由借款的条款。一年之后的 1997 年,韩国也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卷人严重的经济危机。日本作为延迟推进资本市场开放的另一类范例,同样值得关注。

7、日本 1964 年承担 IMF 第 8 条款开放经常账户义务,1984 年对外汇及其外贸管理法进行修改,放松了对资本项目的管制,这一过程用了 20 年时间。并且至今依然保留着许多限制外资进人,以及对国内金融机构进行保护的措施。对于金融市场的过度保护,使得金融体系始终缺乏足够的竞争力,这可能是导致日本经济近年来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之一。综观各国金融市场开放的过程,都存在着如何防范金融风险的问题。因为防范金融风险是金融监管的基本目标。这样在一国金融开放的过程中存在着双重目标统筹协调问题:实现金融开放和防范金融风险。为此,存在两种不同的做法:一是强化管制,通过限制金融机构的经营业务范围、控制金融产品的

8、价格来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通常采取的做法。这种做法会导致金融业竞争力低下,实质上是以牺牲金融市场的发展为代价。并且由于强化金融管制产生了金融风险的积累,当金融市场开放后,往往长期聚集起来的金融风险在出现导火索时骤然爆发了。另一种做法是:放松管制,通过强化金融市场竞争,促进金融市场的发育与金融业的发展。这种方式大体可分为两种:休克式和渐进式。前一种方式往往导致一国出现若干年国民经济的衰退,社会和政治领域经历较长的动荡和混乱,社会发展在历史的轨道上转向。后一方式现在得到较广泛的认可,认为在这种方式下,在金融管制逐步放松的过程中,由于金融风险会不断暴露和释放出来,在应对风险的过程中

9、,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能力和监管机构的风险监管能力均得以逐步提高,从而有利于金融安全。当然,这种方式由于金融市场开放历时较长,可能使金融领域的不确定性增加。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对国内机构保护过多,会使金融体系缺乏竞争力,日本就是例证。因此,在金融市场开放过程中,必须把握住放松金融管制的顺序、路径和节奏。以往,我国金融监管较多地倾向于不断强化管制,金融市场没有得到应有的发育,金融机构的竞争力相对较弱。但是在实施渐进式改革和开放的指导思想下,我国在金融市场开放中,实际上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开放路径:设立涉外金融交易逐步加大涉外金融交易的领域、规模逐步增强涉外金融交易的市场性。这实际上是使涉外金融交易成为

10、金融市场逐步开放的一个操作平台(尽管在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这一路径是在为了解决当时宏观经济所面临的问题而形成的)。根据中国的承诺,加人 WTO 后,我国金融市场将大幅度对外开放。在开放的过程中,外资金融机构将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实力、灵活的经营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水平,与国内金融机构展开竞争。外部的金融市场动荡将如何影响我国金融运行的安全和稳定,取决于国内金融机构能否抵御激烈的外部竞争和外来冲击。又由于任何金融开放都是一种制度变迁,而制度变迁存在着路径依赖,因此,总结分析以往的金融开放路径,探讨如何为今后的金融开放构建更加合理、有效的操作平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三、外汇体制改革:从涉外金融交易向国际金

11、融交易转变的制度演进案例分析中国自 1978 年一 2002 年,进出口贸易增长了 1748.73%。外汇体制改革是过去这 20 年推动中国出口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严格按照中央计划部门制定的进出口计划经营。国家计划委员会制订计划时,首先开列一份必须进口的物品清单,然后根据所需款额,找出国内能够出口以换取这笔外汇的物资。由于当时汇率对外贸水平和进出口货种的影响甚微,当局遂参照旅游业、华侨汇款等少数非贸易性活动可能受到的影响以制订汇率。主要根据中国一篮子消费品与世界各大城市的相对价格而做出。由于中国不少消费品定价偏低,因而大大高估了人民币。1998 年,中国决定开放经济、拓展

12、外贸。随着外贸权下放到地方政府和企业,汇率由原来制订外贸计划时的会计手段,变成推动进出口决策的重要信号。最初出台的措施,主要是为了抵消汇率偏高而对出口的抑制。其后,为进一步推动对外贸易发展,国家对汇率制度进行了多项改革:第一,逐步下调官方汇率,以抵消出口成本上涨的影响。第二,实施外汇留成制度,允许出口企业和地方政府保留部分外汇收人,以满足自身进口需要。第三,开放外汇调剂中心,让出口企业可把外汇留成以较为有利的汇率折换成人民币。在随后的十多年中,国家以贬值为基本措施,来刺激对外贸易的发展。第一次贬值是 1981 年 1 月,以 2.8 元人民币对 1美元为内部结算价(创汇成本)。制订内部结算价时

13、,管理当局以赚取 1美元外汇的平均成本为基数,在此水平上追加 10%的“利润”率。这次贬值是中国外汇政策的一个转折点:主要根据创汇成本,而非国内消费品相对于海外的价格而制订汇率水平。1983 年到 1993 年期间,由于创汇成本在这期间内不断上涨,当局不断下调汇率,使出口较为有利可图。这期间,人民币先后六次贬值,幅度由 9.6%到 44.9%不等,官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 2.8:1 调到 5.32:1。19 叫年 1 月 1 日汇率并轨,官方汇率更一举下调到 8.7:l 水平。当年,出口、旅游和外来直接投资增幅分别高达31.9%、56.4%和 22.7%。外汇储备在 1994 年和 1995

