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奇的中医古针灸术【摘要】揭开古人神奇的针灸疗效之谜,从经典研究入手阐述中医古针灸术的发生、发展及演变的过程。 【关键词】中医 古针灸术 灵枢九针 黄帝内经是一部影响全世界的医学巨著,堪称经典中的经典,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现在所应用、研究的范围也只是冰山一角,尚未完全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灵枢是其针经部分,其上记载的古针灸术博大精深,治病救人,往往立起沉疴,效果之神奇,令人叹为观止。反观今人针灸动辄数十针,一扎数十天,确往往收效甚微,是我们对经典的理解欠缺,还是传承脱节,不得而知。但对古人针灸疗效的神往与不懈的追求是每一位从事针灸之人的理想与奋斗的目标。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
2、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这段话告诉了我们古针灸术的操作方法、效果如何及各种针具的作用,但关键之处如疾病的病理诊断,穴位的选择确没有提及,让人无从下手,所以也就有了后天的各种流派,有人注重手法、有人注重穴位、有人剑走偏锋,进入了百家争鸣时代。从一定的角度来说,丰富了针灸术的内容,但也掩盖不了我们仍然没有得到神秘的古针灸术的真谛,没有揭开古人神奇的针灸疗效之谜。 对古针灸术疗效的探索,离不开对经络的理论研究,在这一方面,经筋疗法走在了前面。长圆针发明人中国中医中药研究院薛
3、立功教授苦究黄帝内经 ,结合现代医学解剖知识,使经络的研究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拨针发明人陈超然独创筋膜理论,是对经络的一种补充,其“拨针”乃是由灵枢九针中的“大针”发展而来。古九针具体形状已无从考究, 黄帝内经未绘九针图形,至宋代济生拔萃方初绘九针图。但九针针身治疗部分确描述的十分清楚。从其描述来看,灵枢九针中的“大针”与拨针及朱国庆的松筋针无二。这种大针针具的重新启用,在疼痛治疗上又前进了一步。古人早有论述,治痹痛宜粗针,治深邪远痹宜长针。 韩国套管针及北体卢鼎厚教授提出的肌肉斜刺法亦偏重于西医角度来研究,经过临床试验证明治疗痛症粗针比传统毫针疗效要好。 任月林教授独辟蹊径,发明了神经触击
4、术,在临床上也屡起沉疴,其强烈的针感比较接近内经所描述的经络传导现象,故在疼痛治疗上疗效又提高了一步。 纵古观今,阐述经典,吸纳现代研究成果与经验,应用灵枢九针中的“大针” ,经过多年的临床探索,终于揭开了古人疗效之迷,恢复了中医古针灸的特色,形成了中医古针灸学派。认识到经络的循行有一定的规律,并对所行经的部位参与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当有各种各样的损伤,如劳损、外伤、寒湿、七情等因素导致损伤时,经络就会受阻,在其传导方向上出现上实而下虚,其下虚之处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黄帝内经云:“一经上实而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之上,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横络即病变点也。病变点作
5、用于大经之上,就会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其下虚部位会继发病理变化,而出现各种临床表现, “那么我们在治疗时就要先找到这个横络盛加于大经之上的关键病变点,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在治疗这个病变点时,在刚开始刺激病变点,病变点尚未解除时,就会引起其下虚部位出现相应的变化,一过性的使症状更加明显甚或加重,即出现自病变点至下虚部位的传导感,而随着病变点的解除,大经又恢复其正常生理功能,下虚部位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也随之消失。刺之而气不至,未刺中病变点也。 所以,气至病所,针感到位,即是检验病变点的选择是否准确,也是判断病变点是否被完全解除的一个标志。 华佗曾言:“疗疾痛,若当针,亦不过一二处,下针言
6、:当引某处,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 ” 在疼痛治疗中更是这样,患者往往会出现以麻、木、痛为主的感觉,这是因为横络盛加于大经之上时,阻碍气血的运行,气不至则麻,血不至则木,经络运行 受阻,不通则痛,所以这类患者,大经下虚部位会以麻、木、痛的感觉为主。用各种针具治疗病变点时,出现自病变点至下虚部位的以麻、木、痛为主的传导性针感后,原症状会立即减轻或消失。 吾在临床治疗上选择的治疗工具为拨针,治疗的理论为中医古针灸术。 典型病例: 患者一:女性,61 岁,右下肢间歇性跛行 6 月余,每行不足百米即需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才可以继续行走。MRI:腰 4.5 间盘突出。在脊旁寻一点,
7、即符合西医理论,又符合中医理论,治疗只有一针,10 天后复诊告知,右下肢间歇性跛行消失,本打算停止治疗,在患者感觉到神奇疗效的情况下,强烈要求,复治一次痊愈。 患者二:男,49 岁。自述头晕、左后枕部一条线疼痛至头顶半年余。查 BP:120/80mmHg,上下项线及项平面左侧压痛敏感,右侧压痛不敏感,颈椎侧双斜位片未见明显异常。给予诊断性推拿,头痛、头晕立即减轻,诊断为项平面软组织损害,继发头痛、头晕。治疗:在左侧风池穴处寻一点,将浅深筋膜、上下项线及项平面彻底拨松,当有酸胀麻针感上传至头顶处时出针,术后患者立觉头痛、头晕立即减轻。一周后电话复诊,除觉针眼处略有疼痛外,头痛、头晕消失,思维敏捷,诺诺言谢,甚是感激。 参 考 文 献 1周显忠编译.黄帝内经.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上海:文汇出版社,2009. 3薛立功.经筋理论与临床疼痛诊疗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