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五条路径.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2031348 上传时间:2019-03-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五条路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五条路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五条路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五条路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五条路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五条路径摘要: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和谐、不协调,出现经济社会发展“长短腿” ,最突出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且城乡居民收入比在逐年加大。为此,通过统筹城乡教育、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医疗改革、推进新市镇建设这五条路径,可有效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关键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化;路径 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不和谐,突出表现在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指标就是城乡居民收入比,全国2009 年是 3.31。目前,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521。这说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也反映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大,社会事

2、业发展的差距更大。为此,统筹城乡教育、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医疗改革、推进新市镇建设,这是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五条路径。这完全符合党中央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方针和新要求,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的根本途径,为下一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一、统筹城乡教育优质均衡第一民生+第一责任人+软硬件并重 统筹城乡教育优质均衡,要树立教育是“第一民生” 的共识。县域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加快城乡教育现代化建设,使各类教育充分、协调、科学发展,尽快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探索走出一条独具特

3、色的,并有普遍借鉴意义的教育经费筹措之路,这就是:疏通政府投入主渠道,开辟城市配套新渠道,拓展民间投资多渠道。 统筹城乡教育优质均衡,要有党政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的角色定位。党政主要领导到教育部门和学校调研,现场办公,现场协调有关事项;把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经费的落实作为工作的突破口;把教育投入作为最重要的公益性投入,教育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推行国库集中支持,全部落实了“一费制” ,完善了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对城乡中小学和幼儿教育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配师资,统一进行管理。 统筹城乡教育优质均衡,要以“软硬件并重”为标志。要做到:“一优” ,即优化学校布局,实现学校发展

4、的科学化和集约化。 “二重” ,即注重发展内涵,促进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再只是侧重于重升学率,而重全体学生学业成绩整体提高。 “三强”,即强化人才支撑,切实构建现代化师资队伍建设体系。 “四提” ,即提升教育现代化的服务功能。积极推进普惠教育,加快推进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由“收费教育”向“免费教育”乃至“补费教育”的转变,不断扩大教育资助的覆盖面,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办成人民满意的镇江教育。 二、统筹城乡养老保险新农保+城保+地保+特保 统筹城乡养老保险,需要体系、组织、制度和政策保障,实现保障待遇社会化发放,退休金、医疗费从“单位保障”变为“社会保障” ,逐

5、步形成“以公有制企业为主向非公有制企业转变”和“城镇企业职工为主向城乡居民转变”的新格局,打破了城乡“二元化”格局和所有制结构及劳动者用工身份界限,实行了统一制度、统一政策、统一管理、统一待遇标准,使老市民和新市民在社会养老保障方面融为一体,特别是加大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民工社会保障“全覆盖”工作力度,按照“同城同酬同保障”的思路加强“特保” ,将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民工及乡镇企业职工统一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对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和保安等特殊困难群体实行优惠政策,建立社会保险帮扶救助工作机制,使社会困难群体得到充分保障。建立新农保、城保、地保等制度间的政策接口,使各项制度可衔接、可转承、可过渡,

6、加速建立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 三、统筹城乡医疗保险两基本+一救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同时指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统筹层次,缩小保障水平差距,最终实现制度框架的基本统一” , “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 。统筹城乡医疗保险事业,要形成以统账结合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救助为主体的“两基本、一救助”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建立统账结合的基本险、城乡居民基本险、单建统筹住院险等三个基本险种,把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归并为“居民医保” ,对被征地农民医保实施 “即征即

7、保”政策,对返乡农民工医保实施转移接续办法,只要按规定缴足费用,包括灵活就业人员、大病患者等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参加,使医保实现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向“全民社会医疗保险”的转变。 四、统筹城乡医疗改革两个集团+七家医院+十八家社区医疗服务中心 公立医院改革的集团化旨在破解“管办分开、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医疗机构协作分工”三大难题,走城乡保障一体化之路,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切实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江苏省镇江市在公立医院改革中,就是围绕这个核心而展开的,集团化是改革的主要特征。该市将城区七家医院分别组建成以市第一人民医院为核心的江苏康复医疗集团和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为核心的江苏江滨医疗

8、集团,按照集团章程,医疗机构投资主体为政府,管理主体为集团,实现管办分开,同时又将城区的十八家社区医院并在医疗集团旗下,实现不同级别医院与社区之间医疗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集团化”医改最终实现“三提高、一降低”的目标,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社会满意度,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和费用。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在“集团化”医改中,政府投资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集团和社区实现信息共享、网络互通,形成完善、互动的区域医疗协同运行模式,最终达到百姓看病“便捷、经济、有效” ,医院健康良性发展。 五、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道路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新市镇建设 党

9、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是现阶段解决三农难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是统筹城乡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枢纽,也是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2009 年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壮大县域经济。当前,推进城镇化重点要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镇化和新农

10、村建设良性互动。 ”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不仅充分说明了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具有的极端重要性、现实紧迫性,而且也准确指明了加快推进城镇化在促进中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前进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允许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在此大背景下,走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新市镇建设相结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中国最现实的选择。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统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双赢的有效方法。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规划,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11、以土地开发项目为载体,以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抓手,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将农村居民迁移到城镇,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建成大面积、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优化区域土地利用布局,实现农地集中、居民集聚、用地集约、效益集显目标的一项系统工程。万顷良田的本质是中央土地流转政策的具体实践,将低价格的农村土地复垦,合并,迁移农村常驻人口,增加耕地面积,以换取金价般的城市土地储备。通过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有利于解决耕地经营分散、生产方式落后、村庄布局凌乱、户均占地过大、保障水平较低等问题和矛盾,增加了耕地数量,提高了耕地质量,是促进农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

12、营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具体举措;是破解保护资源、保障发展难题,实现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有力手段;建设万顷良田工程,可实现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帮助农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让离土离乡和离乡不离地的农民,得到妥善安置,充分享受城镇生活。大量的农民离开分散的农庄而集中居住,将形成新兴的市场,激发出新的消费能力,这对市场繁荣和服务业的发展,都将产生强大的推动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同时推进新市镇建设,是走一条新型城镇化之路。新市镇建设能解决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破解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的重要节点,涉及诸如产业发展、居住集中、环境改善等诸多问题。新市镇建设在推进时间、模式、节奏、规模上不能搞一刀切,应坚持走集约、节约、可持续发展之路。新市镇建设不能搞运动,是行动,应规划先行,注重规划的系统性、预警性、整合性、可操作性。规划不是简单的画图,要听取经济专家的意见和村民的民主评议,高度重视产业的发展,不能人为地理解为造新城,应把产业发展作为新市镇建设的基础和重要支撑,为新市镇长远繁荣、发展提供可靠保障。新市镇建设应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配套,农民集中居住变成市民以后,要实现公共服务全覆盖,强化农民就业和生活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