14、年分别增长 114.5%和 42.6%,1998 年 5 月达到 1409 亿美元。由于外汇供应增加,官方汇率逐步轻微上调。1998 年 4 月后,官方汇率大约处于 8.28 元人民币对 1 美元的水平。贬值基本上是在市场“倒逼”下实施的,因此,贬值在一定角度上可看成是对管制的放松。出口企业自 1978 年起获准留成外汇。其后,留成的比例显著提高。1979 年规定,地方政府的出口如果超越前一年的水平,获准留成超出部分的 40%。1985 年,获准的外汇留成已不少于出口总额的 25%。1991 年,留成更可高达出口总额的 30%,但中央政府保留权利,必要时得以调剂价收购企业 30%的外汇收人(1

15、994 年统一汇价后,留成制度便被撤销)。留成制度实施后不久,出口企业和地方政府获准将外汇配额转售给需要外汇作进口用的单位。这一来,企业与企业也就能够在市场上兑换外汇。持有配额的单位由于能更好地利用其外汇留成,拓展出口的积极性更高。除了用来进口产品设备,出口单位还可以以高于官方的汇率换取留成的利润。留成制度扩大了涉外金融交易规模,引人了市场机制。如同留成制度,外汇调剂市场事实上也逐步加大了涉外金融交易规模;逐步加人和加大市场的机制。1950 年,中国银行广东分行率先开办外汇调剂服务。有关业务迅即扩至内地 12 个大城市。早期的交易价是 3.08 元人民币对 l 美元。1985 年,深圳设立第一

16、家官方的外汇调剂中心。翌年,上海和北京跟进。再一年后,同类中心扩大至天津。在 1985 年到 1987 年,外汇调剂中心只对中外合资企业提供服务,国内企业不得参与。1987 年,国内的轻工业公司、工艺品公司和服装业也获准在调节市场上出售留成。1988 年 4月,所有国内企业都获准在调剂中心上出售留成。外汇管制放宽后,外汇中心的数目和交易量都有所增加。1992 年 12 月底,全国有 100 多家调剂中心,交易额达到 250 亿美元。在 1994 年的改革中,全国性的银行同业外汇市场取代了调剂中心,并实施外汇结售制度。出口企业所有外汇收人按规定一律须出售给指定的银行。对进口企业而言,企业只要向当

17、局授权的银行出示进口合同和境外金融机构签发的付款通知,即可换取外汇。以上措施,从一个角度看,实际上起到了逐步放松对涉外金融交易的严厉管制。1994 年以来,最根本的变革也许是撤销调剂市场,在国内设立统一的全国性银行同业外汇市场。在新制度下,国家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和外经贸部实施的行政控制来维持汇率的稳定性和经常账差额,而非借着对经常账的来往实施外汇管制。在新的制度下,汇率不仅影响进出口,还通过各种市场和机制间的联系,对经济造成广泛的影响。因此,制订汇率不再只是贸易和经常账的问题,必须同时考虑到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各种不同利益团体的平衡、货币及财政政策等广泛的问题。由于中国对内和对外经济部门

18、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制订汇率时,也就不能只是为了促进出口。事实上,经过 1994 年的改革,中国基本上不再以创汇成本来制订人民币汇率。从 1994 年到 1997 年,中国的一般物价水平涨幅约 50%,创汇成本也显著上升,但由于外汇供应增长,人民币汇率反而轻微上扬。人民币升值,加上出口成本上升,降低了出口的盈利性。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加大,中国经济对内和对外部门之间的联系加强,汇率的影响扩散到外贸以外的部门。中国利用汇率政策以促进出口的自由度因而有所下降。1996 年以后,出口增长幅度一波三折,19%年出口只增长了1.5%,1997 年出口上升 20.9%,1998 年,出口升幅较 1997

19、年大幅回落,1999 年抬升,2000 年大幅上升,2001 年又大幅回落。虽然出口部门力促人民币贬值,中国人民银行为了实现国民经济内外均衡,仍然保持汇率稳定。2002 年初,国家进一步改革、完善有管理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和人民币外汇市场交易制度,提高外汇指定银行周转金额度,降低进口企业设立外汇账户门槛;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出口企业售汇自主意愿。前不久,金融管理当局又批准四大国有银行开展外汇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至此,在经常账户项下,人民币与外汇间的兑换(交易),在市场机制对管制的替代过程中,不断向市场化方向演变,现在离进出口企业完全意愿结售汇越来越近。笔者认为经常项下外汇市场的开放,客观地看,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比较成功的。资本市场的开放应遵循着这一基本思路:在逐步加大涉外金融交易规模和逐步放松对涉外金融交易的管制中,逐步开放资本市场。参考资料l巴曙松.论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路径选择.世界经济,2003,(3).2潘淑娟.对内开放还是对外开放:B 股流通市场改革效应分析.金融研究,2002,(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