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剥内注扎加侧切术治疗嵌顿痔临床观察【摘要】目的 观察嵌顿痔急诊手术疗效。方法 采用外剥内注扎加侧方内括约肌切断术。结果 手术治疗嵌顿痔 85 例,全部治愈,平均住院时间 1216d,随访 1 年,均无感染、大出血、肛门狭窄等并发症及后遗症,肛门功能正常。结论 该术式能迅速减轻患者痛苦,疗效确切可靠,可避免患者二次择期手术。 【关键词】嵌顿痔 手术 临床观察 2005 年 3 月2010 年 12 月收治嵌顿痔 85 例,采用外剥内扎、消痔灵内注及侧方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男 63 例,女 22 例;年龄 2365 岁,平均38 岁;
2、病程 328 年,平均 18 年;均急诊进行手术治疗。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术操作:取右侧或左侧卧位,骶管麻醉,常规消毒,铺巾,嵌顿复位后扩肛,首先根据痔核的自然分布情况,设计好痔核分段以及保留肛管皮桥黏膜桥的部位和数量。皮桥黏膜桥尽可能保留在痔核自然凹陷处,并呈较均匀分布,一般分 34 段进行外剥内扎。外痔切口选择在结扎内痔相对应处,切口呈放射状梭形,下端至外痔体外缘0.51cm,上端至齿状线处。 切开皮肤后,剥离曲张之静脉团至齿状线上 0.5cm 处,提起相应之内痔部分,平行于肛管纵轴的方向将内痔基底部钳夹,7 号丝线贯穿缝扎,剪去结扎后的大部分痔组织。修剪切口至既无皮缘重叠也
3、无皮肤过多缺损为宜,并将切口适当向肛外延长,以利引流。同法处理其它痔核。相邻两切口间保留粘膜桥及皮桥 1cm 以上,切口间皮桥下的痔组织在皮下潜行剥离切除。于侧方或后侧切口用小弯钳挑出内括约肌下缘 1cm,将其切断,并切开外括约肌皮下部,轻柔扩肛 5min,以肛内容纳 3 横指为度。在无菌原则下,于缝扎线的上极及粘膜桥处的粘膜下层分别注入 1:1 的消痔灵注射液 12ml,肛内置放吲哚美辛栓及复方角菜酸酯栓,油纱条明胶海绵以消炎止痛止血,塔形纱布覆盖固定。 1.2.2 术后处理:术后无需控制饮食,当日即可进半流质饮食,次日即可正常排便,每次排便后用中药祛毒汤熏洗,生肌玉红膏换药,静脉注射抗生素
4、 35d 及对症治疗。 2 结果 本组 85 例均一次手术治愈,疗程 1216d,平均 14d。术后随访 1 年,无复发及后遗症。 3 讨论 嵌顿痔系肛肠外科急症之一,其发病机理主要是脱出肛外的痔组织因括约肌痉挛而受其挟持,静脉丛内的血流及淋巴回流明显受阻,动脉血却源源不断地输入,致使脱出痔核体积不断增大,组织水肿及缺血缺氧,直到动脉血亦被切断关闭,出现广泛血栓形成,使脱出痔核发硬,有明显触痛,不能复回入肛管之内1。由于保守治疗常难以尽快起效,且疗程长、病人痛苦大,而且多数患者仍存在痔的症状,还需要进一步择期手术,因此目前多数学者主张早期手术。 过去本病不采用急诊手术治疗,担心手术容易损伤太多
5、的肛管上皮而发生肛门狭窄、术后感染扩散、门静脉炎、继发性大出血等并发症。事实上,嵌顿痔是由于静脉及淋巴回流受阻,并非炎症所致,即使有溃疡形成也多在痔的表面,不会影响手术;同时肛周组织对细菌感染有较强的抵抗力,因此手术后的并发症并不比一般痔手术高2。 本疗法将外剥内扎术、消痔灵注射术与侧方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融为一体,一次性治疗嵌顿环状混合痔,避免了单纯外剥内扎术后肛门水肿、疼痛明显、创口愈合时间长、肛门狭窄、术后大出血等弊端。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肛周必须麻醉充分,肛管松弛,痔体暴露充分,这是手术成功的前提。 (2)手术切口选择须与肛管放射状纹理一致,与痔核对应。 (3)保留 1cm
6、 以上正常的粘膜桥和皮桥,痔核下端分离及结扎顶点的连线不要在一个水平面上,这种齿形分段结扎术式对避免肛管狭窄有重要作用。 (4)切除外痔时,切口处及附近的静脉丛处理要彻底,有利于预防术后水肿发生。 (5)消痔灵注射时要防止过浅、过深、过高及过多,并要轻揉使药液分布均匀,以避免粘膜缺血坏死、肌层坏死、直肠狭窄及硬块形成等并发症。 (6)侧方或后侧切口行内括约肌切断术,降低肛管的静息压,减轻术后内括约肌痉挛产生的疼痛和水肿,同时使排便通畅,勿多处同时切断,尤其是肛门括约肌功能较差的老年病人。 参考文献 1张东铭,主编. 痔病. 第 1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74. 2姜春英,管仲安,主编.肛肠病新论.第 1 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3.32 .